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重点
更新时间:2024-05-26 05: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第一章 当代世界总格局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1. 含义: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首脑通过德黑兰会议,雅
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就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处理战后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
2. 雅尔塔体制的基本内容
(1) 欧洲一分为二(西欧—资本主义 东欧—社会主义) (2) 德国一分为二(西边—美、法 东部—苏联)
(3) 调整了欧洲国家领土(压缩波兰的领土面积,扩大苏联领土面积) (4) 确认巴尔干半岛的实力范围(苏联的势力范围)
(5) 在远东地区划分势力范围(日本—美国占领 美国势力范围) (6) 建立联合国问题 3. 影响
(1) 积极作用:雅尔塔体制的最终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德日法西斯势
力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可以实现有效合作、和平共处的。
(2) 消极作用:雅尔塔体制具有美、英、苏三国根据自己实力争夺和瓜分胜利果实的性
质,一些国家的主权由此遭到了践踏。
(3)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1.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1) 凯南报告—冷战的酝酿(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国会发回一份长
达8000字的报告:首次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的方针,为美外交政策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2) “铁幕”演说—冷战信号(1946年3月5号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威斯敏特学院
发表了铁幕演说,呼吁英美合作,建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3) “杜鲁门主义”—冷战全面展开(22页第四段,1947年3月12杜鲁门主义实质“反
共,反苏)
(4) “马歇尔计划”—冷战的政策(1947年6.5.。。。。。。) (5) 第四点计划(33页第三段) (6) 北大西洋公约—最终形成 2. 社会主义阵营
(1) 成立情报局(1947.7)—政治上(9个国家)
(2)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7—1949)简称“互经会”(6个国家) (3) 中苏同盟(1950.2) (4) “华沙条约”(1955.5) 3. 两大阵营的对峙(24—25页)
(1) 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2) 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3) 军事上表现为“冷热站对抗”—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4) 意识形态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原因 、表现
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2.表现:苏南矛盾、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①苏南矛盾1948年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
②波兹南事件(1956年波兰的波兹南工厂的工人要求加工资,波兰政府出坦克镇压) ③匈牙利事件(1956年,匈牙利上街游行,要求推翻当时政府,建立一个新政府) ④中苏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宣告解体
(四)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1.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表现:欧共体成立、法国“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洛美协定、日本多边外交。
·欧洲共同体:①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
的总称,1965合为欧共体。②欧共体创始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③19 年11月1日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度,到目前共有27个成员国。
·戴高乐主义:就是戴高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
治和实践。①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②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聂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苏—美—英—法—中—以色列,有核的先后顺序)。③主张建立法德联盟,实现欧的联合。④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建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⑤积极推动中法建交(1964年,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新东方政策:①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②1969
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A改善与苏联的关系;B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C改善与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
·洛美协定:1975.2.28.,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44个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
地区国家)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多哥首都洛美开会,签订贸易和经济协定,简称“洛美协定”或“洛美公约”。
·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7,田中内阁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战略,改善向美国“一边倒”
的政策。①以日美同盟为基础,谋求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②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9中日建交。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
(五)美苏争霸的几个热点问题: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加勒比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由苏联在古巴(卡斯特罗政府)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的。
(六)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原因及为什么多极化是长期曲折发展过程?
