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更新时间:2023-10-13 05: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或将来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正在学习的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运用性学科,操作性较严格,在广泛涉猎各种理论、书籍的同时还要将所学的运用于实际。

三大块内容

1、教育研究的理论、概念的界定等(基本的理念、原理)

2、研究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收集资料的过程):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3、资料的整理和撰写科学论文

第一章绪论:基本的原理、理念、概念 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第一个概念:教育科学

必须知道什么是科学?理解科学便不难理解教育科学。 科学:特定范围内反映客观事物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特点:客观性、规律性、可验证性、系统性、准确性

杂志一般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侧重研究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如政治、经济制度等等)。

人文科学侧重研究人类自身的一系列问题(道德、情感、宗教信仰等等) 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一门探索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综合性科学,是一门类齐全、分支众多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二个概念: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探讨前人所未知的知识以及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

两大根本特点:创造性、艰巨性

一般性的特点:1、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科学活动。 2、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3、科学研究是在方法论指导下运用一定具体方法来进行的。 4、现代科学研究都强调集体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创造和生产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一种脑力劳动。

1

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研究教育问题,包括理论的问题也包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其特点: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亦因亦果),两难性。

第二课

两难性:1、理论上的两难 2、实践中的两难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的两难

教育是培养人的职业并且是通过人来加以培养的。 人到底是什么?其本质?(典型的理论的两难)

孔子:性相近,习(广义的:自己主观的学习、环境、教育)相远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性恶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本恶需要化性起(依赖)伪(人为,把不好的改造为好的),依赖于人为、后天的努力、教育、良好的生活环境

坚持人性本善:教育——宽松

坚持人性本恶:教育——约束、管理、限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他的时代性、社会性、积极性,典型的理论的两难:先知行后还是行先知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宋朝理学家朱熹:先知行后 清朝王夫之:行先知后

明朝王守仁:知行合一,但有所倾斜于“行”,“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更强调于“行”

认识观念会指导你的教育行为,若认为是先知行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必然强调循循善诱;若认为是行先知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然强调实践、做事,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明白道理,是以先培养学生做事情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有一些非典型的理论的两难…… 典型的实践中的两难:

在教育目的方面到底是把学生看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加以培养,这个放在最重要的位子上,还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更为重要啊。即个人本位论(强调教会学生生存、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社会本位论(强调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或统治阶级的要求来培养人才)的问题。

解决教育两难性的策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辩证的看待问题,具体问

2

题具体分析。

第三个特点:开放性

1、时间上的开放,借鉴过去,立足现在,着眼于未来 素质教育:内在外化,外在内化 2、空间上的开放

第四个特点:整合性与扩散性 素质教育具有整合性特征。

教育评价:应试教育的评价称为总结性评价,用结果来评价;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素质的提高,其评价强调过程,形成性评价,受评价者主观影响比较大。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人为制定出来的): 1、客观性原则 2、操作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公共性原则 5、检验性原则

第三课

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若干个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研究当中研究者要再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去收集资料,对资料的整理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要客观的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也应该客观事实求是。

在研究当中研究者要客观的收集资料、客观的整理资料、客观的分析资料、客观的得出结论,但不排斥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2、操作性原则:研究当中所使用的概念、所使用的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语意规定。

3、系统性原则:研究当中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要用验证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4、公共性原则:研究者所研究的程序的设计、方法的运用,特别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必须要用确切的文化符号来加以表示。

5、公共性原则:你所设计的程序、研究的成果是不是科学准确,可以由同行专家用类似的、相同的程序、方法相互验证,检验你这个设计程序的合理性如何,检验你这个研究成果的表述的准确性如何。

教育研究分类的标准:

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把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以认识为基本的研究目的)和运用研究(以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

3

2、根据研究的方法的不同课分为定性研究(更多的运用哲学、逻辑学来进行研究)和定量研究(更多的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运用测量、数理、图示的方法)。

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教育事实研究和教育价值研究 4、根据研究对象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 5、根据研究问题的大小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科学研究方法: 广义:方法论;

狭义: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某一个问题运用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方法。 方法论与具体的研究方法有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区别:

1、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进行研究工作的一种宏观的指导思想,即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的一种实践和应用。

2、方法论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要遵循的一种宏观的指导思想;具体研究方法必须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两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必须以方法论为指导,但方法论又是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

非科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研究成果错误的可能性): 1、完全根据权威来论证观点 2、完全直觉判断

第四课

非科学的研究方法:

1、根据权威的解释。

2、奠基在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直觉判断。

3、奠基在纯理论假设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奠基在纯理论的基础上,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如:不备课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备课是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可以提高课的质量,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逻辑三段论之一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规范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第一个问题: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强调:

4

1、教育科学方法也必须以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原理、世界观、认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研究任何一个教育问题都必须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淘汰。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必须吸取传统教育的精华,摒弃其糟粕)。

研究过去的教育现象、教育事实都必须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底下来分析,这样分析才能比较全面透彻。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应用的时候要树立三个观点:

①实践第一,主张实践中加以应用,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 ②辩证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化。

③系统整体,研究教育问题要有诸多的方法配合使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第二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与态度

必须把握的方向(四个坚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研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过程当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作为中心,坚持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为一个标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的需要)。

