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2-03 02: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感谢王祎蕾,冯梦迪,宋亦明,王玉溥,朱筱睿~~~

第一章 导论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它的研究议题有哪几类?研究路径有哪几种?

国际政治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主要是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本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

研究议题:

A.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

B.地区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例如欧洲区域化、亚洲区域化等)、联盟经济; C.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研究路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就一直围绕着两个领域展开研究: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个是国际体系的研究。

A.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上的四种具体研究路径: 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三个最为基本的假设:世界经济体系是有结构的。国家是单

一行为体,有富裕和贫穷之分。体系决定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

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对国家的定义:第一类是将国家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

安排;第二类是将国家看做是一个行为体;第三类是将国家看做是一种由官员和制度组成的国内政治结构。

以社会中心的研究路径: 两个最为基本的假设: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国家利益实际上

反映了不同政治集团以 及社会力量的利益,社会在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外经济政策

是社会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

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三个基本假设:政治联盟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

中处于核心地位。政治联盟并不是稳定的,政治联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贸易政策中政治联盟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程度。

B. 对国际体系的研究路径

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的研究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基本的倾向: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合作的研究;通过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关联性来研究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国际体系中的国际制度、机制的设计以及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2. 为什么说国际政治经济学突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

首先,就研究范围来看。传统的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范畴是政治安全领域,以战争与和平

- 1 -

为焦点,以国家为中心。而国际政治经济学主张凡能够有效地提出要求的实体,都应当被视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张从两个方向突破过去的研究范畴:一是打破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的界线,二是打破国内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界线。

其次,关于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传统的观点是应当聚焦于权力和利益,确切的说是民族国家的利益和掌握在国家政府手中的权力。国际政治经济学主张把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作为新的核心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联系。应当从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的相互作用中寻找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的钥匙。

第三,关于研究的出发点和分析工具。传统理论从战争与和平入手,遵循政治学的逻辑和方法。国际政治经济学则以合作与冲突为切入点,关心的是国际活动的参与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达成妥协进行合作,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冲突对抗。

3.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和理论观点是什么?它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什么样的启示?

政策主张:

古典重商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强调货币(铸币)的绝对增加,强调多卖少买,发展成为货币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强调通过对外贸易来增加货币,发展成为贸易平衡论。

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在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主要为以下几点: 1.货币即财富。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个国家财富的大小就在于拥有金或银等贵金属的绝对数量,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有两方面,即金银矿的开采和发展商业,尤其是发展对外贸易。

2.国家干预经济

A.进口禁令和关税保护,使得国家吸收大量国外的货币,在贸易平衡上处于有利地位 B.办法特许证以及给资本家经营手工工场业的垄断权,国家通过颁发特许证,允许某些资本家成立公司和拥有出口某些商品的特别权利

C.政府之间制定通商条约,以保证各自对某种商品的垄断权。 D.推行殖民政策是各国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出发点是宗主国应该能够从殖民地直接进口商品,而不用通过货币或高价的商品从某国购进或交换,如此便于欧洲殖民国家建立一个封闭的商业和工业帝国,改善自己的贸易收支。

理论观点:

李斯特,指出世界主义经济与流行学派的理论体系,提出国家经济学理论: A.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生产力既包括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劳动,也包括维持法律与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性,即不仅体力劳动、物质资本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精神劳动也是生产力。一个国家的进步和财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财富。

B.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C.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但是关税保护应有相当的节制,否则会削弱国内生产力,给税收带来不利。只有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时,才有理由采取保护措施。所有的保护方式,没有一个绝对有利或有害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特有的环境和工业发展状况。

启示:

古典重商主义在发达国家资本积累早期阶段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对70年代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有两点启示。

- 2 -

A.国家利益与国家体系。国家的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强调在国际体系中加强重商主义国家的建设,政府积极干预新兴的国内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并在最大程度上依靠保护主义政策来保护国内工业,反对外来的竞争者,以此保证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正常发展。

B.民族经济与工业化。19世纪到20世纪,所有国家都在强调重商主义,将工业化作为国家的奋斗目标。工业对经济具有溢出效应,工业的发展会导致经济的总体发展,能使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政治上的独立成为可能;工业化是现代世界军事力量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安全的核心。

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和理论观点影响,国际体系中出现了经济民族主义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出现了国家主义理论。

