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听雨

更新时间:2024-02-13 22:3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竹林听雨

竹林听雨

时间:2016-08-09 来源:原创 作者:一念放下 阅读:27次

夏日竹林,她滴着翠,溢着绿,青翠可人,令人神往。倘若此时,欣欣然来一场小雨,竹林中听雨,竹林中静听雨声,那又将是怎样一种“行云轻抚、流水清润”呢?

有风吹过的夏天,风儿轻悠悠的吹拂过竹林,也拂动着我的脸颊。望着这郁郁葱葱的竹林,乐之嬉逍遥,一股脑儿就闯入了这片竹林,也亦“跌”进了这片活力四射、生机盎然的生命之海。那,这沁心的小雨,等候许久的浅笑凝眸,是否又会在这竹林的声声渴望中,砰然心动,欣然赴约呢?

“闲花落地听无声,细雨湿衣侬问谁?”一纸经年,落墨处,消遣了岁月,慰藉了时光。倏而,小雨如约而至。霎时的竹林,天地无声,江河无语??心在跳,雨在闹,竹林“沙沙”呢喃,小雨“嗡嗡”细语。霏霏细雨,沁人心脾,阵阵馨香,心旷神怡。时光清浅,霏雨如绵,指尖的微凉远眺了凝眸,心头的轻颤浸润了心田。

走在小雨纷飞的石板路上,怡然自得的时时感受着这洋洋洒洒的细雨亲吻着发丝的丝丝清凉。缈缈乳烟,淡淡流转。也许,此刻静谧的竹林,因为有了小雨相伴,便淡了那份炙热,浓了这份飘逸洒脱、娴静优雅吧。那,这客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呢?

沿着这蜿蜒的小径徐行,陶然漫步于这幽静的竹林细雨中。“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雨的灵动,虚无缥缈,竹的清幽,妖娆动人。瞧,此刻,那雨儿正轻轻的敲打着竹叶,晶莹剔透的水珠也恰逢在竹叶上无声的滚动着、缱绻着。丝丝细雨洒落在竹林之中,滴在竹叶枝上,她们时而忽而东忽而西,时而忽而左忽而右,嬉的好不热闹。倏忽,碧雨微落,悄然无踪,润之其中。听着这如诗如歌的簌簌雨声,嗅着这舒爽不已的幽幽清凉。竹叶声声,雨点淙淙,绵绵细雨浸润了这清凉的竹叶,而竹叶却又翩然刻精心呵护着这颗颗甘露的清香。偃值浓疎,烟枝雨叶。她们雨叶缠绵,淅淅沥沥中,雨珠儿就这样伴着潺潺流淌的清溪,踏着细碎的脚步,百转千回蓦然回首而来。豁然刻,这浮躁的心儿,就在这温馨静谧的竹林,在这竹林静听细雨中,黯然间洇出一股湿意,心儿也瞬间变的澄澈明清,心神逸静,自然洒脱,恍无眷恋。

原来,我在等你,你也在等我。心在彼岸,情就在此岸。伫立林中,林在雨中。竹林听雨,涤洗着心空,雨打竹叶,声声自问着心灵。“间关莺语花底滑”,曾经无数次梦中遥想,就这样让心儿在这柔美空灵的意境中慢慢的敲打,思绪也随着这缭绕不已的清音徐徐而飞,然后越过那一重重一帘帘烟雨编织而成的雾霭,而最终倾然欣欣紧握心中那一直痴守翘盼的清凉雨珠儿。但仓促间,惶然刻,一阵微风徐来,竹枝轻摇,斜舞清影,又刹时摇落了这一地的闲愁,摇碎了这凝露滴翠的片片烟云,还有这潜然心醉不已的梦。原来,我在竹林中听雨,而竹林又在雨中暗然把我欣赏。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曲在心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真的好想就这样静静的闭上眼睛,就像聆听着阿妈哼着的摇篮曲一般,让心儿在竹林中静谧舒心,在竹林听雨中慢慢的沉淀。又或者,反之高歌一曲,轻愁当歌。可转瞬间,却又怕惊了这避雨的蝉,扰了这栖息的雀儿。然,世事终如棋,淡然刻,云卷又云舒。那么,何不在竹林细雨中,嗅得这缕缕醉人的清新翠竹,绿堆烟,幽雅隔世,若神仙。竹林听雨,或许听得更是一种意境,一种向往,一种心底久违的安宁与澄澈明清吧。

那么,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坚守一片绿色,一帘幕雨,持守一份漠然虚淡、荣辱不惊,那即便生活中偶有暂时的“微凉”,片然刻也亦会“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去永不复返。沧海月明珠有泪,物转星移几度秋。世间尘埃心哪知,羁绊几许意念留。竹林听雨,雨儿清凉了竹,而竹又润泽了我们的心。夏雨呢喃,人生如梦,人生几多惆怅。或许,惘然间早已苍茫。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淡了。生活中有太多的虚无,日子里有太多的不安,困兽自斗,那又有何必?心以景明,意以景清,悠悠竹林,不如乐一份清幽。

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情在曲中。竹林啸,残花凋,风在倾诉,雨在叨扰。我醉了,你却睡了??

