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复习资料1
更新时间:2023-10-04 09: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幼儿游戏与玩具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发展感知觉得游戏体系的教育学家是(C)。
A 皮亚杰 B 福禄贝尔 C 德可利乐 D 陈鹤琴
2.在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时(B)。
A 席勒 B 拉查鲁斯和帕特里克 C 格鲁斯 D霍尔 3.19世纪初,从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入手,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使其在观察、欣赏、感受美的存在的同时获得关于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相关概念的是(B)。
A 乌申斯基 B福禄贝尔 C蒙台梭利 D杜威
4.美国学者帕顿按照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2-6岁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型,其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一组是(B)。
A 偶然性为 旁观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B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C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D 偶然行为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合作游戏
5.冒险性游戏场地起始于(C)。 A 英国 B 日本 C 丹麦 D 美国 6.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侧面考察幼儿游戏发展,他认为幼儿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C感觉运动游戏)
7.一般认为,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从而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家是(B欧文)
8.在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B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9.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发展感知觉的游戏体系的教育学家是(C德可乐利)
10.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创始人是(A弗洛伊德)
11.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特鲁斯)
12.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其核心概念是(C觉醒)
13.19世纪初,从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入手,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使其在观察、欣赏、感受美的存在的同时获得关于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相关概念的是(B福禄贝尔)
14.提出借助游戏来增加幼儿学习天分的“游戏—询问—再游戏”课程建构模式的是(A瓦瑟纳)
15.美国学者帕顿按照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2~6岁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型,其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一组是(B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6.幼儿社会性游戏的初级形式是(A平行游戏)
17.幼儿出现真正的“以物代物”是在(D2~3 岁)
18.从认知发展的侧面考察幼儿游戏发展的心理学家是(D皮亚杰)
19.2~7岁学前幼儿最典型的游戏形式是(D象征性游戏)
20.我国明确规定幼儿园的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不低于(A2个小时) 21.冒险性游戏场地起始于(C丹麦) 22.现代意义上的积木来源于(B福禄贝尔的“恩物”) 23.17世纪时,尝试制作帮做儿童认识字母的积木,把玩具变成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的是(B洛克)
24.下列玩具中不属于形象玩具的是(C华容道)
25.一般认为,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从而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家是(B.欧文)。 A.福禄贝尔 B.欧文 C.杜威 D.乌申斯基
二、名词解释 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松弛说:代表人物是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主要观点是: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3.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格鲁斯。主要观点是: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复演说:代表人物是霍尔。主要观点是: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5.自主性体验:谈及游戏,幼儿的心理状态总是放松的,因为他们是游戏的主人,持有这种“权利”所引起的体验就是自主性体验。
6.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指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进行模仿的动作,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7.象征动作: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和生活中的基本动作不同,尽管在表现上类似,但意义却截然不同,比如游戏中幼儿模仿日常活动中拍球的动作,不是真要玩球,而是为了符合游戏的情景,配合游戏的需要。这种动作就是象征动作,即“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8.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9.感觉运动游戏: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一般存在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这类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该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
10.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象征游戏表现为运用“替代物”,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11.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童话、舞蹈等文艺作品的内容,指导幼儿进行扮演的游
第 1 页 共 8 页
戏。它需要背诵文学语言,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作品情节,分角色表达出人物性格。属于一种特殊的角色游戏,它是对童话或故事中成型角色的语方、动作、表情等进行创造性扮演的游戏。
12.教育家欧文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13.福禄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础教育的教育家。
14.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是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的代表人物。
15.德可乐利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发展感知觉的游戏体系。 16.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17.贝特森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
18.游戏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莱因。 19.游戏的觉醒理论(内驱力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觉醒”。
20.平行游戏是幼儿社会性游戏的初级形式。
21.幼儿在2—3岁时出现真正的“以物代物 ”。
22.2-7岁学前幼儿最典型的游戏形式是象征性游戏。
23.我国对幼儿园的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明确规定应不低于2个小时。对寄宿制幼儿园的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规定不少于3个小时。
三、简答题
6、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答:有(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胜任感体验; (4)幽默感; (5)驱力愉快
7.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整合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答:游戏与教学的整合路径包括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
(1)游戏教学化。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享受游戏了取得同时,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相累加,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2)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成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安全来代替教学,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精神。
8.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
(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
(3)幼儿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4)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
(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9.教师在对玩具玩法进行指导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第一,把握玩具的教育功能,突出关键经验(3分);
第二,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觉察到幼儿的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及时加强对玩具操作的过程指导,便于幼儿经验的提取(4分);
第三,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玩具操作活动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提升,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动作经验提升到概念层次,有助于经验的迁移和拓展。
10.为什么说“玩具是孩子第一部无文字的教科书”?
