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3:2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曙光中学中华书局版历史教学设计

历 八年级下册

编委:张爱华

国史

目 录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2课 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5课 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6课 “文化大革命”···························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7课 伟大的转折······························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发展··························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9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10课 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南············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12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3课 国防建设·······························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14课 外交成就·······························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5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16课 教育事业的进步·························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17课 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主备教师:张爱华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主备教师:张爱华

2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指的是开国大典 ,西藏和平解放,其核心是开国大典,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和伟大历史意义。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式,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掌握开国大典的过程和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

2、分析: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的一次会议,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情况、庆典盛况和伟大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学生更难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中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用幻灯片。因为使用幻灯片,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 ┢────────────民主主义革命────────────┓ 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上溯到1840年→ ————————————→ 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解放战→ → → → 争 争 问题一: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为开国大典做准备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师生活动:学生看教材内容,并结合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的内容有哪些?

3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内容:(1)《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4)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 (5)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2: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问题3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屠杀30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

古今中国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问题4: 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问题5: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

例题:以下内容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 A ) A.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D.采用公元纪年

变式练习:歌曲《走进新时代》里写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你认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是因为( B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问题二:西藏的和平解放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此目内容,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 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4

问题2 :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例题: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那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D )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变式练习:西藏和平解放是在 ( C )

A、1950年 B、1953年 C、1951年 D、1960年

六、目标检测

1、新中国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D )

A、朱德 B、陈毅 C、刘少奇 D、毛泽东 2、“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 ( D ) A、五四运动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新中国成立 3、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认为“54”“28”的含义最可能是( B ) A、“54”标志着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B、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一届”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C、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至新中国成立的54年间,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28年的井冈山会师建立起了第一支红军队伍

D、1928年第一支红军队伍诞生,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下列地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首都,其先后顺序是( D ) ①延安 ②北京 ③西柏坡 ④瑞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本节课的重点是开国大典。

5

第2课 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指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其核心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弄清这两个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历史意义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掌握其历史意义。

2、分析:了解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和土地改革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历史意义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中国出兵朝鲜的必然性和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的原因不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图片进行了解,其中关键是教师要讲清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进行教学。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用幻灯片。因为使用幻灯片,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五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背景、经过、结果其历史意义。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利用历史图片进行了解,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 问题1:中国参战的原因

(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威胁我国的安全。 (2)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 (3)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问题2:1950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失极大。”他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 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并入侵我国台湾海峡,对我国领土主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朝鲜的存亡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要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国内的经济建设,必须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问题3:经过怎样?

(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6

(2)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战五捷,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3)上甘岭战役。

(4)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问题4:结果如何?

1953、7美国侵略者被迫签定《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问题5:抗美援朝的意义怎样?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安全。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例题:将士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的军歌,奔赴前线去参加( D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变式练习:某班播演历史话剧《上甘岭》,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 C )

A.彭德怀 B.邱少云 C.黄继光 D.罗盛教 问题二: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其内容,教师讲述并适当加以补充,提出相关的问题。

问题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新中国成立之前,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量土地,残酷剥削农民,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为了争取农村广大群众,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问题2:土地改革的经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时间:1950年6月

主要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问题3: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3)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例题: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 A ) A.完成土地改革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变式练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六 目标检测

1、“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我的祖国》,电影描述了志愿军战士克服缺粮、缺水、缺医、却药等严重困难,坚持坑道战斗的一个个感人场面,其背景是下列哪次战役( D)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D、上甘岭战役

7

2、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来的“最可爱的人”的代表是( D )

A、黄继光 B、雷锋 董存瑞 C、黄继光 董存瑞 D、黄继光 邱少云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B )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4、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 )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光辉业绩,是新中国的光荣和骄傲。土地改革从1949年到1952年,在新中国历史上叫做经济恢复时期。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不仅圆满完成了经济恢复的任务,而且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三大改造。其核心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一五计划”的原因、经过和成就,了解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2、分析:理解“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掌握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原因和作用,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1954年宪法的性质和三大改造的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分析