态度:实事求是,最基本的作为研究者必须具有的科学抱枕,具有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具体的说:热爱真理,真诚老实;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不畏险阻,勇攀高峰;团结互助,谦虚谨慎。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即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科学教育呼唤科学研究,科学的教育一定地依赖于科学研究得出来的科学的结论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的特点,揭示它规律性的东西。

2、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中国教育的现实也需要科学研究 五个需要:

教育科学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的需要;是教育决策的需要;是教育管理的需要;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5

第五课

第一章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个问题:试分析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 第三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四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分类? 第五个问题: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六个问题:联系(与校本课程联系)实际说明加强研究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择一个课题(初始环节,研究是从选题开始的,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

2、运用一定的方法展开研究、收集资料。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4、撰写研究报告。

提出课题要比解决课题更困难,课题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的成败。

发现问题是选题的前提条件。 发现问题常见的思维策略:

1、怀疑,用怀疑的眼光来看权威,但怀疑必须有事实经验作为基础,并且根据逻辑推理做出判断;

2、逆向思维,变换思考角度; 3、类比与移植; 4、深入探究现象、事实。

问题不等于研究课题,不一定都适合来研究,必须根据主观的、客观的条件选择一个适宜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选题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2、新颖性原则3、具体化原则4、量力性原则

第六课

1、价值性原则: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其研究的结论可以丰富教育

6

理论宝库,形成教育理论科学体系)与实践价值(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教育视野改革与发展所服务)。

课题的研究应有实际的现实意义,应该选择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应该选择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指导价值的问题;应该选择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在实践当中加以应用;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产生的新进的经验加以分析、研究,提升到理论性的高度加以概括;应该针对当今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相对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状况,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理论性探讨;要选择超前于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提出来的方案、为教育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的潜在性问题。

2、新颖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为了避免这种无效的劳动、重复的劳动,因此选题时应该尽量地选择具有创新意义新颖性的问题进行。但并非别人研究过的问题就不能在进行研究,只要内容新、角度新、方法新则依旧具有新颖性。

3、具体性原则

课题所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如:研究的对象、方法、内容)。 4、量力性原则

作为研究者你所选的课题要量力而行,要有完成的可能性。 课题选出来后要使得在具备若干条件情况底下能够完成。

主观条件: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深刻性、概括性)、科研经验、科研能力、研究兴趣等等。

客观条件:时间和精力、科研经费、文献资料、设施设备。

第七课

选题的基本途径: 1、从教育实践中选题; 2、从教育理论中选题;

3、从教育科研规划中选题(具有时代性)。

课题选出来后要做一项工作:课题论证。比较正规、规范的研究其课题都需要论证,包括两个方面:初步的论证(研究者自己对这个课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初步的判断、初步的预测、初步的评价),正式的论证。

正式的论证主要内容:

1、课题的名称(要尽量具体化)及承担者或者负责人;

7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通过课题的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研究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现实的指导意义);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整体的框架、基本线索);

4、本课题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参阅文献资料),预计有哪些突破;

5、研究主要的方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观察法、测量法等)、步骤(拟定制定计划、列出提纲、实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报告);

6、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7、成果形式以及完成的时间。

抽样:从课题规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研究的样本。 总体(母体,研究全域):研究对象的全部。 研究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的研究对象。

抽样的目的:通过对样本的研究,用来推断或说明总体的情况。

抽样的意义:省(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快(减少研究对象,加速研究进程)。

第八课

抽样的意义:

省、快、准(收集到的资料比较准确,奠基在准确资料基础上的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可靠性就大)、易(研究对象减少使工作容易进行)。 抽样的基本原则: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倾向或认为因素造成偏差)。反过来,抽样要遵循随机性原则。 抽样的基本要求:

1、要明确规定总体的界限;

2、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样本应具备总体的性质或特征,样本能在较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同时也要顾及其典型性;

3、样本不宜过大或过小。 抽样的基本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法(纯凭机遇来抽样的,这种抽样的方法要求每一个个体在抽样过程当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如:抓阄法、抽签法)。

2、等距抽样法(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按与研究有关或无关的标准把总体各单

8

位按次序排成表,然后按相等的距离或者间隔来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包括空间等距抽样法和次序等距抽样法)。

3、分类抽样法,也称分层抽样法(先把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或者分层,然后按这个类或者层抽取一定数目的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的样本)。

4、多级抽样法(在抽取样本时,分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阶段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调查方法)。

5、整体抽样法(从总体当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单位的整体来作为研究的样本。整体可大可小)。

6、有意抽样法,又叫按目的抽样法(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选研究对象即样本)。

抽样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第二章供学习思考的几个问题: 1、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

2、根据量力性原则试举出一研究课题并进行课题论证? 3、什么是抽样,抽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4、什么是分类抽样法,试举例说明该种抽样的操作过程? 5、什么是有意抽样法,试举例为何进行该种抽样?

