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测试必修1第二章练习(化学)

更新时间:2024-03-12 02: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遵义四中高二( )班 姓名: 第 小组 2014年11月

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归纳】

一、 物质的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度小于1 nm ——最稳定

混合物 胶体:分散质粒度大于 1 nm小于100 nm ——用丁达尔效应鉴别 浊液:分散质粒度大于100 nm ——最不稳定

气溶胶:如烟、云、雾 液溶胶:如牛奶、稀豆浆、 氢氧化铁胶体 固溶胶:如有色玻璃

物质电解质:酸、碱、盐、水

化合物

非电解质 纯净物

多数有机物:乙醇、酒精、葡萄糖等 某些非金属的氢化物:CH4、NH3 某些非金属的氧化物:CO2、SO3、SO2

单质

二、 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升降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2)、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2+2-+-2+2-2+-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和SO4、Ag和Cl、Ca和CO3、Mg和OH

+2--2--+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HCO3,SO3;OH和NH4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 1 -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练习】——单项选择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 B.KNO3 C.N2 D.乙醇 2.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金属冶炼 B.石灰水粉刷墙壁 C.食物腐败 D.燃放鞭炮 3.鉴别胶体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

A.过滤 B.蒸馏 C.丁达尔效应 D.萃取 4.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中下列哪种离子数目会减少

A.CO3 B.Cu C.SO4 D.Ba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Zn + Cu= Zn + Cu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OH+ H= H2O C.氯化钡与硫酸反应: Ba +SO4 = BaSO4↓ D.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 + 6H= 2Fe + 3H2↑ 6.氢气还原氧化铜:CuO + H2

+

3+

2+

2-

+ 2+

2+

2-

2+

2-

2+

Cu + H2O,在该反应中

A.CuO做还原剂 B.Cu做氧化剂 C.铜元素化合价降低 D.H2被还原 7.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氢氧化钠和稀硝酸反应

C.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8.从分类角度看,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这种变化是

A.铁矿石冶炼变为生铁 B.石灰石煅烧成石灰 C.水结成冰 D.氢气还原氧化铜 9.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B.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C.是否有氧元素的参加 D.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0.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A.4Fe(OH)2+O2+2H2O= 4Fe(OH)3

B.Cu2(OH)2CO3==2CuO+H2O+CO2↑

C.2FeCl3+Cu=2FeCl2+CuCl2 D.CaCO3+2HCl=CaCl2+H2O+CO2↑

- 2 -

11.波尔多液农药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是因为铁能与农药中的硫酸铜起反应。在该反应中,铁是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发生了还原反应 12.下列反应表示二氧化硫被还原的是

A.SO2?2H2O?Cl2?H2SO4?2HCl B.SO2?2H2S?2H2O?3S? C.SO2?2NaOH?Na2SO3?H2O D.SO2?Na2CO3?Na2SO3?CO2? 13.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CO+O2 C.2Fe(OH)3

2CO2 B.CH4+2O2Fe2O3 +3H2O D.2KClO3

CO2+2H2O 2KCl+3O2↑

14.下列反应中,同一种物质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的是 A.CaCO3 == CaO+CO2↑ B.Cl2+H2O==HCl+HClO C.Cu2(OH)2CO3 == 2CuO+H2O+CO2↑ D.2H2S+2O2 == SO2+2H2O

15.在反应3NO2+H2O=2HNO3+NO↑中,被还原的物质与被氧化的物质的质量比为 A.1:2 B. 2:1 C.3:1 D.1:3

16.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光亮的通路”的是

A、Na2CO3溶液 B、稀豆浆 C、稀H2SO4 D、泥水 17.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作还原剂 B.氧化还原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C.失电子的反应物在反应中作氧化剂,反应中被还原 D.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18.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Zn → Zn B.CuO → Cu C.CaO → Ca(OH)2 D.H2 → H2O 19.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氧化镁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氯水 D.氯化钾;液氧 20.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Al2(SO4)3 =2Al + 3SO4 B.AlCl3 = Al + Cl3 D. Mg(NO3)2 = Mg +2NO3 D.KMnO4 =K +Mn +4O 2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3+2H=CO2↑+H2O B.铁与盐酸反应: 2Fe+6H=2Fe+3H2↑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2H + SO4+ Ba+2OH= BaSO4↓+2H2O D.钠与水反应 Na + H2O = Na + OH + H2↑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 B.液态氯化氢能导电 C.熔融的液态钠是电解质 D.液态氯化钠能导电

- 3 -

-+

2-2+

-+

3+

2-

+2

-+

7+

2-3+

2-3+

-2+

23.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是 A.稀硫酸不是分散系

B.一种分散系里只有分散质和分散剂两种物质 C.分散剂一定是液体

D.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气、液、固态),有9种组合方式的 24.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5.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Ag 、CO3

C.K

+

+

+

2-

、Cl

B.Na、K 、CO3

+

3+

+ + 2-

、Cl

、Ba、SO4

2+ 2-

、Cl D. Na、Al、OH 、 SO4

-2—

26.一化学兴趣小组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照图1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2 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

自由移动的离子

D.NaCl溶液导电是因为水电离出了大量的离子

(图1)

(图2)

NaCl固体NaCl溶液27.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溶液或水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 B.NaCl浓溶液 C.NaOH浓溶液 D.煮沸的蒸馏水

28.以水为分散剂的分散系,按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的是 A.浊液、溶液、胶体 B.浊液、胶体、溶液 C.胶体、浊液、溶液 D.溶液、胶体、浊液 29.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使等号两边

A.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B.电荷量和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应相等 C.正电荷和负电荷总数应相等 D.微粒的总的数量应相等 30.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了 B.一定被还原了

C.既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既不可能被氧化,也不可能被还原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g0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