8

宪法的性质和三大改造的实质、经过和结果。

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因、经过和成就。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此目内容,利用图片分析了解,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提出问题。

问题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

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问题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3)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例稳步增长。 题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包兰、兰新、包成等铁路建成,京汉与粤汉铁路接轨 例题:下列不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B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投入生产 B、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的爆炸

C、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 D、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变式练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在(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三大改造完成 问题二: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掌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发展民主政治。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哪些事件说明我国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54 (2)地点:北京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的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群众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宪法的性质:这是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问题2:为什么说她是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9

因为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例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 D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C、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变式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 B ) A、 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人民民主共和性质 D、联邦共和性质 问题三:三大改造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利用教材和图片了解掌握本目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对农业的改造用什么途径?改的情况如何?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合作社农占全国农民总户 数(%)

参加高级生产合占全国农户总

作社 数(%)

1.0742亿户

87.8

1.18亿户 96.3

问题2:对手工业的改造用什么途径?改的情况如何?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手工业合作社人数 603.9万人 占手工艺者总数 91.7% 问题3:资本主义工商业用什么途径进行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问题4: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到1956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5: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6: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等缺点。 例题:我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C ) A、 租赁 B、借用 C、赎买 D、没收

变式练习: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 C ) A、互助组 B、供销合作社C、生产合作社 D、公私合营

10

五 目标检测

1、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是

在 ( C )

A. 新中国成立后 B.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 “大跃进”运动之后 2、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在哪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 A )

A. 工业 B. 农业 C. 交通运输业 D. 商业

3、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C ) A、新中国建立时期 B、解放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于( D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5、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 D ) A、互助组 B、供销合作社 C、生产合作社 D、公私合营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斗争。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节课掌握的重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1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所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其核心是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掌握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失误及影响。

2、分析:了解总路线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它提出的背景并能予以客观评价,掌握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的原因及影响。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十年建设探索失误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关键是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教材内容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四 教学条件支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用幻灯片,掌握的知识多。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何时确立?标志是什么?。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于年轻的新中国来说,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探索中前行。

问题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内容、基本点和失误的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规定任务进行分析理解,教师进行讲解,提出问题。

问题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情况如何? 时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基本点:P22页

问题2:总路线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例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在 ( B )

A、1956年 B、1958年 C、1959年 B、1960年

12

变式练习: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它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 D )

A、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问题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1: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怎样?在这样的条件下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否适宜?为什么?

问题2:这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事件?

问题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原因: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提高经济计划指标。 后果: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问题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有哪些?

是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加上自然灾害;苏联突然终止对华援助等。 例题:小刚的奶奶回想起当年的那段历史时常说:“那时我们都到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可是吃了几个月就没有粮了。”这个情景可能会出现在哪一年呢?( B ) A.1955年 B.1959年 C.1962年 D.1966年

变式练习:在“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下列哪些信息是

来自于这一时期的?( B ) ①一个萝卜重千斤 ② 9000万人上山挖煤找矿 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④小姑娘坐在稻丛上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问题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看教材内容进行解答 问题1:党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进行调整?结果如何?

13

措施:提出“八字”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

结果: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工农业生产稳步上升,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 问题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为什么说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后果: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六 目标检测

1、“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的主要标志是( B )

①倒一切 ②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 ③“共产”风 ④严重经济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2、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宣传口号,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次运动中( A ) A、“大跃进” B、土地改革 C、“文化大革命” D、三反五反运动

3、一位外国友人在1958年来中国,他可能看到和碰到的情况有( B ) ①农村分田到户 ②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全国各地都在大炼钢 ④全国高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偌大的中国,只有七座高炉冒烟,全国钢产量仅十五万吨,人均占有量才半斤,只够打把菜刀。”因此,中央发动了( C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三大改造运动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央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普遍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总路线提出后,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本课掌握的重点是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14

第5课 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指的是“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其核心是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和图片,了解他们的事迹和精神。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掌握十年建设时期英雄人物事迹,知道他们的可贵的精神。

