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茹志娟 课堂教学实录一课时

更新时间:2023-04-25 08: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合花》课堂实录

一、初识小说理情节

师:同学们好。课前大家已经读过这篇小说了,请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 1:“我”和小通讯员去借被子,认识了新媳妇,后来,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把被子献给了通讯员。

师:语言相对简洁,故事还可以更完整,“我”和通讯员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 1:带路。

师:把这个内容加上,让故事更完整,可以再尝试一下吗?

生 1:“我”下战斗连帮忙时,有一个小通讯员为我带路;“我”和小通讯员去借被子,认识了新媳妇;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把被子献给了通讯员。

师:语言简洁,内容又相对完整,提炼了主要情节,这就是概括。

(PPT 展示下面的示例,学生齐读。)

因战事需要,“我”下战斗连帮忙,结识了为“我”带路、帮“我”一起借被子的小通讯员;因借被子,他们又结识了新媳妇;在通讯员英勇牺牲后,“我”见证了新媳妇把被子献给他,并为他盖上的过程。

师:同学们,既然几句话就能将故事讲完,《百合花》又为什么要这么“费心”“费力”地洋洋几千字,来“延展”“拉伸”故事呢?你觉得,和刚才的概括相比,小说的魅力在哪里?

(学生思考。)

生 1:我觉得,小说的魅力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读完小说,总是对主人公念念不忘。

(生笑。)

生 2:我认为小说的魅力在于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的,细节描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师:你谈到了小说的创作手法。那么,我想请你说说看,《百合花》中最打动你的是哪处细节描写?

生 2:最打动我的是新媳妇明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还是一针一针地替他缝衣服破洞的细节。

生 3:最打动我的是新媳妇从卫生员手中夺过被子,给通讯员盖上的细节。

生 4:最打动我的是新媳妇从担架员口中得知通讯员牺牲发出的那声“啊”,这里应该包含新媳妇的敬佩之情吧。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很有“细节感”:一针一针、一个动作、一个声音,甚至一个眼神都饱含深情。自《百合花》问世以来,很多读者都是被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打动的。细节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而文中的这些细节又是通过“我”的眼睛发现的。接下来,我们就以“半瓣花上说人情”为话题,共同挖掘细节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二、文本加工识人物

师:小说中的“我”作为叙述者,见证了故事的发展;而第一人称叙述,又会受到限制。比如说,“我”没有亲历新媳妇说的通讯员向她借被子时“受气”的现场,所以小说中没有出现这段描写。那么,请大家根据上下情节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发挥合理想象,设计“通讯员受气”的情境。

(学生独立思考、准备;PPT 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小通讯员:(急切地)大嫂,大嫂——部队急需要被子,能借我一条被子吗?

新媳妇:(半嗔半笑地)不借。女人盖的被子怎么能给陌生男人用?

小通讯员:(无奈地)部队打仗也是为了保护老百姓啊……

师:好。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的情境描写。大家觉得称呼“大嫂”是否合理?生 1:不合理。我觉得他应该不知如何称呼,因为从前面小通讯员和“我”的相处中表现的羞涩、忸怩来看,他应该没有和女生相处的经验,所以不知如何称呼。“??老百姓死封建”前面的省略号说明他不知该如何称呼,所以犹豫一会儿,还是称“老百姓”。

师:你不仅能从文中找依据,还用了生活经验帮助自己判断。

生 2:合理。通讯员应该称新媳妇为“大嫂”,因为“我”也称她为“大嫂”。师:你是通过和“我”的比较来判断的。

生 3:不合理。通讯员和“我”去借被子时,“大姐、大嫂”地喊,说明通讯员分不清应该叫“大姐”还是“大嫂”。

师:“大姐”和“大嫂”的区别在哪里?

