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产业新城卫星镇大学城典型案例分析0526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7 17: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产业新城卫星镇大学

城典型案例分析

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韩国大德、英国剑桥科技园、印度班加罗洋、以色列特拉维夫、芬兰因诺波利科技园、安蒂波利斯科技城、美国雷斯顿产业社区共九个案例。

一 、美国硅谷 (一) 硅谷简介

硅谷位于旧金山南端从帕洛阿尔托到首府圣何塞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人口两百多万,1951年,特曼教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园,这就是现代意义硅谷的开始,此后硅谷依托于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发展成为为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世界上最成功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和知识经济产业基地。硅谷发展大致经历了“国防工业”( 1950s--1960s)、“集成电路”( 1960s--1970s)、“个人电脑( 1970s--1980s)和”因特网( 1990s-- ) 四个主要阶段。无论是哪一阶段, 硅谷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也是全球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者。

图1:硅谷的地理位置

(二) 硅谷---举世闻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美国硅谷是举世闻名的高科技园区,培育出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诸多知名跨国企业,所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叹为观止。 1、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聚集地

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上千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约33万名高技术人员聚于硅谷, 硅谷成了美国重要的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截止2011年6月,这条不足50公里长的狭长地带,已聚集了近10000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全球前100大高科技公司有30%的总部位于硅谷。硅谷上市科技公司的总市值更高达1万亿美元。硅谷以她无穷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精英,在硅谷聚集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40多人。现在硅谷平均每周有近20家新公司成立,每5天就会有一家新的公司股票上市。

2、孵育出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

目前的硅谷有大小技术公司上万家,硅谷培养了大批一流的创业人才, 如工程师、律师、银行家、风险资本家和资产上亿美元的企业家,譬如比尔盖茨等,而且硅谷不断派生出新公司, 如太阳、英特

尔、惠普、苹果、硅图、思科、雅虎.. ..等等,这些企业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世界闻名的集团。此外还有有许多世界著名公司, 如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等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不少世界最大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在这里落户。

图2:硅谷聚集了上万家高科技公司,其中约有1000余家将总部设在硅谷

3、产学研联合造就硅谷经济奇迹

硅谷目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知识经济的产业基地。1 9 9 8 年, 硅谷的产值大约是中国GDP的1/4硅谷这块地方约有几十万人, 就是这么一块地方创造了相当中国12亿人中3亿人左右的产值, 这是非常可观的。以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形成高技术开发与高技术产品生产综合基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使硅谷受益匪浅。2006年,硅谷总共有225,300个高技术职位。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硅谷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144800美元。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 (三)硅谷成功因素分析---“车子框架”

所谓“车子框架”就是指支撑车子跑得更快更远及更广的核心构成。一辆车子要跑得更快更远及更广, 必须具备两大系统: 强大的驱动系统和精确的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又包括三大部件:引擎、燃料和轮子,引擎是车子的动能制造者,燃料是动能的激发与维持者,轮子则让车子实现滚动式前进;导向系统则由方向盘构成,这是决定车子前途的关键因素。这两大系统共四大部件就是“车子框架”的核心构成。硅谷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就犹如一辆车子在广阔的天地里高速奔驰, 那么支撑它在广阔天地里高速奔驰的两大系统四大部件是什么呢, 这就是本文接下来将要重点搜索和分析的目标。 1、引擎---斯坦福大学

对于科技产业来说, 技术永远是它前进的最大动能。回顾硅谷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斯坦福大学无疑是整个硅谷科技产业最大的技术动能制造者和提供者, 因此, 硅谷科技产业的引擎非斯坦福大学莫属。斯坦福大学作为硅谷科技产业最大的技术动能制造者, 主要表

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出大学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发展,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参与中坚守平民原则从而推动了该地区新技术公司的蓬勃发展。二是以丰富多样的方式为硅谷地区的产业注入科技动力:成立专门的研究所为硅谷地区的新技术公司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硅谷的发展,这种参与可以是加盟硅谷公司,或者直接在硅谷创业; 斯坦福大学成功的帮助硅谷地区的新技术公司解决了早期生存与发展的两大关键难题:高素质的人才和技术,从而有力推动了硅谷地区新技术公司的发展。

2、燃料---热情的风险资本

对于硅谷科技产业来说, 激发并维持它动能的燃料是是资金, 这也是任何产业发展必不可缺的燃料。在硅谷, 这种必不可缺的燃料以另一种方式提供, 这是一种能增值、能循环的提供方式, 人们称它为“风险资本”。风险资本如何激发并维持硅谷科技产业的前进动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支持。对于硅谷年轻的工程师们来说, 他们有绝佳的创意, 但缺乏资金让他们无法立刻实现这个绝佳的创意。风险资本的及时介入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是运营支持。风险资本家们除了资金, 还拥有丰富的信息和强大的行业关系网络, 凭借这些, 他们可以为注资公司提供更多的帮助。三是主动性。硅谷的风险资本是热情的, 它不但主动联系有潜力的新创公司, 也热情接待主动找上门的创业者, 对于确定的项目, 它能以最快的速度作出投资与否的决定。硅谷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来自于硅谷早期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后经营的风险资本; 二是来自于硅谷中已经成功的某些大公司, 如惠普公司等。

图3:吸引风险投资数额最大的是软件公司

3、轮子---硅谷文化与完美孵化器

轮子的作用在于让车子实现滚动式前进。这是一种阻力最小的前进方式, 省力而快速。回顾硅谷的发展历程, 寻找让硅谷科技产业实现滚动式发展的元素,应当归属于硅谷文化与完美孵化器,各种便捷、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高素质人才是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硅谷科技产业能够实现滚动式发展, 正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能吸引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的参与进来。而硅谷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人才吸引力, 则与硅谷文化的独特魅力密切相关。硅谷文化排斥封闭, 鼓励开放; 排斥安分守己, 鼓励冒险, 尊重创业; 排斥勾心斗角, 鼓励互助与合作; 赞赏成功, 也宽容失败。这样的文化为硅谷营造出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事业发展环境。

一系列有效的非技术性制度, 也是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硅谷, 发明家有了好的创意或技术, 无须本人直接去做办企业生产经营的事, 而可以从各种专业公司那里得到流水线式的相应服务。这也就是硅谷的“ 孵化器区域”, 它包括一整套齐全的支持创业的制度化基础设施, 主要有大学、研究机构、律师所、投资公司、会计师所、猎头公司、咨询公司、清算公司等。这些组织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缩短了“梦想变为现实”的周期, 刺激了创业者的创业欲