答: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1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主要观点:(1)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 12.经典游戏理论有哪些贡献?
答: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
②从儿童生理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③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④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 13.简述幼儿游戏的特征?
答: 主动性。指幼儿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在需要。
虚构性。即幼儿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 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 物体的日常意义被忽略, 而取代以游戏中新的意义。通过象征与转换, 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的对接。
兴趣性。幼儿的游戏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化的兴趣支配。游戏的兴趣性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形象性。游戏的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充分创造人物的形象,仿佛真实生活一样。游戏以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14.简述幼儿游戏的情景的特征? 答:(1)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2)游戏内容的丰富性 (3)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15.玩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答:①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②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品德行为;
③玩具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16.简述幼儿游戏的认知分类?
(简述按认知发展的游戏分类?)答: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①感觉运动游戏;②象征性游戏;③结构游戏;④规则游戏。
17.简述”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 答:剩余经理说的主要观点是:第一,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
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游戏就产生了。
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因此,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
18.简答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19.什么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须技能的重要途径.
20.教师应该从幼儿哪些外部动作上去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 (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
答: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 21.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答: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的内部心理体验;游戏发生的情景(外部条件因素)
22. 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份?
(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
23.为什么说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答:(1)游戏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 (4)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情感。 24.如何认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游戏的课程价值?
答: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
第 2 页 共 8 页
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
25.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答:(1) 游戏教学化。“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2)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 强化游戏的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的精神。
26.简述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答: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 27.美国学者帕顿按照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游戏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将2—6岁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型,(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2)旁观(游戏的旁观者);(3)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其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是后面四种。
28.按照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如何进行游戏分类?
答:根据游戏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结合程度的不同,游戏可以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类。本体性游戏也称目的性游戏,是指幼儿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游戏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强调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游戏的自发性。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都属于此类游戏。工具性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游戏活动。。工具性游戏的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在于通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形式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游戏强调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属于此类游戏。
29.幼儿游戏内容的发展趋势?
答:游戏内容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范围规定,幼儿游戏内
容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幼儿所在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构成了幼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成为幼儿游戏内容的丰富源泉。(1)婴儿时期: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多是反映幼儿周围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和现象,游戏中并无明确、明显的主题。(2)2、3岁幼儿的生活由于进入幼儿园等更多的社交场合,游戏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范围逐步扩大,游戏出现了较明确的主题。(3)3、4岁幼儿游戏的内容由反映日常生活过渡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幼儿逐渐不再单纯依赖感知觉,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构思游戏主题。(4)4、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并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游戏主题的意识性、灵活性、社会性和深刻性渐趋增强。(5)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成为具有更多社会意义的主题游戏,而且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内容。
30.幼儿游戏形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游戏形式最终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游戏动作、语言、持续时间、参加人数、规则等反映了游戏形式的整体发展趋势,具体体现是:(1)游戏动作的渐次连贯(2)游戏语言的准确化(3)游戏持续时间的推延(4)游戏规则的明朗化(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31.从结构特征上可将户外游戏场地作何划分?
答:从结构特征上可将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的游戏场地、创造性的游戏场地以及冒险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起始于丹麦。
32.关于幼儿室内游戏环境,人类发展生态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得出了哪些一致结论?答:材料配备齐全的积木角能激励幼儿积极的动手操作及进行想象游戏;安静的阅览室和图书能养成幼儿认真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在美术角,幼儿经常更多的独立完成自己的创作;在娃娃家,幼儿则会频频的与人交谈,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33.如何科学地制定幼儿游戏目标?
答:幼儿园的游戏目标应该是内在的、长时的,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精神。具体要做到: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根据游戏类型确定不同的目标;游戏的目标要有实际针对性;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渐进发展性。
34.游戏的内容选择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趣味性和生活性,要具有可操作性。
35.教学游戏的组织应有哪些环节?
答: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游戏材料;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观察游戏;参与并指导游戏;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36.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的游戏进行指导?
答:(1)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37.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
(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
(3)幼儿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4)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
(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38.如何确立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视角? 答:(1)幼儿的兴趣点。 (2)幼儿的行为类型(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规则行为),行为过程和结果。(3)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 (4)幼儿的情绪体验。
(5)影响幼儿行为的(外部)因素。 (6)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39.如何理解游戏评价的价值取向?
