《屋顶丽人》多重审美内涵试析大众文艺 2010年 第03期

更新时间:2023-07-26 20: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very good

《屋顶丽人》多重审美内涵试析

冯正斌 (陕西省西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54)

摘要:《屋顶丽人》既蕴藏了莱辛的新女性主义意识,又饱含了莱辛对都市现状的观察和深思,以及莱辛对经典故事和理论的戏仿。本文旨在从多元主题和多重戏仿两个方面来试析莱辛短篇小说《屋顶丽人》的多重审美内涵。

关键词:莱辛; 《屋顶丽人》; 凝视;戏仿

多丽丝 莱辛(Doris Lessing)是英国文学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自1950年《野草在歌唱》(Grass is Singing)问世以来,莱辛已发表五十多部作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科幻小说、传记、戏剧、诗歌和散文等各种体裁,融历史、科学、政治、神话、寓言于一体,内容涉及殖民压迫、种族隔离、两性关系、共产主义思想、现代人心理以及神秘主义体验等各个方面。2007年,在持续多年的讨论之后,瑞典文学院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莱辛,至此她已赢得了英语世界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屋顶丽人》(A Woman on a Roof)是莱辛在196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它与莱辛这一时期的其它作品一样关注男女关系问题,尤其是妇女问题。但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在这篇精悍的短篇中包含的内涵和意义绝不是单一女性主义视角可以涵盖的,它既蕴藏了莱辛的新女性主义意识,又饱含了莱辛对都市现状的观察和深思,以及莱辛对经典故事和理论的戏仿(Parody)。本文旨在从多元主题和多重戏仿两个方面来试析莱辛短篇小说《屋顶丽人》的多重审美内涵。

多元主题

按题材而论,莱辛的短篇小说可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以作者的非洲经历为素材的作品;另一类则以英国特别是伦敦的都市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屋顶丽人》应属于后一类。但无论是哪一个类别,正如莫拉维亚[1]所说,“短篇小说表现的世界要比长篇小说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姿”,莱辛的短篇小说如同她的长篇小说 一样内涵丰富。《屋顶丽人》的主题不仅包含社会现实中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也包括社会阶层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凝视”(gaze),也有学者译为“注视”、“盯视”,是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纠结的观看方式,它通常是视觉中心主义的产物,观者被权力赋予“看”的特权,通过“看”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被观者在沦为“看”的对象的同时,体会到观看眼光带来的权力压力,通过内化观者的价值判断进行自我物化。[2]349故事的女主人公可谓是极具女性反抗精神一名新女性,她选择在屋顶享受阳光,可以说是反抗男性“凝视”的举动,对男性 的骚扰、喧闹置之不理更体现了她的独立的女性意识。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女性而无法得到真正的平等和应有的尊敬,她保持缄默的态度没有换来男性的理解和尊敬,相反激怒了所有的男性。其实,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男人们总是以世界评判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凝视他们的异性,无论女性如何去抗争或如 何去包容,她们都无法得到真正的解放,无法构建她们梦寐以求的两性和谐平等。故事中,每当三个工人到屋顶上去干活,他们都会忍不住地去看看那个女人在不在,因此,女主人公在无形中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圆形监狱”[3]258,她无时无刻不处于来自对面屋顶的监视中。由于她的行为偏离了社会“行为准则”,那么

very good

男权社会就会对她的行为做出制约。透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莱辛将“女性解放”这一持续多年的话题再次放置于读者的眼前,她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将故事的结局留给了人们去思考:雨过天晴后会发生什么呢?屋顶的丽人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吗?三位男性会放弃凝视的权利吗?汤姆会因此而觉醒吗、或是 从幻灭而走向仇恨吗?所有的问题都是《屋顶丽人》主题的延展,也是莱辛留给读者的精神财富。都市是莱辛部分短篇小说的主场景,都市中的一切冲突矛 盾都为莱辛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提供了强大的源泉。《屋顶丽人》表达的不仅仅是现实中男女性别之间的冲突,它也彰显了都市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在作品的一开始,莱辛便强调了三个男人恶劣的工作环境:骄阳似火,他们却必须在炙热的楼顶干活。作品原文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外部环境的,“铅皮屋顶被晒得滚 烫 往上面泼水冲凉。可水一泼上去就冒热气,‘咝咝’作响”;“下午两点,他们正在更换的那根排水沟烫得碰都碰不得”,在烈日下工作是他们生存的需求。与他们工作的楼层相距二十英尺的里一栋楼顶上,炎炎的烈日对那屋顶的丽人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相同的天地间,同一轮太阳对工人阶级来说是一种煎熬,而对这个女人而言却是一种享受。这二十英尺隔开的不是男性与女性的空间,还是阶层之间的距离。由此,读者不难看出三个男人身处社会的最底层,而女人显然是富裕的有闲阶级,日光浴、读书、抽烟都是作者对她身份的种种暗示。他们与她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通过年轻的汤姆作者将这种矛盾表达的更为清晰。女主人公的一声“走开”让涉世未深的汤姆从性幻想中苏醒过来,在僵持的两分钟里,他突然看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可怜地位,不免愤愤不平,然后他带着对她的恨喝醉了。他恨得不应是这个女人,他对这个美丽的女人没有任何爱与恨的理由。他恨得是这个都市的社会等级不公,这短短的二十英尺隔开了他对自然的享受,也隔开了他与她的“爱情”。由此可见,莱辛在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多重戏仿

