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册答案大全

更新时间:2023-12-07 05: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理学习题册答案大全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3.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机体的相对稳

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4.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

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5.反应:反应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6.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

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8.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

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生理中,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9.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机体机能活动的控制、协调和统一。

10.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

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简答题

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可从几个水平研究?

答案:研究方法:研究水平:整体 、器官、 细胞和分子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调节?

答案:(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

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4、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5、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答案:人体细胞大都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

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意义: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主动转运:一种需要能量与载体蛋白的逆浓度梯度的分子穿膜运动。如肠黏膜细胞从糖

浓度低的肠腔摄取葡萄糖的过程。

2.被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的穿膜运动。 3.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

特性(重复)。

4.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的参照状态下的跨膜电位更正(膜电位的绝对值较低)

的状态。

5.钠钾泵:也称钠钾-ATP酶,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酶,钠钾泵可以将对细胞内相对高浓

度的钾离子送进细胞,并将相对低浓度的钠离子送出细胞。

6.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

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7.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

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8.跨膜信号转导: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外界信号通过引起膜结构中某

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以新的信号传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的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这个过程就叫跨膜信号转导。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的过程。

9.阈值: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10.超射:超射指在去级相中,由于Na+的内流膜内的负电位降低并超过零电位而形成膜

内的正电位,这一现象称为超射。

11.阈刺激:在刺激延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

最小刺激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12.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其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1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4.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

电位变化过程。

15.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分为细胞表面

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16.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又称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

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

答案: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2、何谓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如何?

答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部不同,以及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差异有关。安静时,在膜对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

内K+顺浓 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K+平衡电位。

3、何谓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答案: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产生的机制为: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

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

4、试述Na+-K+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答案: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 1 \\* GB3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 2 \\* GB3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3 \\* GB3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4 \\* GB3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

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 5 \\* GB3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5、何谓局部兴奋?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它与动作电位有何不同?

答案: 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是它能导致少量的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较小

的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而且只限于受刺激的局部。这种产生于膜局部,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

特点:(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播中有一定意义。(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 1 \\* GB3 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

则不能;= 2 \\* GB3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 3 \\* GB3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6、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答案: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低常期。

7、神经纤维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8、什么是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试述其过程。

答案: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并非是肌丝本身的缩短,而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

过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一)肌细胞膜的电

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二)三联体把横管的电变化转化为终末池释放Ca2+触发肌丝滑行(三)肌质网对Ca2+的回摄

9、.什么是前负荷和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

答案:肌肉在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收缩前肌肉的初长度成正比,超过某一限度,则又呈反变关系。

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当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收缩时,肌肉先产生张力增加,然后再出现肌肉的缩短。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产生的张力就越大,且肌肉开始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变越慢(等张收缩),且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肌肉产生的张力达到它的最大限度,此时肌肉完全不缩短,缩短速度等于零(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的初速度与后负荷呈反变关系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全心舒张期:心室舒张期的前0.4s,心房也处于舒张状态,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

张期。

3.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4.每分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又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6.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7.窦性节律 :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

律。

8.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9.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10.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11.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12.收缩压:收缩压就是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

为收缩压,亦称高压。

13.舒张压:舒张压就是当人的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称为

舒张压,又叫低压。

14.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15.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VP) 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

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16.有效不应期:以心室肌肉为例,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是指心室肌由0期去极化开

始至复极到膜电位-60mV这一段时间。

17.等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发生变化,使心脏搏

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18.异长自身调节:即心脏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对搏出量的影响。搏出量与前负荷

有关,在 一定限度内前负荷增加→搏出量增加。可见,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来实现的,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19.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是指产生和控制心血管反射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分

布在从大脑皮层到脊髓的各级中枢,形成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复杂网络。

20.动脉压力感受性发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

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又称减压反射。

简答题

一、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案:(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

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2)复极化过程: = 1 \\* GB3 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外流= 2 \\* GB3 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K+外流、Ca2+内流 = 3 \\* GB3 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Na+、Ca2+外流、K+内流

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征?简述窦房结自律性的发生机制。

三、试述正常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答案:传导途径 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

面是经过某些部位的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导,即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蒲肯野纤维 心室肌

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有(1)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传导性的主要解剖因素,直径小的细胞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2)生理因素: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局部电流形成速度快、局部电流大,电流扩布的距离也愈大,兴奋传导快。②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下移, 静息电位 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变小,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邻近部位易发生兴奋,则兴奋传导快;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兴奋传导慢

四、什么是前期收缩?为什么在前期收缩后会出现代偿间歇?答案: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

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由于期前收缩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正好落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结果不能使心室应激兴奋与收缩,出现一次“脱失”。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五、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是怎样的?心律加快时,对心动周期有何影响?

答案: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正常成年人心率约

为75次/分,因此每个心动周期为0.8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是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心室即进入收缩,称为心室收缩期.随后即进入心室舒张期.在心室舒张期前一段时间,心房已处于舒张状态,故心房与心室有一段共同舒张的时间称为全心舒张期.心动周期时间的长短随心率的快慢而缩短或延长.当心事加快时,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因此,心率增快时,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缩短,这对不停地搏动的心脏和心室的充盈是不利的。

六、心房收缩对心脏射血起什么作用?

