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2 学习提要

更新时间:2024-02-01 14: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当代文学》学习提要 第 一 章

识记:第一次文代会【概念】(时间,地点,内容——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作用——以制度的力量推进当代文学的思想艺术的规范)

第 二 章

识记:50-60年代对西方文学的译介情况(“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苏联文学”,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肯定,现代主义以及苏联文学中背离主流的创作受到否定)文联、作协的刊物(《文艺报》《人民文学》)作用(管理作家) 第 三 章

识记:对规范的两次质疑 (胡风“意见书”,百花时代的文学革新) 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写真实”“干预生活”的创作口号;胡风“意见书”【概念】

理解: 50至70年代文艺界大规模的批判运动(1、2、3、4、5、6)及其特点(频繁——贯穿近三十年的时间;政治化——将文学观念创作方法的差别和分歧放到阶级冲突的层面处理,不顾学理的规则,锻炼人罪) 第 四 章与第 五 章

识记:五六十年代诗歌观念的核心(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诗体的两种基本模式 (写实诗、政治抒情诗) 隐失的诗派(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 80年代出版的“七月派”诗人的诗集(《白色花》) 写实体诗的代表诗人(李季、闻捷、张志民) 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新民歌运动【概念】。

理解: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内容、抒情主人公、结构方式、语言形式) 第 六 章

识记:当代小说题材的重要性(题材被严格分类,不同的题材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 五六十年代小说的主要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五六十年代小说体裁的取向(长篇和短篇——长篇小说侧重于表现“历史”,短篇小说侧重于关注“现实”);小说类型的单一化(“戏剧化”小说)风格的单一化(浓烈雄伟)

第 七 章 识记:北方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两个群体(赵树理等山西作家、柳青等陕西作家);《锻炼锻炼》的中间人物:小腿疼 吃不饱;《创业史》刻画最好的人物形象:梁三老汉

理解:山西作家创作的共性(1、2、3) 《创业史》的艺术特色(1、2、3、) 第 八 章

识记: 革命历史小说【概念】;《红岩》的写作方式(组织生产)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成长史”,自叙传色彩。 《红旗谱》的“楔子”; 短篇《百合花》的成功(短篇小说的示范性,规范性主题的成功表达)。 理解:长篇小说史诗性的主要表现(1、2、3、4) 第 九 章 识记:欧阳山《三家巷》两个特色(侧面描述的角度,复杂性格的人物塑造) 《林海雪原》的“独创性”(古典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借鉴;故事、人物的传奇性)

第 十 章

1

识记:“百花文学”: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现代中国社会的“疏离者”的故事) 、 宗璞的《红豆》 第 十一 章

识记:散文年(1961年) 杨朔(散文名篇,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诗意”模式)刘白羽 (散文名篇,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模式) 秦牧(散文名篇,小品模式:重知识性,联想丰富,结构灵活自如) 邓拓《燕山夜话》(谈心、引导式的叙述风格) 第十二章 识记: 历史剧创作:田汉《关汉卿》 郭沫若《蔡文姬》,话剧创作的高潮(1963年到文革前夕)

理解:老舍《茶馆》的描写角度和结构 第十三章

识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根本任务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纪要》【概念】,文革文学的存在方式(纳入国家政治轨道)文革文学的特征(政治的直接美学化,观念论证式结构,革命浪漫主义的强调) 第十四章

识记:八个样板戏; 样板戏创作的主要途径 (移植);浩然《艳阳天》的斗争描写和英雄形象塑造 第十五章

识记: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赵振开的《波动》。 白洋淀诗群【概念】(1969年以后在河北白洋淀插队的知青组成的一个秘密写作的诗歌群体,代表诗人有根子、多多、芒克。) 第十六章

识记:第四次文代会 (“文艺民主”的提出);80年代作家队伍的主要构成(复出作家、知青作家);80年代的译介重点(20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 第十七章

识记: 80年代中后期的热门话题(“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文艺学的方法年(1985年)新时期文学的总主题(文明与愚昧的冲突)80年代报告文学的高潮(文革结束后不久,80年代末)

理解:80年代文学特征(历史清算和记忆的书写;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潮流化的特征) 第十八章

识记:归来诗歌的特点(自叙传性质,理性思辨倾向) 第十九章

识记:刊物《今天》; 对新诗潮的支持:“三个崛起”。 朦胧诗的诗学贡献(对个体精神价值的强调,语言、想象模式的变革); 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第三代诗”: “他们文学社”(“回到诗歌本身”,“回到个人”,对“日常口语”的重视) “海上诗群”(“知性”色彩,矜持的“贵族”气息) 第二十章

识记:伤痕文学【概念】(文革亲历者讲述创伤记忆的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主要写人物意识活动,并以之组织情节,结构作品的叙事方法)。 张贤亮小说(“自

2

叙传色彩”,“落难公子”的叙事模式)。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当代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的描写)。 第二十一章

识记:寻根文学运动的“宣言”: 韩少功《文学的根》;《爸爸爸》(丙崽象征意义)贾平凹《废都》:对明清白话小说艺术的吸纳。莫言的《红高粱》:“高密东北乡”的构造。汪曾祺的小说(注重民情风俗的表现,散文化的叙述)

理解:寻根小说的艺术特征(对世俗日常生活,对与之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对生活情景、细节的真实描述与幻想象征语寓言的因素糅合;传统小说艺术的借鉴) 第二十二章

识记:现代派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写青年的叛逆情绪、生活,荒诞变形,“形象化的抽象”等艺术方法)。先锋小说(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 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重视“叙述”,先锋小说开始引人注目的共通点。《拉萨河的女神》: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格非的“叙事怪圈”(“空缺”)。 余华早期作品的“暴力”“死亡”叙事。

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单位》 理解:新写实小说【概念】(80年代后期崛起的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以零度情感为叙述策略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的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 第二十三章

识记:女作家创作的两次高潮(“五四”时期,80年代)女作家的小说:王安忆“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长恨歌》:通俗言情小说的讲述方式。个人化写作: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与往事干杯》 第二十四章

识记:巴金《随想录》:“说真话的大书”。 杨绛《干校六记》:沈复《浮生六记》的某种承传。 学者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 第二十五章

识记:九十年代文化上的突出表现:通俗流行文化的崛起。精英知识分子、精英文学的“边缘化”,“人文精神”的讨论(1993-1995)

理解: 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文学潮流的淡化;诗歌的边缘化,长篇小说热,散文热;批评的自足与尴尬;“先锋”探索的式微;生存欲望的书写)

综合题:1、80年代前后的文学环境有何不同,试从译介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方面予以论述。

2、论述80年代以来小说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ad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