莱辛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作家,在每一部作品中她都在尝试新的创作技巧。在《屋顶丽人》中,尽管她使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但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书写的技巧,而这些技巧中最鲜明的便是戏仿。戏仿,又称“戏拟”,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次提到“戏拟”[4],从此,戏仿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被很多作家采用。Hutcheon Linda对戏仿做了这样的解释:“戏仿,是有变化地重复。在被模仿的背景文本和新的综合作品之间蕴涵着重要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通常通过讽刺来传递。但这种讽刺可以是贬低的,也可以是幽默的;可以是极其消极的,也可以是非常积极的。戏仿讽刺的愉悦并不特殊来自幽默,而是来自于读者在接近和疏远之间参与互文活动的程度。”[5]莱辛在此短篇小说中通过仿拟的手法反讽了男性中心意识下的骑士精神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并通过对经典故事Lady Godiva和Peeping Tom的戏仿表达了对独立女性的崇敬和父 骑士精神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难以一言蔽之,然而人们对骑士精神基本准则还是有着共识:保护老弱妇孺;为公义而战以对抗不平与邪恶;热爱家园;为防卫教会而冒死犯难。故事中的汤姆貌似具有“骑士”的精神,他认为自己和斯坦利、哈里不同,他在内心的深处有着保护受害女士不受欺凌的冲动,他的

行为不是出于性欲的驱使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他甚至感受到丽人对斯坦利、哈里充满愤怒,对他则是感激和认可。然而,莱辛的故事结局却是完全颠覆传统骑士故事的。《仙后》(FaireQueene)中亚瑟历经艰险最终与梦中的安娜相距,

very good

他的英勇行为获得了历史的传唱,也博得了美人的芳心;汤姆翻山越岭

(mountaineering)换来的是美人冰冷的回绝、同伴的嘲弄、读者的鄙视。可见,通过对骑士精神的仿拟,莱辛将男性的中心意识显露无疑,也以轻松的方式解构了具有凝视特权的父权体系。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对于三者的关系,弗洛伊德是这样表述的: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6]285在《屋顶丽人》中,莱辛将三位男性人物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所阐释的三个层次达成了一种相互契合的对应关系,使得三位主人公显示出人格结构方面的象征意义。年轻的汤姆象征着本我,斯坦利象征着自我,年长的哈里则象征着超我,而屋顶的丽人则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的语境下的外在环境相对应。在外在环境的刺激下,三位男主人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冲突又协调一致的内在关系,凸显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关联。汤姆的行为完全源于“爱的本能”,即对性的渴望。他被“本我”所驱策,不顾及现实的不可能性和道德的约束,一心只想获得幻想中的性的快乐和满足。斯坦利始终奉外部现实世界的实际条件为活动的准则,他对屋顶的丽人也有着原始的冲动,但他用常识和逻辑判断和评价所有事物,他的思维方式正是社会伦理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他认为晒日光浴的女人近乎裸体的举动并不符合社会现实准则的要求,但绝不会让本我驱使自己做出破格的事情。哈里代表着超我,他一直在监视和约束着两个年轻人,对他们的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甚至有时是干脆的阻止和间接的欺骗。通过这一巧妙地戏仿,莱辛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隐形的事实:无论是本我、自我还是超我,男性对女性的认识和关注总是与他们最本能的性欲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此外,莱辛对经典故事Lady Godiva和Peeping Tom的戏仿 的目的与前两点有着一些差异,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仿拟。虽然Lady Godiva 只是斯坦利用来戏谑屋顶丽人并嘲讽汤姆的一种借代,但这也在无形中向我们宣布了他对丽人的态度从鄙视到尊敬改变。Lady Godiva是一位女性英雄的形象,而Peeping Tom代表的是猥琐、卑鄙的形象,斯坦利的嘲讽颇有自我嘲讽的韵味。作为沃尔夫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莱辛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对其他作品的突破。在《屋顶丽人》这部作品中,莱辛既通过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她独特视角下两性关系、阶级冲突,又通过现代主义书写的戏仿手法将女性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揭示。莱辛隐藏在水底的“冰山之美”不是数千字可以揭示的,笔者只希望通过对作品中多元主题和多重戏仿的探析,将作品的冰山另一角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莫拉维亚[意].莫拉维亚文集[C].吕同六,主编.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2]陈榕.西方文论关键词[C]. 赵一凡等,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7.

[3]米歇尔 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

very good

知三联书店,1999.

[4]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Hutcheon. Linda. A Theory of Parody: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 Century Art Forms[M]. New York:Methuen,1985.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简介

冯正斌,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

艺理论、文学翻译,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h1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