4.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古典自由主义范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①亚当?斯密:

A、绝对优势理论: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反对重商主义一味地追求对外国输入品进行管制。

B、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认为虽然安全比富足更加重要,但相对于国家相对权力,国家乃至国际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制度,特别是市场更为重要。

②大卫?李嘉图:质疑了斯密的绝对利益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产品生产商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国际分工和贸易仍然可以发生。 ③共同特征:

A、人的本性:运用理性能力追求自我利益。

B、社会:好的社会允许个人自由地追逐个人的利益,自由就是没有政府的高压和他人的强迫。

C、政府:有限干预。

D、市场:市场是为满足人类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交换的条件是由大量的供给与需求的不断平衡来决定的,而非由权势来决定。

E、道德:没有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决定某种特定的价值优于其他价值,因而,个人可以自由根据好恶来决定对错但不可伤害他人。

F、平等和公正:平等是指每个人从事经济活动和享受宪法保护的机会平等。公正是指宪法既保护个人权利,也惩罚危害他人权利的人。

G、效率:指将资源分配给那些最愿意并且最有能力为其付出代价的人们。

5.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概念上?

A.在任何社会中,经济关系都是基础,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B.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时代的整个社会分类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 3 -

C.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两类积累,即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原始积累是强迫劳动者彤生产资料分离,在一极造成“自由的”无产者,在另一极造成资本家。资本积累则是建立在对剩余价值的剥夺上。

D.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货币所有者一旦购买了劳动力,就有权使用劳动力,这样,除了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补偿劳动力生活费用的价值外,就出现了资本家不负任何报酬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产品或价值,它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日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这种价值。

E.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出于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的需要,而投入新的生产,这样剩余价值转变为资本。伴随着这种剥夺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的几句,资本主义制度变得日益具有国际性。

F.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就是剥夺的加剧,最终的结果便是资本主义的灭亡。

G.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落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书上并没有清晰的归纳古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辛老师PPT中有如下一部分叫做古典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但实际上我觉得是归纳的内容)

第一,在任何社会中,阶级斗争以及其他社会固有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的失调。

第二,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动力。

第三,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受一种社会运动经济规律所支配,这些规律包括不平衡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

第四,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必然的终结阶段。 启示

A.剩余转让:剩余价值是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转让的,剩余价值最终被转让给资本家进行积累,即剩余价值是由边缘区转让到核心区。

B.资本积累:爱本积累是资本家追求的最终目标,通过资本积累,资本家扩大了生产规模,获得了高额利润。中心区和边缘区的交换是一种不等价交换,在这种交换中体现了中心区对边缘区的剥削。

C.工资水平。工人的工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资本家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或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工资水平受经济周期影响,利润的高低以及高工资商品和低工资商品供求的变化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

D.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双重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20世纪50-60年代盛行的依附理论以及70年代兴起的世界体系论主要继承并运用这四个概念范式。

6.请简要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其局限性。(620)

(博弈论是一种数学运筹方法,后来被引入经济学等研究领域,50年代以后运用于国际政治学。以“从事国际博弈的都是理性行为者,各自追求自身利益,并且都面临既定的报偿结构环境”为前提,分为“零和”或 “非零和”以及“两方”(two-player game)和“多方”(N-player game)博弈。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运用博弈论模型时强调 “非零和”;研究重点是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 ;强调多层面的、多轮次的博弈对国家交易行为的影响。 博弈论对国际合作的研究是建立如下理论假定的基础上:国家是统一而理性的行为主体,国家间的博弈是由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341)

基本假设:共同知识(脏脸博弈)是博弈论的最基本假设,指“所有参与者知道,所有参与者知道所有参与人知道,所有参与人知道所有参与人知道所有参与人知道”的知识。

- 4 -

三个基本要素:行为体:是指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其目的是根据自己的偏好,通过选择性的行为(战略)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行为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团体。效用是指行为体对自己所得利益的估计。战略,是指行为体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行为体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

两种状态:纳什均衡:指一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的理由打破这种均衡。帕累托最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即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的状态。(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的关系) 局限性(279)

(1)理性的有限性: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完全理性的,能够没有错误地选择最佳手段达到目的。然而事实上人的有限理性并不满足这种假设。