望, 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4、方向盘---肖克力半岛实验室

方向盘决定车子的前途, 它可以把车子带进死胡同, 也可以把车子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历史证明, 硅谷科技产业被引领到的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 它就是以“硅”为主要原料的半导体产业, 这是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产业。而通过回顾历史我们知道,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是硅谷科技产业能进入这片天地最关键的元素, 它就是硅谷科技产业的方向盘。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是由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博士创建的一家公司, 虽然最终因肖克利本人的管理不善导致了经营的失败, 但却从此点燃了硅谷半导体事业的火花。让晶体管这个半导体世界里最伟大的发明在硅谷扎下了根, 这为硅谷半导体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此外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还为硅谷吸引了大量一流人才。于肖克利博士的大名,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当时吸引了很多国内的技术天才前来投奔,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诺依斯为首的“八天才”,正是这些充满活力与干劲的天才, 开创了硅谷半导体事业的春天。 5、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硅谷科技产业成功的独特之处在于:( 1) 同时拥有强大的产业驱动系统与精确的产业导向系统。强大的产业驱动系统是硅谷科技产业能够跑起来的重要保证, 而精确的产业导向系统则是硅谷科技产业能进入更广阔天地的重要保证, 硅谷科技产业的成功就在于既拥有强大的产业驱动系统又拥有精确的产业导向系统, 这样硅谷科技产业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跑”起来。(2) 产业导向系统密切配合了产业驱动系统的运转。, 要让车子运转自如, 导向系统必须密切配合驱动系统的运转, 这也是硅谷科技产业成功很关键的一个要素。让我们回看当年, 在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把硅谷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引向半导体时, 硅谷产业驱动系统已做好了准备: 斯坦福大学在电子工程领域拥有的强大技术能力、风险资本在硅谷已有一定发展、创新创业风气日渐浓厚, 这些都为半导体产业的到来打下了重要基础, 因此从现在看来, 这一转弯确实完美。 (四)硅谷小案例

1、硅谷微型科技孵化器案例:Y-Combinator

Y-Combinator由保罗·格拉汉姆创立,成立于2005年,目前被评为美国和硅谷第一孵化器。YC培训孵化了近400家创业企业,融资231轮,总额达6.27亿美元,其孵化的172家被收购、关闭或成功融资的公司,总价值为77.8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价值达4520万美元,其中云服务平台Dropbox、租房网站Airbnb目前估值都在10亿美元。

图4:Y-Combinator

Y-Combinator的孵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拔:从数以千计的创业项目书中精选最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在硅谷接受为期3个月创业培训(每年两批)种子资金:YC为创业团队提供种子资金(2万)。(2)创业培训:三个月培训分为两个阶段:①YC合伙人和导师对团队进行一对一的创业交流、寻找合适发展方向、提供针对性建议;②创业团队的融资培训。训练创业者展示创业项目的能力,以期打动投资者获得融资人脉关系:YC每周为创业者举办一次社交晚宴,邀请硅谷成功创业者等参加,分享创业经历和成功心得,和创业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3)法律服务:YC通过自己的网络为创业团队提供最专业的律师,法律服务费以延期的方式支付。(4)融资策略:为创业团队制定最适合的融资策略:何时融资,融多少,从哪些投资人融资,怎样与不同投资人打交道。YC甚至可以代替创业团队,直接与投资人商谈融资事宜。

Demo Day:毕业的日子已经成为Y-Combinator的亮点之一,是硅谷最盛大

的创业派对,最出色的创业团队和最知名的投资人不愿错过的大日子Demo Day的目的并非让投资人当场开支票,而是为创业团队和投资人搭建沟通的桥梁。也有投资人会当场决定,但多数投资决定都是之后的后续会谈中拍板Demo Day后,YC会和创业团队保持密切联系,帮助他们与投资人进行融资谈判,分析信息,促成投资创业团队还可能在毕业之日上接触到其他投资人,获取投资。 当前,YC为求进一步发展,尝试了诸多新的做法,具体由以下几点:(1)开始尝试自由创业的模式:有能力的创业者先入驻再定创业方案;(2)创业孵化器最重视的是团队本身,而并不是最初的创业方案(3)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令团队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案,他们一直改变,甚至彻底颠覆最初的方案;(4)坚持YC青睐的是:有想象力、有灵活性、有决心、不失顽皮、重视友谊的创业者。

2、硅谷微型科技孵化器案例:Plug & Play孵化器

Plug & Play孵化器2006年由伊朗人赛义德·阿米迪创办,是硅谷最大的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中心,为上千家创业公司提供过场地与创业服务,累积融资接近10亿美元。该公司旗下的办公楼走出过PayPal和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投资过Dropbox、Zong这样的创业新贵。从模式上看,Plug & Play更接近中国的孵化机构。

图5:Plug & Play孵化器

当前,Plug & Play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孵化器,为1000多家创业公司提供了孵化和加速服务,2011年接纳了200多家创业公司,除美国以外、美国其他地区和硅谷的创业公司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Plug & Play的孵化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创业训练营。Plug & Play的创业训练营与很多大学合作,包括了麻省理工、卡内基·梅隆、哈佛、杜克大学等,以帮助学生创业者来硅谷实现创业梦。(2)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Plug & Play已经与150多家大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其中包括了谷歌、eBay、英特尔、微软、大众等巨头。(3)较低的租金,完善的服务。Plug & Play以每个工位每月500美元的价格提供场地可以享受到场地、数据中心、法律服务、创业咨询以及人员招聘等各种服务。(4)良好的工作氛围。Plug & Play拥有和谷歌那样的工作氛围(咖啡厅、阳台、会议厅等)。(5)差别化服务。Plug & Play对于初创期的创业公司,尤其是学生创业者,则提供完全不同的服务,他们可以加入创业训练营或者加速器项目。