夏日竹林,弥漫在炎热中的一抹清新,她滴着翠,溢着绿,淡然间浅释着浮躁。轻轻的风,又抖落了这一身的炙热,而那丝丝细雨呢?却又时不时的飘落在微凉的脸庞上,耳里。或许此时,还会传来那阵阵声响,那又到底是谁?奏响天籁,在雨中漫天邀,一直在这竹林细雨中,孜孜不倦的聆听这青竹挺拔的力量,终生始终不曾更改?

“雨落湿人心,风过吹人醒。”望着这郁郁葱葱的竹林,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才能穿透这繁华浮世,寻一隅清幽之地给灵魂栖息?究竟该谱写怎样的曲调洞穿心灵,召回内心时时刻刻的纯净呢?

哦,原来,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情在曲中,竹儿应一直在我们心中。

篇二:竹林听雨

竹林听雨

今年夏天,我有幸来到家乡的竹林,更有幸在竹林遇雨。

一直很喜欢夏天,喜爱夏日竹林中弥漫在炎热中的一抹清新,喜欢竹叶缝隙中掠过的丝丝细雨,更喜欢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竹叶婆娑中的淅沥。每年夏天都要去家乡的竹林,因为喜欢那里的竹子,喜欢那里的夏雨;竹子挺拔,小雨清新。

踩在因雨而柔软的竹叶地上,心灵仿佛在竹与雨与朦胧中释然,每滴雨都滴在心上:渗入,不见。

穿梭在竹子之间,与风儿欢乐,与雨儿拥抱。或许我的欢喜感染了这里,因雨而有些朦胧的竹林,洋溢着最自然最清新的快乐。

级的谁写过一句诗:“竹林听雨声,月下静品茗”。只可惜,云与月亮玩起了捉迷藏。

古时诗人,竹林赏雨,饮酒赋诗。本人没酒,有了也不会喝;一个人坐在林中小河上的桥头,以手中水代酒,用心灵细细品味着着竹林之雨。当然耳朵也没闲着,将雨的淅沥,画在心灵的宣纸上。

桥下河水哗啦啦,桥前竹雨沙沙沙,桥上一人独坐,桥后叶影参差。喜欢,喜欢夏天,更喜欢竹林夏雨;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清幽而喜欢,更是因为它的自然,可以几乎零距离的和最纯洁的自然亲近。桥上人影,心灵沉醉,这是最贴近自然的时候,也是最亲近自然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哗、工厂的污染,像一个纯洁天真的孩子,更像在另一个世界。

只可惜,本人不才,没有古时诗人的才华横溢。品味了如此长时间的竹雨,脑中只想起了别人写的一首诗:

竹韵怡情心释然,

林轩悦喜意蹒跚。

听风穿梭无影剑,

雨打蕉叶拨心弦。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乐昌中学初三:席瑞泽

篇三:竹

文化地球村

—— 品味

古韵犹存——竹

陈年累积的落叶之地,无路可寻,可见少有人眷顾。踏上之感,松软而厚实,闲情漫步似舞步清扬。漫步于竹林之中,渐入幽幽深处,如入梦幻虚空。环顾四周,一枝枝碧玉直韧的竹杆插于落叶之上,并向四周布列延伸,好似迷宫布阵,让人毫无方位之感。玉节相叠,节节高升,直入繁枝茂叶,撑起一个青绿时空。稀落的光阴,抖落于青绿之下,铺洒在松厚的褐黄背影中,凸显出这清净之地的创世久远来。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要算是竹子了。竹不只是虚心劲节有君子之风,还高雅清正有圣贤之德,三五株置于窗前,清风习习,颇见高致;或满园碧色深掩小亭,春风秋月,展舒襟怀!遥想唐朝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让人可以领略到一种禅思高远的清凉世界,启示我们一种澹然独处的大美和宁静。

竹有一种远离尘嚣的雅意,文人则借竹以立身、品竹以养性。正由于竹子之美在中国人审美意识里的独特地位,才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生活和精神追求,才有了“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亦虚心”的文化感悟,这也是文人雅士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写照。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中华文明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竹蕴育的文化也代表着我们中国人“高节人相重,贞心世所知”的精神。庄子曰:有竹之地,凤凰来仪,凤凰至则吉祥来。竹,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枝独秀,而是中国文化的性灵写真,唯有在对竹的描写上,中国的精神才得以体现。

