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05 04: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猜猜他是谁?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晏婴、管仲是他的政治偶像!

他还是个道教徒,庄子是他的精神偶像,并多次高呼:我欲成仙归去! 他二入长安,欲辅弼明君,匡扶社稷,却落得个“赐金放还”的悲惨下场。 他是——李白。

2、在学完《将进酒》的基础上,谈谈你了解的李白: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好饮 狂放不羁 蔑视权贵 怀才不遇 高度自信 思想痛苦 大半生在漫游中度过

始终处在出世与入世矛盾之中

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身上兼有庄子、陶渊明的特点,又不同于他们,因为李白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李白注定比他们复杂、痛苦。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再来更深入的了解李白。(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通过合作探究,体悟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思想。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京城长安,李白南下大都市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四、解题:

梦游:是借梦境来寄托自已的思想感情,并非真的做了梦。

吟:古诗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留别: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五、学习过程

“浅味”——“品味”——“深味” (一)浅味

生个别读、范读、齐读 1、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3、梳理结构 概括每段内容:“梦( )、梦( )、梦( )” (二)品味 边品边读

1

探究一:李白因何梦游天姥山?

探究二:李白梦境中看到了什么景象?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梦中三景:

一、剡溪美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

1、景象: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 2、诗人情感:诗人心情急迫,充满向往、喜悦。

二、天姥奇景(从“脚著谢公屐”到“水澹澹兮生烟”)

1、景象:诗人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诗人情感:充满着惊奇,带着恐惧,令人惊悚。 三、洞天仙景(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1、景象: 突然间,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接着,神仙出场了: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2、诗人情感:惊奇、震撼、激动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探究三、梦醒后的李白失落之余,有何感悟?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艺术风格总结: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三)深味、感悟

探究四:关于李白的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象征;有人认为是李白短

2

暂的宫廷生活的反映。你怎么看?

答案不求唯一,有道理即可。 补充专家看法:

“梦是现实的写照,写梦即写现实。”

——安旗教授 “一生尽系此诗中”

——胡秀阁教授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指唐代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陈沆《诗比兴笺》 六、课堂小结:

1、补充李白的一生经历: 李白年谱:

天宝三年(744)四十四岁, 被玄宗赐金放还。

天宝四年(745年)四十五岁。 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作《上李邕》。同年,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宝十一年(752)五十二岁,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写有《北风行》、《远别离》等诗。

天宝十五年(756)五十六岁, 冬,永王璘水军至寻阳,李白下山入幕。告别妻儿写有《别内赴征三首》。“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至德二年(757)五十七岁, 在永王璘水军幕,随军东下。二月,永王兵败。 乾元二年(759) 五十九岁,被流放夜郎,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

上元二年(761) 六十一岁 , 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 留别金陵崔侍御》。“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宝应元年(762) 六十二岁, 十一月,赋《临终歌》而卒。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2、说说你今天认识的李白:

他的访名山、游仙是对心灵的抚慰,他始终没有停止追梦的脚步。他还是一个执着的追梦人! 结语:

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

——龚自珍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e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