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18 03: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保障概论教案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

§1.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 (一)辞源:(Social security )

1、1935 美国 《社会保障法》 首次提出 2、1941 《大西洋宪法》(Atlantic Charter)两次 3、1944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 《费城宣言》 4、1948.12 联合国《人权宣言》 正式被使用 (二)定义(P4)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防不行,不保不行。

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新养。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幽情。

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少年、中年、老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a、家庭保障力下降 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 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 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

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1.2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2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 (二)西方:

柏拉图《理想国》,之后又出现了诸如:

英国,莫尔《乌托邦》; 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 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 英国,欧文《劳动公社》 二:19世纪初

(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

社会改良思想:德国,俾斯麦采用新历史学派的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英国,费边主义者,韦伯夫妇,“福利国家”蓝图。

(二)福利经济学:通过再分配使收入均等化。

庇古:1920年《福利经济学》收入转移:对富人征税补贴穷人。 (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内容社会保障主要由三项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自愿保险。原则共计六项。

§1.3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慈善事业→1601年《旧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 一、社会成员的互济行为 二、慈善事业:恩赐 (一)世俗的慈善事业 (二)宗教的慈善事业

三:社会救济:国家介入(社会政策)

(一)15、16世纪法国,官方济贫机构(常平仓:以工代赈) 2000年泰安磁

窑。

(二)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济南设劝业场。 (三)1834年 新《济贫法》。

评价:仍属于社会救济但确立了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原则。 旧《济贫法》的原则 :

a、亲属责任原则 (家庭照顾的原则)。

b、教区救助原则(本教区居住三年以上才能得到救助)。

第3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c、政府(税收)支持济贫的原则。

§1.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 (标志)

德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俾斯麦政府: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 《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5 《老年预残帐保险法》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收现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

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二)发展 欧洲各国效仿建立

1、英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国民社会保险法》。 2、美国 1935年 罗斯福《社会保障法》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 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 c、拉动消费 d、促进就业 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与技术基础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互助组织 1、原始形式:互助会

古罗马: 拉奴维姆丧葬互助会(士兵)→人寿保险的起源。 古埃及:金字塔石匠互助会。

2、中世纪 (11—16世纪)基尔特(Guild)行会互助会. 3、近代: 德、英已具备近代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4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友谊会(友爱社,Friend Society) 工会俱乐部。 我国上海人力车夫1937.5.1

互助组织为社会保险的产生奠定了组织基础。 (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 a、 非营利性保险模式

b、管理方式:行业、职业、地区、项目? c、 项目: d、个人缴费制度:三三制。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技术基础:商业保险 15世纪海上保险(银行、放债人、抵押贷款) 17世纪中叶:火灾(英国保险公司)

18世纪 人寿保险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 商业保险(技术体系)

爱德华·哈雷:生命表→精算技术。

詹姆斯·多德森:自然保险费法→均衡保险费法; 之后数学方法与位代方法; 二者的区别。

§1.5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9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保障大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四种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德国、美国、日本)

(又名“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或“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最早产生在德国”)

(一)代表国家:德、美、日 (二)特点:

1、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助或福利性政策为补充,构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完备的社会安全网。 2、基金来源多元化:责任共担,个人与雇主投保+国家资助。 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给付以缴费为基础。

4、完全社会统筹:(无个人账户)互济互助,共担风险。 5、基金筹集方式:现收现付。 6、长期项目以代际转移方式进行

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英国、瑞典)

第5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6、妇幼福利 设施(儿童福利院、妇幼庇护所)妇幼保健服务、托幼、独生子女费。

形式:1、货币2、劳务3、实物

小结: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者的关系 名称 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目标 保障最低生活 保障基本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手段 选择性的家庭经济调查手段 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手段 普通性的按人头发放的手段 §2.4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一:促进社会稳定:

二:保障基本生活:(直接后果) 三:促进经济发展:

(1)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

(2)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与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 (3)保证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四:保持社会公平,促进精神文明。

第11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金

§3.1 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

(一)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货币资金。

(二)分类

1、社会保障基金按用途分类: ①社会保险基金 ②社会救济基金 ③社会福利基金 2、社会保险基金分为: ①养老保险基金 ②医疗保险基金 ③失业保险基金 ④工伤保险基金 ⑤生育保险基金