二、日本筑波

(一)筑波科技城简介

日本筑波科技园(Tsukuba Scientific City)始建于1963年9月,位于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和成田国际机场西北约40公里处, 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优美的居住环境闻名于世。筑波科学城位于筑波市中心,总面积约为28400 公顷,包括研究学园区和周边开发区两大部分,其中研究学园区南北延伸18公里,东西6公里,占地面积2732平方公里。筑波发展采用的是集中式布局,其内有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日本经产省直属科研机构)高能物理研究所、筑波宇宙中心和国立公害研究所等在内的国立科研及教育机构46家,私营科研机构300多家,研究人员13000人,其中8500研究者,其中外籍研究人员4105人,5684人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筑波科学城全部科研机构共申请专利3069项,获得注册专利1007项,总产值约为65亿美元。到2012年10月为止共有大约220000人口。筑波是日本政府第一个尝试建立的科学城,筑波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以基础科研为主,属于国家级研究中心。筑波科技园区目标是促进科技,在筑波大学和国家机构基础上,发展成为先进研究和高层次教育中心,日本建立筑波科学城是形成日本家级科研和教育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

图1:筑波地理位置

(二)筑波---日本最大的科学技术中心

1988年市镇中心破土动工时,里斯顿的人口已经超过4.3万,为社区的“市中心”提供了一个坚持的经济基础。市镇中心位于杜勒斯收费路的北侧,沿一条主要步行街分布着12个街区。从收费路上路过的人们能看到市镇中心独具特色的天界线形成的地标性景观,来自整个大都会区的居民们被吸引到此处的办公楼、商店和餐馆中,并来进行周末活动。

经过40 年的发展,Reston 已经成为美国最大最成功的新城,居住人口达到6.5万人,当地就业率超过60%。

4、近期的发展:轻轨计划

在今后的十多年里,对于里斯顿社区和里斯顿协会而言,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是随着人口的显著增长,呈现出来的该区域的交通需求。在后续的25年里,杜勒斯走廊的人口有望增加56%,而工作人数将增加71%。

里斯顿是被设计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然而,随着杜勒斯走廊一带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社区内部的堵车现象会日益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斯堪的纳维亚新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们拥有高效的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连接着所有的村落和首府。同样的,1968 年,里斯顿社区协会优先考虑投资兴建公共交通,并且开始运营来往于里斯顿和华盛顿之间的快速列车。现在,根据华盛顿特区的运输专家预言,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2002年的12月19日,弗吉尼亚联邦交通部门批准投资3亿美金修建铁路系统延长路段,该铁路系统预计要延长至杜勒斯机场,途经由里斯顿中部,而里斯顿的3个铁路站点也在计划之列。然而,庞大的铁路系统扩张计划呈现了一个两难抉择。

因为罗伯特西蒙希望里斯顿拥有田园的感觉,他特意设计了杜勒斯走廊作为商业和实业用途。选择这样来使用土地是出于艺术的考虑,但是要通铁路就会非常低效能。杜勒斯走廊土地使用的压力促使里斯顿协会不得不对现有土地进

行重新分区,考虑把高速公路区域划分给高人口密度的居住项目。否则,为了增加铁路乘客人数,所谓的交通就会严重影响发展。

两个站点1/4英里内的分区调整早就已经得到了费尔法斯克的批准。但是,这个调整与里斯顿协会的建筑导则法定化背道而驰。要顺利完成调整,里斯顿境内90%的房产所有人必须同意该项目才可以。联邦政府将承担50%的地下铁道扩张费用,州府承担25%,费尔法斯克、兰登以及机场等当地实体将承担另外的25%。这最终把小心翼翼,做任何调整都要从创始人的远景出发的里斯顿的居民带入一个两难境地。

西蒙先生已经表达了基本支持铁路项目,但是他依然坚持 里斯顿必须要保持并继续该社区的精神。虽然里斯顿经常成为高层联邦政府的有趣话题,但是,该铁路项目可望成为联邦政府对于里斯顿开发项目的最直接支持。当然人们也很关注收入的变化,走廊周边用地不管作为零售还是作为办公室都非常有利可图。现在,人们尚未最后决定是否因为交通状况重新划分走廊的区域,不过可以确信的,导向清晰的房产开发将是最有经济价值。 5、今日里斯顿

经过40 年的发展,Reston 已经成为美国最大最成功的新城,居住人口达到6.5万人,当地就业率超过50%。

里斯顿市镇中心包括12个街区,这个多功能的地区由不同的建筑师设计,是区域性的就业、居住和娱乐中心区,为市中心的开发作了示范。 6、先进的规划理念

规划背景:60年代美国开始的以抑制大都市无序蔓延为目标的第二代新城运动美国城市规划当中的“新城运动”历时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第一时期运动发端于1920 年代和1930 年代早期,试图为成千上万不得不忍受贫民窟可怕生活的工人提供另外一种选择。相反,1960 年代的新城运动是一种反对郊区生活的反映。随着二战后时代新兴繁荣的到来,由于国家之前对于需求估计不足,住房需求空前激增。美国大型都市周边的新兴低密度郊区开发发展迅速但是非常随意,缺乏深入思考,没有考虑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高效使用土地以及为社区的长期繁荣打好基础。到1960年代,美国规划师们看到了郊区无计划扩张的消极影响:由于有产阶级逐渐搬离市区,整个社会对于汽车的依赖程度持续不断地增加,种族和阶层分化问题也日益严峻。而且,由于很少有家庭能够承担超过一辆汽车,较之以往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社区中家庭人员的迁移能力和自由程度也大幅度受到限制。 ? 罗伯特E 西蒙的七项目标: 1).新兴社区必须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以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休闲时间。这就意味着,新城需要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各种独处环境。 要做到让任何人都能终身生活在一个社区,举家迁移既非无可避免也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通过提供各种类型各种价位的住房款式——从高层的带有小厨房和卫生设备的小套公寓到6房Townhouse以及独立住宅——住房能够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以及家庭生活不同阶段的需求。这种混合户型的存在使得居民能够在这个社区生根——随着他们特定住房需求的变化,总是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作为副产品,这也最终导致社区生活的生动化和多样化。

2).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应该成为规划的首要重点,这点比大规模概念更加重要。

3).应使人们能在同一社区工作并生活。

4).商业、文化、娱乐设施从开发之初就要为居民配备完毕,而不是几年之后才动手建设。

5).自然和人造的景致是优质生活的必须,需要(从一开始就)关注。 6).里斯顿必须在财政上获得成功复合功能:一个生活、工作、休闲的场所里斯顿的设计以一个多功能规划方案作为基础,其中包括适合各年龄合收入阶层的多种户型的住宅,以及办公和购物中心。社区设施有学校、图书馆、教堂、日托中心、医疗护理设施、消防队、警察局、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公共交通网和公共开放空间。公司总部、商业办公、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所在地是易于识别的。今天,里斯顿拥有6.3万居民和超过4万个工作岗位,实现了工作和居住的平衡,它是一个多种功能、基础设施、社区设施和娱乐设施完善的自给自足的社区。里斯顿以在邻里和道路交汇处设施宽阔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保护型社区而小有

