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进课堂实践初探

更新时间:2024-05-31 1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楹联文化进课堂实践初探

丹凤一中语文组 李忠书

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楹联文化进课堂,不仅是践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内涵”的义务与责任,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的要求。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需要。

如何在课堂中渗透楹联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中国元素”、又有世界眼光的新时期主人,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新的课题。为此,我们在开展楹联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与实践。 一、把对联引入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开设对联欣赏课,把对联教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从学生喜欢的趣味对联入手,使他们爱上对联。

如:“香残日落扫去凡心一点,炉火方尽骏马奔驰一边(秃驴)”;“推窗推出窗前月,投石击破水中天”(苏小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等。让学生从有趣的对联故事中产生对对联的兴趣。

2.让学生多角度阅读和认识对联,引导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对联,使他们对对联充满乐趣,达到相知才相爱的要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3.让学生读一点对联歌诀,进一步理解对联的对仗特点。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 ,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杰。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4.让学生一起做做下面的练习,提高对对联的认识。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蚕吐丝——(蜂酿蜜)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辞旧岁——(迎新年

(二)适当引领学生阅读对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对联基本知识。 我们要不断反复进行对联知识导读,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联基本知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三)结合语文课文,组织学生尝试编写对联。

课本中的每篇课文,特别是文言诗词篇目,都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在课堂中我们组织学生查找文中的对偶句,大量收集并进行研究,分析哪些是符合对联联律,那些不符,同时指导学生自己编写对联,反复修改,相互学习,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和分析能力。 学生编写的对联虽然不很工整,对仗也许没讲究,平仄相对、仄起平落也许根本没有考虑,但他们已经在尝试了,这是他们的创作,多了不起啊!他们是多么快乐啊!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产生“原来语文课文是这样充满吸引力的呀!”,兴趣那可是最好的老师! (四)开展小组研究,课外收集对联。

引导学生到网上、到书中、到门前屋后、名胜古迹收集对联和对联故事。教师做好分工和督促工作,把学生分组,设立组长,由各小组负责人组织本组学生讨论,制定了自己组的研究目标、计划。然后,

教师将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激发学生去大量收集各种对联,使对联收集扎根课外。

二、把对联引入课堂的收获。

(一)通过学习对联知识,收集对联,可以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联佳作。它们有的反映时代风貌,宣扬爱国主义;有的抨击黑暗势力,讴歌进步潮流。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 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私塾先生曾出一联说:“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以“誓作中华之主人”应付。为实现这豪言壮语,周总理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过这样的对联,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不正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吗?

(二)通过学习和编写对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副好的对联在用字方面是十分讲究的。如“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这是苏洵所拟的一副对联,让其儿女完成。苏轼填的是“摇、映”,苏小妹则填“扶、失”。苏轼所填固然不错,但苏小妹更是上乘之作。“扶”字更显轻风之温柔,“失”字更有天地溶为一色、扑朔迷离的诗情画意。这体现出汉字中的炼字技巧。许多对联佳作能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对联锦上添花。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作琵琶路当弦,哪个敢弹”。此联用比喻,把天和星比作棋盘和棋子;把地和路比作琵琶和琴弦。读了这些对联,自然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能

力。

(三)对联可以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对联是从律诗演化而来的,所以形成了诸多规则,无形中使对对联具有较高的难度。对对联确实是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敏捷的才思。因而在对对联的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多动脑筋,是对不出佳句的。这样,动脑对对联时,自然能使智力得以提高。天长日久之后,便可提高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学习书法,激发他们把字写好的欲望。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但是,目前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向世界,中国的很多文化、观念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许多文化观念在不断融合。面对这样的形势,开展楹联教育,对于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素质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秉承中华国粹,历练传统品德。楹联文化进课堂使楹联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彰显,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我们开展楹联教育起步较晚,对楹联的探索和研究与“楹联之乡”的美誉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还有还有很多的事要做,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我们相信:通过楹联教育一定能达到文化熏人、道德育人、传承精粹,我们所做的每一点努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4年3月10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h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