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

更新时间:2024-01-19 13: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讲义

第一讲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以我国历代(先秦至近代)各种理论批评文本(包括著作、诗文、评点)为基础,探索、归纳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与文化的基本特质与普遍规律。 (二)学科性质

按勒内·韦勒克(Ren? Wellek)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文学理论》(Theory of Literature)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或称中国文学批评史)属于文学理论史与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其源远,其流长,极富民族特色 二、学科发展史

1.1914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程,后整理出版为《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开端;

2.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程,其书稿成为影响至今的《文心雕龙注》的前身;

3.1925年,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出版《支那诗论史》(后译为《中国诗论史》或《中国文艺批评史》),比国内学者早两年;

4.1927年,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标志现代学术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诞生。

5.30年代后,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维之、傅庚生、朱东润等先后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著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6.新中国成立至新时期以前,由于时代环境与社会政治因素,中国文论研究处于沉寂期,但郭绍虞、刘大杰、黄海章等依然取得一定成就。其中郭绍虞编写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与三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具有代表性。 7.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繁荣期 蔡锺翔《中国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王运煕与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 罗宗强《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八卷本) 分体文学史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

蒋寅《清代诗学史》

方智范等《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 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与基本特点 (一)历史分期 1.先秦——奠基期 2.两汉——发展期 3.汉魏六朝——成熟期 4.唐宋元明清——繁荣期 5.近代——中西结合期 (二)基本特点

1.农业社会与宗法制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古代文论尚天人合一,重伦理教化;

2.受直觉感悟思维方式影响,中国文论重体验,其范畴或概念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形成独特的文学批评体系;

3.重表现,倡抒情言志,形成意境说与教化说;与西方文论重再现,形成典型说有别;

4.在文论发展史上,注意因革通变的结合,而与西方文论提倡突破创新有别。 四、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系统与表现形态 (一)话语系统

1.儒家话语系统(功利主义) 2.道佛话语系统(审美主义) 3.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系统 (二)表现形态 1.散见于经书子集 2.诗话、词话、文话、赋话 3.书信、序跋 4.评点 5.专著 6.选本 7.诗文 8.注疏

1.中国文论按朝代分期的利与弊。

2.中国古代文论对当今中国文化(文艺)有何现实意义? 3.民族文化与中国文论之间的关系。 4.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论?

第二讲 先秦文论

一、先秦文论的基本特点

(一)寄生性(萌芽性):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文学观念不明确; (二)奠基性: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散见于经、史、子、集且无一定之体系,但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却已见雏形。 (三)以诗为主。

二、先秦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萌芽 (一)?文?与?文学? ?文?字义变迁史:

物相杂,故曰文。(《周易·系辞》) 文,错画也。(《说文解字》) 青与赤谓之文。(《周礼·考工记》) 服,心之文也。(《国语·鲁语》) 言,身之文也。(《国语·晋语》)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左传》) 文理→纹身→文绘→文字→文章→文学 (二)?文学?语义变迁

文学:子游、子夏。(《论语》) 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墨子》) 这里的文学,主要是文化与学术,与文章、文学没有必然联系,但随着人们对诗认识的加深,逐渐认识到其文学特点: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荀子·乐论》)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长,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 诗乐舞不分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形态,故乐论、舞论与诗论也有密切联系,先秦乐论常可当诗论解。

在诗乐舞一体的艺术背景下,《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说,?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被朱自清称之为?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 ?诗言志?的涵义、诗教、诗乐舞艺术状态 三、儒家文论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1.孔子及《论语》

孔子(约551-前479)是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思想主要留存于《论语》一书,《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其中所记载的论《诗》、乐的见解,对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儒家文论)有深远影响。 2.《论语》中的文论思想

(1)诗乐在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立言修辞方面的作用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2)诗乐的社会政治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亦为??(《子路》) (3)关于诗乐的内容与形式

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4)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述而》)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二)孟子的文论思想 1.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继承孔子思想,形成儒家思孟学派,为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孔孟,并尊为亚圣。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一书可能由孟子与弟子共同写定,入?十三经?与?四书?。 2.孟子的文论思想 (1)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夸张)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音ji?)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年著名思想家。墨家以批判儒家起家,故其文论思想也与儒家异。 ?非乐?论,墨子并不否认音乐的娱乐功用,但从实用角度看,音乐必须服务于现实功利:第一,礼乐无法代替衣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無干戚,民衣食安可得乎?;第二,礼乐妨碍劳作,?说乐而听之,则必不能蚤出暮入?;第三,礼乐浪费财力、物力,?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纫之事?。 三表法

判断事物、认识文章的标准: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提出三表法的原因在于?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不可不先立义法?。

(二)法家文论思想

1.商鞅:对诗书礼乐持否定态度:

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商君书·去强》) 2.韩非:

(1)列儒家为?五蠹?之一: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同上) (2)韩非并非完全否定文艺,而是以是否有利于法治作为判断标准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韩非子·问辩》)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三)《周易》中的文论思想 1.阴阳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阴阳和谐的中和之美、阴柔与阳刚风格、阴阳与作家才性 2.通变观念: 《易》之变易思想 日新之谓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周易·系辞上》) 3.言象观念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上》) 4.修辞立其诚(文品与人品)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文言》) 1.先秦文论有何主要特点?