名气。成片的住宅被茂密的树丛掩映着,从道路上只能依稀看到。里斯顿业主委员会以普通所有的身份关注着社区中的开放空间,公园区、林荫道、街道和占总占地1/3 以上的公共设施,关注着社区的一草一木。社区娱乐设施包括两个高尔夫球场(其中一块是日常收费使用的场地,另一块是私人场地),17个室外游泳池,众多的网球场,一座综合性社区中心和一系列的湖泊和公园,开放空间总占地超过1100 英亩。社区中的小路和林荫道超过89 公里,将村中心和邻里以及开放空间连在一起,其中包括分隔车行道和横跨溪流的人行桥。社区的艺术性通过建设导则保护协定得到了保障。

8、一生之城:住宅多样化的先锋概念

里斯顿的多种住宅形式相结合的先锋概念使一个家庭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都无需从社区中搬走。社区中有5 个村,安妮湖村(LAKE ANNE)、猎人森林村(HUNTERS WOODS)、高橡树村(tall oaks)、南湖村(South lake)和北点村(NORTHPOINT),每个村都围绕一个多功能的村中心而建。

安妮湖村史第一个被开发的村,它环绕着安妮湖村中心和五个人工湖中的一个湖而建。著名住宅建筑设计师为这第一个村设计了当代式的城市住宅,这种形式的住宅在当时还不为人所。安妮村最著名的是他的水边商场,首层是商店,上层是住宅。安妮湖村中心体现了西蒙要把里斯顿建成步行为主的欧洲式社区的观点。在这一地地区内建设独户住宅,每个地块的大小从0.25 到2 英亩不等。像其他各村一样,猎人森林村中也有商业中心、学校和娱乐设施。其余村中开发其住宅区时都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进行了调整,建筑式样也不断进入,从20 世纪60 年代当代玻璃和木材的结构发展为80年代更为传统的式样和材料。 南湖村中有独户住宅,联排住宅和天井式住宅,他们围绕两个相连的人工湖和一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校园而建。北点村是最后开发的一个村,村中建有豪华的湖边住宅,以满足人们对里斯顿生活方式的强烈需求。在各村中,许多最好的地块都临湖或能看到湖面,一簇簇的住宅被树林隔开,尽管住宅密度较高,仍保持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独处空间。

(三)大德科技园成功因素分析 1、完善的硬件服务设施

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大德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为研究人员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放在首位, 以此吸引科研人才。大德科技园内有美丽的自然景致和受到很好保护的林地, 有社区公园、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和体育馆等娱乐和休憩场所, 有用于教育的国家科学博物馆,用于进行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的大德科学文化中心。这些完善的配套设施大大促进了研究活动的开展, 使研究人员的生活十分轻松、愉快, 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2、健全的科技成果转换体系

大德科技园建立了以产品为主线的科技开发体系和开放式的研究开发网络, 采取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德科技园将分属各种专业的政府资助研究所、大学和工业的实验室集合到一起, 充分运用区内尖端研究设备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了技术信息和研究设施之间的交流、提高了研究开发效率、扩大了研究成果、最便捷地实现了产学研协作, 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 转化为经济效益。由于发挥了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职能,园区目前已成为韩国创新技术的重要“孵化器”。此外, 园区内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咨询公司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科技服务为需要, 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及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服务,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 推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进一步为产业部门的技术开发提供便利。 3、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大德科技园从计划制定到基础设施建设, 都是由韩国政府直接负责的, 政府意识到要像日本筑波科学城那样产生聚集效应, 必须克服各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早在80 年代初, 韩国政府就对园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将各部厅所属的研究所和民间企业研究所改由科学技术部管辖,此外还将大德科技园的科学技术院和科学技术大学由文教部划归科学技术部。韩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大德研究园地管理事务所”, 负责园地的建设及研究业务的支持工作。同时为保证迁入单位质量还专门成立了“迁入单位审议委员会”,作为政府所属的科学技术

部的咨询机关, 对迁入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在园区的税收和资金政策上, 韩国政府还提供了极大的优惠, 如: 当企业提供的研究、设计、分析及监管等技术服务必须运用极复杂的科学技

能, 则该营业项目所产生的收入可以在创立的课税年度起以及未来五年内, 享受50%的所得免税;当私人企业在进行国家研究开发计划、核心基础科技开发、工业科技开发、替代性能开发等计划时, 政府会补助这些计划的全部研究开发费用, 最高上限为50%,同时政府也提供财务援助个人或小公司, 补助可高达全部费用的80%-90%, 来帮助他们将新科技商业化。 4、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

大德科技园区内设有被称为“创业哺育室”的创业指导、培育机构, 专门向创业者提供由研究机构开发出的专利技术, 并负责对其进行创业辅导、培训, 直到新创企业能够自主运营。园区管理部门还制定了园区招商促进条例, 迁入大德科技园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除了能得到创业基金外, 还可得到搬迁补贴、设施补贴、招工补贴、人员培训补贴等, 这些优惠的政策为进入园区的中小型风险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韩国政府为扶植和培育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 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技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资金, 此外还允许外国企业对韩国企业进行敌对性并购, 大幅放宽投资领域限制,对外商在韩直接投资实行全面自由化和鼓励政策, 为高新技术产业开辟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5、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德科技园非常重视研发人才的培养, 园区内的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 等教育科研机构为有才华、有前途的科学家开设以研究为重点的硕、博士研究生课程。韩国科学技术院每年培养的约320 名20~30 岁的博士生中, 有115 名获得博士学位, 同时每年还有近600 人获硕士学位。韩国科学财团(KOSEF) 也对园区内各大学的基础研究给予资金支持, 并向那些申请到世界著名机构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人士提供财政资助, 使有才华的科学家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此外, 科技园中各种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还开办各种技术讲座和研讨班, 为产业界培养人才队伍。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了全面的高素质专家培训体系, 使得他们成为韩国产业开发的带头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 6、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大德科技园最初是以日本筑波科学城为蓝本建设的, 但后来的发展逐渐强化同生产的结合, 注意吸收民间企业研究所进入, 与周围高技术工业区加强联系。大德科技园区内既有国立研究机关, 又有民间企业研究所。近年来, 民间企业研究所的迁入越来越引人注目, 数量继续增多,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同时大德科技园采取多种鼓励措施, 吸引外国企业进驻园区。创业者不论来自何地均可在园区落户, 对外来户也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 欧美日等国家的科技公司都来到大德科技园创业。这些外来公司数量逐年增长, 使得园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有利于韩国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使之能了解和掌握世界最新的技术成果。