答:(1)强调幼儿自主发展,这是以幼儿为中心为取向的。(2)强调个别差异性和具体感受性,这是以个体经验为取向的。(3)强调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这是弹性发展的取向。
40.如何认识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与特点?答: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即幼儿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言语等来塑造某一特定的人物。幼儿角色游戏具有假想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
41.幼儿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答:可以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42.幼儿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
答: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结果.
43.如何指导幼儿结构游戏?
答:(1)帮助幼儿了解建筑物的形状和构造。(2)保证幼儿有适当的结构游戏材料和时间。(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4.如何理解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答:表演游戏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游戏,其特点是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幼儿表演游戏的实质在于通过扮演特定角色以产生游戏性体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性优先于表演性。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游戏性贯穿并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幼儿在游戏性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的。 45.教师怎样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
答:(1)为幼儿选择适合表演的文学作品。(2)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3)帮助、支持幼儿开展游戏。
46.什么是专门化玩具?
答:专门化玩具又称成型玩具,是指根据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这种玩具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47.根据儿童玩具的功能和特点,可以把玩具分成哪些类型?
答: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音乐玩具;体育玩具;娱乐玩具。
48.民间玩具有哪几种类型?
答: 民间玩具按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节令玩具;观赏玩具;音响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实用玩具。 49.班级玩教具应如何管理?
答: (1)建立玩教具使用的常规;(2)合理放置,便于幼儿取放;(3)定期清洗、检修;(4)根据需要,及时增减玩具。
第 3 页 共 8 页
50.简述结构游戏的年龄特?
答:小班:开始时只是无目的的摆弄结构材料,还不会搭。一般结构游戏时间为10分钟。中班:目的比较明确,对搭建材料的动作和过程感兴趣,也关心游戏的成果。一般结构时间为20分钟。大班:基本掌握结构的技能。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长时间的结构活动,并出现多人参与的集体结构游戏。
51.幼儿游戏场地环境创设的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促进幼儿的发展;第二,符合幼儿特点;第三,保证幼儿的安全性。 52. 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答:(l)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 (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 (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四、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论述。20分)
52.具体论述游戏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方面的价值。
答:第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熟悉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人的想法、行为和情感;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习分享、谦让、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
第二,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通过游戏,幼儿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交往方式,学到一些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初步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开始明白怎样与人相处,并慢慢开始习惯于遵守一些行为规范(4分)。
第三,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游戏使幼儿实现了性别角色的认同;游戏使幼儿理解了社会角色的特征;游戏使幼儿增强了社会角色扮演能力。(4分)。
第四,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游戏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分)。
第五,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使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游戏是磨练意志的场所,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样就初步培养了幼儿的自制力和勇敢的精神。(4分)
53.在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自由选择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指导策略?
答:(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共享幼儿自由选择获得的快乐。
(2)提供幼儿选择的条件。教师在协助幼儿组织、完成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满足幼儿自由选择商议,决定游戏的时间空间。②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玩具材料,让幼儿选择并与各种玩具材料发生交互作用。③ 要重视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
(3)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54.论述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答: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即认为人的本我受唯乐原则的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冲突的机制。儿童初生时完全受本我的支配,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开始发展。故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允许儿童自由地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帮助儿童发展自我的力量。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游戏能使儿童获得快乐,与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到唯乐原则的自动调节。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满足自身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的愿望。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游戏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其从现实的强制和约束下解放出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3)游戏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弗洛伊德认为,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他人或他物的伤害,可以转移不愉快的体验,从不愉快体验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游戏的主动执行者,满足自己想成为大人的愿望,从而获得愉快。同时,弗洛伊德还认为强迫重复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强迫重复,儿童才能逐渐掌握创伤事件. (4)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儿童自我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发生,游戏逐渐被艺术活动代替,但游戏的动力特征依然存在于这些活动的潜意识的动机中。
55. 论述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贡献与局限性? 答:(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基础是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其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游戏能使儿童获得快乐,与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到唯乐原则的自动调节。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满足自身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的愿望。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游戏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其从现实的强制和约束下解放出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3)游戏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弗洛伊德认为,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他人或他物的伤害,可以转移不愉快的体验,从不愉快体验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游戏的主动执行者,满足自己想成为大人的愿望,从而获得愉快。同时,弗洛伊德还认为强迫重复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强迫重复,儿童才能逐渐掌握创伤事件。
(4)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儿童自我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发生,游戏逐渐被艺术活动代替,但游戏的动力特征依然存在于这些活动的潜意识的动机中。(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
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切结合;第二,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价值;第三,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发展;第四,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的重要性.(三)同时,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故其游戏理论存在如下局限:其一,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研究结果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其二,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倾向. 56.论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如何评价其贡献与局限性?