2、分析:理解先进模范人物在十年建设中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优秀事迹,掌握他们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事迹。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先进模范人物在十年建设中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等精神不够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其中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学生讲故事、分组介绍英雄们的先进事迹。

四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创业的时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人民中间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这些英雄人物告诉我们,欲振兴中华,只有全力拼搏。这些创业年代的英雄,代表着我们时代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英雄和他们对话。 各组活动展示 1、“铁人”王进喜小组

先听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然后展示开始。 2、“两弹元勋”邓稼先小组 3、“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小组 4、“好战士”雷锋小组

各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给予点评,并提出问题。

问题1:王进喜、邓稼先、雷锋、焦裕禄四位模范人物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哪些 精神?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需要继承发扬?

他们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热爱祖国民族精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需要继续发扬,以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爱国爱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问题2: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应运而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你能讲讲他们的事迹吗?(略)

15

问题3: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略) 例题:“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说这句话的是( A )

A、邓稼先 B、邓小平 C袁隆平 D、杨利伟

变式练习: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1999年,被授予“两弹元勋”功勋奖章的是( B )

A、李四光 B、邓稼先 C、王进喜 D、雷锋

五 目标检测

1、建国初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国摆脱贫油国面貌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B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2、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核试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C ) A、华罗庚 B、钱学森 C、邓稼先 D、杨利伟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楷模的解放军战士是 ( B ) A、黄继光 B、雷锋 C、邱少云 D、董存瑞

4、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的时代精神 ( A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为民

六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收获颇丰,四位模范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远大的理想,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资料,以“学习英雄,树立远大理想”为主题写一篇学习心

16

第6课 文化大革命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指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十年动乱,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其核心十年动乱,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场灾难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二月抗争,、掌握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问题。

2、分析: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 ,掌握“二月抗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国民经济出现转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对“文化大革命”及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分析“文革”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其中关键是要从“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等几方面都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去分析,层次较多,学生又缺乏亲身的感受,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四 教学条件支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用幻灯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1、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

2、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目的、经过和结果。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图片,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师适当补充其内容,并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问题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17

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问题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

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处死。 问题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

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被称为“二月抗争”。

例题:我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而开除出党的是( A )

A.刘少奇 B.彭德怀 C.陈毅 D.叶剑英

变式练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与上述史实相匹配的评价结论是( A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造反派之间的夺权狂潮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6、下列与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有关的是( ) A.“九一三”事件 B.毛泽东逝世

C.“四五”运动 D.“四人帮”被粉碎 问题二:林彪、“四人帮”发革命集团的覆灭 问题1: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略) 问题2: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其结局怎样?

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问题3:“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

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问题4: 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问题5:“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问题6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性质和影响怎样?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问题7: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a.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

18

b.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 c.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题:下列与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有关的是( A ) A.“九一三”事件 B.毛泽东逝世

C.“四五”运动 D.“四人帮”被粉碎

变式练习:在中国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 B ) A、彻底指头封建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六 目标检测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基于( A )

A、对社会主义时期阶段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B、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出现反社会主义的势力 C、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日趋严重 D、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想

2、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一起主持的整顿、恢复工作的实质是( C )

A、整顿全国的治安秩序 B、恢复全国的法制建设 C、发展国民经济 D、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C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批评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4、导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B )

A、中共缺乏革命和建设经验 B、党内“左”的错误思想的发展 C、一些阴谋家、野心家的挑动 D、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 5、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教训的是 ( B ) ①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②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事件是 ( )

A、一月风暴 B、二月抗争 C、四五运动 D、九一三事件

七 课堂小结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错误发动的,被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民主法制和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本课掌握的重点是“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其教训。

19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7课 伟大的转折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核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从它的内容和意义上去分析理解。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基本史实,了解这次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分析: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认识。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重要意义。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初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介绍大讨论的背景、实质及意义,其中关键是要学生理解“两个凡是”的提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际上仍然是在坚持“左”倾错误。 四 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教学使用多媒体,通过一些材料和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历史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 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资派”。