五、芬兰因诺波利科技园 (一)因诺波利科技园简介

芬兰因诺波利科技园规划始于1984年,其主体建筑位于Otaniemi临近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T,已有150年历史的赫尔辛基工业大学是芬兰最古老的大学。),建筑面积 22 000平方米。 因诺波利科技园首期工程完成于1991年,二期工程在2003年竣工。因诺波利科技园由Innopoli有限公司(管理因诺波利科技园)和Otaniemi 技术园组成,有自己的科技园园区报,科技园网页,还有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旅游公司,餐饮区等服务设施。当前,因诺波利科技园使数以千计的业务概念(Business Idea)成为现实,孵化了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最近一期的“Business Week”将因诺波利(Innopoli)科技园所在的奥塔涅米区(Otaniemi District)排在世界科技发展最迅速地区的前10位。

图1:因诺波利科技园地理位置

(二)因诺波利科技园---芬兰“产学研”国际化基地 1、积极促进信息通讯技术(ICT)产学研结合

芬兰南部大赫尔辛基地区的因诺波利(Innopoli)科技园在促进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产学研结合及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已得到世界科技界的关注,它为诺基亚(Nokia)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人员和技术资源,使得这个移动电话的制造商始终保持着世界移动通讯技术的领导者地位。

图2:因诺波利科技园

2、丰富多彩的合作发展项目

因诺波利科技园组织的各种 Spinno合作发展项目,它分成基础项目、部分特别增长、国际化项目、俱乐部活动和其他项目。这些项目包括研讨会、小组讨论、专家参观、企业特别咨询、辅导、企业参观、合作者会议、网络参与、公司研讨和评价等这些项目在芬兰和国外都有举行,如美国 (New York, Los Angeles, Silicon Valley),英国伦敦和日本(Tokyo, Yokohama)。 到2011年底为止,有上千家公司参与Spinno活动,基础项目为650家企业,有300家公司已经成功建立国际发展计划。Spinno的基础项目已经帮助赫尔辛金地区460家企业进入市场,这些公司直接雇员为3,800人。国际项目中就业增长率是400%。 3、孵化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公司

自因诺波利科技园建园以来已孵化了几百个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不少已搬出科技园到产业区或工厂区落户经营。2011年HUT研究机构的TAI 调查表明:截止2011年已有上百家公司离开Innopoli科技园到市场去运营,其中70%的公司能继续发展,由孵化器和Spinno 支持的企业尤为如此,一般都超过平均水平。有25%的公司还能继续运营,但业务比在Innopoli科技园内时小,只有5%的公司停止了运营。因诺波利科技园孵化活动的重点是增加参加企业的数量,2012年通过与Otaniemi 大学的合作,并与InnoTuli 活动联系,投入资金到48个有商业前景的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举措是Otaniemi技术园的Innolinko 创业孵

化器成立,它与HUT合作,目的是降低创立新企业的门槛。孵化活动得到了欧盟项目、国际创新接力转化活动和材料和微系统专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孵化活动通过与Uusimaa 孵化网络 (大赫尔辛基地区的孵化合作网络)和芬兰其他技术中心和孵化中心,如欧洲的Sophia 和 Antipolis合作得到了提升。 (三)因诺波利科技园的成功经验

因诺波利科技园及芬兰其他科技园的成效已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科技园选址正确

在科技园附近有芬兰最大的理工科大学—赫尔辛基工业大学, 有芬兰科研实力最强的科研院所—芬兰科技开发中心(该开发中心如同我国科学院, 它由1O 个研究所组成), 还有像诺基亚这样的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此外科技园离赫尔辛基市中心不到lO 公里。大赫尔辛基市的一号环城公路绕园区而过, 交通十分便利。 2、高效管理

科技园的管理是高效的发放式的, 整个园区管理公司只有7个工作人员, 而且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园区管理公司因诺波利公司使用out recourse services 。如因诺波利公司的财务帐目请人住在科技园内的会计事务所作, 科技园园区报请人住科技园的印刷公司编印。 3、软硬件设施齐备

整个园区都与因特网相连,园区拥有各种类型的办公、实验和会议设施, 以及完善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简言之, 一个科技园园区就像一个小社会, 它将社会的多种功能和设施高度浓缩在一片相对狭小的地域内, 配之以高效的管理从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让园区内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应该从事的事业, 而不必为吃、住、行等琐事分散精力。 4、政府重视科技投入

芬兰政府认为企业竞争力增强要靠新产品和新服务,而新产品和新服务来自技术研究和开发,来自技术创新。要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政府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为此,芬兰政府在80年代成立了Tekes,通过该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经费资助。芬兰R&D的投入从1985年的占GDP的1.55%

上升到2012年的5.47%,为世界第二高(仅次于以色列)。而其中的50%投入到了诺波利科技园所在地区,显然,芬兰政府对科技投入的重视无疑为包括因诺波利科技园在内的芬兰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强硬的资金援助。

图3:2012年芬兰政府各项科技投入占比

六、以色列特拉维夫 (一)特拉维夫简介

特拉维夫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市区面积52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304万??让人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个不大的城市,却是以色列的经济核心和枢纽,造就了以色列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今天的特拉维夫都市区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高科技产业,被称为硅溪,拥有除美国硅谷之外全球最集中的高科技企业群,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企业,包括英特尔、IBM、微软、惠普、雅虎、Google,在这里都设有研发中心。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已经成为最为繁荣的高科技城市,并被《新闻周刊》称作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

图1:特拉维夫地理位置

(二)特拉维夫---世界第二硅谷 1、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特拉维夫拥有一个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这里几乎聚集了世界所有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如今广泛使用手机、ICQ、VOIP、Wifi、移动硬盘技术都是从这里诞生的,这里一直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拉维夫拥有世界上顶尖的“创业成功的生态系统”之一。在25个全球创业城市中名列第5位。据以色列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统计,以色列目前已有4,000家新兴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2、以色列最成功的孵化器之一——玛雅孵化器

