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评课稿(2)
更新时间:2023-08-18 08:46: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 三国评课稿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是由南宁市二中覃源老师执教的一堂课改探讨课,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覃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
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反之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有深度的问题:1.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条件;
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3.在学习了有关曹操的史实后,你对曹操的认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覃老师让学生用表格形式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战役具体情况体现出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后,接下来进行知识巩固: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进而统一北方的条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较为积极,接下来覃老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中认识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道路,并且把这一知识运用到当今的人才竞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覃老师不仅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覃老师在攻破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没有把这一难点点透,而是从侧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曹操获胜统一北方的两个问题入手,虽然这两个问题就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但覃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点破,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难点的问题,始终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与难点问题隔着一层纱。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覃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我认为上课的趣味性欠佳了些,如果覃老师能够在学生讨论后,开展一些智力竞赛或在讲到曹操、诸葛亮时播放有关的影片,那么,我想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更加的高,这一堂课的 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就是在播放“东汉末年局势”课件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谈谈“东汉末年的形势如何?”,而覃老师在这里是自己事先归纳好,然后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这一段文字覃老师写得非常优美,而且篇幅很长,但似乎有背书给别人听的感觉,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覃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但覃老师在表情上稍显平淡了些,缺少些激情。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中,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在覃老师让学生把三国鼎立局面用图示表示出来,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画一棵树;有的学生画三个三角形,在覃老师引导下,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这也是这一堂课的优点。
以往历史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象阶段,难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和历史理性知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是“背背而已”,覃老师这节课能够精心编制"自主学习指导“材料,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了以往教学的表象阶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本篇文章来源于【大考吧】[];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shuoke/html/127270679896.html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
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两位老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5、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比方说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6、“你做史学家”这一教学环节提出了归纳概括性问题:“17-19世纪大西洋沿岸的重大革命?”、“针对日本的崛起你有什么启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些问题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反应更积极热烈,课堂气氛热闹而不失和谐。 值得商榷之处:
课堂中设计了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在教师里巡视,建议可以更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课堂可能会更和谐,小组讨论也会更有效。
四、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教师素养
教师本身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严谨,引导总结也很到位。 值得商榷之处:在复习课上,教师怎么样才能对学生的复习情况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规范课堂自主互助复习模式,提高复习的效率。
六、目标达成度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复习认真积极,思考问题也比较深刻。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选择复习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最终整体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了两位老师的复习课之后,我认为复习课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分类整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梳理方法,并提高梳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或个人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用图表、文字或其他的方式表示出来,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系统。
(2)、通过查漏补缺,使知识更系统化。
(3)、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初中历史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评课稿
[ 2007-6-27 15:38:00 | By: 张昌涛 ]
初中历史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评课稿
五月十七日有幸听了张波老师执教《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张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 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张老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几个重点知识都能联系学生的实际,语言贴切自然,事例生动。特别是“风云突变”的这个重点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教材的把握,图片列举恰当,学生反映强烈,整堂课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二、课堂语言应用巧妙。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自然,总
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张波老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评价语言有一定感染力。
不足之处是课堂气氛略显平静,教师讲解的过多,学生的参与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总之是一堂非常好的课,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 〖在线字典〗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
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
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初中历史说课稿-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是高一历史第18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考虑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重点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将形成本课的一个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二、思想教育目标: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三、能力教育目标
a)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b) 通过五四运动和以前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说教学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三部分: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第四部分:说学生分析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 导入新课
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故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近代史上中国所受的屈辱和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录像)
对,的确,中国4万万同胞在1915年的5月忍耐程度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没有料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和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中国,已不再是八国联军侵华瓜分时的中国了。中国人民已不甘心接受这个失败,于是,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导火线——中国的外交失败
关于中国的外交失败,我们补充一些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未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作战争后勤工作。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当时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打战时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等。那一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签“二十一条”时的情况?日本入侵山东是怎么回事?主宰会议的帝国主义强国不仅蛮横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作了以下处理:对前两项内容,和会“以不在和平会议的权限之内”为借口不予讨论;对归还大战期间
被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虽然讨论了,但日本借口“二十一条”中有明文规定,段祺瑞政府有同意的复文,坚持不交。因此,帝国主义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了日本 。同学们试想,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但没有从巴黎和会上收回任何权利,反而被帝国主义当猴给耍了,中国人能不愤怒么?(答)
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以后,人民外恨列强,内恨卖国的军阀政权,长久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像活山一样爆发了。人们将斗争的目标对准了那些人?为什么?