2. 孔子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孟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具体有何内涵。 4.庄子文论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层面?

第三讲 汉代文论

一、汉代社会与文化、文学概说 (一)从无为而治到中央集权 (二)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三)今古文经学之争 (四)赋体、史传文学兴盛 二、汉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一)依经立义(基本特征) (二)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以《诗经》、楚辞与汉赋批评为主 三、司马迁的文论思想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为前135年),卒年不详,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去世后,接任太史令,后任中书令。著有《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书叙事,上始黄帝,下迄西汉太初。《史记》涵括记事、记言、编年、国别诸种体例,影响至为广大,历代注释者众,最为著名者当为?三家注?即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而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具有集大成之功,另外,通行本则为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司马迁的文论思想 1.?实录?精神与《春秋》义法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 《春秋》义法:言有物与言有序、褒贬、择取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2.?发愤著书?说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来源

①内:个人遭际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外:

A.文化传统(?诗可以怨?(《论语》)、?发愤以抒情?(《九章》)、?愤中形外?(《淮南子》);

B.时代思潮:文人抒发?不遇?之苦: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答客难》及《非有先生论》。 (2)?发愤著书?的缘由 ——《报任安书》

(3)?发愤著书?说暗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 (4)?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王逸以讽谏入?愤?、刘勰之?志思蓄愤?与?蚌病成珠?、 锺嵘之怨愤 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说 、韩愈之?不平则鸣?、欧阳修之?穷而后工?、陆游之?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李贽之?不愤则不作?、金圣叹之?怨毒著书?、张竹坡?悲愤呜咽,而作秽言以泄其愤?、刘鹗之?哭泣?等等,均远绍太史公?发愤著书?说而来。 四、?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毛诗序》 (一)四家诗、《毛诗序》、《大序》及《小序》 (二)《毛诗序》的地位与影响

《毛诗序》作为毛诗之纲领,是汉儒吸收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精髓并与汉代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产物。由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并长期被奉为正统,因此,它不仅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标志性文本,且是儒家话语(尤其是儒家诗教)的典范形态,并影响中国文论、美学与儒学两千多年,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三)《毛诗序》的主要内容 1.?情志合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2.?六义?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三体三用?(孔颖达):视风雅颂为诗体,视赋比兴为艺术手法3.《风》《雅》正变说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4.美刺讽谏说

以美刺解诗是四家诗的共同特征,尤以《小序》最为引人注目。 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周南?汉广》)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卫风?氓》) 讽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五、汉代对屈原及楚辞的批评 (一)贾谊《吊屈原赋》

赞屈原人格与作品,但认为其可?隐处?、?自藏?。 (二)刘安《离骚传》

汉武帝爱《离骚》,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献之。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皦然泥而不滓者也。惟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引 附:《淮南子》文论思想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梁启超)

1.崇尚天然之美,不否定人为修饰; 2.倡形神统一与文质并重;

3.重?虚静??物化?,不否定知识学问; 4.文学创作的发生乃情性之外现。 (三)司马迁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四)扬雄、班固

扬雄与班固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对其自沉汨罗与楚辞艺术则有所批评。

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恋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班固《离骚序》 贬絜狂狷景行:自贬自己清白与狂狷景行的品质。景行,正道直行(五)王逸

王逸是汉代第一个对屈原及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王逸及其《楚辞章句》在汉代楚辞学批评中具有集大成地位,其《楚辞章句序》承袭刘安、贾谊与司马迁,但对扬雄、班固、贾逵之论则甚为不满。对屈原其人及楚辞都有极高评价,而对中国文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逸在话语言说方式及意义建构方式上提出、秉持?依经立义?的基本原则。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况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鹥?,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王逸《楚辞章句序》 六、王充的文学批评 (一)王充其人其学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东汉著名思想家,历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等数朝。王充聪颖好学,曾入太学学习,学识广博,通百家言,葛洪赞其为?一代英伟?,但仕途不显,曾功曹、从事等官,后辞官专心著述,以《论衡》闻名于世,《后汉书》有传。王充之学,始于儒学而又兼采百家之言,于儒又不囿于今古文家法,不守章句,故其学具有博通超迈之特色 (二)王充的文论思想 1.人禀元气,文由心生