(三)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种基金的不同之处: 1、来源不同 2、形成方式不同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

社保基金是社会再生产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 1、强制性 2、储备性 3、互济性;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

1、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社会的安定。 2、发挥保险互济的作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3、发挥基金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3.2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第12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筹集资金的要求 一是资金的筹集方式应当与制度模式相适应; 二是资金的筹措渠道必须畅通; 三是资金的来源必须稳定;

四是已经筹措的资金能够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 1、确保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原则 2、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3、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 1、征税方式 2、征费方式 3、自由筹资方式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 1、现收现付式

2、完全积累式 3、部分积累式

三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三)其它资金来源 1、发行福利彩票 2、募捐 3、服务收费 4、基金运营收费 5、国际援助

§3.3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和使用

一、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目的与原则 (一)目的:一是保值,二是增值。 (二)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长期收益原则 3、多样化原则 4可流动性原则

第13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二、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方式和投资方向 (一)运营方式存在两种模式:1 一是集中垄断式运营模式 二是分散竞争式运营模式 (二)投资方向 1、购买政府债券 2、存入银行

3、投资于附和政策导向的项目 4、进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 5、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国际发展趋势 1、股票、不动产投资比例提高; 2、国际投资增加;

3、投资多样化,追求综合收益率。 三、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制 1、法律规范 2、政策限制 3、政府监管

四、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政策

国家限定社会保险基金除预留部分支付费用外,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

(二)存在的问题

1、投资收益率过低,无法满足未来社会保险的需要; 2、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3、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第14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第四章 社会保障管理

引 言

社会保障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社会保障是由若干子系统与账户组成的大系统。社会保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劳动者等各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管理:是由国家和政府及社会组织制定与实施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政策过程。

二:社会保障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基金运营、以及相应的监督监管。 三:社会保障管理主体: 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4.1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一: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拟定基本法规。 二:基金管理(fund management)

(一)内容:包括基金筹集、支付和管理与运营。

(二)机构:一般有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运营。 三:对象管理(提供服务) 本职对象:单位;特殊对象:社区

§4.2社会保障管理的主体

一:国家(政府)

社会保障制度制定者、管理者与监督者。 二:经办机构:

(一)依法实施日常管理的机构:公共机构、混合机构、私营机构。 (二)依法或以合同实施基金运作的机构:非营利机构、金融机构。 三:参与人

指负有社会保障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即用人单位、职工与自愿投保人。 四:受益人

包括被保障人和他们供养的亲属,是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的对象。

§4.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各国经济政治体制不同,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也不相同。 一: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管理模式)

第15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一)政府负责三项任务

首先,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政策与法令。

其次,负责一般监督,(政令的实施、投诉、纠纷等)

再次,负责具体的业务管理(登记审查→征缴计算→支付→基金的调整运营→伤残鉴定) (二)分类

1、集权管理:政府单一部门全权负责(英国、新加坡)

2、分权管理:上下分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美国、中国); 左右分权,实行部门管理。

二:政府与立法机构共同管理的社会保障(混合管理模式)

即政府负责社会保障立法及政策指导和一般监督;由立法组织具体管理各项任务;即立法监督与业务分开管理。

德国:联邦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部:一般监督;

联邦与地方经办机构、特别社会保障委员会具体业务管理。

三、工会管理的社会保障或私营管理模式

(一)工会管理:各级工会下设的保险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代表参加。(前苏联、中国)

(二)私营管理:政府实施一般监督,依法授权或委托私营机构管理各项或某项社会保障义务。(智利:私营养老金管理公司)

§4.4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1、国的体制沿革及现状 2、国际经验 3、借鉴与改革

第16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5.1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二)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1、最微观最直接的指标: ①收益给付/社会工资水平

②社保支出/政府财政支出

2、宏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DP

◆思考该指标的合理性 ①支出与受益程度之间有差距?

②总支出各项目的合理性?