特拉维夫创建的玛雅孵化器没有集中式的载体,不限地域,以风险资本为无形纽带,通过投资高科技创业项目,实现对高科技企业的孵化。玛雅孵化器是通过对高科技早期企业给予风险资本支持,虽然不控股,但一般要占到20%—30%的较多股权,解决企业早期资金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玛雅也可以选择对股权进行调整,如果企业发展较快,玛雅会退出并对股权进行有偿转让。玛雅孵化器在本世纪初实现了民营化,其股权41.7%来自于公众,19.7%来自于个人,还有38.6%来自于企业。玛雅孵化器已投资并管理70多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并且于2005年在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实现上市。 3、高度现代化

在特拉维夫,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安装了太阳能装置,市区内网络的普及程度相当高。凭借高科技农业,以色列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农产品、副食品、纺织品等生活基本需求短缺的问题,并且还大量出口药品、工业产品和各种食品,这对一个常年干旱,土地贫瘠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高科技行业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特拉维夫的钻石加工技术位于世界第一,美容技术也领先于西方国家。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特拉维夫,就让以色列没有什么地方是落后于世界的。

(三)特拉维夫的成功经验 1、以色列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拉维夫的高科技园区发展如此之快,和以色列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阿拉伯各国的威胁,以色列对于军事和科技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并且不计成本的投资在科技孵化项目上,扶持了一大批科研实验室、中小科技公司,并且以特拉维夫大学为中心,在Ramat Hahayal、Hamashtela、与Herzlia等地区建设了面积庞大的高科技园区,聚集了国际和本土的绝大部分高科技公司,如英特尔、微软、谷歌、IBM等,发展速度直追美国硅谷,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硅溪”。

图2:特拉维夫

2、世界著名大学—特拉维夫大学

著名大学和著名的研究机构, 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地区如果有一所著名大学, 尤其是世界知名的大学, 是所在地区的最大优势之一。以色列正是由于拥有特拉维夫大学这样的世界知名的大学, 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动荡的政治条件下还能吸引到一大批国际高科技公司来特拉维夫地区, 发展出蓬勃的高科技产业。在没有著名大学的地区, 即使其它条件都很好, 也很难发展高科技。

3、国防科技研究与高科技产业的密切关系

特拉维夫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繁荣,与他们建立了完善高效的军转民和民转军的渠道, 形成了民间机构与军事研究单位联合开发高新技术的网络, 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该高科技园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过程中,引进了很多国防研究单位和航空航天机构, 不仅对国防和航空航天机构本身有好处, 对科技园区的好处也很大。

4、风险投资的大量涌入

在以色列,每四个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就来自特拉维夫,每年吸引国际上的风险投资基金高达几百亿美元,要知道,战争是风险投资的大忌,然而这些投资人却仿佛没有看到每年阿以双方大大小小的冲突,仍然拿着成捆的美钞砸向这里。当许多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疯了的时候,来自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用40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Iscar公司80%的股权,让人们打消了所有的疑虑。因为这个人正是以稳健投资著称,有着“股神”之名的沃伦·巴菲特,他几乎从不沾高科技公司的边,也很少在国外进行收购,几十年的惯例这次全打破了。

七、印度班加罗尔

(一)班加罗尔简介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人口约650万人。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枢纽,其中的印度科学学院是印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和研究所。迄今为止,在班加罗尔---印度“硅谷”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达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第5大信息科技中心,被IT业内人士认为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这里不仅有印度知名的印孚瑟斯公司,还创造了“印度的比尔·盖茨”——该国首富普雷吉姆。

图1:班加罗尔地理位置

(二)班吉罗尔---亚洲“硅谷” 1、全球第五大信息产业集群

20世纪90年代初, 印度政府制订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 并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建立在班加罗尔地区。当前,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就吸引了海内外1000多家软件企业,其中包括400多家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 100多家著名的跨国公司以及65家500强企业, 如英国航空航天公司、IBM 公司、摩根公司、摩托罗拉公司、Novel、思科等。荟萃了约28万软件工程师。此

外, 班加罗尔周围建立了印度著名的理工大学、班加罗尔大学、农业科学大学、航空学院等10所综合大学和70家技术学院, 每年产出1.8万余名计算机网络工程师, 这为班加罗尔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的依托和人才的支撑。班加罗尔科技园成为印度最大、最著名的软件园, 已远远领先于其他两个一起成立的STP 园, 其软件产值占整个印度软件总产值的50%左右, 已被列入全球第五大信息产业集群和世界十大硅谷行列之一, 还被普遍认为已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

图2:园区驻户构成

2、亚洲“IT圣地”

全球有5000家软件开发公司,对其评级的CMM分为1至5等,5等为最高。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5家资质为5等的软件研发企业,其中有45个在印度,而这其中又有将近30个在班加罗尔。以2009年数据为例,印度的IT产值为 620亿美元,而班加罗尔三分有其一。班加罗尔本财政年度已吸引外资180亿卢比,IT业出口增长32%至35%。保持着惊人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班加罗尔造就了一批批IT新贵。随着商务流程外包企业迅速增加雇用人员的数量,班加罗尔地区的技术工人数量将增加到20万。班市快速的成长,造就了普雷吉姆,以及无数的科技新贵。现在,印度有三分之一的汽车被年轻的科技职员购买,而初次购房者的年龄也由以前的60多岁降到了20多岁。 (三)班加罗尔成功经验分析 1、合理的园区选址

班加罗尔是印度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有7所以理工科特别是计算

机专业为主的班加罗尔大学、印度管理学院、农业科技大学、拉吉夫·甘地医科大学等,有29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有28所印度国家和邦一级的科研机构,还有100多家企业内部和其他政府认可的科研机构。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大量的人才聚集使班加罗尔具备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以出口为导向的高科技城市的条件。其次, 就大的地理位置来看, 可以与周边的其它科技园, 尤其是布巴内斯凡尔和浦那构成全印的“IT 金三角”,很好的形成了立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如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力流等, 即所谓的“产业价值链”。 2、完善的内部规范体系

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内部, 除了各项硬性的和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外,诚信守约是各个软件企业间互相合作、共同开发软件项目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游戏规则,“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也成为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这些非强制性的规范被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奉若神明, 在无形之中激励或者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合作和信任,提高其区域竞争力。 3、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