1.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世界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 ②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强大动力
③国际关系民族化是世界政治多极化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2.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
①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霸权主义的图谋,是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②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
③所计划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长期过程。 ④多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历史的必然 ① 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 ②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依靠单个
国家的力量已无力应付。
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
(一)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
1. 战后世界长期的总体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 3. 垄断资本的自我调节。
4. 世界性和地域性的经济协调机构,合作机构的大量涌现。 5. 跨国公司在战后获得长期发展。
(二)战后美国称霸经济领域的举措
(1)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 缔结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关税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3) 实施“马歇尔计划” 道奇路线 (4) 推行“第四点计划”,由杜鲁门提出,实质上这是新殖民主义政策 (5) 封锁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技术联系
1949,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 1951,巴特尔法案(禁运法案)
(6) 抗衡西方资本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世界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是目前最为完善、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结构配套最齐全、立法程序最完善、最具有超国家实体色彩,为其他区域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欧盟的建立使得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正式启动,实施了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必将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欧盟的扩大更增加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实力。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1992年由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三国首脑签署并于1999年1月1日生
效的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规定三国在15年内逐步取消货物与服务进口关税及投资障碍,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和更高等级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加拿大、墨西哥量过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但这只是美国实现将南北美洲联系在一起,建立一个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第一步。由于北美与拉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敏感领域还存在激烈纷争,美洲自由贸易区未能如期启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组织是为了适应经济区域的发展趋势,由于东亚经济的发展和受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经澳大利亚提议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1993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非正式首脑会晤,在协调亚太地区经济关系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它并没有完备的经济体制,而是一个具有广泛协商功能的机构,是通过共同参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和承诺机制来推动成员国合作。
(四)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世界各国/国家集团和地区的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日益连接为一个密切联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动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进程,为各国国际政治力量提供了展开活动、展示力量、进行交往的大舞台。全球化对多极化的作用与影响,首先指全球化作为世界政治格局的经济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中间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世界性地急剧扩展,它在各国的不平衡发展、国际力量分配结构的演变和定型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导致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急剧扩展,实际上强化了现存的有利于发达经济体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当今国际力量对比态势的延续。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欠发达经济体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既面对改善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进一步式微的可能。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复合相互依赖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各大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模式,有助于削弱国际格局的竞争性“极化”,加强协调性“极化”的趋势。
第四,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公共问题催生了以民族主义思潮为核心的“反全球化”运动,这一运动唤起了大众政治对国际关系的重视,它致力于影响国家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从而
影响到国际格局的发展走向。
(五)如何认识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地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既有矛盾又相互促进。 (1)、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⑶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六)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2.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经济”的诞生,创造了由信息技术和
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 第一,“新经济”将引起世界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他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增强了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同时,也加剧了国家间围绕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 第二,“新经济”将对世界政治与安全产生冲击,信息技术可以在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直接强化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主导权。 第三,“新经济”将导致人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只是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作用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被广泛认可,未来的教育以培养高技术产业化的人才群体为主。 第四,“新经济”也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些挑战,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传统的文化造成冲击,还可能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生物技术的进步可能使生物武器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等生物工程的突飞猛进也使人类的伦理道德经受考验。