(三)社会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

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社会福利(全民)、社会救济(贫民)。

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病、生育、医疗护理;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一)制约因素(供需制约)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①社会保障支出条件 ②社会保障供给条件 1、社会保障需求条件:

它是决定社会保障经费支出水平的基本因素。它既包括现金需求状况又包括未来需求趋势,主要取决于:①人口因素 ②自然因素 ③文化传统 ④社会承载力。

2、社会保障的供给条件:

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国民产出、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与储蓄(最根本因素)。

②政治社会结构(政策目标)。 ③制度年龄与人口机构。 ④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第17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二)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水平高低”代表了量的特征,体现生活保障水平。

2、“水平高低”代表了质的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雇员积极性等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较总结制度运行规律。

§5.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一)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范畴。 1、从量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有低;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总支出/GDP。

2、质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不适度”之分。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适度的标准

1、多元标准,但有一基本立意: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 2、考虑因素 课本P71-72

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影响 (并非越高越好) (一)适度(二)过低(三)过高 (四)结构不合理 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牧惠中: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数理模型 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应用)

§5.3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一)统计口径问题

1、别注意统计口径问题:①项目有差别 ②客观困难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口径的可比性: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二)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第18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1、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2、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财政,企业单位,城市社区集体,社会团体等。

综合上面两种方法,可列出我国社保总支出的宽口径( P76-77)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问题:(1997年) (一)水平:

1、小口径:5% 2、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 3、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贴):13%。 (二)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绝对水平:较低

(国际上:1/3左右)但应该细分: ①工人,农民的社保水平细分 ②不同项目支出水平细分

2、社会相对水平:

3、水平的判断:考虑工资政策(适度与否)“高就业+高福利+低工资”,福利实际上是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4、我国社会保障承担主体、 5、我国社会保障自项目分析:

① 社会保险(占总支出的60%-70%,发达国家一般为75%) 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养老保险金,与社会保障的相关度最高。根据回归分析计算,养老金每提高1%,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115%,医疗保险浪费严重。 ②社会救济

③社会福利 (比重较大) ④社会优抚

6、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分析:不平衡,不协调。 7、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行业、所有制分析。 8、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市分析。

三: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意义。

(一)西方先发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规律的启示:由保障水平刚性增长带来

的危机。

(二)最大问题:结构不合理

第19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第六章 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浪潮

§6.1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不仅是宏观经济领域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保障理论长期争议的焦点。

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理论:(国家干预)政府承担全面责任的社会福利思想。→公平目标。

新保守主义经济学:自由公正与不干涉主义。→效率目标 (弗里德曼·哈耶克·布坎南)(市场)

70年代后,福利国家陷入了一系列危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一)社会保障成本太高:(北欧:40%—50%GDP)

1、人口年龄老化 2、经济下降,失业上升 3、保障水平过高 4、管理成本过高 (二)影响经济效率:

1、福利国家为追求政治目的,导致福利供给过剩,引起一些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形成动力真空。(累进税,高边际税率)

2、过高的社会保障,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热情。

(三)管理效率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服务欠佳。(英:16亿英镑) (四)破坏社会发展:由于高福利,人们习惯于依靠国家与政府,这是对自立、自主与自我负责精神的破坏。

(五)社会保障制度(保险)未能随社会保障对象的变化进行调整。(灵活就业政策)

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因此,缓和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基本目标定位。因此,它将全面型的普遍福利与服务视为政府责任,经费源于财政,并舍弃了一些可能产生一定效率的做法。因此,陷入危机不可避免。他们认为,在社会保障领域,福利服务应实行市场化与自我负责,应当降低国家的作用,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要体现个人自主精神,必要建立自我保障意识,家族也必须为其成员的福利承担责任。

第三条道路=新保守主义+国家干预主义

第20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 (技术性改革+基本结构与政策调整)

(一 )改革缴费与给付制度,增收节支:(开源节流) 1、增收

(1)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最直接手段)比、法、荷、英。

(2)提高或取消缴费工资的上限。(美:1945 3000$→1999 72600$,比利时取消)

(3)形成新税种:社会保障收入新税:遗产税(良税) (4)某些社保项目开始收费:医疗保障:镶牙、补牙。 (5)积累制基金运营收益。 2、节支

(1)减少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保项目覆盖面。从普遍性原则到有选择性原则,帮助低收入者。

(2)降低支付水平:养老金:

A:改革计发办法:最高10年平均收入→退休前25年 B:改革调整机制:a、物价指数b、工资指数

(3)缩短享受年限:

养老金:提高退休年龄或缴费年限 失业保险:缩短领取期限,延长等待期。 (4)降低管理成本:

(二)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供给领域的市场经济成分

美:将一些项目委托给私人机构和社会团体办理。 英:私人招标∥私人养老保险,医保的发展。 瑞典:公共服务私营化:私人医保机构。

(三)基金财务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

a、 老龄化b、个人负责c、效率激励

(四)对社保体系做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1、管理上,下放权力,改统一管理为分散管理 2、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 3、应对灵活就业模式的变革

(五)促进就业以减轻社保负担:加拿大“有工作就是最好的保障”。布莱尔:“增加社会服务不增加津贴”

(六)其他改革:创新管理工具等。(法:高效卡)

第21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6—2 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伴随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的,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仿效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 一:计划条件下的社保:

“人人平均享受”(国家保险型)仅强调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结果是随经济效率的下降,社会保障制度的成本与负担越来越重,难以为继,造成经济效率日益低下。

二:市场体制下的改革:(投资资助型)

1、建立社会保险与社会及救济相互补充的保障体系 2、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补充+自愿) 3、增加缴费主体,提高缴费率:(个人) 4、提高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待遇。(65;60)

§6—3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80S:经济调整:工业化国家经济衰弱→发展中国家 国际组织建议:

1、际货币基金组织:贬值建议 2、紧缩政策:失业 二:改革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亚洲):斯里兰卡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智利、秘鲁(个人账户) 3、医疗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

§6—4 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 一:改革历程

社会保障作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制度安排,以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近10多年来,实际上处于两种制度的模式的转型阶段,即新旧制度交替的过渡时期。 (一)国家单位保障 (计划经济)

改革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部分;在强调国家--单位--个人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则下,由国家与单位共同扮演着社会保障供给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国家与单位相互依存,承担共同责任。

第22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而社会成员被分割在各个单位(在城市里是:各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在农村里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集体组织;)并与所在单位构成不可分割的联系,无偿的享受着相关的社会保障待遇。从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单位保障模式。 (二)国家社会保障制

改革后,其发展趋势已明显的体现出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在国家--单位--个人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虽然国家仍主导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但构成中国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政府、企业、社团、个人)却都必须共同分担社会保障责任。国家通过立法凝聚 来确立社保制度。之后,通过社会化方式加以实施,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系统。

二:国家单位保障制

(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改革前30年的历史) (一)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1、创建时期(1949-1956)

法律依据:1949.10.1充当临时宪法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制度基础:战争时代的供给制。

(内战未结束:作战+组建人民政权+恢复生活+提供保障) 1949.12.9 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1950.6.17 政务院 《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 创建:

(1)1951.2.2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1956年修订) 针对城镇职工,满100人的工厂由资方出资,其中70%直付作为基金调剂金,30%上交全国总工会形成总基金。

(2)1952.6.27 《关于国务院人民政府、党政、团体积极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3)1956: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提出了“五保制度”。

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要责任主体、城镇单位担负共同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的主要任务是(1)制定政策(2)直接供款(3)组织实施 城镇单位的主要任务(1)缴费(2)具体实施(工会) 农村集体 (1)救济“五保户” (优待烈军属)

第23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2、调整:(1957-1968) 内容调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完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与单位互相联系,在城镇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国家、单位、个人利益完全一致,社会保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劳动分配+社会保障 (1)企业职工退休养老成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安排。

1957.3 1958.3 《工人退休、退职处理规定》。

(2)农村:三级医疗保险网,县、乡(公社)、村(生产队) 3、责任中心的转移(1969-1985):文革

1968:撤销内务部,主管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义务。

1969: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心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 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劳动保险费改为企业营业外列支。

形成了待遇标准按国家政策执行,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这是企业保险模式。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78年宪法恢复原来的社会保险制度。 1980: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老干部(终身制)。 1984:农村:承包责任改革已确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1986年以来)

1986: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开始 《七五计划》单章阐述社会保险社会化 《劳动合同制》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 社会统筹+单位+个人缴费 (二)特色评价 三大板块 1、框架

(1)国家保障板块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保;城镇居民价格补贴;军人保障;民政福利;农村救灾救济;