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

20

本课涉及的内容了。

问题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是学生了解大讨论的背景、实质及意义。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作出标记,分析、讨论,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问题2:邓小平作报告的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例题:20 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什么问题的讨?( B )

A、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 B、真理标准

C、是否以阶级斗争为纲 D、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 变式练习: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的是( A ) A、邓小平 B、叶剑英 C、华国锋 D、陈云 问题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设计意图:通过此目使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 师生活动: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和插图,重点内容做标记,教师适当补充,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如果你是参加大会的一名中共代表,面对国家民族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你会提出怎样的对策?请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略)

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有哪些? (1)时间、地点 1978年底,北京 (2)主要内容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问题3: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 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问题4: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

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21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

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问题4: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上的伟大转折?

①党的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②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

③决定实行全面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号召重新尊重知识和教育,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例题:建国以来,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C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变式练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B ) A、1976年 B、1978年 C、1977年 D、1979年

六 目标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A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阶级斗争上来 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上来 D、解决重大历史问题上来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B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D、党的十五大的召开 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是( A )

A、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江泽民 C、邓小平、江泽民 D、毛泽东、周恩来 4、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处于徘徊状态”。你认为其原因是( D ) A、毛泽东思想被抛弃 B、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工作 C、冤假错案没有得到平反 D、“两个凡是”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七 课堂小结: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2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改革开放的展开,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其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分析:了解我国对内改革的方式和成就,掌握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对于初二的学生由于知识和认知方面的不足难以做出深刻的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分析,通过历史上生产关系变革的例子来加强学生对此原则的理解。 四 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问题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经过和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重点并做好标记,然后解答老师的提问, 问题1: 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23

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问题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 问题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怎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例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 ) 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D、西部地区

变式练习: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相比,不同之处是 ( C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当时普遍获得农民的好评 问题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理解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师生活动:学生先看书做出标记,然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问题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如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问题2:国企改革首先在什么地方?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978年,改革试点首先在四川进行。标志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问题3: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问题4:从哪些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 企业分开,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B.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

问题5: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 过渡:随着农村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也逐步形成 例题:1993年底,工厂要和港商合资成立股份公司,这一事件是( D ) A 、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B、国有企业的破坏 C 、外资独资商业的改革 D、国有企业的改革

变式练习: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B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24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建立经济特区 问题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原因、目的、内容和主要的经济特区。

师生活动:学生看此目内容并结合插图找出要掌握的内容并做好标记,回答老师的问题。

问题1: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进行的?P46页。 问题2:经济特区的基本形式是怎样的?

特区采取吸收外资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模式,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海南建省,并划海南为经济特区。 问题3: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

(2)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

(3)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4)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问题4: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问题5:请你试着评价一下我们今天的开放政策? (1) 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2) 对外开放,便于我们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 对外开放,便于我们国家同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4) 能增进我国同其他国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例题: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C )

A、引进外资和技术 B、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便于外商直接投资办企业 变式练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C )。 A.“文革”结束之初 B.中共八大后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经济特区建立后

六 目标检测

25

1、“大包干纪念馆开馆仪式”。这个纪念馆应建在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 C) A、北京 B、深圳 C安徽凤阳小岗村 D、上海 2、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在( C )

A、私营企业 B、合资企业 C、国有企业 D、外资企业 3、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B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4、国有企业加快了改革步伐是在( D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5年 C、十三大以后 D、十四大以后 5、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 A )

①推行公司制 ②推行股份制 ③采取改组形式 ④采取联合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对外开放后,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 ) A、上海浦东 B、海南经济特区 C、深圳特区 D、厦门特区 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C )

A、引进外资和技术 B、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便于外商直接投资办企业

七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本课掌握的重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

26

第9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民主与法制建设,指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新局面,其核心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增强其民主法制意识。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发展情况和成就。掌握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 2、分析: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掌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增强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本课涉及的名词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对这些问题理解起来有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等概念及法制的关系做出深入浅出的解释,其中关键是注意区分“法制(法律制度)”和法治(依法治国)的不同

四 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幻灯片使学生直观的掌握好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上节课历史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怎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如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3、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

(2)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

(3)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4)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7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民主与法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民主与法治建设。

问题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完善。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利用教材和图片理解我国民主建设的发展历程,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如何?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2.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 3.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问题2:基层民主表现形式如何?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问题3: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终极目标是什么?