第三章 观察法(最古老、最原始、相对比较简便易行的研究方法) 概念: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科研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考察教育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就叫做观察法。

第九课

科学的观察法来源于日常观察,因此跟日常观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是科学的观察与日常观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1、科学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而日常观察是没有目的和计划的 2、科学的观察要选择特定的观察对象,而日常观察没有选择特定的观察对象 3、科学的观察要做严格详细的观察记录(要求实事求是、客观),而日常观察不要求做记录。

观察法的要素: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手段 观察法的特点:

1、客观性(观察过程特别是观察所获得的现象能够如实的反映客观的事实。眼见为实、所见所闻能够如实的反映客观的事实,但是由于受观察者自身条件,

9

比如肉眼感官这个性质,导致一些现象观察得不够清晰,这样容易产生偏差,其客观性不能绝对的理解)。

2、能动性(观察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进行的一种活动,因而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主动的)。

3、选择性(观察者在观察之前也包括观察过程当中,他有意识的要选择特定的观察对象,因此在观察的时候就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上,而排除外界无关因素的干扰及影响)。 观察法的作用:

1、是课题选择的重要来源

2、是获取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3、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观察法的局限性: 1、观察过程缺乏控制; 2、观察的结论较难用数量表示;

3、观察样本相对较小(观察的对象、范围由于受观察者肉眼感官的限制,它的范围相对比较小); 4、缺乏灵敏性;

5、研究人员必须获准进入观察现场,因此观察法比较麻烦。 观察法适用的范围:

1、当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对象在自然状态的具体表现的时候 2、当研究需要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的时候

3、当对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获得的科研结论进行检验的时候 不适用的范围:

1、不适用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 2、不适用于研究大规模、大范围的问题 观察法的种类:

1、根据观察是否借助科研仪器可分为:直接观察法(凭借研究者的眼睛、耳朵等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材料)与间接观察法

第十课

观察法的种类:

1、根据观察时观察者是否借助科研仪器可分为:

10

直接观察法(优点:身临其境,感受真切,容易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同时容易形成对事物有机整体的认识。不足:①观察者各自的条件,包括自身的气质、知识、能力等等,条件不同,每一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意味着可能观察获得的映像,收集到的映像材料存在差异性。②受人体自然器官的限制有一些现象无法观察到,甚至被观察的现象无法完整的被保持下来。③观察法活动本身会影响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从而影响到你收集到的材料的真实性)。

间接观察法(借助科研仪器间接的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一种方法。优点:①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从而使获得的感官材料更为全面、更为精确②观察活动本身不会影响到被观察者的活动。缺点:①观察者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味着获得的材料不够生动、具体、直观。②操作比较麻烦)。

2、根据观察者是否参加观察对象的活动可分为:

参与观察法(概念:观察者参加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从而收集资料,达到观察目的的一种观察。优点:可以缩短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心理距离意味着观察者观察不仅仅停留在外部的、可见的、可预测的现象上,它相对说来可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深入到观察对象的内在状态当中,收集到具有内在的感受。不足:观察者容易成为左右活动的人物,或者是带有偏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观察对象的感受。)

非参与观察法(概念: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臵身于他所观察的情景之外。有两种具体的情况:自然状态下的非参与性观察与实验情境下的非参与性观察。优点: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活动,使观察对象的活动真实、自然,收集的资料相对比较客观,从而提高观察结论的可靠性。不足:缺乏亲身的体验,意味着内在的、有价值的材料不容易获得)

3、根据观察过程的严密程度可以分为:

结构式观察(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与项目,制定出有关观察的表格、计划,并且在实际观察过程当中严格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提纲进行观察、记录。优点:观察的过程比较严密,科学性比较高。能够获得大量确定和详实的观察资料,并且获得的资料比较详细而且正确。不足:缺乏弹性,比较费时间,灵活性不够。)

非结构式观察(是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有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没有详细的观察目的、指标、记录表格,因而在实际的观察活动当

11

中常常是根据当时具体的情况有组织而进行的观察。优点:弹性大,灵活性高,简便易行,不受时间限制,不用花很多的时间。不足:收集到的资料比较零散、片面。)

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问题,选择观察对象 2、制定观察计划

3、做好观察准备(非常重要,观察准备做得是否充分、是否到位会影响观察实施的成败。只有在周密的、科学的观察准备的基础之上进行观察,才能使观察活动得以进行,才能顺利的收集到观察的资料,达到观察的目的。) 观察准备工作要做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观察的项目和指标。(根据课题和研究计划的要求将要观察的方面具体化和指标化;确定的项目是便于观察、记录的具体的内容;确定观察指标时,除定性以外,可以定量的要尽量量化;确定的指标不可以模凌两可,不可以提出交叉关系的指标,以避免观察语境时无所适从); ②选择观察的途径与方法;

③观察取样(观察取样的方法:对象取样,时间取样,阶段取样,场面取样,观察取样,追踪观察)。

第十一课

④设计观察表格和观察记录

观察表格设计的观察项目应该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观察表格当中的项目都应该是研究所需要的指标;项目数以十个以下为好(便于记录、便于分门别类),并且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从简单到复杂,有关联的几个项目并列在一起);项目的答案应该是确定的。

观察记录的方法:平等法,频数记录法,连续记录法 其他方面的准备:仪器方面的准备;小组人员的培训、分工;

应变措施的准备。

现场观察:选好观察的位臵、角度、光线;最好不要惊扰观察对象。 实施观察:看、访、听、问、思、记(记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全面,有序)

⑤整理与分析观察材料(为撰写科学论文做好准备):

要把所有的记录材料详细的加以检查;所有材料整理好后要加以全面的考

12

虑;记录材料整理好之后,需要加以说明的要详细的加以说明。 ⑥撰写科学论文

运用观察法必须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按照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观察对象要有典型性,同时要具有代表性;要系统的观察;观察收集到的材料要准确、具体,尽量的量化;观察要具有客观性;观察者要有耐心、细心;做好观察记录;尽可能不让观察对象察觉到你在记录他的表现;要与观察对象取得友善关系;要注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能够冷静处理偶发情况。

第三章供思考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教育观察法,它与日常观察有何区别? 2、教育观察法的主要意义何在? 3、观察法如何分类?

