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
更新时间:2024-05-04 2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
刘敏茹
[内容提要] 文化发展问题是列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列宁在对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列宁晚年著作中对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已经显现出体系化和制度化的端倪,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和具体制度性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列宁 文化发展 基本观点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7)04-0049-05
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和总结俄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列宁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理念,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列宁关于文化发展的思考在其各阶段的文稿和讲话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在列宁晚年,特别是他逝世前一段时间口授的几篇著作中,关于文化发展方面观点的论述尤为集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从这些著作的行文中不难看出,列宁晚年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而且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已经显现出体系化和制度化的端倪。
一、列宁晚年文化发展思想的形成
从历史形成过程来看,列宁文化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在经历了理论创设、实践检验两个阶段之后的理论完善。
理论创设阶段从1894年到1917年11月,这是列宁关于文化发展思想的萌芽期。在这段时间里,列宁开始投身于俄国革命活动并最终领导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领导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的革命活动过程中,列宁开始思考文化在革命斗争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他初步提出了一些关于文化发展的观点,如文化的阶级性和物质性基础、文化评判的社会历史依据、促进文化教育的道路等;还思考了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发展写作事业、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利用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发展民族文化等。列宁定义了“社会主义文化”概念,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的群众”为阶级基础、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思想基础、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性质的“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依靠“从每个民族的文化中取出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成分”而建立起来的,最终要达到“为了同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相对抗”的目的。
从1917年11月至1922年12月,这是列宁关于文化发展思想的形成期。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后,列宁在全面主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到,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他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发展的一系列论断,如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变革文化的阶级性质为社会主义性质;应当扫除文盲,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全体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要促进以实现电气化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培养大批能从事国家管理的干部,造就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改变旧风俗、旧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同时列宁还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本质特征是要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服务。
体系化阶段从1922年12月至1924年1月,这是列宁关于文化发展思想的完善期。在列宁生命晚期的理论思考和探索中,最终形成了列宁思想体系中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全盘规划和战略构思,即“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基本思路,从而把文化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发展思想的基本观点
列宁晚年著作中关于文化问题的观点主要涉 及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语文、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知识;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就;三是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心理和民族习惯等主观表象,这种经过“二次抽象”的文化概念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中最精妙、最精髓的部分。
1.文化建设是关系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
列宁晚年明确指出,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关系到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只有发展文化才能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第二国际的全体英雄们”都一再宣称: 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高度”[1]的俄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在他们看来,社会发展的“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应该是社会文化发展到拥有高度文明的程度后,才能进行社会政治革命。针对这种观点,列宁指出,正是由于俄国所面临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势和国内“处于东方革命边缘的”的特殊状况,俄国才完全有可能出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从而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提供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进行的可能性。“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列宁提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
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3]“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4]
列宁晚年认为,文化建设不仅能为政治上已经先一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维埃俄国提供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且还是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提高社会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伟大的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以后,要用很长时间在文化上和经济上消化它们。我们已经面临这项任务了。”[5]因此,发展文化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解决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变革的任务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即可称为‘小事情’的文化任务”[6],实际上,这个“小事情”是关乎苏维埃俄国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列宁特别强调指出,“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7],只有如此,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才能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然性。
2.文化要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
列宁晚年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该沿着由政治任务到经济建设再到文化发展的思路进行转移。十月革命前,党的一切活动以政治上夺取政权为主要目标和任务;新生的国家政权在推翻沙皇俄国并击退帝国主义干涉之后要巩固政权,首要的是发展生产、改变凋敝破败的经济状况,从而开始在全国改行新经济政策,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点;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俄国旧有封建传统的痼疾、人民贫瘠的文化程度和缺乏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文化思想等社会文化方面的缺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阻碍。因此,列宁晚 年提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
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8]