?元气?为其学说的基石与最高范畴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言毒》)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於天,禀气於元,与物无异。(《辨崇》) 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本性》) 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气寿》) 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观见其文,奇伟俶傥,可谓得论也。由此言之,繁文之人,人之杰也。(《超奇》) 2.倡导真实,反对虚妄

王充视真实是文章与著述的基本要求。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仆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艺增》) 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对作》)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文》) 3.劝善惩恶,有补世用 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自纪》) 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佚文》) 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定贤》论赋》) 4.反对复古,提倡创新

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又见经传增贤圣之美,孔子尤大尧、舜之功。又闻尧、舜禅而相让,汤、武伐而相夺。则谓古圣优於今,功化渥于后矣。夫经有褒增之文,世有空加之言,读经览书者所共见也。(《齐世》) 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超奇》) 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古,是谓古人贤今人也。(《案书》) 1.汉代文论有何主要特征?

2. 《毛诗序》中有哪些主要文论思想?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有何内涵。 4.简述王充的文论思想。

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文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学概说 (一)从一统到割据 (二)经学偏枯与玄佛兴盛 (三)人的解放与文的自觉 (四)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与繁荣

综观以上所述自孔子以来至汉末都是不能离开道德以观文学的,而且一般的文学者单是以鼓吹道德底思想作为手段而承认其价值的,但到魏以后却不然,文学底自身是有价值的思想已经在这时期发生了。所以我认为,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上的自觉时代。 二、魏晋南北朝文论的主要特征 (一)以?诗缘情?为旗帜; (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更趋密切; (三)逐步走向独立;

(四)文学批评家与文论专著的的崛起。 ——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 三、《典论·论文》 (一)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卞皇后所生,曾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等职,建安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汉献帝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自立为帝,国号魏,在位七年,谥魏文帝,《三国志?魏志》有传。曹丕长于著述,好诗文,与其父曹丕、弟曹植并称?三曹?,其著作大多亡佚,今存《魏文帝集》两卷。 (二)《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系魏文帝曹丕所作《典论》之一篇,《典论》为其精心结撰之作,但多亡佚,《论文》系《典论》之一篇,为《昭明文选》所录,历来被视为中国文论史上现存第一篇文学专论。

?典者,常也,法也?。《典论》,按作者原意即是讨论各种文体的法则。

典论?论文 [魏]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三)《典论·论文》中的主要文论思想 1.作家才性与文体之关系

反对?文人相轻?,作家才性不同,其所擅长的文体亦有别。 2.文体论

?文本同而末异?;

四科八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3.文气论

?文以气为主?标志着中国文论史上的文气说肇始于此, 4.文章功用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四、陆机《文赋》 (一)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曾任中书郎、著作郎、尚书重兵郎、殿中郎、平原内史等职,世称?陆平原?,《晋书》卷五十四有传。陆机诗、赋、文皆有盛名,与弟陆云合称?二陆?,与潘岳并称?潘陆?,锺嵘《诗品》称之为?太康之英?,其文收入严可均辑《全晋文》,其诗丁福保收入《全晋诗》,陆机对中国文论最大贡献在于《文赋》。 (二)《文赋》

陆机《文赋》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的一块丰碑,它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陆机以赋的形式论文学创作,这是一大创举,开创了以赋论文学创作的先河。

文 赋

[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不纶。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三)《文赋》的主要文论思想

1.《文赋》的创作意图在于论述为文之?用心?,即探索文章创作过程的基本状貌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探究文学构思之妙谛。陆机论构思,涉及创作之前的准备、构思活动的发生及构思活动的情状与特点几个层面。

3.揭示文章体貌风格。陆机介绍了十类文体及其特征,包括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在曹丕八体分类更为精细,而就不同文体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特征有所涉及,尤其是?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对中国文论史而言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大意义。

4.论文章审美标准。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文章审美标准。要求文章要去瘁音、丰赡而刚健、情感动人、格调纯正、文辞华美,涉及内容与形式多方面的要求

5.论文章功用。陆机在文学功用论方面依然秉持儒家文艺观,将?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视作为文的最终归宿。这也奠定了中国文论史言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儒家为宗的话语言说模式。 五、刘勰与《文心雕龙》 (一)刘勰

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生卒年不详,尤其是卒年学界争论颇多,刘勰一生历宋、齐、梁三朝。据《梁书?刘勰传》载,其父刘尚曾任越骑校尉,但勰幼丧父,家贫,但笃志于学,青年时入南京定林寺投奔僧祐,协助整理经藏。梁天监二年出仕为官,曾任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县令、步兵校尉、通事舍人等官职,晚年奉命再入定林寺,削发出家,终身未娶。其著述今存《文心雕龙》与《灭惑论》。