4、如何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5、阐述观察法实施步骤? 6、运用观察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7、以“成绩好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为题设计一个观察计划并到附近学校去实施观察?

第十二课

第四章 调查法(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常用的、特有的方法)

一、概念

调查法是在教育研究当中研究者凭借一定的手段或方式(问卷、访谈)对某种或某几种教育现象或者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的分析及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优点:

1、调查法能够收集到难以从直接观察当中获得的资料(敏感性的、社会理论的、精神领域的、心理的、内在的材料);

2、调查法的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观察法只能获得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的资料,而调查法可以在事后从当事人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有关已经过去的事情的资料。 在空间上, 只要研究课题需要,调查法甚至可以跨越国界,研究数目相当大的总体以及一些宏观性的教育问题,);

3、效率比较高(它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资料);

13

4、调查过程能够起到推动有关单位工作的作用。

由于调查法不局限于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它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材料,故有人把调查法称为间接观察法。 三、最基本的作用:

1、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能够揭露教育发展当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各种矛盾,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决策、教育的规范,甚至教育的改革方案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3、明了教育现状,发现新的教育问题、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理论。 四、使用范围(调查法运用范围宽广):

1、用在现状研究上,如某一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调查,有关教师问题(社会地位、流失等)的调查等。用调查法研究现状问题,有一类问题大量存在并且是典型的问题即对策研究的课题。对策研究的基本范式是:问题表现——危实性——成因分析——应对措施。

2、用在比较研究上,如农村与城市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的比较研究。 3、用在纵向的发展研究上,如对某些对象定期的调查研究,以获得其发展变化的资料。

4、用在历史研究上即教育历史问题研究,如对一些未成为文献的历史遗物的搜索,对今日还健在的历史人物的访问等。

5、用在未来研究上即教育预测问题研究,如向专家征询关于未来教育发展规划的设想和建议等。

此外,教育经验总结,与教育有关的民意测验等也都离不开调查方法的应用。

第十三课

调查法的分类:

1.根据调查目的不同可把教育调查分为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

A.常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教育的一般情况或寻找一般数据的调查。如福建省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儿童身体发育情况调查等。

B.比较调查。目的在于比较两个(包括两个以上)群体、地区或两个时期的教育情况的调查。如两个地区——福建省与江西省义务教育实施情况比较研究;

14

两个群体——XX幼儿园与XX幼儿园儿童身体发育情况比较研究;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教师经济待遇比较研究。

2.根据调查内容的性质不同可把教育调查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A.事实调查。调查现成的事实或数据,如高考升学率的调查。

B.征询意见调查。调查民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如对教师职业看法的调查。 3.根据调查事项多少可把教育调查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A.综合调查。调查事项多的为综合调查。如某省市教育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某省市教育方面问题,包括学前、普通、职业、业余、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B.专题调查。调查事项单一的为专题调查。如某市教育行政组织、教师敬业爱岗、教材或教法、教育经费、学生健康等的专项调查。

4.根据调查对象不同可把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部分调查)

A.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全部进行的调查,如福州市高考升学率调查,调查对象为福州市所有高中毕业生。

B.非全面调查。它又分为随机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从总体的全部单位中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总体中选出一部分重点单位为样本进行调查。“重点单位”指在总体中占很大比重或对总体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单位,如普通高中的中点中学。

典型调查: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如调查中学教师教业情况应从一、二、三类学校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 5.根据调查采用的方式不同可把教育调查分为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A.访谈调查:通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谈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可以采用个别访谈或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B.问卷调查: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测量项目,向被调查对象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此外,调查法还可按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分为横向调查和纵向调查。 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根据研究课题来确定);

调查应该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价值性原则;3、量力性原则

15

2、选择调查对象;

3、编写调查提纲,编制调查表;

编制调查表的注意事项:标题要简明醒目;表中必须能够容纳所有的调查项目;复杂表应有填表说明;有的表后面应注明填表单位和填表日期,留以备用,以示负责。

4、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包括:调查课题及目的;调查对象及范围;调查地点及时间;调查的方式和方法;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调查的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调查报告完成的日期。

5、实际调查(问卷、访谈),收集资料

调查资料的种类:书面的资料(教科书、教案、学生的作业、发表的文章、档案材料、教育工作总结等等);调查对象的口述资料;事实材料。

资料的基本要求:客观、真实、典型、系统、全面。 问卷调查:是一种征询意见调查。

问卷误差来源于调查对象担心调查是否合法;担心调查结果公布有损学生的利益;富有被调查经验的有意为难;担心回答会暴露自己见识短或文化低;因忙碌或认为调查问题毫无意义;从未想过被调查的问题,而且不愿意去想。

