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印经济比较
更新时间:2023-06-02 12: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中印经济对比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
邬雪娇 江西南昌 女 1991.12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5400109371 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字:中国、印度、经济、比较
正文:
中国与印度—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曾经都是富庶的地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统计,在1700年以前的1700年或2000年中,中印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50%左右。但是,随着近代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本来已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印经济出现历史性逆转。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国家。两国都是在20世纪中期摆脱殖民主义的束缚,走上民族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同为热切渴望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都是通过改革获得发展机会,都处在工业化进程的相似阶段,同时又具有较大的经济互补性。
一、中印两国对比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口众多。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截至2005年11月,中国人口规模是13.06亿,人口总量压力第一大问题是就业困难,第二是持续不断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比之下,印度迄今尚未形成和贯彻全国统一的生育政策,自从英迪拉·甘地在1970年代实施控制人口的高压政策后,印度人口成长几乎成为禁忌话题。印度政府将于2011年3月完成10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据估计,印度人口
已经超过12亿。印度国家人口稳定基金会博士辛赫在2010年7月公布报告中指出,印度人口将在2026年超越中国当前的13.5亿人口。
(2)经济增长迅速。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2年以来,每年以难以置信的
9.7%的速度增长,尽管2004- 2005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为某些过热的领域降温,但经济增长还是超越人们的预料。
印度经济改革始于1991年,比中国的市场化步伐晚了13年,除2002年GDP增长率跌至最低的4%以外,印度其他年份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6%以上,明显高于经济自由化之前的3.5% ,以至于3.5%还被当时的经济学界戏称为“印度增长率”。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印度创纪录地取得8.5%的增长率,很快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3)农业人口规模庞大,经济二元结构特征突出。(( 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小组根据农业对增长的贡献和农村贫困在总体贫困中的比例将各个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农业国、转型中国家和已经城市化国家。转型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是:非农业部门主导增长,但大部分贫困人口在农村地区。具体而言,农业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7%;绝大多数贫困人口(82% )滞留在农村。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和印度从传统农业国发展为典型的转型中国家。印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以知识密集主导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使得印度缺少中间环节的产业承接大量教育程度低下,劳动技能不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断层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对比之下,中国农业人口绝对数量约为8亿,相对比重高达60%以上(官方公布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46. 59%,忽视了城镇郊区及边远地区的农业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农业与非农人口3:7的理想比例。200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4.9%,已经进人诺瑟姆S型曲线的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中印现行经济比较
(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比较中国的宏观经济好于印度,而印度的微观经济优于中国。
据2008-2009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为全球第30位,印度为第50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1位,而印度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09位。中国的GDP总量是印度的三倍多(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2/3,目前是印度的两倍多);中国的外汇储备更远远多于印度。然而,印度的微观经济比中国要好。中国的商业成熟性排名为第43位,而印度排名为第27位,高于中国。印度的民营经济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国际知名公司都是本土企业,如软件业巨擘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维普罗公司,以及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后起之秀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在里昂证券有限公司以10分为满分的评分中,印度的公司治理得到5.4分,而中国的名次比较靠后,仅得到3.4分。在全部国家的排名中,印度名列第6位,中国名列第19位。但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企业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2)金融体系比较印度金融体系比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效率更高。
2008年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融资状况,而印度的银行体系比中国要健全许多。目前,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近100家商业银行。另外,印度的证券化程度也远远高于中国,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较强。2002年,中国储蓄额为5420亿美元,印度为1220亿美元;同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27亿美元,印度为55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1.45万亿美元,印度为0.51万亿美元。中国用了5947亿美元创造了1.45万亿美元的财富,而印度仅用了1275亿美元的资金就创造了0.51万亿美元的财富。中国拥有的资金是印度的4.7倍,创造的财富仅为印度的2.8倍。
(3)经济发展硬件基础及软件基础比较中国经济发展硬件基础好于印度,而印度经济发展软件基础优于中国。