(二)《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凡五十篇,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文之枢纽?五篇与文体论二十篇,下篇则涉及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发展、作家才学修养与《序志》共二十五篇。《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为杰出的理论著作,它对先秦至南朝齐梁时期的文章创作与理论进行了总结,内容宏富,体系完善,

后人常以体大思精称之,并形成了研究《文心雕龙》的专门学问——龙学。《文心雕龙》不仅是中国文论、美学史上的巨著,亦是世界诗学史上的杰作,清人章学诚誉其?体大虑周?,鲁迅在《论诗题记》一文中更将其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并举,视为诗学?楷式?。 (三)《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体系 1.文学的本质与起源; 2.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3.文学的风格与题材; 4.文学作品的?风骨?; 5.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 6.文学批评与欣赏; 7.文学发展与时代。 (四)《文心雕龙·神思》

1.《神思》系《文心雕龙》创作论首篇,也是下编第一篇,刘勰称之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对文章构思(尤其是想象与灵感)多有阐发。

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2.《神思》篇的主要文论思想 (1)何谓?神思?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 ?神与物游?是刘勰构思论的基本美学原则。 (2)构思的准备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积学以储宝? (3)言意关系也是刘勰构思论的重要内容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4)构思有迟速之别

?骏发之士?、?覃思之人?

文心雕龙?情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华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情采》篇主要文论思想

《情采》位于《文心雕龙》第三十一篇。既源于?道生文?之本源性探求,所谓?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亦由于刘勰对时代文风的不满。 1.在总体倾向上,刘勰坚持?文质并重?; 2.在情采关系方面,刘勰倡言以情为本,文不灭质;

?情采?作为一个文论范畴提出则始于刘勰,刘勰在文质并重的前提下,提倡文章抒情述志为本,且重视文章文采形式之美.

文心雕龙?知音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沈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钟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知音》篇的主要文论思想

《知音》列《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知音原为音乐鉴赏,刘勰将之引入文学批评,是刘勰文学批评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1.刘勰揭示了?知音其难?的主客观原因; ?知实难逢?、?音实难知?

2.刘勰提出了正确的批评态度与实现路径(?博观?); 3.刘勰指明了考察文章的基本角度(?六观?); 4.刘勰提出批评之所以可能乃?披文以入情?。 六、锺嵘与《诗品序》 (一)锺嵘

锺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锺嵘出生颍川锺氏望族,但其时家族已显衰微之象,锺嵘虽有济世之志,但官运不显,

曾在南齐、梁间任参军、记室等职,故世称?锺记室?。锺嵘好学且长于文章著述,《南史》本传言其?好学,有思理?,著述仅有《诗品》(亦称《诗评》)传于世,《梁书》、《南史》有传(二)《诗品》

锺嵘《诗品》,又称《诗评》,凡三卷,对汉至梁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人的诗作分上、中、下三品予以品评,是六朝时期以品论艺时代风尚的产物。 《诗品》被视为?百代诗话之祖?,后人常将之与刘勰《文心雕龙》对举而论,视二者为六朝时期文论著作的双子星座。《诗品》注本甚多,如陈延杰《诗品注》、古直《锺记室诗品笺》、王叔岷《锺嵘诗品笺证稿》、曹旭《诗品笺注》等。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明,无涉于文流矣。 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 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昔在贵游,已为称首。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谅非农歌辕议,敢致流别。嵘之今录,庶周旋于闾里,均之于谈笑耳。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瞻,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 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邪?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惟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造《知音论》,未就而卒。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咸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诵,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干?思友?,阮籍《咏怀》,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邺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叔源?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 (三)《诗品序》主要文论思想 1.以情感论为核心的诗歌本质论; ?摇荡性情?、?吟咏情性? 2.提倡自然美的创作原则; ?自然英旨?

3.以?滋味?论诗歌美感;

滋味:诗歌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美学特征。 4.提高了五言诗的历史地位。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八、《文选序》 (一)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梁武帝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531年病殁,谥号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好文学,与文人交往颇密,刘勰曾为其东宫舍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东宫文人集团。其文学成就除著有文集二十卷外(已佚),今存明人辑校《昭明太子文集》五卷,还编撰有《正序》十卷、《英华集》二十卷、

《文选》三十卷,除《文选》外其多亡佚。《梁书》卷八及《南史》卷五十三有传。

(二)《文选》与《文选序》

《文选》是昭明太子萧统选编的诗文集,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古代诗文总集,其选择范围自周秦,迄齐梁,凡一百三十余人,七百余篇诗文,是我国选本批评的代表。唐高宗时李善为之作注,即?李善注?,并将原书三十卷析为六十卷,唐玄宗朝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为之作注,称?五臣注?,南宋后两种注本合刻,即?六臣注文选?,后研究者众多,著述宏富,并形成研究《文选》的专门学问——?选学?,至今仍属中国文学研究的显学。《文选序》对文学的性质、体式与选文标准都有论及,是解读《文选》的入口。

文选序 [梁]萧统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於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三)《文选序》主要文论思想 1.揭示?文?之起源与发展; 2.明确的文体意识;

文体溯源、涉及三十余种文体且将文章与经史子分开 3.选文标准 审美性的强调

4.对文章审美特征的明确认知。

?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汉代文论有何主要特征?