发展文化才能完善政治制度、巩固政权。列宁晚年曾多次提出,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国民的文化水平落后。俄国国民文化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识字率低、行为粗鲁和缺乏文化修养等方面,这造成苏维埃俄国的大多数工人和农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仅限于肤浅的口号式宣传和简单的主观想像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在最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发挥出来。工农文化的落后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从而导致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权基础薄弱,政权巩固的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建立初期就曾提出要用政治灌输手段在人民头脑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觉悟;要通过文化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要组织学习、消除文盲来搞好政权建设。晚年列宁更清楚地指明,社会主义国家就要以文化的发展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维护无产阶级政权。“我们要做的事情‘仅有’一件,就是要使我国居民‘文明’到能够懂得人人参加合作社的一 切好处,并参加进去。‘仅有’这一件事情而已。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目前我们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特别聪明的办法。可是为要完成这一‘仅有’的事情,就需要一场变革,需要有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9]
发展文化能够保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发展社会生产力。1921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列宁在研究了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进程中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之后指出,既然“我们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 呢?”[10]这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不仅是改善国家经济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出路,更是发展高度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建设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的成效。“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成社会主
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可见,列宁认为,工人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农民对合作社这一俄国社会主义经济支柱的接受和参与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生产的恢复和建设状况。列宁同时还强调,新经济政策是共产党人同资本家的严重竞赛,在这场竞赛中共产党员缺少的正是文化力量。较低的国民文化状况从各方面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为了能够尽快增强国力、在当时艰难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也是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本质认识的一次升华。
3.文化发展应当汲取人类的全部文化遗产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文明成就的意义上讲,文化是具有强烈的继承性特征的。列宁在早期的国家建设中就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曾在1920年就提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1]。到了晚年,列宁又清醒而现实地认识到当时苏维埃俄国文化落后的现状,并且提出,资本主义创造了共产主义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共产主义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明成果。无产阶级社会文化发展不能割断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联系而孤立地进行,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己所用。他指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至极的文化,即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 了。”[12]他还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他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反对一切剥削的最后的斗争)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13]
由此可见,列宁主张要对社会主义阶段之前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有选择地继承,因为继承和吸收过去的文化遗产对 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条条大道小路一向通往,而且还会通往无产阶级文化。”
针对文化发展问题上的继承性特征,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以往文化遗产的具体原则:一是要学习和借鉴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二是要重视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改造和利用,第三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旧知识分子,第四要反对发展过程中的急躁冒进。其中,后两条原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当时在革命队伍当中极少有具有各类知识和技术的专家,“我们根本没有时 间从我们的党员中培养专家”,俄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不同程度地“浸透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旧专家。但是列宁指出,既然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专家,那么就要把现有的资产阶级专家“全部用起来”。[14]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他们,“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15],社会主义建设将无法进行。列宁对资产阶级专家作了客观的阶级分析,并提出区别对待资产阶级专家的正确政策。对旧专家中极少数反抗苏维埃政权和破坏新社会建设的反动分子要依法惩处,对其他大多数专家要以珍视、爱护的态度对 待,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在物质上要给予专家特殊照顾。还要在政治上团结、教育旧专家,使他们转变观念,接受社会主义新思想,使他们尽快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力量。
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速度问题,列宁晚年的观点有所变化。早期列宁曾指出:“对于那些认识不到学习、借鉴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必要性的人,要进行说服教育,但是决不容许有人对此进行阻挠和破坏。”他甚至还特别强调,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成果,“要不惜采用独裁的方法加紧仿效,甚于当年的彼得,他曾不惜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 紧仿
效西欧文化”[16]。但在晚年的思考中,列宁注意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文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他在论述中着重强调“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17],主张用民主的、自由的争论解决文化问题,反对使用机械的暴力手段。
4.法治精神是文化发展的深层合理内核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精髓和要旨是要在文化中形成一种法治的精神。苏俄初建时,列宁指出党政机关内部的日常工作状态反映出在俄国普遍存在着“奥勃洛摩夫习气”。他认为,以党和国家机关内部严重的俄罗斯沙文主义、 严重的民族不平等、严重的官僚主义以及过分迷恋个人意志和行政权力等等为主要表现的党内不良习气正是共产党人成为俄国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生活的建设者和组织者的严重障碍。针对俄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民族不平等思想在党内出现的事实,列宁指出苏共(布)中央高层领导中的“很少一部分人沉没在这个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垃圾的大海里,就像苍蝇沉没在牛奶里一样”,共产党人要坚决与其“决一死战”[18]。对党内最高权力机关的成员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和行政官僚权力思想,列宁认为这是“我们 是生活在无法纪的海洋里”的最明显表现,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强调法的精神,在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中融入法治的思想并使其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深层内核,才能杜绝党和国家治理中对个人意志和权力的极端推崇。“法制只能有一种,而我们的全部生活中和我们的一切不文明现象中的主要弊端就是纵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19]
5.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开展全面而广泛的教育
列宁的思想中始终把开展全面而广泛的教育认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化的最重要手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在前述 的三个层次文