(2)偏好的社会局限性:由于理性有限,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进行选择,这同样打破了完全理性的假设。(e.g.在分析国家行为时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影响) (3)集体行动过程的复杂性:国家的决策过程受到该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整个地位、该国的特殊实力、国内联盟的强弱程度的影响。博弈论被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必须面对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4)信息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共同知识是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只有所获取信息是真实的,才可以用博弈论进行分析。

7.请简要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界广泛使用并最为典型的四种博弈,并指出其对于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1000) 协作博弈 简要介绍 囚徒困境是协作博弈的经典模型。两个基本特征:①协作博弈的均衡结果对于双方都是次优选择,双方都想摆脱次优的困境,所以不合作就成为博弈双方主导战略。②在囚徒困境中,任何一方都有通过欺骗对方而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可能,因此处于囚徒困境中的双方存在着背叛和搭便车的可能性。 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 ①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是解决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而在相互合作中,任何国家都需要获得有关其他国家行为的广泛信息。 ②解决国家之间的协作博弈必须有强有力的正式的制度或者机制作保障,通过建立较强的制度或机制,使得背叛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 否则很难避免背叛或搭便车。 应用:互惠贸易自由化、 资源的集体管理 尽管国家都有自己偏好的结果,但由于没有主导战略,双方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在两种均衡结果中何者将获胜。如果能通过协定或协议是的双方在分配问题上达成一致,就可以获得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应用:全球和地区市场的监管分析 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体,如果拥- 5 -

协调博弈 性别博弈是协调博弈的经典模型。两个基本特征:①尽管双方偏好有所不同,但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和选择趋向。②博弈双方必然有一方做出轻微让步,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由于双方在利大利小分配上的争执,最后导致“共同失利困境”的可能性。 猎鹿博弈是协调博弈的经典保证型博弈

模型。两个基本特征:①两个行为体有一个共同偏好的最优结果,由于双方都没有主导战略,因此只要合作就可以是双方利益最大化②虽然相互背叛也能获得均衡结果,但这是次优结果而不是最优结果,因此在保证型博弈中,没有背叛和搭便车的可能。 劝说型博弈 (行为体偏好不对称博弈) 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行为体的利益偏好是不对称的②强者一方将合作作为主导战略并愿意单方面提供公共物品③博弈双方不但存在利益分配问题,也存在背叛问题 有公开透明的内部制度和协调一致的政策,就能通过相互合作使得利益最大化,单边行动以及背叛都不利于利益最大化。因此信息的透明度与国家行为的理性化是保证此类博弈中国家达到利益最优的关键,甚至可以取代制度建设。应用:金融市场中相关国家的合作 在劝说型博弈中,强国往往面临其他国家“搭便车”的挑战,强国往往选择通过威胁(减少给弱国的偿付额度)与承诺(提高支付的额外额度)与其他国家达成合作。尽管要付出高昂成本,但是强国却能获得持久的主导权作为补偿。因此,处于劝说型博弈的国家,只要相互建立了可信度,通过合作技能避免“搭便车”,也能进行利益的合理分配。 应用:美国对技术出口的管制、朝鲜半岛的安全机制建设 第二章 相互依存理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相互依存、敏感性相互依存、脆弱性相互依存和复合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一般而言,以来指的是为外力所支配或收起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这些影响往往源自国际交往——跨越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相互依存不意味着:互利和没有冲突、“非零和”、完全平等。依照彼此付出的代价,相互依存可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不对称依存。 敏感性相互依存:敏感性指的是在某种政策框架内所作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 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衡量标准:跨国界的交往数量、因交往变化所付代价对社会或政府所产生的影响

脆弱性相互依存:脆弱性是“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条件所强迫付出的代价”即一方对另一方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衡量标准:做出这种政策变化代价的大小和承受这种代价的政治意志 复合相互依存:(1)社会间多渠道联系: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外交部门的正式安排及政府权势人物之间的非正式关系;跨政府关系,包括政府非权势人物之间(面对面和通过电讯)的非正式关系;跨国关系,比如跨国公司的行为。(2)国际间关系的议程包括许多没有明确或固定等级之分的问题(3) 军事力量起着次要作用 2. 简述复合相互依存的政治过程。(467)

- 6 -

(1)联系战略:强国越来越难以运用支配地位控制其他问题的最终结果。这不妨碍强国运用其优势来影响和控制相关问题的结果。贫弱国家因为国内利益相对简单,运用联系战略,从强国获得让步或附带补偿。

