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说明

更新时间:2024-05-22 11: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1-2020年)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常州市国土资源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1、《规划》编制的背景 ············································································ 1 2、《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 1 3、《规划》编制思路 ················································································ 2 4、《规划》编制的过程 ············································································ 2 5、规划成果形式与文本主要内容 ·························································· 4 6、规划的特点 ························································································· 8 7、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 ·········································································· 8

1、《规划》编制的背景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特殊类岩土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以在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常州市社会稳定、保护地质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常州市南部为天目山余脉,西部为茅山山脉,北部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平原、丘陵兼有,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加之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地质灾害多有发生,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特殊类岩土灾害,具备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常州市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也不断增加,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旧严峻,编制适合常州市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科学防治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力度、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6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行使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职能,常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具体技术工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目的旨在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常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2.1《规划》编制的依据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 2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

(二)《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

会第4号公告)、《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三)《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常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常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四)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五)历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及治理成果。 2.2《规划》的适用范围、基期和期限

本规划的适用范围包括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总面积约4385km2。

本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2011—2020年,规划近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3、《规划》编制思路

充分体现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的战略重点,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66号)文件以及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的具体要求,立足于常州市社会经济基础、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从保护地质环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出发,围绕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编制本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强地质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为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

4、《规划》编制的过程

本次编制的《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常州市第一次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系统规划的工作成果。《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其它相关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过程中编写组取了边收集、边调研的工作做法,充分收集了近

2

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成果,并开展了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4.1准备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

(1)组织准备

为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建设委员会、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园林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市国土资源局。由《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落实《规划》的编制工作,负责审定工作方案,提出任务要求,审查《规划》稿,协调部门之间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关系。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十分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专门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落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规划》编制组,由地质灾害评估中心的技术人员组成,具体开展《规划》的编制,承担编制《规划》的技术工作,包括《规划》的编写以及系列图件的编制。

(2)学习培训、编制方案

编制组成员进行业务学习,重点学习《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精神,学习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以及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的工作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联系常州实际,提出《规划》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4.2资料收集、遥感解译(2011年10月)

为使《规划》编制依据充分、内容翔实、技术可行,编制组集中收集了有关政策、其它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常州市城市规划、历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勘查、治理成果以及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资料,在充分分析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

为充分利用我院已有的遥感资料及共享资料,对武进区雪堰~潘家、横山桥~焦溪、新北区北部孟河镇、金坛市及溧阳市丘陵区的采石宕口、斜坡等进行遥感解译,确定危险区范围及危害对象,再实地调查核实情况。 4.3地质灾害调查(2011年11月)

为实现对常州市各类地质灾害的基本认识,本次在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灾害勘

3

查、复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区面积1000km2。地质灾害调查由于灾种不同,调查方法略有差异:地面沉降灾害调查根据地面沉降严重程度分重点和一般调查两个区,对戚墅堰~横林一带的地面沉降严重地区,采用详细调查访问和路线穿越、追索进行调查,并开展地裂缝调查工作;一般调查区则采用路线穿越、追索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区内地形地貌、地基土、地面沉降迹象及变化;地下水禁采情况以及各类灾害治理情况;并从水文条件和洪涝灾害变化角度,调查分析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崩塌、滑坡灾害调查重点主要部署在遥感解译的存在灾害隐患的重点区段,调查内容主要为人类活动对山体的破坏程度,已发生崩塌、滑坡及潜在崩塌、滑坡的发育、分布特征、危害和治理措施、效果,并分析其稳定性。 4.4规划编制(2011年12月~2012年2月)

根据常州市实际情况,编制组对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变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进行了综合研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和系列图件。2012年2月提交了《规划》初稿,由规划领导小组进行了初步审查,并对《规划》做了修改,提交了送审稿。 4.5规划审查及修改(2012年3月~2012年4月)

2012年2月23日,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规划》送审稿进行了审查,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2012年3月~2012年4月,项目编制单位根据审查专家组的修改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两轮修改,并于2012年4月底向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提交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5、规划成果形式与文本主要内容

5.1成果形式

《规划》成果包括文本1册、附表1册,附图1套,编制说明1册。文本由总则、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附则七个章节组成。 5.2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常州市实际出发,以控

4

制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为主要手段,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以改善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资源、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长远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常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5.3规划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财产、资源、环境保护并重;承前启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与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5.4规划目标

总目标: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地方行政规章制度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得地面沉降速率进一步减缓,危害较大的崩塌、滑坡灾害点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加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密落实在经济活动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性、专业性、主动性和预见性,使全市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力争继续保持地质灾害零伤亡。