化内容上全部表现出来。列宁晚年在关于苏维埃俄国发展教育的一系列具体举措的阐述中,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群众”[20]的重要意义。教育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文盲、半文盲的普通工人和广大农民,而且还有几乎全部党和国家机关的职员和官员;教育的手段不仅仅是实行普遍免费的义务国民识字教育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提高教师地位、造就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专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还要去除旧官僚风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高度觉悟、严格纪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列宁认为必须通过国民识字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懂得政治,能够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成为国家政治治理的主体。他指出,“国家首先要关心的”应当是要“有读书的人,有更多能阅读的人”[21]。苏维埃俄国以法令的形式明确要求“共和国全体居民年龄从8岁到50岁,凡不能读不能写的,必须学习识字”,国家专门成立了“全俄扫盲工作非常委员会”,在城乡各界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识字学校。
针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低、官僚主义严重的问题,列宁要求加强对他们的业务知识和文化水平教育。他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提出:“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或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22]列宁主张选拔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充实进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理所应当??把具有真正现代素质的人才,即同西欧优秀人才相比并不逊色的人才集中到工农检察院里来”[23]。
列宁主张发展教育必须要发挥教师作用、提高教师地位。对于那些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不理解无产阶级革命、不支持苏维埃政权的教师,列宁认为他们同无
产阶级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要长期耐心地团结、帮助和教育,绝大多数人能够转而拥护苏维埃政权并成为团结农民的有力支柱。“应当不断地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24]同时,列宁还主张在教师中选拔积极的优秀分子到领导岗位上去,对于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知识的教师要“有计划地吸收他们担任地方的特别是中央的负责工作”,要把积极的、最有文化修养的教育工作者当作自己的支柱,这一措施无疑对在全社会提高教师地位具有极强的效应。
列宁晚年主张通过裁汰机关冗员等方式来节约国家资金,增加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要以国家投资为主,“没有国家政权机关,没有物质和财政上的帮助,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开展起来”[25]。当时苏维埃国家的经济状 况还很困难,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拨款还不够多。列宁一再强调要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保证国民教育的经费。“首先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26]
列宁还指出,教育最终应该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7],要使社会主义新青年并不“只学共产主义的结论,只背共产主义的口号”,而要“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28]。可以看出,列宁是要让教育的最终目的成为从青年一代开始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使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俄国普通民众内生的文化诉求。
6.要注重发展农村文化
列宁晚年提出,发展农村文化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任务”[29]。在工人阶级政党刚刚夺权的苏俄,“争取农民,使农民脱离同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保卫世界社会主义斗争胜利成果的重要保障。在列宁看来,争取农民的第一步应当是在农村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使农民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然而,大多数属于文盲、半文盲的俄国农民所具有的文化水平成为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最大障碍。因此,列宁提出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以提高农民识字率、发展农村教育等方式渐进地改变那些“半野蛮人的习惯”,直至大部分农民能够理解和接受并进而与工人阶级结成无产阶级联盟。在《论合作社》一文中,列宁明确指出,摆在苏维埃政权“面前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此外,列宁提出了一种教育农民、发展农村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工人团体下农村,使“城市在政治、经济、道德、身体等等方面”给予农村积极影响。列宁特别指出,“这是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政治问题,对于我们的整个革命有决定的意义。”[30]关于这种宣传交往方式,列宁认为要“从建立城乡间的交往开始”。“在城市工人与农村雇工之间建立交往,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他们之间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互助形式。”当然,首先要“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以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意义上的全新的城乡文化联系。列宁特别强调,要加强发展农村文化,使该工作带有“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31]。
三、对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发展问题基本观点的几点思考
虽然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发展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是他在逝世前很短一段时间内思考的结 果,之后也未能经由长篇系统的分析加以深层阐述,但是仅从现存文本中能够提炼出来的这些基本观点就已能表明,晚年列宁关于文化发展的
思想已经达到较为深邃的程度,他甚至提出了关于文化深层次核心内容的问题。事易时移,列宁创建的社会主义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发展问题的思想仍然具有指导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的理论力量。
同俄国一样,中国也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列宁关于文化发展问题的观点及其在苏维埃俄国建设初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不仅能为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的任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还能为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轨道良性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由于列宁过早逝世,他关于文化发展问题的观点未能得到贯彻执行。现在看来,苏联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特别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列宁所批判的俄罗斯沙文主义和官僚主义传统习气,社会主义苏联的最终解体也与此紧密相关。因此,研究列宁关于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还能为探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原因提供新的分析路径,这便是研究 该问题的又一现时代理论价值所在。
注释:
[1][2][3][4][6][8][9][10][11][12][13][17][18][19][20][21][22][23][24][26][27][28][29][30][31]《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777页,第776页,第777页,第778页,第585页,第773页,第769—770页,第777页,第348页,第784页,第299页,第784页,第756页,第702—703页,第302页,第764页,第786页,第784页,第764页,第763页,第288页,第285页,第766页,第765页,第765—766页。
[5]《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508页。
[7][25]《列宁全集》第2版第38卷第176页,第175页。 [14]《列宁全集》第2版第35卷第395页。
[15][16]《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482页,第526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责任编辑:文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
正在阅读: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05-04
礼仪部述职报告03-08
密度复习测试培优题06-12
初三《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作文800字【优秀6篇】03-23
《税收实务》课后习题答案-厦大出版社11-28
典型材料 县“六清五保四注重”扎实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01-15
遵纪守法 做文明中学生班会设计09-26
基于MODIS数据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本科生毕业论文05-28
ZYOF_ERP_EUT_讲义_PS_集成问题-308-10
0-J2EE开发基础教程07-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列宁
- 文化发展
- 晚年
- 观点
- 基本
- 社会
-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