(2)议题的设置:议程的形成,即某些问题如何获得高官们的持续关注。经济增长和敏感性相互依存的增加影响议程设置。国际机制变得无效或无法适应某些重要问题的需要,心怀不满的政府会要求变革。各问题领域权力资源分配的变化将对议程产生影响。实力上升的国家政府可能将某一问题与其它问题联系起来处理。议题的政治化过程不但自上而下,还有很多自下而上。跨国行为体重要性的增加也将影响议程。各种问题提出的技术特征与制度背景将极大影响着政治化的模式。

(3)跨国及跨政府关系:这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跨政府联系。相互依存愈发展,政治上讨价还价的结果就愈受跨国关系的影响。跨政府政策网络的存在,导致对国际政治的一个标准前提——国家依自身利益行事——有不同解释。(哪一个自身?什么利益)

(4)国际组织:特别有助于议题的确定。有利于弱小国家提出倡议、推行联系战略。是促成联盟建立的触媒。 现实主义条件之下 复合相互依存条件之下 国家的目标因问题领域而异。跨政府政治的存在,导致目标难以确定。跨国行为者将追求自己的目标。 适用于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资源最为相关。相互依存、国际组织和跨国行为体的管理将是主要的手段。 议程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各问题领域内权力资源分配的变化;国际机制地位的变化;跨国行为体重要性的变化;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以及敏感性相互依存增强而导致的政治化等。 军事安全将是首要的国家目行为体的目标 标 政府的政策工具 军事力量是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尽管也采用经济手段及其它政策工具 实力均衡的潜在转变和安全威胁将确定高度政治领域的议程,并将对其它议程产生重大影响 议程形成 问题的联系 由于武力的效用难以发挥,强国实行联系战联系将降低问题领域间后果略将愈加困难。弱国通过国际组织推行联系的差别,增强国际等级区分 战略将削弱 而非增强国际等级区分。 受制于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国际组织的作用有限 国际组织将设置议程,促动联盟的建立,并为弱国的政治活动提供场所。选择处理某问题的组织论坛并争取支持票的能力将是重要的资源。 国际组织的作用

3. 从相互依存出发,有哪几种模式可以解释国际机制的变化?

相互依存论者把对相互依存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具有主导性的安排称作为“国际机制”。 (1)经济进程的解释模式

该模式的解释一般基于三个前提:技术变革和相互依存的增加使现有的国际机制过时;政府必须对提高生活水平的国内政治要求迅速做出反应;资本、货物以及某些情况下人员的国际流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政府修改或重新创立国际机制以恢复其有效性提供强大动力。

经济进程模式抓住了技术变革在解释过于一个世纪各种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政府在做出决策时, 继续为安全、自主权及其它价值而牺牲经济效应。该模式对从一种均衡状况

- 7 -

转向另一种均衡的困难轻描淡写。该模式忽视了相互依存带来的利益问题因团体、部门和国家的不同而迥异。因为其主要解释变量为长期趋势,难以有效解释各种变异。 (2)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

在一种国际体系中,结构决定国际机制的性质,军事实力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战争往往导致机制变迁。在没有战争的情况,霸权体系的收益及该收益的分享也有可能导致国际体系中的总体权力趋于分散,因而导致该体系的崩溃。 当权力更为集中时,有利于强国利益的新机制将应运而生。 评价:该模式预测各问题领域的结果有强烈的趋同倾向。大国可以将权力资源用于一切领域,以确保同等的边际收益。基于总体权力结构的传统解释模式,简明扼要和预测简洁。揭示了冷战期间经济秩序的大致特征,特别是基本分野。当解释从国际经济机制的大致特征转向机制变迁时,这种简洁模式失灵。没有为预测提供良好的基础:对国内政治、利益和问题做出的预期不够充分。对各问题领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忽视了各国的多渠道联系所引致的复杂性。