斗争的行动首先从那里开始?对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开始的。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录像)
五四运动开始了,学生的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先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前示威,又来到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当时,曹正与陆征祥在一起,他们听到学生过来的消息后,慌忙各自躲了起来。学生寻曹汝霖不到,一气之下火烧赵家楼,这一把火救了曹汝霖一命。起火的时候,陆征祥慌忙从屋中逃了出来,被学生发现。学生正好有气没处发,于是将他抓住,痛打一顿。这时大批军警赶来逮捕了32位同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4日北京大学 的行动如黑暗的夜空中发出的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立即震动了全国。第二天,北京学生纷纷罢课,进行爱国宣传,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在强大的声势之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当他们回到北大时,蔡元培校长亲自率学生迎接他们,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同学们将他们高高举起,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被捕学生的爱国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学生们为了救国,纷纷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在 6 月 3—4 日,北洋政府又到北 京大学大肆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也就是从 6 月份起,运动发 生了变化,请同学看书,填以下表格:内容 时间 5月 6月 主力 中心 规模 目标
问:1、主力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意义? 2、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在运动期 间不断发表
文章, 组织社团, 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他们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 还有孙中山,他为中国的命运奔波了 30 多年,虽屡次失败,但爱国心不减,他 总是摆脱别的会见,热情的接见学生,给予鼓励。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录 像) (教师总结)每当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爱国主义象一个严厉的法官,把一切卖 国贼都揪出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为民族的利益冲锋陷阵的人,就成 为千古不朽的英雄。 即使那些在别的时候或在别的问题上犯有错误甚至是罪恶的 人,只要他为民族作过一丁点好事,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 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请问是那 些? 3、直接成果: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 b.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
1.通过五四运动的时间、过程来分析背景.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
国际背景:日本、美国侵略
十月革命的影响
(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五四运动的过程来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1、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
”。
从影响面来讲,它波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群众发动的广泛和深度上讲,辛亥革命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群众和发动了群众,但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五四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成分有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人士。
3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又为新文化运动在全国更广泛的传播开辟了途径,一批先进的知识青年,经过实践的选择,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流。再五四运动后的第三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五四运
动的领袖,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后不断宣传马克思主 义,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的共 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请同学列举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 义方面的专论有那些? 五四运动前:《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运动后:《再论问题与主义》 由于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加上自身是以无产阶级为主的运 动,所以,它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 标志着中国革命将揭开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我们以前讲过一些,现在我们看表格:思考称 1919—1949 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那里?
名称 义革命
性质主革命
任务建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主力人民群众
结果和国
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 资产阶级民 反帝反封
资产阶级共 三民主义
衷。历史评课稿:第17课《第三次科技
革命》评课稿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30 14:32:11
查看( 11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历史评课稿: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评课稿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课是由史建玲老师执教的一堂课改探讨课,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
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是一节成功的高效课堂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
特点制定三个目标。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而且精心设计了四个有深度的问题。在讨论过
程中,学生表现积极。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提问——讨论——点评,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
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
最吸引人的地方。
第四。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中,
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
听王花老师《罗斯福新政》一课评课稿
时间:2010-06-09 10:21来源:历史组 林亚玉 点击:
579次
听王花老师《罗斯福新政》一课评课稿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 历史组 林亚玉
今天听了王花老师上了一节历史课——《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高一历史必修2的内容,无论是从考试看或是从其历史的影响看,这课都很重要。这一堂课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总体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恰当。王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与能力;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第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不仅让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实质,而且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罗斯福的个人品质,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上具有互补性。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设计安排合理,重难点突出,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王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有效的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能更为直观感受。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注重概念,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学流畅,教学手段多样。首先,运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总理,进而讲到美国人喜爱的总统罗斯福进入新课学习。在讲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临危受命,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他将如何应付,如何实行新政?能否力挽狂澜呢?直接进入到罗斯福实行新政的内容学习。本节