第三章 当今时代的主题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国际秩序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1)、威尼斯伐利亚时期(1648—1815),这是第一个国际秩序,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的问题的先例。 (2)、维也纳体制时期(1815—1847),以欧洲为中心的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和帝国主义国际为争夺世界市场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凡尔赛体制—华盛顿体制时期,从一站到二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国家秩序。 (4)、雅尔塔体制时期,这期间,球的国际秩序受到了巨大冲击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萌芽。
(二)旧国际秩序的实质 实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美、日、欧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1.美国的国际新秩序观(目的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 (1)。确定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 (2)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模式 (3)强调西方盟国结的伙伴关系
(4)建立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
2.日本的“国际新秩序”观
(1)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共同管理世界 (2)在确立和平与安全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 (3)突出经济和科技力量对形成国际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3.西欧的“国际新秩序”观 (1)、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西欧同美国,日本是一致的。 (2)、反对美国独霸的“一极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享领导权。 (3)、在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西欧主要国家存在一定的分歧。
第四章 极力维护霸权地位的美国
(一)美国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1.三权分立: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以总统为主导的政治体制。
a.含义;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美国宪法在规定三权分立原则的同时,又规定了相互制衡的原则,即“三权”不是绝对的分立,而是既分立,又互相制约,并保持平衡。 b.总统的权利:总统是国家元首,联邦政府首脑,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 (行政权、立法倡议权和否定权、外交权、军事权、权利渗透到司法) c.国会的权利:立法统一 d.联邦法院:司法权
2.联邦制: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资产阶级共和国,共有50个州和1个特区。
3.两党制:美国虽实行三权分立,以总统为主导的政治体制,但是政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党纪分散、权利分散)
4.普选制 总统大选,4年一次 国会选举,2年一次
(1)三权分立。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以总统为主导的政治体制。总统是国家首脑,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行使行政权。国会行使立法。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
(2)联邦制。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资产阶级共和国,共有50个州和1个特区。
(3)两党制:美国的两党包括民主党,共和党。虽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以总统为主导的政治体制,但是政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起重要作用。
(4)普选制。美国是一个普选制国家,其总统为4年选一次,国会选举为2年一次,参议员改选占三分之一,任期6期,众议员全部改选,任期2年。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一、战后初期到60年代(进攻性时期)
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遏制战略
(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
(2)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经济复兴基金”进行扶
植。
(3)对亚非广大地区,推行“第四点计划”。 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解放战略” (1)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146
(2)对亚非拉地区的米诺牌理论、艾森豪威尔主义 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
奉行“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1)同苏联既对话又对抗
(2)在亚非拉地区,实行“恩威并施’政策。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
(1)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护美苏之间的均势
(3)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中华关系的正常化,积极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尼克松访华、乒乓外交)
(4)在第三世界实现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尼克松主义 2.卡特时期(1977—1981) 世界秩序战略 (1)“三边主义”战略(美日欧)
(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歧视,削弱苏联的影响。 (3)同苏联实现全面的真正的缓和。
(4)把中美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治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谋
求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5)重视人权关系,增进全球对人权问题的繁感,重振美国外交政策。
三、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发展阶段(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
1.里根时期(1981—1989年)
(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打出了“扩军抗苏,
重振国威”的旗号
(2)对苏联实行进攻性强制措施,扭转美苏争霸的不利局面 (3)不断增强美中关系,通过借助中国来抗衡苏联 2、布什时期(1989—1992)
(1)布什政府针对苏联和东欧,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2)提出了新“大西洋主义”
(3)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二者相结合的基
本政策方针
(4)对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形式,相应提高了第三世界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
地位。
四.冷战后全球战略的确立和发展阶段(90年代初以来)
1.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 参与扩张战略
克林顿政府提出了 经济安全、实力后盾和民主人权三大支柱的外交政策,以“扩张战略”取代“遏制战略”
2.小布什时期(当前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
重视以安全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利益、强调“以实力求和平”、突出加强与盟国关系
第五章 不断走向联合自强的欧洲
一、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历史进程、影响(P187) (1)、原因:
首先,出于经济的需要。 其次,是冷战形式的结果。
最后,欧洲一体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即源远流长的欧洲一体化统一思想遗产。 (2)、历史进程: (一)、功能共同体阶段。“舒曼计划”与“煤钢联营”1、《舒曼计划》1950年。2、《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1年。西欧六国,是历史上第一次由躲过自愿参加的经济联盟实体,开
创了欧洲联合的先河,从此,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启动。 (二)欧共体阶段。
