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治制度 实例

更新时间:2023-10-07 04: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俄罗斯制度实例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举行全体公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新宪法。同年1 2月25日,新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俄罗斯实行总统制的联邦国家体制。

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总统按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总统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总统。

根据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联邦委员会由俄罗斯联邦每个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国家杜马由450名代表组成,每4年选举一次。

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是俄罗斯联邦的执行权力机构。联邦政府由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宪法还规定,各联邦主体(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和自治区)的权利、地位平等。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根据联邦宪法进行相互协商后才能改变。

行政体制;

根据1993年宪法,我们得知,在俄罗斯,总统是权力的核心。2000年5月,普京就任总统后提名卡西亚诺夫担任总理。在近4年的时间里,总理和总统合作比较 愉快,俄政坛一直比较平静。舆论普遍认为,在总统第一任期内,普京不会解散政府。没想到就在离总统大选还剩20天的时候,普京突然解散了政府,并提名弗拉德科夫为新总理。普京的上述举措虽在分析家的意料之外,但却在宪法所赋予他的权力范围之内。

总统选举;

2012年3月4日,是俄罗斯总统选举投票日。总统候选人由联邦委员会推选,然后全民公投。俄罗斯第六届总统选举投票在北京时间5日1时结束。俄罗斯最

大的民意调查机构之一——全俄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出口民调结果显示,普京获得58.3%的选票,赢得选举胜利。

央地关系;

俄罗斯国家局势的不断稳定,与调整中央地方关系,不断强化中央权威有直接的关系。从总体而言,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 存在复杂性、激烈性和集权性。

第一,俄罗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 第二,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呈现出激烈性。 第三,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呈现出集权化趋势。

俄罗斯独立之初,叶利钦为了取得政治上的支持所取的一些政策使得中央与地方关系严重对立,国家面临着分裂可能,几乎使俄罗斯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1 9 9 3 年后,叶利钦通过“十月事件” ,取得 了绝对领导权,开始着手准备新宪法,打击分离主义势力,中央与地方 关系慢慢走向缓 和,各种分裂活动逐步 收敛,国家局势趋于稳定。然而,由于分裂主义势力仍然比较活跃,并一度挑起战争,因此,为 了理顺 中央地方关系,维护 国家的一,俄罗斯联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巩 固了中央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联邦主体的控制。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联邦政府主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主体的地位,实现国家的统一。 第二,通过加强法律,尤其是宪法监督,来维持中央与地方关系, 巩固统一。

第三,通过加强军事力量的协调来实现中央和地方的统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遏制分裂势力,在对待车臣问题上,俄罗斯联邦政府毫不手软,运用国家强力对其采取行动,从而迫使车臣非从而迫使车臣非法武装力量回到了谈判桌前,于 19 9 7年签署了《和平和相互关系原则条约》,缓解了车臣危机,对有效地解决联邦其他主体的分裂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响。

2 00 0年普京上台后,面对俄罗斯纷繁复杂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他认为真正强有

力的国家还是牢固的联邦。整顿联邦和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是成功的战略改造的必要条件。因此,从改革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人手,普京进行了以下的改革

第一,普京实施了联邦全权代表制度。2 00 年 5月1 3日,刚刚上任 的普京就签署了第849号总统令,将俄总统驻各地区全权代表制度改组为驻联邦区全权代表制度,同时批准了 《俄罗斯联邦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条例》。在俄罗斯建立了由共和国、边疆区 和州组成的7个联邦区。总统在各个联邦区派驻了全权代表,代表总统在联邦区范围内行使宪法职能。全权代表直接隶属 总统,接受总统任命,向总统汇报工作。俄罗斯联邦所实行的全权代表制度实际上自叶利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普京的改革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使中央的权威得到了显著的加强,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第二,面对联邦主体权力的扩张,普京通过法律武器,削弱了联邦主体领导人的权力。

第三,普京改变了联邦主体领导人的产生方式。

别斯兰人质事件

该事件是指2004年9月1日,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制造的一起劫持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人质的恐怖活动,到2004年9月3日事件基本结束。

俄罗斯总统顾问乌斯季诺夫2004年9月8日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汇报了人质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根据已掌握的情况,事件中有1200多人被劫为人质,人质死亡333人,其中有210人的身份已得到确认,死亡人数有可能会继续增加,仍有727人在医院接受治疗;31名恐怖分子被击毙,其中8人身份已经确认,人质事件包括59名教师;仍有60多名专家继续对这起事件做进一步的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大规模的人质劫持事件之一(共劫持人质1200余人),别斯兰发生的劫持学校事件开创了向社会最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大开杀戒的先例,它对世界社会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

外交政策;

一、美国操纵国际油价高企在客观上为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将能源作为“外交武器”提供了可能。2006年,在全球供需平衡、供大于需的情况下,国际石

油价格上涨到历史最高水平,其背后的美国因素清晰可见。从过去几年情况看,虽然美国控制国际油价的策略取得了成功,但其欲以此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并未实现,反而增强了以石油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的实力,使俄获得难得的战略喘息期,为其对内加强国家对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力、对外使用能源作为外交武器创造了条件。