置身这青绿时空,全身的异色已渲染上这绿意之趣。迷失的双眼饱受着这绿意清新的缠绕,包裹起那经受五光十色刺激后的迟钝视觉,施以净化,回归自然。竹欲静,而风不止。轻柔绵长的清风中偶有劲风挤入,使得竹枝上端不时轻盈的摇逸,并着青叶的妖柔舞动,演奏出悠扬顿挫的沙沙韵律。沉静于这风起竹舞的沙沙之乐,让凡尘撩乱的心境融入这舒缓悠扬的梵音之中,得以宁和,好似空灵。轻风中调和着竹叶的淡淡清香,清新扑鼻,深吸一口,让肺腑的每个角落沁入这神清气爽的清新,附以清浊,得以静洁。在这里,忘却了凡事尘嚣,摈弃了缤纷色彩,只留下青绿幽幽。在这里,遗忘了时光存在,迷失了方位之感,只留下静怡时空。

竹,竹林,竹林深处。没入其中,印入脑海的景象,似曾相识之感意蕴而生。儿时,就喜欢竹林四季的青绿。常到外婆家后山竹林,去踩踩踢踢那松软的落叶,去热心帮助新竹剥去欲遮还羞的外衣,或用锐器在碧玉枝节上留下引以为豪的印迹,或先生怜爱而后揉虐糟蹋几颗褐衣小笋。曾试图爬上竹杆看世界,却从未成功;曾找寻灌木异树去疑惑,却未有发觉;曾欲听蝉鸣鸟叫了新奇,却未能如愿。这里,只有青竹,只有沙沙竹音,只有空谷幽绿的独特世界。其它物种,或许难耐寂寞与单调,未融入这风清玉洁的世界里。四季轮回,只有展露尖尖的竹笋,才能显现岁月的变迁,此外,这里一如既往的青绿。

竹,古人把其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足可见其地位之高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诗词歌赋于竹韵上,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恰是竹之清、雅、孤、傲。竹之神韵,既无冬梅之赤艳傲雪,又无兰花般芊姿娇芳,也无秋菊之临霜金艳。此君只有那清风明月间的高风亮节,碧玉温润般的清新儒雅。

竹,其型直韧,可弯折制物;其性清凉,可怡凉散热。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其运用广泛深远,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竹文化。筷子,农耕文明产生的食具,相形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所产生的刀叉食具,更显儒雅、轻巧与礼让些。竹简,古代用以记录事件的载体,在历史变迁、世代更迭的尘埃中,延续传承着浑厚悠久的古老文明。竹笛,用细竹做的吹奏乐器,笛声清脆悠扬、自然高雅,让听者心静舒怀、神清气爽,如入自然之境。还有那清凉散气的竹席,那江枫渔火的竹筏……如此种种,皆以自然为和而生,以人“仁”为本而制,足显中华文明之竹文化的深厚底蕴。

竹,那份摇韧的芊华,那份悠扬的神韵,让我宁静飘逸,心生向往。曾玩竹、后赏竹、近喜竹,而今身临其境,或又幻想,在这幽幽竹林深处,建一竹舍,制一应竹具,游竹筏于碧波之上,垂竹钓于梦幻之中……

竹,素来有素静淡雅,潇洒自然的气质,令谦谦君子所心驰神往。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竹。歌颂竹“宁静志远,淡泊幽深”清雅秉性。竹长于净土,清雅而脱俗,天然去雕饰.以清风为宾,伴明月为友。其清新飘逸,恬淡高雅的气质令无数高风亮节之士竞折腰。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无不喜欢竹。儒家学说颂其曰:“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养竹记》中,将竹比作“贤人君子”,高度赞美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甚至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他的眼里,食肉为俗,观竹乃雅。虚心竹有低头叶。竹子内茎中空,似一虚心谦谨的谦恭雅士,虚心而学,谦逊而教。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莘莘学子在为学之路当学竹的谦逊,虚其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问日渐增长,如春笋节节高。

喜爱竹,爱竹之淡雅,竹之傲骨,竹之气节。花香蝶飞舞,鸟语日初长。在花木中,竹是清高的,它从不去附庸风雅。它既无梅花的艳丽迷人,也不似牡丹的雍华富贵。竹有自己的傲骨,它抢节宁改,贞心自束;一任风雨冲刷,仍挺直高贵的躯干。由那惊雷咋起,也保持着永不妥协的节操。故清郑燮有诗赞曰:“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一任花木妒,坚毅标亮节。古人亦赞曰:“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清幽幽,浓郁郁的竹子,年复一年,日渐一日的岁月流逝,然其坚挺的身子永不打倒。我不由得想起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你可以打败他,但是你永远打不倒他。”生于清高,枯亦清高。不受六尘之染。