答案:心房收缩挤入心室的血量约占心室充盈量的1/4,因此,心房收缩对心室充盈起辅助作用。此外,心室舒张末期一定的充盈量,并使心室肌增加一定的初长度,使肌肉收缩力量加大,从而提高心室泵血功能。如果心房收缩乏力,将会导致静脉内血液蓄积,压力升高,不利于静脉回流,也可间接影响射血。由此可见,心房起初级泵作用,对心脏射血和静脉回流都有积极意义

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各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答案: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

闭及随后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

八、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压(后负荷)和

心率

九、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答案:形成: = 1 \\* GB3 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 2 \\* GB3 ②心脏射血

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 3 \\* GB3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 = 1 \\* GB3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 2 \\* GB3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3 \\* GB3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 \\* GB3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5 \\* GB3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十、微循环有哪些结构组成?有那几条路?各有何生理功

能?

答案:.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 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 ②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③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十一、微循环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十二、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 ③体位改变;④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

十三、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 1 \\* GB3 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2 \\*

GB3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3 \\* GB3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4 \\* GB3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十四、试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其机制。

答案:(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

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十五、试述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

答案:动脉血压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脏的收缩做功;⑧外周阻力;④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在相对封闭的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形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这是血压形成的前提。心脏的收缩做功是形成血压的能量来源。心脏收缩所释放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赋予血液动能以推动血液流动.而绝大部分转变为加于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壁上的压强能。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心脏一次射出的血量在心椎期仅约1/3流向外周,其余约2/3暂时储存于弹性贮器血管内。此时加在弹性贮器血管壁上的压强升高,血管壁扩张。血管壁的扩张变形一方面缓冲血压的升高,另一方面将这部分能量转变为势能贮存起来。在心舒期,心脏停止射血,扩张变形的弹性贮器血管壁依其弹性回缩力回位,储存于血管壁的势能释放出来,以维持心舒期的动脉血压,并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人体动脉血压的稳定,主要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实现。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人,使心交感、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结果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对快速血压波动起调节作用。对血压的长期稳定的调节,肾脏和体液控制十分重要。当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血量也增多,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相对关系发生改变,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能直接导致肾排水和排Na+增加,将过多的体液排出体外,从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细胞外液量减少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在体液控制中,血管升压素和肾索-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重要作用。前者通过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导致细胞外液量增加。当血量增加时,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使肾排水增加。后者通过醛固酮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加,使细胞外液量和体内Na+量增加,血压升高。当血量增加时,醛固酮释放减少,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肾排水也增加。

十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

因此,对心脏兴奋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β2受体,使血管舒张(常以此效应为主)。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

十七、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如何参与机体心血管

活动调节?

答案:肾素是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它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

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在血浆和组织中,尤其是经过肺循环时.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可在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Ⅲ具有较弱的缩血管和较强的刺激醛固酮合成与释放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血管活动的主要作用是:①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两者共同的作用是使动脉血压升高。②促进醛固酮合成与释放,通过醛固酮的作用,促使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有保№’保水作用,使循环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③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促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强交感神经的心血管效应。④作用于脑的某些部位,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活性加强,从而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⑤还可作用于第三脑室周围器官,使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量增加,并引起觅水和饮水行为。

十八、简述冠状循环有何特点?其血流量是如何进行调节的?答案:冠脉循环的特点有:(1)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液量大。(2)冠脉血流

随心肌节律性舒缩呈现相应波动,冠脉血液量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①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最为重要。②神经调节,作用较次要。③体液调节,激素对冠脉血流量也有调节作用

十九、简述脑循环的特点和脑流量的调节。

答案:脑循环的特点:脑位于颅腔内,使脑血管的舒缩受到限制,血流量变化较小。脑毛

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隔有胶质细胞,起血-脑屏障作用;脑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脑的动、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和脑血管的血流阻力。颈动脉压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颈动脉压降低时,则反之。然而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自身调节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血液中CO2分压升高,通过H+中介,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纤维虽有作用,但作用很弱。

第五章 呼吸

名词解释:

1.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2.2.呼吸运动:也称气体交换或呼吸,是指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主要

为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整个过程。

3.肺通气:肺通气(pulmonaryventilation)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

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

4.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

二棕榈酰卵磷脂,以单层分子垂直排列于肺泡液一气界面,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6.肺顺应性:肺顺应性是指单位压力改变时所引起的肺容积的改变,它代表了胸腔压力改

变对肺容积的影响 。

7.潮气量:在静息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似潮汐涨落,故名潮气量 。

8.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

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9.用力呼气量:在一定的时间内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快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

以它所占用肺活量的百分比表示。

10.解剖无效腔:是指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

这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将这部分呼吸道的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

11.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内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通气

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

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13.氧容量:使血液人为地达到最大限度的氧化时所显示的值叫做氧容量。它表示与单位体

积完全氧化的血液的血色素相结合的氧气量。

14.氧含量:氧含量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绝条件下血中氧的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

部分,反映血标本中氧的实际含量。

15.氧解离曲线: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6.肺牵张发射:简称黑伯反射,表现为当肺扩张或向肺内充气可引起吸气运动的抑制,

而肺萎缩或从肺内放气则可引起吸气活动的加强,切断迷走神经后上述反应消失,说明这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反射性反应。

17.氧饱和度:氧饱和度指氧合血红蛋白对有效血红蛋白的容积比。

简答题

一、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有关。

从胎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即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生理意义:= 1 \\* GB3 ①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 = 2 \\* GB3 ②有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二、何谓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 (一)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二)气体的分压差

(三)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 (四)通气/血流比值

三、简述为何深而慢的呼吸气体交换效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

四、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使肺换气效率降低?