印度政府开始重视对科技园的投入和扶持,始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1986 年印度政府颁布《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 广泛鼓励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软件职业培训, 直接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合资、合作与各种联盟, 尤其是在知识密集的班加罗尔, 更是不惜大力投入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1999 年印度政府《IT 行动计划》的出台,提出成为世界IT 超级大国的目标, 更是带动和保证了班加罗尔科技园的巨大发展。此外, 政府为了鼓励社会与科研机构合作, 还以优惠价格提供厂房、办公楼、水、电、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4、产学研合作紧密

印度的高校都设有董事会,董事会里有很多大公司的成员反映企业要求,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来自第一线的专家, 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与此同时, 班加罗尔地区的大学也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到该科技园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不仅实现了人才合理流动, 也逐步形成了班加罗尔科技园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良性循环机制, 从而使产学研的合作也更加密切。 5、注重交流与合作

首先,这体现在与“IT 金三角”中其它两个科技园的合作,这对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起到了滚雪球的效应,不仅带动了周边经济园区和其它科技园区的发展,也对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其次, 是与全球知名企业或软件强国合作。班加罗尔分别与美、中、日、以色列等国签署大量合作开发计划,如班加罗尔科技园中最著名的软件企业Infosys与微软、IBM、Intel等企业建立多个合作项目,共图发展, 由此造就了今日班加罗尔“亚洲的硅谷”的世界地位。

八、法国安蒂波利斯科技城

(一)安蒂波利斯科技城简介

法国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园区位于法国南部风景迷人的地中海之滨,位于尼斯和戛纳之间,是一片面积2400公顷的松木林,位于法国滨海阿尔卑斯省。 园内聚集了1400多家跨国公司,有30000多在通信领域,多媒体,生活智能(医药,生物化学),能源,水利管理,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进行尖端研究的雇员。在科技园内我们也可以看到大约4500多名学生和研究员。 索菲亚科技园相当于是美国的硅谷。

名字来源科技园的名字的第一部分来源与皮埃尔·拉费特,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曾经的校长,他的妻子,名叫索菲亚。名字的第二部分来源与古希腊语。 索菲亚科技园发展1969年,法国经济利益组织-SAVALOR(索菲亚-安提玻利斯增值经济利益集团),一个非盈利组织,在多个组织协商下诞生了,为了得到土地,这个委员会由皮埃尔·拉费特领导。

法国政府,为了避免投机,拨了2400公顷的整治土地。 SAVALOR设计了一套严格的整治方案(还不能说是可持续发展)用于保护环境,在这片土地中有4公顷的松林。

园区内的道路,电力,燃气,供水都按照精确的标准设计,一块活动区域对应着两块的绿色植被和住宅区域。

园区的财政规划,致力于维护研究员和工业发展的协同。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入驻企业和机构有超过1414家高科技机构和研发型企业,超过900家公司的总部入驻科技园,比如艾玛迪斯(Amadeus),施耐德电气,惠普,法国电信,法国航空,西门子,SAP,丰田等。众多大学的研究实验室,生物化学以及香水行业的研究中心,以及尼斯大学也落户于此。

来自70多个国家的30000多名科研工作者和5000名大学校比如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尼斯索菲亚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其中有500名博士)在此工作。遵循环保理念,园区产品以技术和设计为主,完全无污染,在通信、数学、癌症及心脏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世界领先。

园区项目和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命科学、环保新能源等领域,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研究方向和先进技术水平。园区管理机构与全球多数知名园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形成了完善的沟通、流网络,为科技研发与合作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渠道。园区依山傍海绿荫覆盖比率超过2/3,一条条环山公路将掩映在绿树鲜花中的众多发机构联为一体,规划布局错落有致,生态环境十分清

净优美,既适合科技研发创新对环境的要求,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令人感受深刻,留下非常良好的印象。

图1: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园地理位置

(二)安蒂波利斯科技城---享誉欧洲的科技园区 1、三个显著不同的技术中心

安蒂波利斯科技城由三个显著不同的“技术中心”组成,即信息、长途电信、电子中心(ITE),制药、生物、化学中心(PCB),以及规模较小的能源中心。在公司结构中,以少数的大公司占统治地位,如德克萨斯仪器公司、数字设备公司、汤普森平德拉公司、法兰西航空公司国际订票服务中心以及长途电信公司等,但大批量的是比它们小得多的公司,小于100人规模的公司约有250家左右。

图2:安蒂波利斯科技企业构成

2、双重组织结构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实际上有双重的结构,第一部分结构是通过仿效,增值、树立形象的过程,吸引原已建成的公司扩张和新公司的到来,第二部分结构是基础研究和管理兼备的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它依赖“集体训练”的交流和项目开发,培养和创立大批中小型新企业,而这种结构建立的基础即是园区内的创新环境。这种创新环境是通过公司间的合作,创立新思想的组织机制,它是通过与外部有密切联系的外来公司,在区内分设很多小单位的外来公司以及当地衍生出来的公司,和与对企业孵化中心联合开展业务的地方公司等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来实现,这个网络构成园区最为显著的特征。 3、大力推动欧洲科技与经济发展

作为索菲亚技术城在发展电信业中的日益增长的重要作用的明显印证之一是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就设在那里。另外, 位于蓝岸地区的法国的这一最大的科学公园现不仅是成了世界的旅游中心, 而且它已成了一个先进技术蓬勃发展和迅速推广应用的中心地区, 在它的促进推动下目前已在普罗旺斯和尼斯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公园网络. 事实上蓝岸地区己成为一个巨大的技术城, 法国著名的矿业学院和尼斯大学目前也属于这一技术城范围。索菲亚· 安蒂波利斯技术城的建设己大大推动了法国蓝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成功经验 1、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作为传统的旅游圣地,安蒂波利斯地区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包括尼斯国际机场、宜人的气候、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以及世界性的文化传统,这些都足以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将其研发中心定位于此的充分理由。1906年IBM首先在Nice市附近建立了它的实验室,随后德州仪器也将其研发中心安置于此。这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初始目标是以此为窗口了解欧洲市场,通过改进产品设计以适应欧洲市场需求。