1、成立:1967年3月,六国(法、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代表在罗马签署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5年4月8日,有关各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规定三个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成立。
2、扩展: 1973年:英、爱尔兰、丹麦;1981年:希腊; 1986年:葡萄牙、西班牙加入。 3、欧共体建设和发展措施:制定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三)欧盟阶段。 1、《马约》的签订。1991年12月,欧共体签订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在欧洲一体化历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2、欧盟诞生: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流通,欧元区国家各自的货币推出流通。至今,欧盟共有27个国家,已从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3)、影响:随着欧盟以建设“政治联盟”和东扩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的加快,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将进一步上升,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对欧洲的影响:第一,强化了欧洲各国的联系与合作,使欧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第二,克服了欧洲各国的宿愿,塑造了欧洲各国人民的集体意识。
其次,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第二,强化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第三,实现了欧洲的和平与共同繁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参照。
第六章 走向“普通国家”的日本
一、日本的政治特点: (一)、战后初期的政治改革:军事方面:解散军队,惩办战犯。经济方面:推行经济改革。政治方面,修干宪章,政治民主化。 (二)、战后日本的政治制度:虚君的议会内阁制。 (三)、“五五体制”及其变化:第一,含义:“五五”体制是指1955年日本形成的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政党制度。它具有三个特征:(1)自民党长期执政;(2)财界和政界合一;(3)以经济增长为理念。
“五五”体制形成自民党“一党独大”长期执政的局面,保证日本在战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格局。它终结于1993年,八党联合的内阁诞生。
二、日本对外政策的演变
1.战后初期“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a.战后没有外交权
b。1951年部分恢复外交权,与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 (亲美、制苏、反共亲蒋、发展与东南亚关系)
2.自主外交的形成与发展即从被动外交走向主动外交 a.建立与美国的对等关系 新《日美安全条约》签订
b.开展“经济外交”,1957年《外交蓝皮书》提出 “经济外交” 口号 c.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1972年田中角荣 P225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a.政治上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b.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后盾,增强支配国际事务能力 c.以军事实力作为谋求政治大国的手段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普通国家”化外交战略
a.1993年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首次 提出 b.内容 P247
c.实质:自主性 平等性 大国化 趋势的集合
5、冷战后日本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日美关系:竞争伙伴关系; 中日关系: ; 日俄关系:战略伙伴关系;
日欧关系:改善与协调合作关系。
第七章 苏联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振
一、战后苏联外交政策的演变(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耶夫、巴尔戈乔夫)
(一)斯大林时期 :总体上推行和平外交战略,加强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合作,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a。关于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 b。关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大党主义、大国主义、霸权主义 (二)赫鲁晓夫时期
a.确立“三和”对外路线,积极开展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缓和外交 b.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c.积极向亚非拉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
a.在“缓和”的幌子下同美国激烈争夺欧洲 b.加强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涉 c.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同美国展开全面争夺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
a.以美苏关系为核心,缓和同西方国家关系 b.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实行不干涉政策 c.努力改善与中、日等亚太国家的关系 d.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收缩和放弃政策。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影响 P274 (一)原因: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内在直接原因和导火索。
2.深层原因: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在根本原因
(1)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及其政权内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 (2)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和要求。
(3)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根。
(4)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也耗尽了国力。 (5)苏共日益严重地脱离群众,变成一个官僚阶级的党,丧失了民心。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二)教训: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教训,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
想、教育等方面去总结,从诸多方面受到教益。
1.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是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中创造先进的文化
3.要坚持改革开放,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把经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4.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5.必须坚持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总之,把这些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加强执政党本身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且要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并不断发展的路线。
(三)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
1.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 3.深刻影响着欧洲形势的发展
4.独联体填补了苏联解体后该地区的力量空白 5.影响了各类型国家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三、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含义及其影响 P287
(1)含义: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991年10月28日,叶利钦在俄罗斯第五次人代表会上提出了俄罗斯的激进改革方案,1992年1月2日正式实施.
(2)主要措施:
a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 b.实行经济自由化,转化整个经济运行机制
c.迅速实现私有化,完成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转轨.