(2)城镇企业(封闭式运行70%--100%+国家津贴) (3)农村集体(社对集体统一提留)

合作医疗、五保供养、其他福利(困难补助、敬老院等) 2、特色

(1)国家负责 (2)单位包办 (3)板块分割 (4)封闭运行 (5)全面保障 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一)转型与确立

1、制度转型的时代背景:

第24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国家——单位保障制转向国家——社会保障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经济体制改革新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国家——单位保障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下降,导致“五保”修改,合作医疗取消。

城市:经济改革导致多元经济并存,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单位、个人利益分离。

(2)国家——单位保障制本身亦存在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板块向封闭运行,对享受者而言不公平,企业间封闭,统筹功能下降。 2、转型历程(1986)建制理念的变化。

(1)1986-1993 :重点是为国企改革配套和缓解农村贫困问题。国家——单位保障体制延续;但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开始生长。

? 改革主要目标:城镇,社会保障要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

农村,大规模的扶贫运动来消除普通贫困现象。

? 改革: 国企:1986《国企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1986《国企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1991 《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1993《国企富余职工安置规定》 农村:扶贫;其他:发行福彩。

(2)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国家——单位和国家——社会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

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揭开了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序幕。社会保障制度为确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准导机制。

第26-38条:a、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b、社保体系(保、救、扶、安、助、储) c、单位、个人共同承担 d、统帐结合

? 城市:1994《医疗改革试点》,医保制度取代原来的公费医疗与劳保

医疗。“两江”(镇江、九江)试点,1996《扩大试点》(海南模式、深圳模式、青岛烟台模式)

1995 《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第25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c、不存在外部性(负外部性)

实际上:假设前提是不成立的,因此交易费用普遍存在——市场失灵。 (一)收入分配缺陷:

市场分配依据:新拥有的生产要素市场的稀缺程度和要素价格。 分配结果:贫富分化——既不利于劳动力再生产,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通货膨胀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隐蔽交易量问题→交易量下降→市场下降)

市场交际双方信息对称——商保中:投保人拥有的自己身体状况方面的信息比保险机构多。市场上交易对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在这些市场无法增进公共利益的地方,需要通过政府加以弥补。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

这种物品必须由政府介入才能有效运作。

社会保障不具有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多提供给一个人社会保障的边际成本为接近平均成本,而不是零。

(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

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保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 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

(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1、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2、解决几代人风险共担问题,代际转移。 3、减轻通货膨胀问题,社会保障支出指数化。 (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

(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基金投向三方面。

三: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

没有监督和竞争的政府会缺乏效率,出现政府失灵。

1、政府强制人们统一购买社会保险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不能反映消费者的偏好,带来效率损失。

(1)强制购买 导致:A、机会成本 B为某类人提供数量相同的养老保险。 (2)政府强制→劳动积极性下降

第31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3)强制购买社会保险,征收社会保障税,政府收税对效率的影响。 2、社会保障,带有一定程度的均衡贫富的性质。 (1)多缴不一定多享受,→权责分裂

(2)政府介入,排除交易的灵活性→交易成本→资源配置低效率。 3、社会保险运行机制的低效率。(X低效率) (1)机构膨胀:(市场收入:价格//政府收入:税收)

(2)委托代理:政府作为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损害社会效率 4、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独立从事社保事业,没有其他机构竞争社保基金。 四、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政府与市场的选择:

在社保领域中,市场与政府都不是万能的,都存在失灵现象。要想发挥二者作用,需寻求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均衡点。首先要确定二者的功能。 (一)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作用:

1、利用强制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律框架。 2、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的制度设计。

3、产权的界定:对一起模糊的产权进行界定。

4、在某些方面直接介入,用强制力来保证社保的正常运行。

§7.3权利与义务

权力对等符合公平、效率原则;但在现代社会保障领域中,界定权利与义务并不像其他领域(如民事领域)那样容易。社会保障中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多层次的。

一:在社会保障领域,需要分析:国家、单位、个人三大主体。 国家:义务→承担最终责任;权利→收税(费) 企业:义务→缴费;权利→

个人:义务→劳动的义务、缴费的义务;权利→享受保障、参与管理、监督。

二:缓和权利、义务的分离 1、互济性

2、有劳动能力,必须按规定随时承担缴费义务。 3、产权界定:

§7.4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再分配效应分析

一:“收支平衡”原则

(一)横向平衡:当期收支平衡——现收现扶制,代际平衡。

第32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二)纵向平衡:被保险者投保期——给付期平衡——纵向平衡:代际转移 二:两种制度的再分配效应: 现收现付制:代际转移

§7.5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及其效益分析

一: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规律——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数要低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有互动性

二: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律(社会保障各系统之间) 三:社会保障效益的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33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第八章 老年社会保障

§8.1老年社会保障概述

一:概念

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的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救助。 二:对象——老年公民

(一)老年的界定:生理上衰老或功能下降的年龄起点。 劳动义务的完结。

1、古代“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而传、八十、就是曰耄、百年曰颐期”

2、现代 :年龄的确定

a、日历年龄 b、生理年龄 c、心理年龄 d、社会年龄 (二)公民(居住权) 三:意义

1、老年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它不同于失业报险,是确定不可避免的风险。

2、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3、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老年人作用、历史贡献、社会分配)

4、老年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代际接替及协调发展。 四:历史沿革:

(一)古代的老年社会保障 1、我国古代的老年社会保障

(1)状况:以家庭养老为主导,社会养老为补充。 社会养老体现在:

a、政府对养老做出法律、礼仪上的规定(伦理) b、政府与社会组织举办敬老礼仪或慈善性活动。 (2)主要方式

a、经济上,由国家规定亲属的赡养义务 (悲田院、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

b、古代法律从财产制度上对老年人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进行规定。 c、我国古代实行的管理退休制度也是国家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认定。

第34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 春秋战国,世卿世家——“致仕”制度(大夫七十而致仕)。 ? 汉朝:完备的官员退休制度 ? 唐朝:官俸增加 ? 宋朝:70劝退 ? 元朝:三品以下退 ? 明清:60皆退 2、西欧古代社会养老传统

(1)瑞典“仁仗”——“保健储蓄箱” (2)中世纪欧洲:退休供养

a、富人:修道院,与世隔绝以示尊贵 b、穷人:供养契约(继承供养) c、中人:城市工商业者 ——退休

(二)近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100年历史) 1、法国:1669 海员养老金(不能从事工作的老年海员) 2、德国:1888 《老年残障社会保险法》

3、其它欧美国家:丹麦、挪威、奥地利、英、美。 工业化初期,社会保障纯粹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2老年社会保障的项目

一:老年社会保险 (一)模式:

1、国家统筹 2、投保资助 3、自我保障模式、新加坡。 (二)基本原则

1、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

(1)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应的原则:苏联、东欧、中国对劳动

年龄设上下限。

(2)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应的原则:德、美、法、日对投保年龄的

限制。

(3)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工作贡献相联系的原则(原工资标准与职位) a、 日本:公共年金(25年缴费时间) b、法国、苏联:特殊行业与工总优待 c、我国:离退休津贴、称号

第35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4)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国籍或居住地年现象联系。(瑞士、英、新加

坡、澳大利亚)

2、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调节机制之一→ 物价机制 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调节机制之二→工资机制。 (三)享受资格条件

1、年龄+投保年限:法、德、美 2、年龄+工龄:苏联、东欧+中国 3、年龄+工龄+投保年限:英国 4、年龄+居住期限 丹麦+加拿大 (四)老年保险金给付方式 1、养老金的计算方法

a、绝对剩余额制:分级定档

b、薪资比例制: 与投保年限无关,(东欧)工资*替代率;

与投保年限有关,基数*比例*年限。

2、养老金的给付范围、项目及数额。 (五)老年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精算

二:老年健康保障(养老由个人之事→社会之事) (一)必要性

老年健康保障不仅是个人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1、健康状况不好对老年人个人的影响: a、生理上:寿命下降 b、生活上:不便 c、心理与人际关系上:孤独、与人疏远。 2、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a、家庭贫困社会贡献减少 b、家庭负担加重

c、国家与社会——人口资源下降;负担增加。 (二)国外发展、老年健康保障的基本方式 1、由国家与财政建立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2、建立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服务体系→老年保健、康复、长期护理事

