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和 让孩子健康、诗意、平和地长大
更新时间:2023-08-02 05:45:01 阅读量: 美文摘抄 文档下载
- 家校合和共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育人的三种途径,它们是共同守护孩子成长的三个支撑。如果用树的结构来比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枝叶。树根深埋在泥土之下,看不到却非常重要。树根所吸收的水分和营养决定了一棵树的高度和广度,树根的吸纳能力和伸展能力就如同家庭给予孩子的教养和能够为孩子提供的资源。孩子有时候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孩子的心性和品格就能看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和实践者给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赋予了很高的权重,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认为,带来孩子学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背景差异,相关文献更是汗牛充栋。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树根,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枝叶。一棵树能否在物种聚集的丛林中找到一席之地,依赖于其树干能否把枝叶向上送到有更多阳光的地方,一棵树的枝叶覆盖越广,越能吸收更多阳光,越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更多自然能量转化为生命力量。枝叶覆盖广就如同教育中给予孩子更宽阔的视野,让他们能够体认多元的社会,就越能培养具有博大心胸和弘毅格局的孩子,孩子就能成长地更好。
树干是非常重要的连接根和叶的组织,是养分传输的载体,是把枝叶送到阳光之下的支撑,这就如同教育中,学校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是儿童生活和形成社会性发展的场所,是社会资源作用于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对世界形成认识和判断的辅助者。登高才能望远,树干越高,枝叶就越少受到其他植物的遮蔽,越能有效地吸收能量。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根、茎、叶其实是不能独立发展的,需要相互协同。学校和家庭共同塑造了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获得的能力,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协同。特别是家校之间需要合作。当学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与家庭中的父母亲属成为合作伙伴,他们将为发展儿童的社交能力、情感情绪和学术能力创造机会。
教育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公共性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扮演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角色。即使没有从事教师职业,大多数人也会在育儿的岁月中积累一些教育者的经验。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教育也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需要敬畏的学科,教师是一个典型的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家长的认知也需要不断迭代。所以,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协作而不是冲突;要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要多碰撞、交流、深度参与,而不是像两条平行线,互不干扰。实践告诉我们,家庭的很多焦虑以及学校管理成本的增加都是源于家校之间不协同。
但是,家庭和学校存在不同的立场,家庭强调孩子个人从中获得的成长,而学校除了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还要关注群体的效应。二者的伙伴关系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校共育的重点是家庭、学校与社区三者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三者通过沟通形成对人的培养;家校共育的难点是家长和学校是否有一致的价值认同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家校共育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家长、老师、学生共同的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在共同学习中解决问题。
最近有一本畅销书《爱、金钱与孩子》,这本书从家长的视角,用经济学的理论透析了当前家庭的教养方式。“鸡娃”一词并不是中文语境下独有的词汇,在美国也有盘旋于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父母”。《爱、金钱与孩子》写道: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常常闲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大家都自由地玩耍且很少参加有组织的活动。但是在这样宽容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后来更多的变成了“直升机父母”。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往往是由此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的,而不是彼时小时候接触的育儿文化。
家庭教育的教养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调查发现,在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成绩更好,幸福感和自尊感更高,更健康,更不易于沉溺于吸毒、打架等等不良行为和习惯。权威型教养方式在塑造子女上更成功的秘诀、同时也是这种教养方式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就是“父母参与”。父母要更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在校生活,他们不是通过命令使孩子服从,而是试图以理性、问题导向的态度引导孩子的行为。通过努力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育人上面,家庭是先于学校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最早的学校其实是依赖于宗族和血缘关系聚集,我们称之为宗学或者族学。现代学校的形成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对大量技能的需求有关,与职业分工发展之后的大量女性进入职场有关。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家庭和学校是各司其职的,就像社会的两个专业化部门,但是在未来教育理念中,“突破边界”是一个关键词。学校教育的边界要逐渐被打破,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校园,学生学习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在学校专职工作的教师,家长需要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中来,形成家校共育。在教育者和家庭之间创建有效的伙伴关系,为学习创造一个有吸引力和支持性的氛围,能促进儿童的学术、社会和情感技能的发展。
人的成长如同四季,每一阶段的成长都经历了一个从酝酿、萌发、生长到收获的过程。家长和教师时常面临的是身体和心智变化中的孩子,更需要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孩子发展的关键词。在冬天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酝酿一切可能;在春天呵护孩子的兴趣,为他的萌发提供希望;在夏天鼓励一切大胆、自主、稳健的探索,在秋天欣赏他一点一滴的收获。
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特别要学会为孩子的未来积蓄能量。首先要锻炼健康的体魄,好的体魄是健康快乐生活的前提。运动不仅仅是增强孩子体质的好方法,也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品格形成密切相关。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运动与数学具有相似的脑兴奋区,同样,运动出色的孩子也有潜力学好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运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肢体训练的过程,还能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塑造青少年的坚毅品格、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等等。第二要诗意的生活。亲子之间不谈学习的时候都是“母慈子孝”,一说学习就“鸡飞狗跳”。这反映了一种亲子生活的紧张状态,但作业和成绩不是、也不应该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唯一话题。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成为很多家长焦虑的问题。成绩涉及教育评价,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在不断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强调了要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克服重分数轻素质的导向。其实,相比于考虑教育的结果性评价,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教育的过程性评价。“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的亲子相处也是父母通过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来影响他们行为的好时机。寒暑假意味着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家长与孩子可以一起游历,一起读诗,一起观影,一起赏乐共度时光。这是生活,也是教育。第三要有平和的心态。如果说诗意的生活探讨的是亲子相处的艺术,那么平和的心态探讨的就是亲子相处的科学。儿童心理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教育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认识了这些规律,才能有平和的心境应对多种多样的意见分歧甚至是冲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个阶段都需要对孩子有新的认识,每一次重新认识都会使家长与教师达成新的理解,并对接下来的教养方式产生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家长和教师都需要熟识一般规律,研究个体差异。在课程中学习育儿、教子的工具,在相处中践行陪伴、引导的艺术。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正在阅读:
家校合和 让孩子健康、诗意、平和地长大08-02
WCS软件在自动仓储系统中的应用03-22
小学作业展览评比方案02-01
小学阅读训练每日一练(适合4-6年级)04-28
2013年第二十六届-中国石油企业协会09-19
发掘运用好西畴精神05-25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答案为图片版)09-21
深圳市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技术指引 - 图文03-20
- 怎样对伤害过的众生忏悔解怨?
- 高手遇事,都懂得这三条处理“法则”
- 孩子的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 黄海波“嫖娼门”后复出再遭封杀:屡屡被下套,幕后黑手竟是··
- 我们的问题根本不是中美关系
- 2021年《最佳微小说》短到极致,却催人泪下
- 健康,是你最大的责任
- 实录:我终于还是没抵挡住渣男的诱惑
- 寒招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 《达道里》经典影评有感
-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 世界是个班,美国是班长,猜猜中国的职务,乐死我了!
- 为何要把死搞得惊天动地
- 【连载】我的中年危机(九):差点带进坟墓的秘密
- 《激活组织:从个体价值到集合智慧》读后感摘抄
- 婚后20年,凤凰老公的真面目让我胆寒
- 不想伤害不等于不会伤害别人,对别人好别人并不一定接受
-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要学会读懂一个人
- 致命爱人和她的秘密
-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 诗意
- 平和
- 长大
- 孩子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