课有两大亮点其一:角色扮演。例如:让学生扮演胡佛、罗斯福进行竞选场景,让学生感受当时美国人民面对不断恶化的危机,到底谁的政策更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其二:进行情景创设,运用大量的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材料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但是我认为本堂课运用的材料篇幅太多,教师给学生看材料,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以致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不高。学生表演过于生硬,教师缺乏学法指导,鼓励、点评学生。情感资源不够深入。
总体上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合理,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但是表情平淡些,缺少激情。
初三历史复习课评课稿
采众长,促发展
山东省潍坊新华中学 孙文香
学校组织了组内听评课活动,目的在于促进老师的发展。在听了郑老师和王老师的复习课之后,确实收获颇丰,这两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
合作和探究精神,是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郑老师和王老师的自主复习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新设计和学生的自主互助复习、检查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我的粗浅
看法: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
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
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
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
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
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
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两位老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
用了教材资源。
5、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比方说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6、“你做史学家”这一教学环节提出了归纳概括性问题:“17-19世纪大西洋沿岸的重大革命?”、“针对日本的崛起你有什么启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些问题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反应更积极
热烈,课堂气氛热闹而不失和谐。
值得商榷之处:
课堂中设计了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在教师里巡视,建议可以更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课堂可能会更和谐,小组讨论也
会更有效。
四、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教师素养
教师本身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
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严谨,引导总结也很到位。
值得商榷之处:在复习课上,教师怎么样才能对学生的复习情况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乐趣,规范课堂自主互助复习模式,提高复习的效率。
六、目标达成度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复习认真积极,思考问题也比较深刻。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选择复习任
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最终整体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了两位老师的复习课之后,我认为复习课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分类整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梳理方法,并提高梳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或个人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用图表、文字或其他的方式表示出来,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系
统。
(2)、通过查漏补缺,使知识更系统化。
(3)、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BR< p>《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 〖在线字典〗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正在阅读:
三国评课稿(2)08-18
网络技术与应用题库(带答案讲解)11-05
《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优良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相关下载表格05-25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使用指南08-26
钉螺和螺卵静水沉降及运动方式的实验研究08-1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 开展社会保险费征缴执法大检查的通知09-24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04-02
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发现惊喜07-03
日本六本木购物中心考察报告 - 图文10-12
Excel高级应用 - 历年真题12-06
- 梳理《史记》素材,为作文添彩
- 2012呼和浩特驾照模拟考试B2车型试题
- 关于全面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实施的通知(红头文件)
- 江西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范本
- 律师与公证制度第2阶段练习题
- 2019-2020年最新人教版PEP初三英语九年级上册精编单元练习unit6训练测试卷内含听力文件及听力原文
-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十四) 北京版 Word版,含答案
- 认识创新思维特点 探讨创新教育方法-精选教育文档
- 00266 自考 社会心理学一(复习题大全)
-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 派出所派出所教导员述职报告
- 低压电工作业考试B
- 18秋福建师范大学《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一4
- 中国铝业公司职工违规违纪处分暂行规定
- 13建筑力学复习题(答案)
- 2008年新密市师德征文获奖名单 - 图文
- 保安员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 银川市贺兰一中一模试卷
- 201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2文科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 1.集合
-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届高三生物五月模拟考试试题一
- 三国
- 20082008年中考 成语200 注音 解 释
- 市政道路、排水、中水、路灯、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绿化养护考核标准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反馈表
- 网页设计与制作报告
- ISO7932-2004中文版
- 清单工程量与定额计价工程量计算规则对照表
- 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能力提升
-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题(2014-2015)
- 让美术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黄剑文)
- LD-ZDLP电子式电动单座调节阀
- 中国近代史(上)李侃
- 2012高中生物 3植物的激素调节说课稿 新人教版
- 各种型钢理论截面积、理论表面积、理论重量对照表
- 东大智能化质量手册
- CF手游攻略:CF手游运输船狙击流打法
-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化学用语
- IC datasheet pdf-TLC2272-Q1,TLC2272A-Q1,pdf(Advanced LinCMOS 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
- 石墨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 2015年农业项目补贴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