业。

3、建立实用与可操作的老年医疗保障服务系统。

社区服务:定期巡访、定期检查、医疗预防、家庭病 、生活方式。 三:老年社会福利

第36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老年人除享受到一般公民的一切福利待遇外,还享受到社会对老人特有的福利。

(一)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内容:

1、包括了公民可以拥有到现代文明生活的全部待遇。 2、从医疗转向预防 3、分享原则 (二)老年福利实施对象

所有老年人,不管有无退休金收入。 (三)老年福利的项目 (四)老年福利改革

第37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第九章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

§9.1老年社会保险

一:老年社会保险的历史 (一)初创(建国前) 1、国民党统治区《工厂法》 2、共产党统治区

① 苏区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② 抗日根据地政府:供给制

③ 1949.12解放区《东北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二)形成与初步发展(建国后)

1951《劳动保险条例》(工人)→1955(机关工作人员)→1957/58统一→1978

1、老年社会保险范围逐渐扩大,1951-1953-1955-1956-1958-1978。 2、老年社会保险条件逐步放宽、标准不断提高。 3、管理体制变化:工会→企业→劳动部→1984→1998。 二:现阶段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明确享受退休待遇的条件,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确定退休待遇标准。 (一)退休条件

1、正常退休:60—50(55)+10年工龄。

2、提前退休:55—45(特殊行业) 1年=1年零3个月(过量劳动);一年=一年半(有毒行业)。 (二)待遇规定:

1、退休:工资*60%—75% (有特殊贡献的再加5%—15%)

2、离休:工资+生活补贴 1937.7.6前参加工作的+两个月津贴;1937.7.7—1942.12参加工作的 +1.5月津贴;1943.1—1945.9.2参加工作+1月津贴。 三: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的步骤与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基本目标) 1、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一切劳动者(城镇) 2、扩大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三三制” 3、建立新的基金筹集方式:部分积累制 4、建立养老基金增值的机制:银行信托管理 5、建立统帐结合的制度:共济性+积极性

第38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6、建立养老金调节机制(1)物价机制 (2)共享机制(工资机制) (二)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基础上:企业与职工在投保上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2、社会方面:缺乏思想准备,投保热情低 3、尚未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9.2老年福利

一: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必要性: 老年人特殊保障政策:1969-1982 二:主要内容 (一)物质生活福利:

1、老年经济实体(老干部中心、自学考试)

2、送温暖活动 3、福利院、敬老院 4、优惠服务 5、社区服务 (二)医疗保健

1、健康检查 2、老年病医院 3、康复疗养机构 (三)文化服务设施

§9.3农村老年社会保障

一:发展

(一)城乡老年社会保障时间差(生产社会化问题) (二)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形成与发展。 1、1956年“五保”救助。 2、合作医疗 1950-1980

3、1986年农村老年社会保障探索

1991年试点《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5推介 二:现状:(主要内容)

(一)农村老年社会救济:“五保”制度 两种方式:

1、集中在敬老院供养:村集体、乡镇企业收入、村提留、地方财政) 2、分散供养

(二)农村养老保险(80年代末:民政部) 特点:(p159)

1、自我保障为主 2、个人账户管理 3、缴费自由 4、一体化(各业人员) 5、县级平衡与管理

第39页 共78页

创建时间:2010-11-25 9:10:00

(三)补充式的养老保险(两种)

1、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计生部门→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保险公司→银行(1985)(辽宁初建)

实施形式:(3种)

a、人保 b、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基金会 c、绿色养老保险(增值部分) 2、农村退休金制度(发达地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度设计有歧视 1、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窄。 (1) 社会救助“三无人员”

(2)社会养老保险:领取人数/投保人数/应投保人数 2、保障水平低: (平均57元/月) 3、缺乏法制化的管理与规范: 4、思想观念不适应:

5、投保能力有限,农民纯收入 :2002年农业税收入500亿,占财政四:思想发展(讨论) (一)发展的必要性 1、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计划生育的需要 3、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4、伦理道德

(二)基本思想(1993) 1、政府方面,理顺其管理体制 2、从实际出发,适度发展

3、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4、特殊对象,特殊照顾

5、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第40页 共78页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bv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