答案:(1)如果VA/Q上升,就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

血液气体充分交换;

(2)如果VA/Q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使换气效率下降。

五、试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答案;(1)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在60~100mmHg之间时Hb氧饱

和度,这段时间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它是反映Hb与O2结合的部分; (2)氧解离曲线中段:这段曲线较陡,相当于PO2在40~60mmHg之间Hb氧饱和度,是反映HbO2释放O2的部分;

(3)氧解离曲线下段:曲线最陡,相当于PO2在15~4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度,该段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

六、切断家兔(颈部)双侧的迷走神经,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的呼吸将变得深而慢,这是因为失去了肺扩张反射

对吸气过程的抑制所致。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属于牵张感受器。当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之也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粗纤维传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为呼气。这样便加速了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所以,当切断迷走神经后,该反射消失,动物呼吸将出现吸气时间延长,幅度增大,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七、吸入气CO2浓度轻度增加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并说明作用机

制。

答案:动脉血P CO2升高(在一定范围内轻度增加,一般低于7%),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

激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压抑和麻醉效应。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血液中的CO2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转变提高脑脊液H+的浓度),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这两种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主要作用

八、轻、中度缺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九、胸膜腔内负压与肺通气关系如何?

答案:胸膜腔内负压是由于肺弹性回缩所致,胸膜腔是一封闭腔隙,由于胸膜腔内

压低于大气压,肺不会因弹性回缩而塌陷,所以肺通气能正常进行。气胸时,因肺弹性回缩塌陷,肺通气就不能正常进行。胸膜腔内负压使肺处于扩张状态

十、为什么临床上易出现缺氧而不易发生二氧化碳潴留?

十一、试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来源、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

答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 2 \\* ROMAN 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

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意义: = 1 \\* GB3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2 \\* GB3 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3 \\* GB3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十二、试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

答案:主要有以下指标:(1)肺活量(2)用力呼气量(3)最大通气量

(4)通气贮量百分比

第八章 排泄

名词解释

1、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2、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人的为 125ml/min0

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5、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6、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 小球滤过率变化

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 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7、管--球反馈: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

8、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 对葡萄糖的吸收已

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9、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 肾小管对水的重

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

10、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 放减少,肾小管

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简答题

一、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答案: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能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此化学物质。作为一个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以下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人突触问隙;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如重摄取);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拟似或阻

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二、简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肾脏的血液循环具有以下特征:1)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两个肾脏的血液流量约占心输

出量的22%。2)有两套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他们以串联形势相联接,通过出球小动脉而分开,这有助于调节两套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压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管周毛细血管中血压低,使得液体迅速的被重吸收。3)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在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即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三、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有何变化?试述变化的机理。

答案: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明显增多。按家兔血容量200ml计,一次注入

葡萄糖1000mg(100ml含葡萄糖20g,5ml含1g,即1000mg),增加血糖浓度500mg/100ml,加上家兔本身血糖浓度100mg/100m浪,即为600mg/100m了。此时血糖浓度大大高于肾糖阈(160-180mg/100ml),原尿中葡萄糖已大大超过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不能被完全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于是造成多尿和糖尿

四、给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尿量有何变化?试述变化的机理。

答案: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后,尿量增多。因为家兔体重一般2.5kg,其血

液量约200ml左右,注入20ml可谓大量。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血浆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达到滤过平衡时间推迟,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五、正常人尿液中为什么没有氨基酸和葡萄糖?

答案: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和血浆浓度相等。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均在肾阈值以下,当流经近端小管时,全部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重吸收。所以,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和氨基酸。

六、抗利尿激素对肾脏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它的合成和

释放受哪些因素影响?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的上皮细胞,导致膜上的水通道开放,从而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小管液中的水被大量重吸收。此外,抗利尿激素还能增加髓绊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并使直小血管收缩,减少髓质血流量,这些都有利于尿液的浓缩,最终使尿量减少。

调节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等。 (一)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二) 循环血量的改变 (三) 动脉血压的改变 (四) 其他影响因素

答案:

七、醛固酮的生理作用主要有哪些?它的合成和释放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生理作用: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分泌调节影响:= 1 \\* GB3 ①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 = 2 \\* GB3 ②高血K+、低血Na+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 3 \\* GB3 ③心房利尿肽ANP可以抑制其分泌; =

4 \\* GB3 ④抗利尿激素ADH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

八、何谓肾小球率?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案: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的总量为肾小球滤过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g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