答: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游戏的社会起源、游戏的个体发生、游戏活动的特点、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中角色的发展几个方面。
(1)游戏的社会起源。艾里康宁继承了冯特、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2)游戏的个体发生。维果斯基认为,研究儿童的游戏首先应当从考察儿童游戏的诱因与动机开始。他认为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艾里康宁也认为,从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上来看,游戏的产生也是由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
(3)游戏活动的特点。关于游戏活动的特点,维果斯基认为:想象性的情境和游戏的规则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属性。游戏的发展规律表现为由“明显的想象情境”与“隐蔽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展到由“隐蔽的想象情境”与“明显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前者是角色游戏的特征,后者是规则游戏的特征。
(4)游戏的发展价值。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游戏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3岁前儿童的思维受具体情境的束缚;游戏促进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5)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发展。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是在儿童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物活动是角色出现的前提,成人的教育影响对角色的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角色出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成人的协同活动,掌握物体的用法。第二阶段,最初的动作概括化。第三阶段,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分离,角色萌芽出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在于:第一,强调游戏的发展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观点重视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关系,重视游戏的社会性。第二,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价值。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游戏提升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游戏先于发展。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类型的主导活动,其中,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第三,对于学前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些理论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于角色游戏社会起源的解释,对于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示范、教导下才能改变物体的名称,才能用角色称呼自己的观点,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第二,过分夸大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57.举例论述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
第 4 页 共 8 页
进作用?
答:(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1、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人的想法、行为和情感。2、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习分享、谦让、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二)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例如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医生与病人等。从中学到一些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初步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同伴间的冲突常常不可避免,每次冲突的产生及解决为幼儿经验的积累、心理的发育都提供了机会。 (三)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1、游戏使幼儿实现了性别角色的认同;2、游戏使幼儿理解了社会角色的特征;3、游戏使幼儿增强了社会角色扮演能力。(四)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2、游戏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3、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五)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
58.举例说明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本体性游戏强调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行为和自由参加游戏,它反映幼儿发展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都属于此类游戏,工具性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是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活动,以游戏为教育手段,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大纲要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按一定方向发展。这种游戏强调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都属于此类游戏。 59. 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请结合实际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论述?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是有其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是学前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1)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游戏是人类的活动。游戏的性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儿童出生以后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他们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事物,学到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儿童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印象,通过语言和行动在活动中反映出来,这种活动叫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选择游戏内容,确定游戏主题、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2)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的游戏反映的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游戏,因此说,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如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他们常常把印象深刻和感兴趣的事情和现象在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文化背景中,成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观不同,在儿童的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的角色扮演和游戏情节。(3)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现实生活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再
现现实生活,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通过想象,积极地、能动地、再造性地反映生活。儿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运用游戏材料和玩具,用新的动作方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如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既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创造性地反映着现实生活。(4)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游戏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是适应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儿童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体力日趋增强,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增强了,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对活动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也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表现出他们的能力,实现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创造中获得愉快。游戏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因此,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积极的、愉快的活动。(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带有游戏的色彩。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主要是由游戏构成的。成人应当满足儿童的这种爱好,不仅给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而且要把游戏渗透在儿童的整个生活里。
60.具体论述游戏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价值?