2. 《毛诗序》中有哪些主要文论思想?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有何内涵。 4.简述王充的文论思想。

第五讲 唐代文论

一、唐代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概貌 (一)社会大一统、国力强盛 (二)儒释道的并立与融合

(三)各体文学繁荣,尤以诗文成就最高。 二、唐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与前后繁荣兴盛的魏晋南北朝及宋代文论相比较,唐代文论出现历史性低谷,呈现出与唐代文化很不协调的相对落后的态势,于魏晋六朝之后表现为?马鞍形?。 (一)重在论诗

(二)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

(三)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紧密联系 三、陈子昂的文论思想

(一)陈子昂及其文学、文论成就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曾任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唐代著名诗人与文论家,杜甫《陈拾遗故宅》诗云:?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荐士》亦言?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陈子昂在文论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兴寄说?与?风骨说?,其中,《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文论思想的纲领。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兴寄:强调文学作品要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同时也要注意整体审美形象。

风骨:针对齐梁文风而言,要求文学作品须表现政治豪情与理想抱负,同时不能拘泥于辞藻堆砌,要有意蕴丰富的艺术形象 四、杜甫及《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论诗绝句,中心论题是如何对待和继承文学遗产。前三者是对廋信、初唐四杰诗歌的评论,后三首是继承优秀文学遗产的态度。其文论思想主要有:

(一)具体分析、客观评价六朝以来的作家作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二) (二)提倡广泛吸收学习前人的文化遗产:别裁伪体、转益多师; (三)崇尚壮美诗风 五、皎然及《诗式》 (一)皎然其人

皎然,原名谢清昼,人称昼上人。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人。大约生于唐开元初,卒于贞元末。童年时即出家为僧,善为诗。有《杼山集》,后又名为《皎然集》,流传至今。皎然的诗学论著有《诗式》和《诗议》,《诗式》今存,《诗议》则佚,今仅存佚文数十则,见于《文镜秘府》所引。

(二)《诗式》其书

《诗式》有五卷,第一卷总论诗法,第一卷尾部及其他四卷分诗为五格,各取前人诗句为例,以为法式,故书名《诗式》。

《诗式》的诗论要而言之,约有二端,即五格和十九体。五格即将诗分为五等,乃《诗品》分品论诗之余绪。十九体中,高、逸、闲、达、静、远六体,明显带有隐逸出世思想,而这六体又是十九体中所选作品最多的,显示出皎然的偏好。

(三)皎然的文论思想 1.论诗教

皎然论诗,重视诗教,《诗式序》云?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编撰《诗式》的目的是?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2.论诗境

对诗歌意境深入、精辟的阐述是皎然诗论最重要的贡献。皎然是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奠基人,其意境说开创了我国诗歌理论的新局面。

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 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

3.论取境

皎然认为诗歌的取镜原则包括内容与形式统一、要用思与平易自然。 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丑女钟离春)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德而有容乎?又云: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 。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通?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六、白居易的文论思想 (一)白居易的文学与文论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和文论家,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总结和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强调用诗歌来反映现实,补稗时阙,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对于指导当时的创作、推动新乐府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等论著中。 (二)白居易的文论思想

1.倡言儒家诗教,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顾;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合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与元九书》)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新乐府序》) 救济人病,稗补时阙?(《与元九书》) 2、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3.注重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夫尚文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首之。

感人心者,莫先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七、韩愈的文论思想 (一)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迟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后人称为?韩吏部?或?韩文公?。因唐时昌黎韩氏为望族,每自称?昌黎韩愈?,故又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散文家,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二)韩愈的文论思想 1.文以明道

韩愈所谓的?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所谓?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原道》)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 (二)不平则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己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善鸣者而假之鸣(《送孟东野序》) 韩愈的?不平则鸣?既包括个人之郁情、失意,更包括?道?之不行,这是对文学创作与个人遭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强调。韩愈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正确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强调了文学反映现实、抒发性情的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就是对韩愈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气盛言宜

重视作家道德修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即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发展了道德文章传统。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 八、司空图的文论思想 (一)司空图其人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咸通十年进士,曾任光禄寺主薄、礼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因政治日乱,遂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潜心著书。闻哀帝卒,绝食而死。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传世。其诗学主张主要见于《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 (二)司空图的文论思想