竹的心,是常绿的。苍翠欲滴的颜色,一片片的叶子绿得真令人眼睛一亮,仿佛集中了世上所有的美,所有的绿。漫步竹林中,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和着微风拂过竹林而吹出的小调,心旷神怡;还有那清新,好像还有些淡雅的空气,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那是一个纯洁、舒适的世界,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无论何人,只要看到它们,眼中都是一片翠绿,心中也填进了那一抹永恒绿。竹,不沾世俗污浊之风;竹,诠释绿的最高层次;竹,把平凡的绿,化为永恒。

竹的心,是坚韧的。一年四季,即使寒风吹打,即使冰冻三尺,即使酷日晒得世间万物萎蔫毫无生机,它却永远傲然挺立,带着一身清新的绿。倾盆暴雨中,它没有被打倒,那扎在地下的深根使它终年屹立;百花凋零时,它没有枯萎,连一片叶子都没有枯黄;白雪皑皑里,远近一片白茫茫,而它,依然翠绿,哪怕被白雪压弯了腰,它也要在冬阳下反射出雪的光泽,如此美丽,如此炫目。绿过一个个春夏秋冬,竹,有一颗多么坚韧不拔的心!

竹的心,是纯静的,无论是万紫千红之际,还是白雪封山之时,亦或是秋风扫落叶之时,它都挺立在那里,看上去阴雨有些孤傲的感觉,不染世俗之风,不沾尘世之气,也许它来自另一个世界吧,来自一个纯洁静谧,不受一点污染、不掺一点杂质的世界吧?不然为什么竹林里的空气那么清新,耳边那么宁静?难怪在竹林里写诗总被历代名家青睐,原来竹林里的气息使人冷静,使人聪慧啊!作文

竹的心,是不老的。竹,能在世上停留那么长时间,临死之前,还要开出最后一朵花;即使离开世界,也不会倒下。我想,既然心年轻的人不显得老,那么竹的心,也一定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吧。

丰子恺先生在《竹影》一文里说:“水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

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画竹还是人的阅历、智力、想像力的比拼,真情在笔底的挥洒,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审美追求,此时,你笔下的竹已经成为你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你的作品也就成为你内心气度的写照了。所以画竹必先有大丈夫之怀抱,笔底才可得君子之风。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是此理,无高格者终难悟竹子之清幽气度,有爱竹之心,笔墨气质自然高华。

心正则笔正,艺品即人品,墨竹是衡量画家的学识境界高低之重要标尺。作为中华文化的图腾之一,墨竹作品的格调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境界,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素质和力量!画竹溶诗、书、画为一体,合儒、释、道为一堂,进而综合国学、哲学于一炉,从对绘画技巧的训练,转为思想境界的修炼。墨竹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所产生的巨大精神作用不难看出,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民族节操情结和挥之不去的传统审美心理。因为人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心灵,才能顿悟充满魅力的人生画卷。

没有更好的画材像墨竹一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墨竹还表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调人的品位和节操的人文精神。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巨大认知力和影响力,足见其内涵的风骨与外表的气质是何等的高贵。张大千先生向毕加索赠送墨竹画作时就说过:“竹子画是最好的中国画,是能够代表东方艺术神韵的”。因为中国画家笔底之竹,已不单单是对竹的简单图像之描摹,其笔下所展示的而是一种中国的精神,民族之魂魄!

墨竹纯以黑白示人,相合老子“知白守黑”之理,似乎更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心烦时可以沉湎于笔墨,寂寞时可以陶醉于书香。古人语:静气写竹!画竹时那种红尘浮燥自然而然就会融化于墨香。当你快乐的沉酣于墨竹绘画的时候,同时也驶入了浩浩汤汤的国学大海。一挥而就、酣畅淋漓,寓清雅与人,宣逸气于世。因为画竹而培养的艺术理念和精神追求将吟咏出自己的另一番人生豪情。

每个人在作品上留下的烙印,都带有个人思想境界的不同倾向性;每个人所表现的境界,都蕴涵各自的格调和气度。一花一世界,一件真正优秀的墨竹作品,承载的一定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堂堂正气。现代人要宣扬墨竹所承载的这种崇尚气节的民族精神,要保持这种质朴原始的阳刚之气,这种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细细品味竹子的个性,会觉得它们就是中国精神的缩影:在这里,竹已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君子“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的豪爽风骨。让我们拿起画笔,一起徜徉于竹林听雨,寻找前贤的脚步;一起感受明月入怀、沉醉于清风拂面的快乐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ci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