(3)问题结构模式

此种模式假设某一问题领域中的权力资源在用于其他问题领域时, 就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效力。在问题结构模式中,武力可以使用,但将付出高昂代价;对各国政府而言,军事安全并非居于问题领域等级之首;各个问题领域不可能有效地联系起来,权力资源也不可能轻易地转化;不同的问题领域存在不同类型的政治过程和制度。此种模式还认为,强国制定规则;但起作用的是问题领域内的实力。当一个问题领域内基本权力分配与一个机制内的有效权力分配不一致时,该机制有可能发生变迁。 评价:问题结构模式能够对特殊情形做出明晰的预测。一旦不同问题之间成功地建立起来联系,问题结构的解释力就会下降,因为分析者需要更多的信息;但区别力较强。该模式忽视国内和跨国行为体。结构解释模式的简单性使之成为分析机制变迁的最佳起点。这些模式只能提供部分解释。 (4)国际组织解释模式

基本假设:一系列的网络、规则和机构一旦建立,将难以清除或者进行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连具有优势潜能的政府有时也会感到,当它与现存的网络、机构中的既定行为方式发生冲突时,就难以执行自己的意愿。国际机制依照能力分配的状况建立、组织起来,随后相关的网络、规范和制度却影响着行为体运用这些潜能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基本能力越来越难以作为国际机制特点的衡量指标; 国际组织的网络、规范和制度提供了影响后果的权力。影响后果的权力将由依存组织的能力——如投票权、组建联盟的能力、对精英网络的控制——所提供。在此情况下:机制不再与国家能力的基本配置相一致,国际组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在基本权力结构没有发生变迁时,国际组织为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力提供解释。机制变迁的主要根源:其它网络、规范和制度或许介入特定的组织形态,从而影响国际机制的性质。该模式强调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政治进程。该模式主要强调政府间或跨政府关系的多层次性。国际组织模式比基本结构研究法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信息;赖以建立的因素更为短暂,更有可能发生逆转。国际组织模式只能在复合相互依存条件下使用,即使在复合相互依存条件下,国际组织模式的可预测性也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国际机制的信心和态度。 二、论述题

指出相互依存论理论中对你观察、研究全球政治经济最有帮助的部分,评述这一部分并举例说明;指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该理论局限性的部分或该理论最薄弱的部分,评述这一部分。

- 8 -

通过对相互依存理论的学习,我发掘该理论将非国家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原有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认识。更为全面地说,相互依存论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批判,让我受益颇多。

传统现实主义理论者存在三个传统的假设,即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舞台的最重要行为体、军事力量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世界政治中的问题具有等级之分。但是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现实主义者的理论存在缺陷,对于很多问题不存在解释力,如美元浮动、石油冲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互依存论者进行了反驳:社会联系渠道的多样、问题间等级之分得以消失、军事力量不起主导作用。事实上在当前这一理论仍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和突出,国家主权不断削弱,甚至部分国家再想超国家机构让渡主权。在这一过程中,经济问题变得同政治问题一样重要,对于贸易、投资以及援助问题的讨论甚至超过了对军事和战略问题的关注。这些实践都说明了相互依存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理论也存在不足,相互依存论忽视了对国家实力,特别是对霸权国家实力和行动力的考察。事实上相互依存的国际机制必须有一个制定者和维持者,而这个制定者就是霸权国家。换句话说,相互依存理论太注重对于相互依存、国际机制、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的探讨,反而忽视了传统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的探讨和分析。

第三章 霸权稳定理论

一、简答题

1.理解霸权有哪几种模式?

霸权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解模式:一种是基本力量模式,一种是力量行动模式,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模式。

按照基本力量模式的观点,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有四种物质资源尤其重要,包括原材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中的竞争优势。在此模式中,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霸权国家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志:巨大的市场规模、货币优势以及经济的灵活性和流动性。

按照力量行动模式的观点,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主宰国家之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但这一理论同时具有将霸权国家看做国际体系合作中充要条件以及忽视国内因素的局限。

- 9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霸权是一个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将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际体系中。历史上增有荷兰、英国以及美国三个霸权国家,他们的霸权与在农业-工业、商业以及金融方面的效率相关;奉行全球“自由主义”;霸权力量主要源于海洋的军事力量模型。

2.霸权稳定论者是怎样论述霸权和国际体系稳定之间的关系?

