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三大盲区

更新时间:2023-11-12 01: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语文教学的盲区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人教版的,每学期一册书,每册书六个单元。每单元是以“话题”“内容”为核心组成,前有单元说明,后有与本单元内容相联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编排的目的我以为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突出语文人文精神的传授,便于让学生了解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告诉学生,对同样的话题,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和表达手法来表现,便于让学生明白、辨析不同体裁的不同表达特点。至于语法知识则分散在课文的后面,用比较通俗、简练或故事性的文字来呈现。如果将六册课本系统整理一下,会发觉课文把阅读和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两大体系编排完整。这样编排有利于对学生教学,符合“分散、实用、通俗”的原则,使语文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便于接受。但这些编排特点,也让不少初中教师把握不准,造成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盲区。

盲区一:语法知识不被重视。

专注于具体的课文阅读教学而忽略在一些文章的后面以小方框的形式补充出现的语言知识教学,或干脆舍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由此出现了不少学生升入高中,连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也分不清的现象。

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在高一第一学期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盲区二:文体意识较为淡薄。

还有一部分初中老师觉得现行教材不按文体编排,一个单元有诗歌,有散文,有说明文,有议论文,不知什么时候教学生写某一文体,文体意识淡漠。一、在精读范文中帮助学生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是初中生学习并要掌握的三种主要文体。然而部分学生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成了“非牛非马”的“四不象”文章。笔者以为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头脑中文体规范不明确,体裁意识淡薄。文体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年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对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有独特的要求。只有服从这些要求,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合乎体裁规范。因此,要培养初中生的体裁意识,必须首先引导学生精读范文,帮助学生在范文中掌握每种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七年级学生一般以写记叙文为主,可选《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作为范文;八年级除了要写好记叙文外,还要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可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落日的幻觉》等说明文作为范文;九年级学生应该写更高要求的记叙文,可选一些精美的

散文作为范文,如:《我的第一本书》、《雪》、《地下森林断想》等课文作为范文。范文不要选多,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各选2-3篇就可以了。选范文前,老师要精心备课;讲解范文时,老师要讲清楚该文体的基本特点。“读书百遍,其义自尽”。只有掌握了每种范文文体的写作规范,学生才能逐类旁通,灵活运用,写出符合体裁要求的文章来。

二、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体裁特点。

通常情况下,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主要是熟悉范文体裁,可以摸仿范文格式写作,初中九年级就要在进一步熟悉范文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总结各文体的体裁特点、体裁范围等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千万百计帮助学生掌握各文体体裁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所学体裁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特点是对比出来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范文对比,通过广泛阅读文章对比。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归纳总结并对各种文体体裁进行对比。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体裁特点。学生掌握了体裁特点,既可提高阅读能力,更可提高写作水平。《中学作文体裁特点对比表》是笔者从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运用于作文教学,收效可观。

盲区三:作文过程遭遇简化。

在写作指导上,也有不少误区。不少教师将文学性的写作当作主要教学目的,忽略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现在大部分学生最在行的是写一些空洞、大而无当、文句漂亮的散文,而不大会写真情实感、反映具体现实生活的普通文章,更不要说实用性的文章了。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淡化文体”,忽略对文体的教学和指导,或仅重视文学性体裁的训练,忽略了其他文体的训练,忽略了对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基本表达手法的训练,再加上这几年中、高考作文命题的文体导向,致使学生失去文体感,或只熟悉某一文体。

2、重视写作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多写抒发真情实感,反映具体现实生活的文章。重视文体的教学和指导。对应用文体的写作进行训练。应用文,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到留言条、请假条,大到各类合同、学术论文乃至国家的法律典籍,名目繁多林林总总都属于应用文的范畴。我们也不能否定有些应用文体在生活中很少使用,我们更不否定社会在发展,应用文体也应该跟着发展。但是,诸如请假条、通知、证明、介绍信、启事、函柬等等这一类应用文体,它们的生命力依然很旺盛,依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因为中考时所占分值少,又没有相应的训练要求,初中阶段很少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和积累,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不知同事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现在许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写一个通知漏洞百出,写一个请假条也会将落款中的署名和时间搞反了。

快速作文课

老师拿着课本,请一学生顺口说出一个页面和行数。找到后,把这行文字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讨论用哪个词作为作文的内容。

要求学生坐直身体,调动大脑里所有与这个词有关的记忆。只许默想,不许动笔,计时5分钟。

一、 拿出纸笔,开始按刚才的构思写文,比一比看谁在10分钟内写字最多。 二、 时间到,把规定时间内写的文字后画一道线,以免偷着续写。 三、 把作文本交个小组内的另一同学,开始互相数字数,并上报本组写字数最多同学的

姓名和成绩。

四、 请全班获胜的前几名同学当众念自己的文章。同学们评论:写得字数最多的是谁?

写得内容最好的是谁?写得语言最美的是谁?分别给予奖励。

盲区四: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从学生进入初中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高中虽然课业负担重了,但这几个习惯我认为仍应坚持下去,增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是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语文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落实预习工作,是建立语文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细化每一个预习的目标和任务,把预习要求具体化,比如把它变成一个个小题目,让学生容易完成。设计低入、根本的前置性作业;其次,应坚持有布置就应有检查的原则,并过渡到没有布置也检查。

二是读书的习惯。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学好语文,只读课内的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而高一年离高考时间较远,考试压力较小,是开展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有两种书一定要读,一是《语文读本》,可配合课本的教学有计划地进行;二是教育部规定的高中学生课外必读丛书。另外,学生最好能订一份报刊杂志,如《读者》、《意林》、《读写月报》、《语文报》、《杂文报》等。当然,读书必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老师不是百度,也不是有问必答网。学生手头一定要具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有条件的还可具备《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常用典故辞典》等工具书。

四是练字的习惯。以前,字是人的另一仪表,是人的“门面”,如今,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的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少纸、无纸的时代,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写得越难看了。因此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高中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加强写字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语文老师必须以身作则。

五是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长期不动笔的人,话说不清楚,文写不顺达,常读书,常写文章,就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笔不用会生锈、脑不用同样也会凝固的,写日记他就得考虑写什么?怎样写?心中要有腹稿,手中要会修辞。日记不只是生活的写照,有时还得写点自己的感想,发表点自己的感叹、评论,总结点经验、教训??这都得动点脑筋,因而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错误难免,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9n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