司空图诗学理论的核心是?诗味?说。?诗味?理论充分强调了诗歌内在的艺术美。诗之艺术美不在于语言形式所描绘的物象,而在于寄于语言形式之外的、以诗人情意为中心的艺术境界。

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cuó),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则遽(jù)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 ,宜哉。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 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谈)哉?(《与极浦书》) 司空图主张?诗味?的创造需做到?直致所得?(自然写出所见所感,而不事用典)、?思与境偕?(主观与客观、情思与物象的有机统 一和融合)、?不拘于概?(风格、题材切忌?一律?,应多样化)。

司空图在锺嵘、刘勰、皎然等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其美在咸酸之外的著名理论,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达到了新的水平,对古代诗境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九、关于《二十四诗品》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争论,始于1994年陈尚君、汪涌豪先生的文章《司空图〈二十 四诗品〉辨伪》,此前学界一直认为系司空图之作,该文认为是著非司空图所作。

《二十四诗品》列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 、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象、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诸品,多数是谈诗的境界和风格的,但?洗炼?、?委曲?、?形容?、?流动?等品也涉及到了诗的艺术技巧。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简述陈子昂?风骨?、?兴寄?说的基本内涵。 2.阐释分析皎然的?取境?理论。 3.试论韩愈文论思想的基本内容。 4.谈谈你对白居易文论思想的看法。 5.阐述分析司空图的?诗味?理论。

第六讲 宋金元文论

一、宋代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概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一)文官政治的崛起

(二)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三)儒学复兴与理学发展 (四)文风炽盛与诸体并茂 二、宋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一) 尚理崇雅的总体风格;

(二)诗话崛起,并成为宋代文论的重要形式; (三) 宗杜尊韩蔚为时代风尚; (四)以佛禅论诗文极为流行。 三、欧阳修的文论思想

(一)欧阳修及其在北宋文坛之地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为北宋前期文坛领袖,其《六一诗话》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的以诗话为名的诗话著作。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一卷、《新五代史》七十五卷。《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二)欧阳修的文论思想

1.?文??道?关系:主张文道合一,道胜文至,反对?溺文轻道?。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答吴充秀才书》) 强调为文必先学道,学道必须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能小有成就辄自满足。只有学道到了一定程度,文章才能如泉喷涌,气势沛然。?道胜文至?的观点,深入地论述了?文?和?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的规律性,从理论上指导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顺利进行。

2.?穷而后工?

欧阳修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穷而后工?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薛简肃公文集序》) ?穷?主要指政治生涯不得志及其身心之困厄。 四、苏轼的文论思想 (一)苏轼及其文坛地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画艺术上,列宋代四大书法家(苏拭、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苏轼一生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一百十卷。《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有传。

(二)苏轼的主要文论思想

1.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文风,提倡?有意而言?、?有所为而作?的重视现实的文风。

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南行集序》) 2.?辞达?说

?辞达?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苏轼对之进行了发展。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己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通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虔悴俞括奉议书》)

苏轼所谓?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持征,要做到?辞达?,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 3.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表现与审美风格

?自然?是苏轼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他提倡自然为文的创作方法,祟尚平淡的艺术风格,反对华艳不实的文风。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自评文》)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评韩柳集》)

苏轼倡导?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滑后》) 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自然之清丽也。(《跋蒲传正燕公山水》) 4.传神论

形神之论古已有之。苏轼将这一命题引入文学领域,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形神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同一律,天工与清新。……这里集中体现了他对?神似?的追求。结合苏轼的其它有关论述可知,苏轼所谓的?神?当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神似?即要求艺术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轼否定形似,而是强调不能拘泥于形似。

5.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与?物化?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送参寥师》)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苏轼认为,文艺创作必须要进入?虚静?与?物化?心境才能排除外在干扰,进入创作至境。

5.论诗与其他艺术门类之关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天烟雨图》)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划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轼注意到文学与绘画、书法艺术之间的会通性 五、黄庭坚的文论思想 (一)黄庭坚其人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三年(1066年)进士,曾官校书郎、著作郎。擅长文章、诗词、书法。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于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山谷集》六十九卷。《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有传。 (二)黄庭坚的文论思想

1.诗品与人品合一、温柔敦厚为上

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在可在成诵在心,想见其人。虽沈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去面上三斗俗尘矣。何况深其义味者乎!故书以付榎(jiǎ),可与诸郎诵取,时时讽咏以洗心忘倦。(《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

2.?点铁成金?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点铁成金即以故为新,?铁?点化成为?金?,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师古读书;其二,?陶冶万物?。 六、《论词》与李清照的词学理论 (一)李清照其人其文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李格非女,嫁赵明诚。中国古代最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少年时即有才名,善诗文,能书画,通晓金石,而尤以词闻名于世。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五有《易安居士事辑》。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已失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漱玉词》一卷,《漱玉集》五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二)《词论》的基本内容

