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之一

更新时间:2023-07-17 06: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白质:在中枢神经中,神经纤维集聚之处,泛称为白质。切面呈白色。 2灰质:在中枢神经中,神经元包体和树突集聚之处,泛称为灰质。切面成灰色。

3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一束,成为纤维束。

4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包体集聚成一团,成为神经核。

5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中枢部:神经元包体集聚:灰质、皮质、神经核 神经纤维集聚:白质、髓质、纤维束 周围部:神经元包体集聚:神经节 神经纤维集聚:神经

6中枢神经系统:脑:大小间中(丘脑下丘脑)桥延脑脑干 脊髓:劲胸腰骶尾

7脊髓的位置:上端起始于平枕骨大孔处连于延髓 下端在成人第1腰椎下缘 8灰质:后角、中间带、前角、侧角(T1-L3) 前角:与躯体运动相关,与运动神经元组成,前角外侧核(四肢肌)前角内侧核(躯干肌) 后角:与躯体感觉相关,由中枢神经元组成,后角固有核、后角边缘核、胸核、胶状质 中间带:中间外侧核:发出内脏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相关;中间内侧核:接受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相关

9白质:后索、外侧索、前索 10白质纤维束:上行纤维束:将就不同的感觉信息传入脑 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完成运动 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靠灰质,完成脊髓反射

11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12第四脑室:底部:菱形窝 底部:小脑、上髓帆、下髓帆、脉络从

13丘脑外侧核:外侧核:北侧核;腹侧核: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14五个叶:额,顶,颞,枕,岛叶 15基底核:(1)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壳;苍白球-旧纹状体 属椎体外系,调节躯体运动(2)屏状核(3)杏仁核(体)-属边缘系统结构 16血脑屏障:血液和大脑细胞周围的液体之间存在的屏障 特点:选择性通透 构成:大脑毛细血管壁 作用:组织干扰神经元信息传递的物质进入脑内

17神经元: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包体;突起:1轴突:一条,把冲动传离包体,传到神经末梢2树突:多而短,接受刺激,把冲动传向胞体

18神经元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双极神经元:如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内耳的前庭神经节和窝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 假单神经元:脑、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属于此类。 多极神经元:中枢部内的神经元绝大部分属于此类。2根究神经元的传导功能3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功能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4)绝缘和屏障作用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19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20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直径:直径越大也快 有无髓鞘:有髓比无髓快 温度:温度越高越快

21文艺复兴时期:维萨里 公元1514-1564年 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人体构造>系统记载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纠正了Galen的错误

22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哈维1578~1657年 1628年,提出了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的观点,提出心血管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实验证明了血液大循环的原理;《心和血的运动》,历史上第一本基于生理学实验的著作,被称为生理学之父。 23基本概念: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系统:若干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24调节对象:机体的内环境 1)体液和内环境:体液(60%)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夜; 血浆(1/4)组织液(3/4)

25内环境稳态:定义:内环境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水、无机盐、有机物)(渗透压、PH、温度等) 意义: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26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

27总结各个调节方式特点:神经调节:以反射为调节方式,反射弧必须完整总用迅速、精确、局限、短暂 体液调节:以激素为载体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的适应性反应幅度较小,不灵敏

28生理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 1)反馈控制系统:特点是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信息联系 2)控制系统(反射中枢 内分泌腺)控制信息(神经冲动激素)受控系统(效应器 靶细胞)反馈信息 ;生理效应 29前馈控制系统:受控制系统接受控制系统指令进行某一活动时,经另一快捷途径接受“前馈”信号,及时地调正受控部分的活动。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前馈)—(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反应 30细胞膜结构:细胞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的膜糖。膜质是膜的基本成分,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31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特性:不对称性 流动性

32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分裂方式有三种:即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3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正常条件环境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值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于死亡的现象。 34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的自我毁灭过程 细胞凋零时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内已有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细胞凋亡的功能1)清除无用的或多余的细胞2)除去不在其作用的细胞3)除去发育不正常的细胞4)除去一些有害的细胞 35组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体。 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6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物质转运的必备条件:1)细胞膜对物质有通透性2)转运动力:如浓度差、电位差、渗透压差2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运转:(1)被动转运(P高-P低):单纯扩散;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蛋白参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蛋白参与 主动转运(P高-P低):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参与 ;继发性主动转运:转运体参与2)大分子物质跨膜转运:(细胞膜“运动”)(1入胞):吞噬(固体),吞噬(液体),受体介导入胞(2)出胞:神经末梢分泌递质,腺体分泌激素

37静息电位的产生:K+的外流 Bernstein首次提出,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时模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基础。顺浓度梯度使细胞内K+向细胞外扩散;内负外正电位差(K+通透性大;A-不具通透性);阻碍K+外流的电驱动力增加;促进K+外流化学力=阻碍K+外流电驱动力(即K+平衡电位)

38动作电位的传导:1“全或无”法则:阈下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阈上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的大小而变化。2频率法则:刺激变化的信息是通过动作电位频率来表达的高强度刺激引发高频率的动作电位。

39局部电位的传导: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2不能进行不衰减传播3总和现象

40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4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感受器:指分布在体

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集体内外环境变化,并能把刺激的能量转变为电信号的结构或装置。2分类: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本体;内感受器

4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性质的刺激最敏感,这种性质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2意义:一种感受器仅向中枢传递一种刺激信息,有利中枢精确分析,并产生特定感觉和反射。 43适应现象:刺激持续作用感觉器一段时间后,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 44眼的折光功能及调节:眼折光系统的组成:视网膜—玻璃体、晶状体、房水、角膜—光线

45瞳孔对光反射: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强光照射瞳孔缩小;弱光照射瞳孔扩大 46近点:眼作充分调节后能看清楚物体的最近距离

47眼的感光换能作用:视杆细胞系统;视锥细胞系统

48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某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

49正常人的听力范围(人类:16-2万赫兹)1听阈:能引起人听觉的最小强度2最大可听阈:极限声强,受检者感受到压迫感或疼痛3听域:听域曲线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所包含的面积

50声音传向内耳的途径:气传导、骨传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9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