生(全体):未婚和已婚。

师:所以,“我”看到新媳妇后叫“大嫂”是因为——

生(全体):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师:“我”能通过发型推断而小通讯员却不能,可见小通讯员的——

生(全体):涉世未深。

师:这样一个涉世未深的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这是小说抛给我们的一个悬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让我们走进小说“细节”处,看看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三、关注细节赏人物

师:我们可以通过对更多细节描写的阅读,鉴赏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

(PPT 展示下面材料,师生共读。)

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中写道:“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师:茹志鹃在《百合花》中是如何表现这种“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纯真而又深厚)的同志关系的?同学们可以抓住“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的变化、新媳妇的多次“笑”以及新媳妇的“愤怒”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为了大家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有成效,我建议分成四个学习讨论小组,各选一个重要片段,“贴着”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待会儿我们请各组代表分享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形成组内共识。)

生1:“我”和通讯员之间,由最初的“生气”到“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我觉得态度的变化源于通讯员表现出来的羞涩、纯朴、憨厚以及对他人的关心,他身上表现的真善美让“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他。

师:“发自内心”这个词用得好。这种情感是非常纯真的战时同志之情。

生 2:我们觉得这样一个羞涩、憨厚,甚至无法判断如何称呼新媳妇的小通讯员站在新媳妇面前,还对她进行一番“思想教育”,这会让新媳妇萌生“开玩笑”的念头。

师:所以,你们认为小通讯员第一次去借被子时,新媳妇是跟他开玩笑,对吧?生 3:我赞同,后文有“他可受我的气了”的话,出现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笑”

应该就是觉得刚才气走了通讯员而好笑。她并非真的要气他,而是跟他开玩笑,这玩笑也体现了战时纯真的军民关系。

师:分析得好。能聚焦细节的意义了。那么,后文中新媳妇出现的“愤怒”又是因为什么呢?

生 4:“愤怒”是在得知小通讯员的死因后,新媳妇才有的表情和动作,这是深厚的军民关系的外显,我觉得这怒火中有因敬佩而产生的悲痛,或许还有因刚才出言不慎而致的愧疚、歉意。这是升华了的军民情感。

师:之前有同学说,他们之前的对话中,或许还会出现玩笑过头的话,对吗?生 4:对,也许那时没觉得过头,牺牲后再回想可能就过头了,也许是跟战争、战场或者手榴弹有关的。当然,这只是猜测。

(部分学生点头。)

师:有了以上的丰富认识,我们还可以尝试将之前的情境对话作进一步修改,使它更贴近人物个性。

(学生先独立修改之前“借被子”的情境内容,修改后互相交流。)

四、情境创设悟人情

师:有谁愿意把修改的情境和大家分享,并找搭档来表演?

(PPT 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学生演读。)

成果一:

通讯员:大……姐,大……大嫂,(轻声地)我要借条……被子。

新媳妇:借什么?

通讯员:被子,是……是部队,急需要被子。

新媳妇:你一个大老爷们这样问我借被子多不好!

通讯员:共产党打仗缺被子,我们,也是……是为了老百姓。

新媳妇:你会打仗吗?你上过前线吗?

通讯员:我……我是通讯员,那我走了。

成果二:

通讯员:有人吗?

新媳妇:(挑起门帘)有什么事?

通讯员:大……大姐,能……能借我一条被子吗?

新媳妇:(看他说话支支吾吾,还涨红着脸)你借被子有什么用啊?

通讯员:部队急……急需要被子。

新媳妇:女人盖的被子怎么能给陌生男人用?

通讯员:(轻声说)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是为了老百姓。

新媳妇:(觉得好笑,强忍住笑)你会打仗吗?你认识手榴弹吗?

通讯员:(脸涨得通红)那不借,就……就算了。

师:请同学们评价两组同学创设的情境,包括他们的演读。

生:两组同学把小通讯员的羞涩、纯朴、憨厚和新媳妇的纯真、调皮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表演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战时纯真、美好的军民情。

师(小结):一条被子、一声称呼、一段距离、一个玩笑,尽显美好人性,尽现温暖人情。茹志鹃就是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真切渴望的。正如茅盾先生所说:“《百合花》的细节描写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美好人情还未尽,课后,大家可以从更多的细节,比如“两个

干硬的馒头”“衣服上的破洞”“枪筒里的花”等入手进行鉴赏,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感悟更多的美好。

总结:《百合花》课堂教学按照“初识小说理情节”“文本加工识人物”“关注细节赏人物”“情境创设悟人情”四个环节推演铺展 , 旨在引导学生提炼文本要义,概括小说情节,关注细节作用,感受细节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指导学生根据情节逻辑设计还原情境,深入体会细节的情感力量,以期多角度感悟人物精神之美;通过学生的情境表演等语言实践,丰富学生的文本创造力,进一步体悟小说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fw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