答:第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人的想法、行为和情感;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习分享、谦让、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第二,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通过游戏,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交往方式,学到一些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初步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开始明白怎样与人相处,并慢慢地开始习惯于遵循一些行为规范。第三,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游戏使幼儿实现了性别角色的认同;游戏使幼儿理解了社会角色的特征;游戏使幼儿增强了社会角色扮演能力。第四,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游戏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五,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游戏是磨练意志的场所,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样就逐步培养了幼儿的自制力和勇敢的精神。
61.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论述如何理解和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含义是:游戏是除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吃、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游戏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动,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
幼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各种活动都带有游戏的要素。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教师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自主的探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必须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游戏的机会,提供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由游戏时间段里,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62.举例论述幼儿玩具的教育特点? 答:第一,玩具符合幼儿学习特点,促进感知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整个学前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玩具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满足了幼儿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幼儿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玩具有不同程度的替代性,能从直观替代一直到符号替代,这种替代功能促进幼儿思维表征功能的发展,促进幼儿符号思维、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促进思维水平从直观向抽象水平方向发展。第二,玩具满足幼儿好奇探索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玩具具有的低结构性、替代性、建构性、创意性等特性,能深入地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操作玩具时,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和创造,手脑并用创造出不同的,丰富的造型,玩具这种多变的特点使幼儿有了发现、实验、创造的空间。孩子们以玩具为媒介,手、脑并用,展现和发展创造力。第三,玩具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动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儿童与环境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变化均与早期儿童的动作图式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具有个体发展价值的心理动作能帮助幼儿适应外部环境,促进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促进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阶段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学习对象物质化特点,其学习效果不仅与操作方式有关,也与客体材料的性质特性有关。而玩具中的基本特性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具有进行操作性教育传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对玩具材料进行的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对玩具材料的操作动作具有心理发生发展的意义,操作方式成为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的开展的操作性学习方式。 63.从认知发展的维度具体论述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发展? 答:象征性游戏主要出现在幼儿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摆脱当时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它能够重现幼儿的生活情景,让幼儿在假想的情第 5 页 共 8 页
景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并能够呈现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情绪诊断和治疗的意义。(1)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一般地讲,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它也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得以进行的前提。情景转变在1-1.5岁的婴儿期最早出现。到幼儿阶段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反映出此时幼儿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经验知识和较高的认知水平。(2)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指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在2—3岁之间幼儿出现真正的以物代物,但此时幼儿的以物代物对具体情境的依赖性太强。到幼儿阶段,以物代物的象征性活动处于稳定的频发状态,幼儿开始使用不定型的游戏材料来代替他物,并且能够用一种材料来创造性地代替多种物品。幼儿年龄越大,使用替代物的范围也越大。幼儿晚期(6-7岁)思维逐渐向抽象性、概括性过渡,对事物的关系、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也进一步发展,在游戏中表现出可脱离实物,完全凭借想象。(3)以人代人。以人代人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物征,即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识等。从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循着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识的途径发展的。到幼儿中期,角色意识成为游戏的中心,幼儿首先是确定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角色来组织动作、语言等,角色扮演的目的性和同伴间的协作性增强,标志着角色扮演的发展进入成熟的阶段。 64具体论述幼儿社会性游戏的发展? 答: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在与同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幼儿在游戏中彼此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活动,游戏又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幼儿的游戏由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转变,美国学者帕顿提出的游戏类型体现了游戏的不同社会性发展水平。(1)单独游戏阶段。婴儿期和幼儿早期的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阶段游戏的发展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2)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的幼儿,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个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3)联合游戏阶段。多见于3-4岁幼儿,此期幼儿对于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相互的交流时间不会太长,游戏时间也不会持久。在联合游戏中幼儿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每个幼儿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4)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有共同的目的,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的组织有分工,可以相互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游戏材料的选择。他们开始感到游戏中必须有某些规则,使所有参与者都能遵守。6岁左右的幼儿在合作的角色游戏中,能建立整体的角色结构,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在这一阶段里,幼儿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合作,游戏的内容也较多样化。幼儿的游戏从个人的单独游戏向集体(或小组)的合作游戏转变是幼儿游戏的社会性
正在阅读:
《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复习资料110-04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深化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11-29
2016年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1-05
我的爷爷作文400字02-05
感谢妈妈的爱作文500字06-27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08-17
中班个案观察与分析报告09-22
打击两非专项行动工作情况汇报03-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资料
- 期末
- 幼儿
- 玩具
- 游戏
- 4、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文
- 西安空调维修电话号
- 会计第一次作业
- 安徽省普高专升本2007年文综真题和答案
- 批判性思维第11章
- 施工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初探
- 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动员部署会讲话稿
- 苏宁易购案例分析 - 图文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预期报酬率与风险
- 新旧水浒传之比较
- 仓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山东省博物馆考察报告 - 图文
- 国际金融填空题大全
- 2009级《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
- 机械设计基础
- 浅谈船舶机舱因电焊动火而引起船舶火灾的预防
- 系统之家 GhostXP SP3 稳定装机版 2012.02
- 多普勒效应综合试验
- 7第七章 卤代烃 相转移催化反应 邻基效应
- 2014年高端工作坊集中培训简报--2014.9.23 国培简报(第二期)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