近期目标(2011-2015年):形成较完善的地质灾害地方行政规章制度、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和防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初步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按期开展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管理和监督,地面沉降继续得到有效减缓;全面推进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监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逐步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完成11处崩塌、滑坡灾害点治理工程。

远期目标(2016-2020年):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地方行政规章制度、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和防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和预测的准确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按期开展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管理,使得地面沉降进一步减缓;建成覆盖整个金坛盐矿开采区的地面形变监测网,并开展定期监测工作;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基本杜绝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大

5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完成24处崩塌、滑坡灾害治理工程。 5.5规划的主要任务

规划对2011-2020年期间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研究工作、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信息化工程等五个方面的任务做出了重要安排。

5.5.1 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研究工作 1、地质灾害跟踪调查评价

《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地质灾害跟踪调查评价,适时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变化、发展趋势等情况。核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功效,及时总结治理工作经验。开展以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主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为防灾治灾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2015年前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风险区划工作,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5.5.2 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1、崩塌、滑坡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崩塌、滑坡等突发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重点是群测群防,监测应统一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对于危害较大的崩塌、滑坡灾害已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共16个崩塌、滑坡群测群防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今后每年不断调整、完善群已有的测群防网络,逐步安装监测设备,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2、地裂缝及地面塌陷监测点网建设

为更好地了解地裂缝的变化特征,计划于2020年前武进横林孟瑶头、红联小学及戚墅堰沈家塘3处地裂缝开展地裂缝监测工作;计划于2020年前建成覆盖整个金坛盐矿开采区的地面形变监测网。

3、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以现有的突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为依托,结合专业的监测工作,联合气象、水利等部门在2015年前建成覆盖全市、响应及时、应用简便的汛期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6

5.5.3 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机制、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落实相关责任。计划于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区(市)二级应急体系。

5.5.4 地质灾害防治程 1、崩塌、滑坡治理工程

对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崩塌、滑坡灾害,进行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勘查、设计和治理。计划于2015年前完成11处崩塌、滑坡灾害的治理,2015~2020年完成24处崩塌、滑坡灾害的治理,使市内危害较大的崩塌、滑坡灾害点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对4处崩塌、滑坡灾害开展长期监测。

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是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所采取的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的措施,工作阶段以年为单位,具体任务随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灾害类型、大小、危害程度等发生变化。根据常州市2001~2010年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和应急处置情况,应急处置工程数量按每年4处列入防治规划中。

3、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由城建、交通、水利等部门,结合各行业相关规划,对在建和拟建的重要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工程建设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一并纳入建设内容,并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

5.5.5 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计划2015年前,初步建成全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至2020年,建成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监控空间信息网络,形成数据获取、分析、信息发布“一条龙”的工作框架,提高工作效率和地质环境管理水平,为减灾、防灾和决策指挥服务。 5.6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

为确保《规划》的实施,《规划》提出以下保证措施: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完善行政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多元化地质灾

7

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监督评估机制、保障实施效果、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6、规划的特点

《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是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精神,在充分研究近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编制完成的。为提高规划质量,使规划达到较高的水平,规划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收集了大量的新成果。

本《规划》采用目标规划、全面规划与重点安排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常州市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特色,总结全市地质灾害现状、探讨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采用综合研究、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野外调查与“3S”等新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出适应本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从而保证了《规划》编制的精度和效率,使《规划》尽可能体现和衔接有关部门的意志,并符合常州市实际,规划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宏观战略性。

7、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

7.1地质灾害灾种的选取

《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灾种的选取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常州市实际,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膨胀土)灾害。 7.2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据。

常州市地质灾害的地域性较强,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主要分布于广大平原地区,崩塌、崩塌灾害多见于低山丘陵、残丘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分布于隐伏岩溶区,采空地面塌陷集中发育于地下开采矿产资源的地区,特殊类岩土灾害则主要出现在特殊类岩土的分布区。本《规划》易发区是以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适度考虑城市重点规划区、开发区及重要工程、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划分的。

8

1、地面沉降易发区划分标准

本《规划》中主要考虑因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面沉降灾害,主要从第四系土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来考虑易发区的划分标准;本次以第四系土层厚度在80m以上,且发育有承压含水层的区段作为地面沉降灾害的易发区。根据地面沉降的发生程度和发展趋势,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高易发区是累计在面沉降量在600mm以上或沉降速率在20mm/a以上的区段,中易发区是累计地面沉降在300mm以上或地面沉降速率在10~20mm/a的区段,低易发区是累计地面沉降量在300mm以下且地面沉降速率在10mm/a以下的区段。

