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1-23 11: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本框教学中心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就是要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和下一课的逻辑起点,一方面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教学难点

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其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初学哲学,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把握不深。第二个难点在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难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说学情

一方面,我校高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其学习成长环境不尽人意,导致许多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狭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作为当代的高中生,其求知欲和上进心呈逐渐上升趋势,学习哲学知识的兴趣较浓,可塑性非常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

三、说教学方法

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讨论法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

四、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学生回答)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新授过程】: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这些说明了什么? (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经典论述:

A、“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开的) 这两句话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举例说明:A、地球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包括现在,地球也在不断得运动,离开运动,地球是不可能存在的。

B、人也是处于运动之中,从古猿进化到人就是一个运动过程,而且人作为一个个体也是不断运动的,比如人会长高,变重,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等,这些都是运动,离开这些运动,人会不可能存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这就是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注意: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2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活动探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情。这位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飞行,他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把它抓过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制的子弹! 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伸手把子弹抓住呢?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3、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情景探究】: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 (它只看到了相对静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

【情景探究】: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 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学生讨论探究)

【探究讨论】:运动和静止有什么关系呢?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探究讨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怎样?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怎样? 刻舟求剑者的错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活动探究】:

①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②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话分别说明什么?你认同哪一种说法? (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克拉底鲁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③芝诺:飞矢不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六、教学小结和反思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对初学哲学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利用预习导读提钢,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由“无疑——有疑”到课堂中的“析疑——释疑”,使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课,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引导他们收集典型事例制作课件,这样做不仅贯彻了新课程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也锻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适当“退位”让学生控制课堂,满足了学生感受

3

“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师适时地 “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平等、和谐气氛中,教师启发性的“循循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9c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