2、创始者的影响力和梦想

安蒂波利斯科技城的创办完全可归功于法国Ecole国家矿业大学的校长Pierre Laffittle教授的创新性思想。Laffittle教授把“建立科学与智慧之城”的观点落实到安蒂波利斯科技城试验项目之中。凭借Laffittle教授的影响力、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大学的声誉为园区拉来了最初的一批高科技企业。 1984年的时候,正式建立了索菲亚工业园基金会,主要是能够促进工业园中的创新政策,被国家的法令宣布为具有公立的机构,并且由拉菲特参议员担任主席。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科技基金会,我们可以资助一些新的科技项目,也可以资助新的企业,推出这些新的项目,给他们提供资金,提供只有大企业才能提供的资金。

3、政府的参与

政府的参与迅速汇聚了大量的国际、国内科技资源。Laffittle教授的私人实验,很快面临了基础设施和财务的约束。为了进一步实施该计划,需要大量的参与者和直接来自本地或国家政府的支持。在1977年,安蒂波利斯科技城从私人管理转为公共管理。政府直接参与了创新运动,并组织了大规模、有计划的国际营销,使得它很快成为了一个有目的地筛选产业活动的国际园区,其中创新的、非污染的、高附加值的、研发活动的产业是入园的首选。在政府规划之下,法国电信公司迁移至此,并在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建造了高质量的电信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国家和国际沟通网络中重要的节点,也为这个地区创造了一个关键的比较优势。

4、交流促成合作发展

索菲亚科技园的创建,建立在四大大支柱上,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培训机构,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支柱交叉培养,让人们相互合作,特别是在创新和协调政策方面。从政策支持到索菲亚基金的支持,能够使来自不同背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人共同在一起讨论。这种交叉培养和交叉培育的方式,致使很多创新型活动和项目的得以开展。

为了促进创新活力,索菲亚基金创建了第一个早期的阶段性基金,一个孵化器和一个俱乐部(俱乐部也能推动新的产业和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生)。

通过协作组织和机制,形成区域内的保护政策、金融支持、国际合作伙伴、技术共享、合作培训等机制和活动。

5、促成技术集群的发展

在科技园自身,以及法国政府政策推动,科技园多年来积极推进多样的技术集群的发展,构建20多个专业集群,促成这些集群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集群的合作。2009年,科技园的欧盟集群产业政策团队建立,实现欧盟内部以产业集群为序列,欧盟国家间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整合合作。

[广州五行孵化器集团编撰,5ipark互联网青年创业社区研究材料]

1、里斯顿的成功

九、美国雷斯顿产业社区(Reston)

里斯顿占地约45平方公里,户数2.2万,是全球闻名的中产社区,这里通过大规模开发空间的打造、多物业复合的产品组合、高标准的设施配套以及丰富的社区活动共同营造了中产社区的生活方式,打造了全美最佳居住选择社区。里斯顿拥有中等密度、多种复合建筑和设施、优质居住环境(多个湖泊)、高设施强度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配套需求。60%的居民在当地就业。

里斯顿成功的关键因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Reston 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聚集形成互动,形成了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里斯顿所在的费尔法克斯郡也是全美经济最富活力、收入最高、失业率最低、人口素质最高的地区之一。邻近机场所带来的便捷交通、靠近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购买商美国政府的有利位置和高素质的人口是高科技企业聚集的三大原因。

附:平面图

2、里斯顿概况

位置:里斯顿位于华盛顿市以西35公里,杜勒斯机场收费公路旁,开车至杜勒斯机场15分钟,属于弗吉尼亚州费尔菲克斯县;

规模:占地约45平方公里;

居住建筑信息: 规划户数: 28000; 建成户数: 22000 开发时间进程 购买场地:1961年 开始规划:1962年 开工:1963年 开盘:1964年

开发阶段数:6(5个村中心和1个市镇中心) 完成阶段数:6 完成百分比:99% 全部竣工日期:2005年

3、开发历程

里斯顿的开发始于1962年,是罗伯特E 西蒙的作品。是美国最早也是成功的新城之一。

罗伯特E西蒙: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系、美国的第一个花园城市——雷德朋的投资商之子、房地产大亨、从事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

1961年3月西蒙的公司从Lefcourt Realty公司手中以2000美金/英亩的价格购买下费尔法克斯郡郊区的6750英亩土地。

1962 年,为了实现自己的开发设想,西蒙和他的规划师们制定了一套不同于当时郡里的分区制度的一套土地利用规则,也就是后来的PRC 区划法。并推动菲尔法克斯郡检查委员会通过这套法规,使土地复合利用和局部提高开发强度在里斯顿成为可能。

1963年春天,里斯顿的第一个项目安娜湖村中心的规划被郡里批准。 1963 年,Gulf Oil 公司宣布注资里斯顿开发,使罗伯特西蒙能够继续实现他的梦想。

1964年,里斯顿的第一个18洞高尔夫球场North Gold Course开始营业.。 1964 年,感恩节前两天,里斯顿迎来了第一家企业的落户:The Air Survey Corporation,一个拥有30名员工的航空摄影和成像技术公司。

两个星期以后,1964年12月9日,安娜湖村的第一套住房售出。

到1965年2月,Anne 湖村落活动中心的商用空间全部租出。承租方包括一个药房、费尔法斯克郡图书馆,一家室内装修工作室,发型屋、硬件商店、园艺商店、干洗店、理发店、酒店、艺术品商店、精品店、超市和儿童商店。而且,第一家办公楼也很快就被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一家银行、一家律师事务所和两家牙医诊所租走。

当时Anne湖村落活动中心已于1965年12月正式开放,包括:两个社区游泳池,四个网球场,一个排球馆,众多的运动场地,一条地下人行横道以及好几英里的步行通道,第一个18孔高尔夫球场,一个骑马场,一栋15层高的大厦,227栋Townhouse,113套公寓以及接近100套独立的分体式家庭住房,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村落活动中心已经完全竣工了。而且,好几个公司已经登记入住实业中心,4家已经开业,雇用人数超过250人。居民人数接近500人。

1966年,美国政府宣布将投资5000万美金在里斯顿商务中心85英亩的土地上兴建一个美国地理勘查总部。

1978 年,海湾油业公司又将此项目的主要部分卖给了移动公司(MOBILE Corporation)。现在里斯顿的管理者是特布洛克(Terrabrook),他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市镇中心的建设。

20 世纪80 年代初,里斯顿原本开发时所采用的PRC 区划法经过修改扩展成为一种市镇中心等级区划法,提供了一种机制用以开发集中式、高密度、多功能的中心。里斯顿市镇中心是美国唯一一个根据等级区划法进行开发的项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f3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