2、地裂缝易发区划分标准

根据对我市地裂缝灾害的认识,地裂缝的发生一般具备两个条件:(1)地下水主采层深度区间内,发育潜伏基岩山体或基岩陡崖地段,存在含水层厚度发生突变部位或地层岩性发生突变地带;(2)地面发生较严重不均匀沉降。根据地裂缝的发生密度、强度、破坏程度及地质环境条件,将地裂缝易发区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为地裂缝密集、灾情严重、水文地质复杂、含水层厚度发生突变、累计地面沉降量在800mm以上的区域,中易发区为发生过地裂缝、灾害较严重、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累计沉降量大于300mm或沉降速率在10mm/a以上的区域,低易发区为发生过地裂缝、灾情一般、累计沉降量小于300mm且沉降速率在10mm/a以下的区域;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层突变较严重的横山桥北部区段,由于具备地裂缝发生条件,但考虑到未发生过地裂缝灾害,故适当降低其易发等级,作为低易发区处理。

3、崩塌、滑坡易发区划分标准

根据对我市滑坡、崩塌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的认识,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均存在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因此,本次将地形坡度大于15°,高度大于30m的地区都划分为滑坡、崩塌灾害易发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地形坡度、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构造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对易发区划分不同等级,定性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三个级别。

4、地面塌陷易发区划分标准

地面塌陷主要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两类。

岩溶地面塌陷的划分主要从岩溶发育程度、可溶性岩体的埋藏深度、上覆土

9

层岩性、与孔隙水的关系、地下水活动强度及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戚墅堰区东部~横林一带的基岩埋深在60~130m之间,下伏基岩以三叠系下统青龙组灰岩为主,灰岩上部岩溶较为发育,据钻探资料,溶洞最大高度达1.5m以上,基岩有多处隆起,土层中发育有2~3个含水砂层,在隆起区部分砂层缺失,部分区段砂层直接与灰岩溶洞接触;该地区还期过量开采岩溶水和第Ⅱ承压含水层,致使Ⅱ承压含水层水位埋深一度达87m,目前水位略有恢复,2010年水位埋深仍在70m左右,岩溶地下水的水位变化Ⅱ承压水位基本一致,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将该区段岩溶地面塌陷划分为中易发区;武进区郑陆~焦溪、芙蓉南部的隐伏岩溶分布区松散层厚度在60~120m,下伏基岩为青龙组灰岩,人类工程活动以地下水开采为主,但总体开采强度不大,该区未进行大规模的岩溶地下水开采,也未发生过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但仍存在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因此,将其划分为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低易发区。

采空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存在采空区的区段均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由于已有煤矿、铁铜矿均已停采多年,采空区面积不会再增加,虽然曾发生过地面塌陷,但近几年来再未发生过新的灾害,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且其上部均以农田、水塘为主,危害相对较小;金坛盐矿仍在开采,采空区面积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其开采深度较大;因此,本次将存在采空区且未经处理的区段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采空区区段均划分为地面塌陷灾害低易发区,不进行等级划分。

5、特殊类岩土灾害

特殊类土灾害易发区主要从对工程建设的危害角度出发,把特殊类土分布地区划分为特殊类土灾害低易发区,不进行程度划分。 7.3地质灾害防治区的划分

《规划》中凡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均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区处理。本次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是在综合分析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易发区的分布特点,结合国民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以人口密集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重要开发区以及旅游区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并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进行划分的,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三个等级,再根据各灾种的特点分别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标准如下:

10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灾情严重、危害大、并且分布在人口集中、重要经济建设、开发区、交通、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或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灾情较严重、危害较大、并且分布在人口较为集中、重要城市规划区、开发区、交通、旅游区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或低易发区。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灾情相对较轻、危害不大、对人和财物造成损失较小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7.4地质灾害点防治工程

地质灾害点防治工程是根据现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及防治成本来选择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分别采取治理和监测两种措施来进行防治:

1、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地质灾害点:这类灾害点灾情较严重,危害较大、通过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能取得较好社会及经济效益,全市有这类地质灾害点35处,均为崩塌、滑坡灾害,可进行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勘查、设计和治理工程;建议2015年前完成11处地质灾害的治理,2015~2020年完成24处地质灾害的治理;需开展治理工程的35处地质灾害点再根据防治工程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勘查设计及一般简易工程措施两种方法进行治理,其中防治难度较大、须通过勘察,查明治理所需的参数再进行设计施工的灾害点共8处,可直接采取一般简易工程措施的灾害点27处。

2、采取监测措施为主的地质灾害点:这类地质灾害点一般具有无威害对象或危害程度较轻或难以通过工程治理来进行治理的特点,全市这类地质灾害点共12处,其中地裂缝灾害点6处、崩塌、滑坡灾害点4处、地面塌陷灾害点2处;根据灾害的特点分别采用专业监测及一般观测来长期掌握其动态特征,直至地质灾害消除为止。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fv7.html

微信扫码分享

《4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