在2008-2009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基础设施排名第47位,而印度排在第72位。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只占其G D P的4%,而中国的这一指标是9%,再比较中国与印度的GDP差别,显然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十分薄弱。以印度特大城市孟买为例,在该市近1800万居民中,有1000万拥挤在贫民窟中;在2000公里的街道中,仅有350公里铺有路面,每公里街道上拥挤着600辆车;3条地铁线路每天要运输6500万名乘客,有时车上1平方米的地方就要挤15个人。印度要赶上目前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尚需8000亿到1万亿美元的投资,但其每年的投资额却不到100亿美元。即便印度迅速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若要赶上现今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至少也需要20年的时间。近年来,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几乎都将基础设施的落后视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据日本学者于1999年9月、2003年3月和9月三次对在印日资企业的调查,它们在印经营面临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基础设施落后,其次为劳资关系不稳定和腐败等问题。由于基础设施原因,在印度出口商品的平均时间要比中国多16天。相当长时期以来,印度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在软件基础方面,印度相对中国来说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印度的金融市场成熟,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虽然印度的基础教育相当落后,其高等教育却比较先进。目前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超过65万名工程师,其雇员总数仅次于美国,印度全国的160所大学和500所学院均设立有软件方面的专业,每年从大学毕业的软件技术人员约为17.8万人,而每年进入到软件行业的专业人员也高达7.3万到8.5万人。2006-2007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效率因素排名第71位,印度为第41位。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为第77位,印度为第49位;中国市场效率为第75位,印度为第55位。中国创新因素排名第57位,印度为第26位。其中,中国创新为第46位,印度为第26位。
中印未来竞争力比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依赖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本国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二是本国居民的购买力。前者为供给方面的因素,
后者为需求方面的因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际工资的提高;二是就业人数的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征是农业落后与农业人口的比重大,将物质资本投入农业,并不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会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因为农业本身是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农业部门的创新机会要比工业部门更加缺乏。所以,现代化的道路必然是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有三个途径,分别是教育、研发和在实践中学习。
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明显好于印度。2006-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健康与基础教育排名第55位,而印度是第93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95%;印度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年(2000年数据)。另外,中国国民识字率在90%以上,印度只有60%左右;中国成人文盲率不到5%,印度则高达3 2%(2003年);中国成年女性受教育比例几乎是印度的两倍。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也多于印度。2 0 0 7年,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数为3850万,占全球第1位;直接从事研发的人数为1093万,占全球第2位;研发投入总额占全球第6位。
另外一个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实践中学习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最佳途径,除了付出较小的成本以外,还可以获得丰富的行业生产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收入,形成更大的本地购买力。而在实践中学习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2.3亿人。资料显示,印度劳动力中仅有不到7%的人被正式的经济体雇用,即印度人所说的“有组织的部门”。这就意味着在印度4.7亿劳动人口中,仅有3500万人拥有稳定的工作。印度这种跳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发展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增长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即使印度软件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其就业人数也只有30多万人。2003年,印度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0%、12%、28%。而同年,中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9.1%、
21.6%、29.3%。由此看来,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远高于印度,而且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就购买力而言,中国的人均G D P为2460.8美元,印度为978美元,中国人均GDP为印度的2.5倍。2005年中国零售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突破6000亿美元,而印度零售市场规模约为1800亿美元,远低于中国。
从以上分析看来,中国未来竞争力仍强于印度。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借鉴印度经济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董迎.金融危机风潮前夜的全球竞争力评比:我国列第30—简析《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对我国的评比结果.中国经贸导刊,2008(22)
2.史妍嵋.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之比较.新视野,2004.63.时磊.谁更有吸引力.国际商报,2004-7-144.王学人.印度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公私合作.城市问题,2009(3)
3.陈江生.印度的改革及经济发展前景.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5)
4.华民.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06.5-67.姜广东.印度经济会超越中国经济吗?—一个理论与经验视角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9)
5.李晓.印度经济能够赶超中国吗?—兼论“中印比较”的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06.11-12
正在阅读:
论文中印经济比较06-02
项目经理管理必备之开发规范-命名规范04-07
晋江市季延中学2014届署假第二阶段(化学)试卷和答案-必修1专题06-21
奉献感恩演讲稿与奉献让我们更美丽--护士节演讲稿汇编05-02
化工专业硫铁矿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工艺毕业设计 - 图文11-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12-09
现浇箱梁冬季施工方案03-16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资料03-08
用友 - 应收、应付款管理操作说明10-0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中印
- 比较
- 经济
- 论文
- 桥式起重机维护保养要求
- 逸夫小学寒假作业督察工作总结
- 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 11 羧酸及其衍生物
-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 小学音乐音乐五年级上册1-2课教案
- 2012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必做试题宝典十
- 上海所有医院名单2012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 锦江之星厦门国贸店淡季市场营销策略
- 高一数学必修2 解析几何初步测试题
- 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9_sectionA(3a-4)sectionB(1a-2c)
- 20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完整版1
- 16.3高三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二)
-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二总队简介
-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五单元A篇原文和翻译
- 大粒径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及其应用
- 发动机曲轴凸轮轴CBN高速磨削加工
- 七下思品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 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讯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