相对应的补救措施:在问卷卷首加以说明;去掉一些敏感性问题;尽量避免重复调查;匿名问卷、用结构式的问题表述;说明问卷意义,感谢合作;问题应该简单明了。

第十四课

问卷设计:问题设计,答案设计,问卷编排 1、问题设计

表达方式: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假设性提问

注意事项:项目应该充分反应研究的课题,问题表述要简洁、清楚,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性术语,避免诱导性的问题, 2、答案设计

结构式问题的答案设计:

A、定类回答(最简单的一种答案设计的形式):它仅仅是对对象进行分类,类比间的数字只表示不同而已,没有更大的意义。

设计时应注意:答案必须是互斥的,答案之间不能相互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答

16

案必须圈定所有的项目(穷尽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B、定序回答:按照人们定某一个对象的态度或者看法确定一个顺序。 设计时应注意:答案要从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体现顺序性;这些答案应该是对称的。

C、定距回答(主要表明答案之间的数量差异)

设计时应注意:数字不重复也不遗漏;尽量使各档次的间距相等;划分的档次不宜太多,每一档范围也不宜太宽 3、问卷编排

包括:标题(简明、醒目、简洁),指导语(调查的理由--尽可能的反应研究主题的社会意义,填写说明),问题,结束语(谢谢合作) 4、问卷试行

问卷实施(回收率要达到70%) 访谈调查:

是以谈话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者态度的调查方法。

优点:灵活性强;可以了解比较复杂的教育问题;可以克服问卷调查当中问卷回收率比较低的事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判断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第十五课

不足:费用多,时间长;标准化程度低(访谈要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导致标准化程度低),难以统计分析;容易产生偏差(导致偏差的因素:访谈员,访谈对象);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访谈对象深思熟虑之后回答问题;不能保证受访者匿名;不能查阅有关的资料;访谈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访谈的种类:

1、按提问方式可以分为:定向访谈(又叫结构访谈,是由访谈员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调查对象按照一定的要求、标准来进行回答的一种访谈方法。优点:相对说来有一定的标准化)和非定向访谈(可以自由交谈)。

2、按访谈时间或次数可分为一次性访谈与重复性访谈(有的称跟踪访谈)。 3、按参加访谈的人数可分为集体访谈与个别访谈。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访谈调查:

儿童访谈(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处理好与儿童的关系;

17

考虑儿童的访谈经验和注意力特点);

对话访谈(包括网路访谈,电话访谈。优点:快,节省访谈时间;廉,节省调查费用;保密程度高,匿名度高;不足:抽样误差大;访谈时间有限;不能观察访谈对象非言语的行为);

访谈的技巧:亲切善意的访谈态度,把握主题善于引导,提问明确避免误解,准确记录谈话内容。

应用调查法的注意事项:

1、调查者要甘当小学生,虚心求教,调查求知用词准确,肯拜人为师; 2、要忠于事实,不带框框(不含有自己的主观意见,要客观求实) 3、要深入,不要浮在表面 4、要有数量关系 5、正确解释调查结果

本章的若干问题:

1、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有何特点? 2、调查法如何分类? 3、阐述调查法的基本步骤? 4、问卷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5、问卷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6、如何提高访谈调查的技巧?

7、根据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试编制一份“某某市(县)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调查”的问卷。

8、根据对策研究的基本范式联系实际列出“小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的研究提纲

第十六课

第五章 实验法(最早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当中应用的)

第一节:实验法概述 概念:实验法是根据某种假设,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采取教育的措施),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与干扰的因素加以控制),观察实验因子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点:

1、是以假设为先导并且围绕着假设展开的(区别于其他研究法的根本标志。假

18

设有两个特点:假定性,现实性。假设的来源:来自于对教育经验、教育事实的观察、提炼、筛选;来自于对已有的理论的批判、继承、主动吸收及创造性发展;来自于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2、实验的根本目的是探明因果关系(探索事物或现象或事实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3、研究过程受到控制;

4、不同于试验(1、实验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试验是对某一个认识探索性的应用,其目的在于总结应用的实际效果;2、实验在实验的控制、设计、运作实施方面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在实验控制,而试验在这些方面的要求,特别在推广应用过程当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相对降低一些;3、实验讲究方法、实验设计,试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相对比较灵活。总的来说,两者的科学性程度不同。) 5、具有可重复性。

实验法在教育研究当中的应用范围: 1、发展性研究(学生发展状态的研究)

2、改革性研究(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

3、验证性研究(对已经形成的教育观点、理论进行检验、验证)

4、预测性研究(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模式,甚至为教育改革的方案出台提出理论依据的研究)

实验法的局限性:

1、越是宏观的教育现象,越是综合性比较强的教育问题,越不宜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2、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问题,不宜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3、涉及到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敏感性的教育问题,不宜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第十七课

4、事关受教育者升学、就业等等关键的时候,不宜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搞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实验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不允许给学生的身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 2、实验不允许给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3、实验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应有利于全面的贯彻教育方针;

19

4、实验当中对照组的学生应该尽量保证教育教学的活动,不允许故意的、人为的采取某种消极的措施

实验法的分类:

1、根据前人是否做过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造性实验; 2、根据实验的控制程度,可分为真实验(对所有可能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做充分的控制)、准实验(接近实验法,又不十分合格的实验)、前实验(不够规范的实验,实验前缺乏清晰的假设,实验中往往不设对照组,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不严,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具有或然性。科学性程度不及前两种,但实践意义很大);

