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表现与作用-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3-13 23: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表现与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历史发展结果,它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①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教育于一体,其教育效果如何,与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培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高校学生主体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传承着生产斗争经验,承袭着历史文明传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②教育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知识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最终结果,则取决于学生的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是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③因此,“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又是学的过程中的主体。”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⑤笔者认为,高校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内在特性。

二、学生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

1.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能动性集中表现在他们能主动、积极地获取和作用于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则体现在对活动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应地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因为“只有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成功的。”⑥

2.自主性。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获得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主体品质,能够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活动,独立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还表现在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看做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3.创造性。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造性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能力。现代大学生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体系,其中必然存在复杂的思想政治问题和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冲突,这就需要他们创造性地对思想政治认知和体验进行构建,在执行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的同时,不断

地创造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教育者“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理论上要实现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换。”⑦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学生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入双向沟通交流的活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通过双向沟通交流实现的。这种双向沟通交流活动包括教育者对学生的正向教育作用和学生对教育者的反作用这两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所谓教育者对学生的正向教育作用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积极的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和改造,以及将教育者自身的本质力量和要求渗透、融合到学生中去,使学生体现主体的本质作用。学生对教育者的反作用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教育者所产生的一种反响性的作用和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道德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同于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道德知识的掌握比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要复杂得多,因为道德概念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涉及行为,直接和人的行动相互联系,受人的动机影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⑧来自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综合组建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是人的品质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需要与人的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统一。来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是外因,学生的主体需要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内部

动力。因此,人在双向沟通交流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只有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才能将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品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沟通交流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离开了教育者的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就很可能会漫无目的;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教育者的主体引导和影响将变成无源之水。人的需要靠引导,如果只在低层次需要徘徊,没有高层次需要,那是令人悲哀和毫无意义的。人的选择一样需要引导,是个人自主选择和他人引导的结果,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帮助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选择正确的动机,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之本就是在要求教育者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要尊重和肯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随时注意双向的沟通交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入更多的活力。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料,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必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料和信息,纯理论的说教、灌输等传统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既要唤醒和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又要大力提倡和吸引主体参与。有了主体意识,学生就会产生自己收集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的愿望和想法,再加上尊重主体的浓厚氛围和环境为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信息创造了条件,学生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这样,在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就可以采用演讲、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发言,介绍自己在现实世界、网络世界或其他媒体中了解到的知识信息,达到信息共享。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改变了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渠道单一的不足;二是使信息资料更贴近学生群体的需要和实际,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三是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

3.贴近学生思想和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⑨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重视、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实际。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贴近和重视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认真研究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宏观上把握时代脉搏,从微观上摸清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宣传党的政策,提供清晰的思路,进行教育引导。每个人的思想是诸多因素形成的,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行为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想问题涉及学习、生活、择业、交友、健康、生理、心理、经济、政治、家庭等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一特点,既

要善于细心观察,掌握信息,从千差万别的思想反映中找到本质的共同点,又要善于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思想反映中找到不同点,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选准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方法;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专业、思想基础、接受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坚持针对性,确定不同的层次目标和教育内容,对症下药,运用不同的理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胃口。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4.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内化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构建,是其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所以,学生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自主地构建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体系。但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异化的主体性,表现为非理性的盲从,走向畸形的人生道路;二是非异化的主体性,它是根植于理性思考的自我选择、自我决断,具有自律性,是理性的升华。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引导学生非异化的主体性,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教育者要主动地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和规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精心选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情景,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理论内化为

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应把教育者提供的外在要求变为自身自觉学习提高的内在需要,主动认可教育目标,积极选择和汲取教育影响,形成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并自觉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动地反作用于教育者,实现教学相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完成的,其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把握,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尊重、引导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教育的本质不是“制约”,而是“解放”,不是规范和约束,而是引导和激励。教育不仅要从外部制约成长者,而且要解放其内部的力量。因此,强调学生主体性,其实质是一种“内化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帮助下的自主、自由和自律,反对教育者的权威、压制和灌输。

在当今价值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如果只强调对思想政治知识、规范和唯一价值标准的传授与灌输,显然行不通。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判断、选择、建构等主体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思想政治需求变成自己的内在追求,自觉地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矫正。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以主体性为基石和支撑而真正取得实效。 [注释]

①王道俊,等.关于主体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2

(5):18.

②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7.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④于洪武.素质教育是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J].教育研究,1995(5):24.

⑤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2(11):36.

⑥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93.

⑦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3(1):21.

⑧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

⑨黄群昌.构建学生主体,提高德育实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67-6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9q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