(3)影响:
一方面 “休克疗法”在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地成果
a.使俄罗斯完成了从生产者市场向消费者市场的转变,形成自由的商品市场
b.彻底打破俄罗斯八十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面为大家所认同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被打破,企业受国家的干预较少,受市场的影响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 “休克疗法”的代价巨大,俄罗斯经济一度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第一,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第二财政赤字庞大,通货膨胀失控,或被信贷体系崩溃;第三,进出口数额大幅度下降,外货储备趋于枯竭;第四,居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第五,全面私有化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休克疗法的教训深刻。在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导致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结果欲速则不达。
四、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演变(叶利钦 、普京)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向西方“一边倒”阶段。俄罗斯独立初期,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为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尽快融入西方的一员。 (二)、(1992—1993年)“双头鹰”式的全方位外交手段。“双头鹰”外交政策是指“既重视西方,又重视东方”。 (三)、强国外交阶段。普京时期务实,灵活的把外交政策转换为全方位的外交。 (1) 重视“近邻外交”,把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作为对外政策“优先考虑的对象” (2) 以积极的进取姿态发展与西欧主要国家的关系
(3) 为平衡西方外交,加大与东方外交力度,改善和加强与亚洲国家关系 (4) 重视对美关系
第八章 艰难奋进的发展中国家
一、第三世界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概念:是指那些摆脱殖民地附属国地位取得了政治独立,并以此为基础正在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二)、特征:(1)
二、第三世界兴起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一)、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此次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会议。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一个起点。这次会议它提高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自信心,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维持殖民统治的图谋,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保卫世界和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不结盟运动。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来德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和宗旨的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不结
盟运动始终把反帝反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原则和目标,此外,不结盟运动也努力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三)、77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剥削,反对霸权主义以及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支有组织的重要力量,成员国现在以扩大到132个。77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了南北关系。
亚非会议之后,经过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77国集团,的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是登上历史为舞台。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1)通过谈判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国际争端;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中立,不结盟。 (2)、反帝、反殖、反霸,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维护民族独立。 (3)、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争取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四、南北关系的实质,核心,含义: (1)、含义: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为大战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为南北关系。
(2)|实质:是北方发达国家控制和剥削南方发展中国家成产,贸易,技术和金融等领域的不平等。 (3)、核心: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第十一章 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的历史演进 1.萌芽时期(17世纪-19世纪)
迈进欧洲国际会议是国际国际组织的先声,其标志是国际会议.
(1)威斯特伐利亚会议(1648)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2)维也纳会议(1815年)塑造一个”欧洲协调”时期,确立了19世纪欧洲均衡体系
(3)海牙会议:1889、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海牙会议是“欧洲协调”的扩张与延伸,使国际会议具有真正的世界意义,是现代国际关系基本规则的奠定会议。 2.形成和完善时期(19-20世纪)。
国际联盟的形成是标志国际组织发展到一个新的标志,意味着全球性的政治化和一般化国际组织登上了政治舞台,是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成熟和发展时期(二战以后)
联合国的成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创举,另一个就是众多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蓬勃发展和在国际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联合国宗旨、原则、地位、作用 (一)、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友好关系,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间的为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问题,协调各国行动中心。 (二)、地位与作用:(1)联合国是战后全球非殖民化过程的有力推动着
(2)是普遍性国际规则的最权威制定者
(3)联合国及其集体安全体制是国际稳定和安全的有力维护工具 (4)联合国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5)是全球治理最核心的非国家行为主体 (6)联合国是国际行动合法性的最高授予者 (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家间争端,不使用武力威胁,集体协助,非会员国遵守,不干涉内政,善意履行义务。
正在阅读: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重点05-26
2.2通过激素的调节01-12
小学校园工作计划01-13
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综合执法模式分析07-26
PLC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09-04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题09-16
2016年超星尔雅隋唐史期末答案10-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国际关系
- 政治经济
- 当代
- 重点
- 世界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卷及答案
- 不动产大数据技术白皮书
- 初步设计方案汇报PPT内容要求
- 2016-2022年中国电热杯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图文
- 上海一模二模压强计算题分类汇总
- 六盘水青龙春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管理学试卷2(A4)(DOC) - 图文
-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05章在线测试
- 203#施工组织设计4
- 报关员考试第一章各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通过电脑开机响声判断硬件故障
- 物流产业振兴的支持性政策研究
- 政府审计重点
- 直属三中队救护仪器装备应知应会
- 夜场不可忽视的十个礼节
- 服务器与数据存储 - 图文
- 光学:物理高三光学选择题汇总
- 施工取样规则 - 图文
- 2018最新高等数学期末考试卷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