霸权稳定论者主要是从经济领域或政治和军事领域论证两者关系的。 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层面:金德尔伯格认为一个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他通过分析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案例得出了国际体系中必须且只能有一个稳定者,这个稳定者就是霸权国家的结论。吉尔平认为,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必须有三个前提,即霸权、自由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

世界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霸权层面:吉尔平认为对国际体系的统治或控制主要有三种途径:政治联盟之间权利的分配;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国际体系中的一系列权力与规则。霸权国家实力越强,国际体系越稳定;霸权国家实力下降,体系便开始失衡并且越发不稳定;无霸权存在时,爆发大战的可能性极大,国际体系将解体。 3.霸权稳定论者是怎样论述霸权周期和国际体系的变革的。

霸权稳定论者主要从霸权周期以及霸权周期的动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霸权周期是指霸权国从兴起到衰退的整个历史时期。莫德尔斯基、沃勒斯坦以及吉尔平等人都提出了不同的霸权周期理论,并根据霸权国家的历史实践进行了划分。

霸权周期的动力是成本与收益。拥有高效率的国家能从世界性的市场获利更多并且有意愿、有能力维持世界市场;虽然认识到存在搭便车现象,但是霸权国家仍要支付搭便车的成本;这就要求霸权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剩余。随着维护国际体系的成本的增加、搭便车者的发展以及霸权国国家自身的衰落,霸权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减弱。自身经济剩余减少、边际收益递减、公共成本的提高以及搭便车者的崛起都会使得霸权国家必然衰落。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体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霸权战争,国际体系的失衡会导致霸权战争,霸权战争则会导致国际体系的变革。

二、论述题

指出霸权稳定理论中对你观察、研究全球际政治经济现象最有帮助的部分,评述这一部分并举例说明;指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该理论局限性的部分或该理论最薄弱的部分,评述这一部分。

霸权稳定理论中最有帮助的部分是:建立了霸权实力与国际体系稳定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基本符合数百年来国际关系的客观实践并且在未来若干年内仍然具有解释力。霸权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经济和政治(军事)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实践证明了霸权国家是稳定的国际体系的维护者,一旦霸权国家实力下降,国际体系将变得不稳定甚至出现争霸战争。自西班牙(葡萄牙)至荷兰,再到英国,最后到美国的国际关系实践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一理论对于考察分析美国霸权与当前世界体系稳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该理论最为薄弱的部分是对于霸权周期的论述,基于当前全球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的实践,传统霸权周期理论极有可能将失效,理论的解释力也只能停留

- 10 -

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占地位不复存在,但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旧是最为重要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霸权式的领导地位依旧存在。牙买加体系确立后,虽然出现了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但是美元仍是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在特别提款权中美元的地位也是最重要的。由于美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最强大,美元仍旧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业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货币,因此美元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对世界经济仍具有最重大的影响力。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以美国的战略和构想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一系列规范、规则、制度仍然在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日益增强,美国仍旧在这两个国际经济组织中拥有最大的发言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没有因为牙买加体系的确立而完全稳定下来,并且其内在缺陷严重危害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国家仍在积极寻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反案。这些改革反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重新建立像金本位那样的商品货币本位制;而是建立超主权货币;三是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商品货币本位难以与当即高精度发达的国际经济相适应,超主权货币则要求各国让渡一部分主权,推行难度很大。因此,就目前来看,实行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行性最高,也符合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由于多极化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与全球经济格局的适应性,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体现出鲜明的多极化趋势。这一趋势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一个市场过程,更是国家间财富分配格局的重建,与国家权力和货币势力范围的扩张紧密联系,是一种政治现象。一国的货币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依纪,该国就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货币权力”,;就能因为在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关系中居于优势地位而具有影响他国行为的能力,从而谋取国家利益。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的趋势中,自发行之初就成为与美元相比最具发展潜力的货币——人民币,最为引人注目。

二、中国为什么要倡议、主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作为一个多边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将会面临哪些挑战?

- 16 -

第九章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简答题

1.国际贸易摩擦政治化有着什么样的内在机制?

政治权力,特别是外交谈判,是实现供需平衡的途径。 选票和权力是贸易保护主义供需双方交易的筹码。 供给者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

需求者是特殊的选民集团、厂商和以特定产业为母体的政党和议员。 各个发达国家内部,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市场。

从事非生产活动而获得利润:院外活动——贸易保护主义法案——特定行业的垄断利润 特定选民集团组织得越好,院外活动也就越有效。 国际竞争力越差的行业和企业越是对政治外交感兴趣。 反对贸易保护主要有跨国公司、消费者。

政党政治中对贸易政策的最佳均衡

资源增值形成的当选概率的正边际效应—-抵消-—资源流失造成的负边际效应 行政机构是关税形成的重要行为主体 行政官员的外部约束的最大参照量:法律规定的其服务对象中那些最有声望、地位和影响的人与部门。

2. 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将会在国内产生怎样的收入分配效应,国内的资本家和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支持对外自由贸易,在什么情况下支持对外贸易保护?

