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01 16: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 绩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2012 级 硕 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 组织行为学

考试时间 2012年10月30日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XXXXXX 所在院系 XXXX学院 任课教师 XX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姓 名: XXX 学 号: XXXXXXX 学 院: XXXX学院 专 业: XXXX 论文题目: 组织行为学综述 指导教师: XXX

2012年10月 徐州

组织行为学综述

XXX

(中国矿业大学XXXX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本文首先回顾和剖析了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并总结了其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重要阶段。然后结合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解析了组织行为学现阶段的研究现状及特点。最后本文对自我效能感作为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形成机制和组织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前沿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组织行为;管理;心理;绩效;自我效能感

Summar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XXX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XXX,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as a new subje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ditions to the gene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four important stages, then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rien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explain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t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self-efficacy as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as simple analyzed, and on this basi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lf-efficacy in fro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ere analyzed.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self-efficacy

一 引言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组织行为学书籍的推动力[1]。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化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研究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对组织行为学都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比较倾向于美国学者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新流派。它把社会学、政治学、组织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成果引进管理,是专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对于现代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历史条件性与客观性,包括科学,组织行为学得以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矛盾寻求解决途径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劳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家的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工作条件以及提高福利待遇是劳动方的要求。资方追求利益,劳方期待公平,倾向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求[3]。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 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4]: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勒,(Taylor),法国的法约尔(Fayol)、德国的韦伯(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勒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他认为劳资双方不应为争夺少得可怜的一小块利益而喋喋不休,而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继而提高产出和利润,于是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2.行为学派阶段: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奥、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从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结束。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4.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把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系统工程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解决了多种目标的矛盾。

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现状

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5]:1.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重组、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国际合资企业管理的研究呈现强劲势头,由复杂性增加而导致研究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整个组织层面。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探索组织变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组织模式、干预理论以及变革代理人的角色。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受权变理论的影响,先后出现了多种领导理论。在组织变革中,管理决策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在个体层面上,组织行为学比较注重决策和判断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决策问题;在组织层面上,组织行为学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权利结构和参与体制,并特别重视决策技能的开发和利用。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还有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它们也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2.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组织行为学更加关注研究管理者决策、技术创新和员工适应中必须具备的胜任素质,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应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由原来的局部、分散转变为整体、系统。目前有关胜任特征评价、个体对于组织的适应性和干预问题的研究等人力资源问题正向纵深发展。3.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劳动力多元化、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组织行为学家把组织作为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来看待和研究,研究领域已突破传统框架,涉及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业业绩评价、管理决策、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跨文化比较等新领域。4.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组织行为学认为强调生产率与强调工作生活质量并非相互排斥的。如果工作生活质量不令人满意,是很难实现高生产率的。相反,高的生产率是拥有改善工作生活质量所必需资源的先决条件。组织行为学越来越重视有关工作满意度、雇员安全与健康、组织文化、组织承诺、心理契约、压力管理、工作—家庭平衡等方面内容的研究。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传统组织行为学更多地关注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等负面障碍问题的解决,不如研究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研究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织变革的抵制。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提出弥补了传统组织行为学的不足。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6]。塞利格曼和席克珍特米哈依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受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鲁森斯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 发和绩效相关性。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被认作是积极组织行为学有关积极心理能力的典型代表[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cd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