二、“主权民主”概念是俄外交政策转趋强硬的理论依据。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俄对外政策转趋强硬与其国内政治密切相关。2006年,俄国内政治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按照俄政策设计者的设想,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第一,建设民主国家是俄罗斯的既定目标,但实现民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俄实现民主的途径应从本国国情出发;第三,在实现民主的过程中要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其意图是将普京的执政理念上升到基本路线的高度,为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使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当选的执政者执行没有普京的“普京路线”。“主权民主”概念的提出迎合了俄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其在对外政策上执行强硬路线的理论支撑。

三、美国提出“大中亚计划”,力图通过构筑新的地缘政治板块,将俄罗斯从中亚地区排挤出去。美国在中亚地区有三大利益:一是促进中亚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二是加强与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三是维持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2006年,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提出了“大中亚计划”。其目标是:支持阿富汗民主化进程;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促进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对中亚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在中亚地区树立民主化样板;最终目标是打造新的“南亚—中亚”地缘政治板块,将俄罗斯彻底排挤出去。“大中亚计划”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将逐渐进入中亚地区并持续挤压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四、俄罗斯的亚太政策积极,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及涉及核不扩散等重大问题上坚持其原则立场。亚太外交是俄对外政策的重要一环。2006年,俄印两国通过高层互访和加强能源及军技合作,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深;俄与东盟

的合作全面展开;俄日关系发展缓慢,并时有龌龊;俄积极参与朝核危机的解决;俄与伊朗在积极发展双边关系的同时,在伊朗核计划的性质问题上对伊保持压力。综合来看,俄罗斯的亚太外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确立了能源出口向亚洲倾斜的战略目标,通过建设通往太平洋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使能源成为俄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外交资源;二是积极构筑与亚洲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国家关系;三是坚决捍卫俄在亚洲的国家利益。

五、俄罗斯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独联体政策,与独联体地区离俄倾向严重的国家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俄罗斯与独联体地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美俄两国对该地区的主导权之争,但俄至今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独联体政策。2006年,俄对独联体地区国家采取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对独联体的整合,同时对执行反俄政策的国家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但从整体上看,独联体各国的政治经济方针和对外政策取向仍处在调整期,该地区力量多元化的格局不可避免,不会出现俄罗斯一家独大的局面。独联体地区的危机还没有结束,目前尚无法判断俄在该地区进行战略退却的底线。

六、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转趋积极。2004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对上合组织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的务虚多于务实,安全合作高于经济合作,转变为虚实结合,注重提高决策效率和国际影响力,注重抗御美国的中亚政策。其具体表现是:在政治方面,俄强化上合组织抵御美国在中亚扩张、化解中亚国家矛盾和维护地区稳定以及推动世界多极化方面的作用。在经济方面,俄重视上合组织的经济功能,不回避具体经济合作项目,欲借上合组织建立对其有利的中亚经济秩序。在安全方面,俄在继续发挥上合组织打击“三股势力”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军事合作,努力协调好上合组织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之间的关系。在人文方面,俄积极推进人文交流,力求通过人文交流夯实成员国政治互信的基础。俄对上合组织的政策趋于稳定,但不排除仍将进行某些调整。

欧美各国的政治博弈;

一、俄美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矛盾加深,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俄对美展开“防守性反击”。2006年,俄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主要体现在:(1)两国高层领导人多次措辞激烈地相互指责,两国总统甚至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民主问题公开指责对方;(2)两国学术界对两国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均持悲观态度;(3)俄美双方矛盾点增多,争议范围扩大。俄美之间的争议主要包括:一是在伊朗核危机问题上,俄阻止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提案;二是俄在巴以问题上挑战美国的中东政策;三是俄向委内瑞拉出售武器;四是俄对独联体反俄国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

尽管俄罗斯在处理俄美关系问题上的立场趋于强硬,做出了一些与美国进行抗衡的姿态,但俄尚不具备与美国进行全面较量的实力,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如在防扩散领域和伊朗核危机等问题上仍互有所需。因此,俄美并未爆发“新冷战”,俄美之间也没有开始全面的外交较量,俄对美展开的只是“防守性反击”。

二、俄罗斯与欧盟关系在合作与争吵中继续向前发展。俄欧关系尽管矛盾重重,双方在民主、人权和对原苏联国家政策方面各持己见,政治上的裂痕难以弥补,但2006年双方均表现出维护战略伙伴关系的意愿和决心,在涉及双方关系问题上努力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合作更加务实,在能源合作和扩大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未来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两次俄欧高层峰会基本上反映了双方关系的现状。上半年的索契首脑峰会扼制了双方关系中的不利因素,并且注入了推动双方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在能源合作领域,欧盟接受了俄提出的能源需求安全的主张。俄欧还就签署新的伙伴关系协议达成了共识。而在年底前召开的赫尔辛基峰会上,波兰以俄未批准《欧洲能源宪章》为借口反对启动新的伙伴合作关系协议的谈判,给俄欧关系蒙上了新的阴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e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