- 17 -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自由贸易:将导致丰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使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 琼斯——尼瑞模型(特殊要素模型)

自由贸易:将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的边际价值产品,进而降低它的特殊要素的实际收入;出口部门的专门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水平将会相对提高。

二、论述题

1.当代相互依存体系(冷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具有哪些特点,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中国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提出的建议不要超过三点) 特点:

(1)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空中发展 (2)具有空前雄厚的经济基础

(3)存在置疑和批评的声音,但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替代方案 (4)各国各地区都自愿加入 风险:

(1)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2)地缘竞争和文化冲突 (3)世界市场的波动

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的风险。

具体来说,当代相互依存体系的特点有四点:冷战后国际贸易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空中发展的,超越了实践和空间的界限,形成了全球市场和不间断的时事贸易;该贸易体系具有空前雄厚的经济基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参与其中,国家和大型公司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提供了巨大的资金规模,形成了巨大的资金流;虽然该贸易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学界和政界也有置疑和批评的声音,但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替代方案,全球贸易体系仍按照当前的结构和体系进行着运转;各国、各地区都自愿加入,该体系开放非强制,参与者凭主观意愿自由进入。

冷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经济民族主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和国家性,不利于国际贸易体系的开放;二是地缘竞争和文化冲突,地缘政治始终是贸易的不稳定因素,文化冲突对于贸易的影响也不断凸显(详见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三是世界市场的波动,这也是国际贸易的正常现象,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中国需要采取以下几点应对措施:1.中国积极的参与国际贸易,政府引导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现行框架下有序、合法地进行贸易,趋利避害,降低贸易风险。

- 18 -

2.为了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政府需要在战略产业竞争的企业予以补贴以提升其竞争力。3.政府优化自身经济结构,逐渐打造有弹性的国民经济结构,以便在经济危机造成贸易下降的时候通过出口转内销吸纳一定的商品和服务,降低贸易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风险。

第十章 跨国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跨国公司的政治行为?

跨国公司的政治行为是指跨国公司在非市场环境中,为了实现某种在市场环境中无法达到的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手段。政治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付东道国政府的规制、使他国向跨国公司的投资和贸易开放、实现跨国公司的长远利益、规避国际和国内的政治风险。跨国公司政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政治谈判、政治游说以及政治贿赂三种。

2,什么是双边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对资本输出国来讲,双边投资协定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其在投资国所面临的风险并尽可能地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而资本输入国则希望通过签署协定来做出可信的承诺,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同时双边投资协定也可昨为一种议题联系的手段,达到推动资本自由化等目的。

(1) 双边投资协定与对外直接投资保护。双边投资协定的雏形及最初目

的是为了还海外投资者提供保护,尽可能地使其免受国家权力滥用的侵害。首先,双边投资条约提供了广泛的法律框架来明确东道国的义务,减少东道国政府义务的模糊性。其次,作为主权国家之间的条约,双边投资条约使母国政府卷入进来。比起母国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契约,母国政府会更有兴趣监督政府间条约的遵守情况。最后,双边投资条约一般包含争端解决条约,有利于促进条约的实施。争端解决机制——缔约国之间;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

(2) 双边投资协定与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双边投资协定作为国际性投资

条约,可以为投资者减少不确定性形成较为透明的制度预期,并提供了发生争端时的有效解决机制这无疑对投资者又较大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外资流入。双边投资协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期影响效应大于短期效应,双边投资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发挥积

- 19 -

极作用。东道国要达到显著吸引外资的目标需要在积极商签双边投资协定的同时,注重创造吸引投资的其他诸多环境。

(3) 双边投资协定与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所产生

的示范效应及相应的国内法律政策环境改革,进一步鼓励了内外资竞争,从而间接推动了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进程。双边投资本身所反映的自由化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实践上促使缔约方采取自由化经济政策的效果,使得双边投资协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二、论述题