《词论》作为宋代第一篇词学论文,且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其学术地位是应予特别重视的。

一是对唐五代以来词史的简要回顾。《词论》首先梳理了自唐五代以迄北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李清照认为,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其一是唐代的开元、天宝年间;其二是北宋时期。

二是?别是一家?说。要求维护词的本色传统,规范词的体制,保持词体的独立性,强化词的美学内涵,其内容包括:情志纯正;语言典雅;结构完整;协音合律;合理修辞。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词论》)

李清照所论之词是?歌词?,是有别于诗、文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别是一家?是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词体独立文学地位的开拓性创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尤其是词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张戒与《岁寒堂诗话》 (一)张戒简介

张戒,字定复,一字定夫,生卒年不详,宋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南宋绍兴间,官国子监丞、司农少卿等职。论事切直,后因反对与金议和,被劾革职。他不以诗名而善于论诗,有《岁寒堂诗话》二卷。

(二)《岁寒堂诗话》中的文论思想 1.?言志?为本,咏物为工

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

张戒主张?言志?的同时,并不反对?咏物?,而是要求?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夭成,不可复及?,即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妙造自然。 2.反对苏、黄习气

张戒是南宋初年第一个站出来批评苏、黄诗风的人。他提出学诗要选择师法对象。只有向第一流的诗人学习,才能写出好诗。为此,他把历代诗歌分为五等:?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学者须以次参究,盈科而后进,可也。?张戒不仅从师法对象上反对苏、黄,还直接批判苏、黄习: 《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段师教康昆仑琵琶,且遣不近乐器十余年,忘其故态,学诗亦然。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唐人声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六朝诗。镌刻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曹、刘、李、杜诗。 八、严羽与《沧浪诗话》 (一)严羽其人

严羽(1192?—1245?),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隐居不仕。与同族严参、严仁,皆有诗才,时号?三严?。关于严羽的生平事迹,《宋史》无传,其他文献也少有记载。其著述后人编为《沧浪先生吟卷》行世,包括《沧浪诗话》一卷,诗二卷。《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也是宋代文论特别是诗学批评的代表作,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其中,《诗辨》 是贯穿全书的纲领。

(二)严羽的文论思想 1.提出?别材别趣?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

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别材?、?别趣?,是说诗歌有自己的特殊的题材(?材?并非才能之意),不同于书本的知识、学问;诗歌有其特殊的旨趣,不同于议论著作以阐明道理为宗旨。

2.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严羽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禅宗所说的?道由心悟?,说的是对佛理的领悟要靠心领神会,而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说,二者是相通的。严羽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3.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所谓?入门须正?,是指学诗者在选择师法对象时,一定要选一个?正门道?的老师。所谓?立志须高?,是指学诗者在选择师法对象时,一定要选一个?高水平?的老师。严羽的?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说自有其合理因素,但囿于门户之见,则有失偏颇。 (三)严羽的贡献与不足

严羽从审美角度探索诗歌规律,提出?别材?、?别趣?、?熟参?、?妙悟?、?以识为主?等理论命题,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持征及创作、欣赏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诗人所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师法对象,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它不同于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大大提高、丰富了我国古代诗学审美理论,深化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审美待征及思维特征的认识。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严羽论诗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并往往能击中要害。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有重要作用。

严羽的诗论也有它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只肯定汉魏盛唐诗也缺乏发展眼光。 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一)元好问其人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后改姓元。出生七个月,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郞等职,金亡不仕。有《遗山集》四十卷,《中州集》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文艺》有传。后世有?一代宗工?、?一代宗匠?之美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二)元好问的诗论观

1.崇尚刚健豪壮,反对纤弱窘仄; 2.崇尚自然天成,反对斗靡夸多; 3.崇尚古风高雅,反对险奇俳谐; 4.崇尚眼处心生,反对闭门模拟; 5.崇尚创新正变,反对以文识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对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继承与发扬,与后人仿效其体的作品大有不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尤其是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十、张炎与《词源》 (一)张炎其人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年大将张俊的六世孙,高祖张鉴、父亲张枢均是词人,分别著有《南湖集》、《寄闲集》。宋亡时三十三岁,往燕京蒙古政府求官,失意而归。有词集《山中白云词》(一名《玉田词》)八卷,清人江昱为之疏证,在词史上与姜夔并称?姜张?。 (二)《词源》中的文论思想 1.雅正