3、根据实验环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特点:1、是在实验室里面进行的实验,有封闭度2、人为控制严格3、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仪器)与自然实验(特点:1、在自然环境即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2、人为控制相对严格3、借助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4、根据实验因子的多少,可分为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多因子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施加两个以上的实验因子的实验)。

第二节:实验控制(实验的关键所在,从变量分析入手) 变量:与实验有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是可测量、数量化、等积化的,统称之变量。

根据性质可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其变化的变量)、因变量(实验采取的措施自变量造成的结果,因此因变量又叫结果变量)、无关变量(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第十八课

无关变量的分类:

1、由于自身的素质不同可分为:机体变量(是指实验对象本身具有的不能由实验人员改变的因素)和环境变量(实验当中可能对实验对象、实验人员,特别是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非机体的因子)

2、根据无关变量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变量(是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当中能够估计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变量)和隐性变量(在实验过程中那些暗藏的,比较难预计、难控制、难测量的变量)

广义的实验控制指自变量的操纵与控制无关变量。 狭义的实验控制指控制无关变量。

20

五、校本教育研究的成果评价和鉴定标准

鉴定校本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重在实践标准。 六、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以学校为本:①研究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A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

B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 C从小课题做起

②研究要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A研究要着眼于学校的长期改革和规划

B要以主导课题为研究方向

C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2、以教师为本:①研究要看教师的实际

A根据教师的兴趣,形成教学和研究风格 B引导教师合作分工 ②研究要考虑教师的成长

三个成长阶段:起步——发展——成熟 3、以学生为本:①要以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前提 ②要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为前提 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④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 A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B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发展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十九课

七、校本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1、面临的问题

A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对教育科研缺乏信心 B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欠缺 C校本教育研究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2、如何解决问题

A树立正确的研究观念

31

发展性研究观、长效性研究观、实践性研究观 B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宏观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辩证思维 C形成恰当的研究模式

经验总结式、合作研究式、课题牵动式、教研座谈式 D培养坚定的研究训练

第八章 个案研究法

一、定义

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全面深刻的一种研究方法。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特点

1、个别性 2、典型性 3、深入性 4、综合性 三、作用

1、有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2、有利于因材施教 3、警示后人,防范于未然 4、为教育发展提供例证

第三十课

四、局限性

1、样本小 2、结论主观性强 五、基本操作程序

1、认识研究对象,确立个案 A对象行为是否有显著性特征 B看他人是否有同样的印象和评价 2、收集个案资料

包括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家庭背景资料等 收集个案资料要求:A客观公正 B全面深刻 3、整理分析资料

4、对个案进行补救、纠正和发展指导

32

六、基本原则

1、综合性 2、灵活性 3、谨慎性 七、方法

1、追踪法 2、追因法 3、临床法 4、产品研究法 5、教育会诊法

第九章 科学论文的撰写

一、意义

1、是对研究者学术研究水平、专业水平的一种肯定 2、是提高教育工作者理论素养的一种途径

3、是进行叙述交流,建立教育研究体系,推广先进经验的一种重要形式4、对研究者业务考核、晋级评优的作用 二、教育研究报告 1、引言 2、研究现状 3、研究设计与过程 4、研究主线 5、研究结论

6、对研究的实践成效反思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1、目的与方法 2、结果分析 3、结论 四、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结构 1、情况概况 2、经验处理

3、存在问题及今后建议 五、科学论文的撰写顺序

1、论文标题 2、作者署名 3、摘要 4、关键词 5、正文 6、结论、讨论 7、参考文献、引文注释

33

因变量的确立和分解(是由模糊到清晰,笼统到惊细的一个过程)。 过程的运作步骤:

1、制定实验目标,聚焦研究焦点(关键是确定重点的研究目标)

2、对实验的目标进行具体的分解(即构建实验目标的体系,包括横向和纵向分解)

3、对目标要素进行具体的描述(为了便于观察、测量)

测定因变量需要注意:

1、测量的指标;2、测量的方法;3、测量的次数与插入点的安排。

选择和操纵自变量要注意:

1、寻求共变关系,探究因果关系;2、筛选、创设自变量;3、拟定具体的措施。

实验效度与无关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实验的效度) 实验效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的程度。

A、内效度:实验对变量间因果关系揭示的准确程度。揭示程度越高,内效度越高,反之越低。

B、外效度: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越高,外效度越高,反之越低。

内外效度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具体的说,外效度是内效度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内效度低,外效度必然低;内效度高,外效度不一定高。反之,外效度高,内效度一定高;外效度低,内效度不一定低。

影响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无关变量) 1、由实验设计和操作带来的误差;

A、选择误差:既影响实验内效度也影响实验外效度; B、程序编排不当:影响实验内效度;

C、中途失控: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因为其他原因(不可控的)中途退出或增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分析,影响内效度;

D、测评误差。

第十九课

2、实验过程中的副效应;

A、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人员的期望会影响实验效果。

B、霍桑效应:实验对象因为知道自己参加实验而引起积极性的提高。 C、约翰-亨利效应:由于实验措施的扩散,对照组师生对实验组实施措施的

21

暗中模仿或较劲。

D、生成效应:由于教育实验过程较长,而引起的被试的身心成熟。 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途径(控制无关变量): 1、提高外效度的主要途径

