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高三复习学案

更新时间:2024-04-17 0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说》复习学案 编写

一、名句默写

1、是故无贵无贱, , , 。 2、位卑则足羞, 。 3、孔子曰:“三人行, 。”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是而已。

5、_________ ,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 。 6、爱其子, , , 。 7、师者, 。 8、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 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道

名词 (1) 会天大雨,道不通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7)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动词(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2)何可胜道也哉?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4)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代词(1) 郯子之徒\\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师说》以贻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之二虫又何知!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助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蚓无爪牙之利

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副词(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3)吾其还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连词(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助词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虚词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4、作师说以.贻之 1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 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四、实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3、惑而不从.

师( ) 4、其出.人也远矣 ( ) 5、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6、耻.学于师 ( ) 7、 惑.

矣 ( )

8、小学而大遗( ) 9、 士大夫之族( ) ....10、君子不齿( ) ..11、郯子之徒( )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1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1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五、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探究

解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口头翻译短文

(一)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a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