1.结合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谈谈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就中国作为跨国公司母国应采用哪些策略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不要超过三点)

中国的跨国公司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将在母国中国以及东道国美国之间产生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一投资行为对母国中国来说,会造成一定程度上资本的外流和劳动力失业的不利影响,但是同时也会带来较为丰富的投资收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东道国来说,这一投资行为会带来资金以及就业,缓解美国的就业压力,投资会带动消费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投资的溢出以及带来乘数效应。但是中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带来的大量效益最终将流入中国,加强中国的财富水平和外汇储备规模并使得在国家层面上美国与中国的产业竞争更为激烈。对于中国以及美国同事来说,直接投资带动了两国的经济及社会交流,形成了经济层面的相互依赖,并且影响着两国的政治及经济决策。概括来说,中国跨国公司对美投资,对于中美两国各有利弊,在不同领域也利弊不同。但是跨国投资提供了一条新的相互依赖的联系路径,使得两国经济联系得更紧密,推动了双方的联系和政策协调。在福利经济学的纯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中国跨国公司对美投资对于两国的福利和收益的扩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点建议:

1.中国政府尽快建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绩估机制,就绩效、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2.针对部分国家所建立的投资壁垒(如美国建立的国家安全投资壁垒),通过政府直接谈判、向投资国法院进行诉讼等多条渠道阻止投资壁垒的设立。 3.鼓励更多非国有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并且针对参与战略性产业竞争的企业提供

- 20 -

投资补贴。

第十一章 发展与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发展型国家”模式?

“发展型国家”是政治经济学家在对东亚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揭示中提出来的概念。出口导向型国家在东亚的成功依赖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国家领导市场而不是简单地跟着市场走。鼓励私人在战略性产业中投资。除了贸易保护和政府补贴之外,其产业政策还包括财政约束政策,例如有选择地分配信贷、故意扭曲利率以便让重点经济部门获得低息贷款。此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形成企业家阶级、确定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和让主要部门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以提高效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也推动了仅仅根据市场信息不可能出现的工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

国家自主性较强,能够不受利益集团的直接控制。这种自主性是在国家与企业利益集团密切合作的社会环境下实现的。这回中密切的关系被称为“联邦资本主义”,即政府将银行资本注入前景看好的工业部门,从而为促进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拥有“嵌入性自主性”,即官僚机构既绝缘于社会,避免被利益集团俘获或寻租;同时,又嵌入于一个具体的社会联结之中。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需要决策及执行的独立,还需要了解社会的要求,通过与社会的互动来整合社会力量,让权力嵌入社会并让社会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

2.对外援助的政治经济功能是什么?

3.经济转型的外部动因有哪些?

国际体系层面上三个外部动因:

第一, 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政治机构向转型国家援助提出的附加条件。提

供经济援助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通过在提供贷款或赠款的同时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办法强迫这些国家接受这些特定的政策,尤其是预算方面可以对一个国家实际实施的财政政策发挥显著的影响。国际金融机构、欧盟和双边援助者提供的许

- 21 -

多援助计划都附加了某些限制条件。而这些附加条件以及经济学知识的缺乏和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使大多数转型国家在改革初期根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第二, 国际机构也可以通过向转型国家政府官员和顾问传播经济观念以及

将外国视为模仿对象的方式影响某个国家。经济观念涉及把何种经济改革模式列入政治的议程。当改革政策由那些外国培养的顾问来制定时,国际影响因素可能会更显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机构通过提供培训等方式来对观念、规则和模式的传播施加影响。指导经济制度转型的经济思想并非内源于转型过程,而来自于国际社会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在发起制度改革之初的观念和思想。在国际社会中,无论是抽象思想还是具体的行为体,都对经济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方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 把某些国家吸纳为国际组织的成员,可以限制国家的政策选择。如

哥本哈根标准,但由于加入国际组织是出于国家的这些国家的自身意愿,这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这些国家经济转型的需求。特别是当改革者不得不向那些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推销紧缩银根政策时,加入国际组织这一诱人的前景或许是该政策合法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此外,这些外部动因也可作用于次国家层面。在最易受西方观念影响的国家中,本土精英往往拥有广泛的国际网,这使其思想可以与西方主流经济观念保持同步。

- 2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9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