A、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

B、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尽可能相似、接近(尽量选普通的学校、教师、学生、运用普通的教材,在普通教室里进行实验);

C、采取合理的抽样方式。 2、提高内效度的主要途径

A、变变量为常量; B、合理安排实验处理程序;

C、消除:通俗的说,用隔阻的方法不让无关变量渗透到实验当中; D、均衡:在几个不同的实验组之间,无关变量保持相同的状态,对因变量的影响基本一致;

E、抵消:把无关的变量中强弱不同的变量配臵到不同的组里面,通过变量间相互作用消除掉无关变量的影响;

F、实验处理。 第三节:实验设计 最常见的范式:

1、单组仅后测验XY(X:自变量;Y:因变量)

运作程序:A、选择一个班组作为实验对象;B、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处理;C、实验处理完后进行后测;D、实验有没有效果,根据经验、观察进行直觉判断。 2、单组前后测实验Y1 X Y2

运作程序:a、选择一个自然班组作为实验对象b、在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前侧(Y1)c、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处理,即自变量操纵(X)d、实验处理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后测(Y2)e、实验有没有效果,以前后测之间的差异(d=Y2-Y1)作为判断的标志。d等于正数,说明实验有效果;d等于零或者负数,说明实验没有效果或者是负效果。

特点:

a、只能进行纵向比较,因为只有一个实验组;b、实验组有前侧同时也有后侧。 3、非随机分派单组控制仅后测实验(只能进行横向比较)

22

格式: 实验组XY2?虚线表示非随机分派,上下两组实验前未做过等组处理 '对照组Y2运行步骤: a、选择一个自然班组作为实验班组,同时选择与其平行的另一个自然班组作为对照组。

b、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处理,而对照组没有施加实验处理。 c、实验处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

d、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横向比较d=Y2-Y2'。d等于正数,说明实验有效果;d等于零或者负数,说明实验没有效果或者是负效果。 e、分析

第二十课

4、非随机分派单组控制前、后测实验

实验组Y1XY2格式: ''对照组Y1Y2运作步骤:

a、选择一个自然班组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与其平行的另一个自然班组作为对照组。

b、在实验之前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侧。(用以判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本存在差异的状态)

c、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处理,而对照组不施加实验处理。

d、实验完后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用以判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后的发展状态)

e、对实验完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成绩进行比较d=(Y2-Y2')—(Y1-Y1')(判明实验设计有无效果)。

5、随机分派单组控制前、后测实验

实验组Y1XY2格式:R? R表示随机分派,实线表示上下两组实验前''对照组Y1Y2做过等组处理,使其条件均等。 等组(筹组)常见的方法:

随机分派(将抽样得来的被试用抓阄、投硬币等办法分配到两组或多组中去,)、设臵对手组(通过测验或随机分派后根据某一标准进行适当调整的方法得到两个相等的组);

两两配对法(这是一种划分等组的较精确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将被试按某一

23

或某几种特征两两配对,再用随机分派的方法把每一对中的一个被试分到甲组,另一个分到乙组)。

6、随机分派单组控制仅后测实验

实验组XY2格式:R

对照组Y2'7、随机分派多因实验设计

实例:要比较两种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发现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又要比较两种教材(一般教材与实验教材)之优劣,这时共有两个自变量(教法自变量X1,教材自变量X2); 每个自变量又有两种水平,共有2×2=4种实验。我们可以将被试用随机分派的方式分为A、B、C、D四个等组,使他们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一学期后,测得成绩如下:

教法(X1) 讲授法 发现法 平均成绩 教材(X2) 一般教材 72 81 76.5 实验教材 73 83 78 平均成绩 72.5 82 评价:本设计优点是能同时回答几个问题:

①讲授法与发现法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有无真实差异; ②两种教材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有无真实差异;

③教材与教法之间有无交互作用。即讲授法与发现法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否与采用何种教材有关,或者两种教材教学效果的比较是否与采用何种教法有关;

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改革与教材改革何者更为重要?

多因设计可以使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作用的比较被臵于另一个自变量的同一水平上,因而避免了两种自变量作用的互相混淆和干扰,提高了实验效度。

第二十一课

第四节 实验检验与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常见的实验检验的方式方法 1、理性分析(实验过程、结果) 2、重复实验

A 用同一种实验设计,不同实验对象; B 扩大实验对象;

C 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实验。

24

3、教育实践(教育统计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教育实验报告概念

教育实验报告是记载教育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一种文体。 三、教育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1、写清实验目的与方法 2、叙述实验的操作过程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

1、前言(目的、选题、前人研究的程度) 2、实验过程和结果 3、讨论和结论

第五节 搞好教育实验必备的条件 一、理论准备

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实验的知识 二、教育实验方法 三、师资 四、经费 五、领导支持

第六章 经验总结法

教育科学研究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一、经验总结法概述

经验:1、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技能

2、感觉经验,由人的感官直接接触外界得来的认识 经验特点:1、产生于一定活动,在实践中形成 2、是人们队客观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 3、经验的内容和本质是客观的 4、这种经验有待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经验