雅正是张炎论词的根本标准。

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2.清空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梦窗《声声慢》云:?檀栾金碧,婀娜蓬莱,游云不蘸芳洲。?前八字恐亦太涩。如《唐多令》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前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流。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萦行舟。?此词疏快,却不质实。如是者集中尚有,惜不多耳。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3.合律

词是音乐和语言相融汇的艺术。张炎在继承李清照词须?协律?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词应如何协律。

词之作必须合律,然律非易学,得之指受方可。若词人方始作词,必预合律,恐无是理;所谓千里之程起于足下,当渐而进可也。正如方得离俗为僧,便要坐禅守律,未曾见道,而病已至,岂能进于道哉?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宜精思。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得兼,则可造极玄之域。 1.宋代文论有何基本特征。 2.论述苏轼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3.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有何具体内涵。 4.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哪些文论思想? 5.《论诗三十首》体现了元好问诗论观的哪些内容?。

第七讲明代文论

一、明代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概貌 (一)工商业迅速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受到重视

有学诗文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词录于后,以俟识者鉴裁:?傻酸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李开先《词谑》 (二)专制集权与思想控制严密 (三)文化复古思潮盛行 (四)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王学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李贽、公安派及小说戏曲中描写情理冲突产生了直接影响。

(五)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极为发达 二、明代文论基本特点 (一)浓厚的复古特色 (二)诗学繁荣

主要包括格调论诗学与性灵论诗学,在批评方式上涵括注释、考证、圈点、诗评、诗论等。

(三)戏曲小说评论勃兴

从朱权《太和正音谱》到王骥德《曲律》,对戏曲艺术展开了多维度探讨;小说地位得到提高且探索层面涉及小说艺术的诸多层面 三、明代复古主义文论 (一)明前期的复古思潮 1.方孝孺

主张学古,认为文章当?以法六经为务?,以秦汉文为准,?立言者必如经而后可,而秦汉以下,无有焉?,但在提倡复古同时,倡导师其道而不师其辞,?师其道而求于文者,善学文者也;袭其辞而忘道者,不足与论也?、

?不师古非文也,而师其辞又非也。可以为文者,其惟学古之道乎??他论诗主张学习《诗经》,?《三百篇》后无诗矣。非无诗也,有之而不得诗之道,虽谓之无亦可也?。 2.高棅与《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是以评选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编撰者诗学思想,是明初诗歌崇唐复古的突出表现,对前后七子文学思想有直接影响。 其主要内容有三:

第一、确立了唐诗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以盛唐为宗、为学习楷模。

第二、强调辨体的重要性。高棅崇尚?雅正冲淡、体合骚雅?之诗作。在李杜之间,他更推崇李白,也可看出他对自然飘逸、神化无迹、出乎天工、依乎无法之作的欣赏。

第三、格调说的萌芽。他所谓格指兴象、文辞、理致,调指声律与韵味 (二)前七子的文论思想

前七子分别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为号召。另外,李梦阳还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这意味着其诗歌主张的变换。 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从之。(《明史·文苑传》) 前七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1.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景明学诗,自为举子历官,于今十年,日觉前所学者非是。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后,莫若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何景明《海叟集序》) 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黄、陈师法杜甫,号大家,今其词艰涩不香色流动,如入神庙坐土木骸,即冠服与人等,谓之人可乎?夫诗必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难言不测之妙。(李梦阳《缶音序》)

2.主张严守古法,模拟格调

李梦阳复古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学古并落实到法式是其基本思想。但由此易拘泥于古人法式,陷于模拟蹈袭。与李梦阳不同,何景明则更注重对前人诗歌神情的学习。

又谓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今人法式古人,实物之自则也。当是时,笃行之士,翕然臻向,弘治之间,古学遂兴。(李梦阳《答周子书》)

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三) 后七子及其文论思想

1.后七子:嘉靖、隆庆年间,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独领风骚的时期,成员还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李王与李何之间的情形一样,主张也大致相类。

2.李攀龙的复古主张较之李梦阳更为激进,对唐诗仅肯定近体诗,对古诗多有批评:

李于鳞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

于鳞拟古乐府,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古帖尔。

——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

3.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著有文艺名著《艺苑卮言》,涉及诗、词、曲、书、画等艺术。他虽然提倡复古,但不赞成如李攀龙那般拘守尺寸、模拟蹈袭,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意境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及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先河。

4.谢榛: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著有《四溟诗话》,是明代极有价值的一部诗话,除了论述诗歌本质与诗歌创作外,还提倡学古,但也强调表现性情之真。 (四)明代其他复古文论思想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著有《升庵诗话》,在诗学主张上,他提倡复古,推崇汉魏盛唐,但不赞成七子的绝对化倾向,强调学诗要广、重性情,不满宋人以理为诗,还对宋人?诗史?说提出批评: 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於直陈时事,类於讪讦(shàn ji?),乃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f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