问题4: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发扬民主有什么重要作用?

民主的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人民政协的发扬民主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人民政协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意和呼声,为执政党推进民主政治提供了一条听取不同意见的民主渠道。通过人民政协集中上来的意见和建议,代表了相当广泛的群众,采纳其良策,有利于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人民当家作主”。 例题: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 A )。

A.各级政协 B.各级政府 C.党代表会议 D.人民群众 变式练习:“村官”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体现了( B )。 A.官民平等 B.人民当家作主 C.村务公开 D.民主管理 问题二: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师生活动:学生边看书边做记号,回答老师的提问。 问题1:为什么要加强法制建设? “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问题2:具体有哪些措施?

1、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多次修订。 3、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5、199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问题3:法制建设新局面是如何出现的? 1.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宪法 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 3.坚持推进依法治国

问题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2)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

28

(3)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例题: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 C )。 A.民法 B.刑法 C.宪法 D.经济法

变式练习: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是在哪一年( B )。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六 目标检测

1、我国保证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是 ( D ) A、各级政治协商会议 B、各级政府和各级法院

C、各级检察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2、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哪部法规,标志着我国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 (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D ) A、《临时约法》 B、《宪法大纲》 C、《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的是 ( B ) A、养老保险 B、《劳动法》 C、医疗保险 D、社会救济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 ( D ) A 、各级人民政协 B、各级人民政府 C、党代表会议 D、人民群众参政议政

七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掌握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成就。

29

第10课 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南。指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其核心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评价。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弄清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2、分析:了解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知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是难于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较差,不易掌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起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等方面。

四 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问题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师生活动:首先学生看书了解此目的内容,然后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1)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

30

(2)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逐步发展)

(3)中共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走向成熟)

(4)中共十五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并将其称为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 问题2: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阐明了哪些具体问题? (1)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问题3: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哪些问题?

(1)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经济发展三歩走的战略:

①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问题4:邓小平南方谈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1、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3.明确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 ①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问题5: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意义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问题6: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时 期 作 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

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十四大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 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问题7: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反对僵化停滞。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等。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例题: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D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变式练习: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是( C ) A、互相对立 B、互为条件,互为补充 C、完全一致 D、大同小异 问题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了解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1)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2

问题2: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1)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十六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六 目标检测

1、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D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江泽民 D、邓小平 2、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的是( C )

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 ④坚持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D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A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探索民族独立和富强之路。但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你认为邓小平走的是什么路( D )

A、阶级斗争之路 B、照搬苏联经验之路 C、学习日本之路 D、走自己的路

七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南巡讲话”(“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十六大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3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各族人民大团结,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其核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保证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实和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分析:了解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实,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障。

三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了解较少。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生认真的阅读教材内容,利用历史图片,进行全面了解,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弄清制定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四 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展知识面。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根据我们平时的了解来几个关于民族知识竞赛题,让大家课前感受一下各民族的习俗。(见多媒体) 问题一:民族区域自治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提出、内容和意义。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重点做好标记,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问题2:什么时候提出?内容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34

问题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优越性?采取了哪些措施?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措施: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自治机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人民政府 3、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3)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4)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5)管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6)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问题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例题: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B )

A、杂居,小聚居 B、杂居,大聚居

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 D 、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

变式练习:我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D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 问题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措施、发展的表现。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此目教材内容,找出要点,做好标记,回答老师的提问。 问题1: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1)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政府给予了政策保障和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2)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 问题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一五“期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有内蒙古钢铁基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等。这些大型工程项目的兴建,为这些地区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建成,改变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贵州打造“西电东送”王牌电站——洪家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是我国首批“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 问题3: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如何?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形成了符合少数民族的特点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例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各民族大团结。这是因为( C ) ①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c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