教育经验:人们对在实践中产生的对客观的教育现象、教育事实的感性认识教育经验特点:1、产生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2、是对教育教学的感性的初步认识

25

3、教育经验是客观的

4、教育经验有待于上升为理性经验

教育经验总结的是先进的教育经验。 广义:教育工作者具有的高度的教育技巧。

狭义:含有探索性的、新颖性的、独特性的成分,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革新活动。

第二十二课

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特点:

典型性、效益性、稳定性、现实性、实验性、创造性。 教育经验总结的两种类型:

1、经验型:总结一些经验创造者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揭示教育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理论型:对创造出来的教育经验进行理论的概括分析,分析时以理论为指导,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经验总结法的定义:

所谓经验总结法是研究者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教育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和一定方法,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经验认识转化为理论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是在实践中已获得一定效果并具有创新意义的先进经验; 2、研究过程不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使之发生变化; 3、它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的总结; 4、它是一种追因研究;

5、操作的科学性与方法论要求相对较低。 经验总结法的意义:

1、保持和推广先进经验的主要手段;

2、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3、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深入实际,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 经验总结法的作用:

1、对先进经验给予肯定的评价; 2、推动教育实践;

26

3、推进教育经验的共享。 教育经验总结的分类:

1、根据经验包含的内容:专题经验总结和综合性经验总结; 2、根据经验创造者:群体经验总结和个体经验总结; 3、根据经验反映的时间不同: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经验总结; 4、根据经验所在的空间不同:点上经验总结和面上经验总结;

5、根据经验总结的科学水平: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法和科学经验总结。

第二十三课

经验总结实施的步骤:

1、确定总结的对象和目的;

2、收集事实资料,注意全面性和典型性; 3、整理分析资料;

A核实 B筛选 C提炼升华资料 D围绕主题进行概括 4、召开论证会,提供总结报告和纲要; 5、撰写经验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课

推广先进经验的两种形式:直接和间接 直接:1、开展先靠近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 2、先进教育教学专题讨论会 3、先进教育教学展览会 4、先进教育教学演示活动

5、开展先进教育教学“传帮带”活动 间接:1、书面材料 2、播放录音录像 3、组织专题讨论会 经验总结的若干注意事项:

1、注意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认识经验的丰富性 重视平时材料的收集

2、注意定量、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27

3、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

A马克思主义理论 B正确的教育理论 C专业的理论知识

第七章 校本教育研究和行动研究法

一、基本情况、背景介绍 教育改革的深入走向校本。

校本含义:

1、为了学校 2、在学校中 3、基于学校 校本教育要体现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教育研究(起点) 2、校本教师培训(中介) 3、校本课程(落脚点) 4、校本管理(协调作用) 校本教育研究的兴起:

学者认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在实践中成为行动研究者。

第二十五课

学校自主办学扩大为校本研究提供了深层发展的空间。学校的主体是校长和老师,必须面对现实,办出特色,深入思考。

中小学科研要摆脱困境走向成熟,必须选择校本教育研究。 我国中小学科研正处于困境,因为:

1、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自主性与规划性不强。 2、教育科研未能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切合实际。 4、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十分薄弱。 5、科研成果的评价过于崇尚学术性。 二、校本教育研究的界定

定义:

校本教育研究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的一种教育研究。

特点:

1、针对性 2、自主性 3、运用性 4、群众性 5、灵活性 校本教育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的关系:

28

区别:

1、研究内容 一般教育研究强调理论性,校本教育研究注重应用性。 2、研究方式 一般教育研究强调一元化,校本教育研究注重多元化 联系:

校本教育研究以一般教育研究为指导,一般教育研究借鉴校本的思想。

第二十六课

三、校本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校本教育研究的实施

(一)校本教育研究课题的选题(第一环节) 1、立足于本校的实际; 2、立足于教师个人的特点;

3、课题的选择要坚持 “四个结合,四个为主”

A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学校实际需要结合,以学校实际需要为主。 B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相结合,以应用性课题为主。 C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微观研究为主。 D前瞻性研究与现实性研究相结合,以现实性研究为主。 4、教师就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来选题,把选题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

(二)校本教育研究价值取向

1、着眼于解决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着眼于学校的发展。 3、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校本教育研究的实施方式

1、合作性研究和独立性研究结合,以独立性研究为主 2、引进性研究和独创性研究结合,以独创性研究为主

3、系统持久型研究和灵活机动型研究结合,以灵活机动型研究为主

第二十七课

(四) 校本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的发展过程:

29

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缓慢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再兴起:20世纪七十年代 引入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 2、行动研究法的含义、特点:

行动研究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应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或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或模式。

特点:A目的主要是提高行动的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B主体是实际工作者

C群体: 提倡实际工作者与专家共同协作 D环境是自然的、真实的、生动的

E程序:自我反思,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

F选择的具体方法在综合应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定性、定量的方法策

3、行动研究法的操作程序:

①计划:A计划开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B计划应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个具体行动实施的方案; C计划要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②行动:A有目的、按计划采取行动措施; B要体现三个方面的进展。

(行动的改进、认识的改进、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

第二十八课

③观察:A观察在行动中进行; B观察应是按计划进行的; C对观察现象进行反思。 ④反思:A整理和描述; B评价和解释; C对观察结果提出报告; D形成修正性的总计划。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ge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