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10-22 1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总学时数 学 分 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 32 2 课程性质 限制性选修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讨论课学时 习题课学 时 24 4 2 2 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不限 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张海燕,格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1、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交往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高玉祥等著:《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主要教学 参考书 3、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理学》,光明日日报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4、贺淑曼等编著:《人际交往与人才培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8月版。 5、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考核方式 期中测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本课程在 专业课程 体系中的 地位和作用 人际交往是一种普遍的、重要的社会活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探讨人际沟通、人际认知、人际态度、人际吸引、人际冲突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减少人际障碍,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要求学生能运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各种现象,能处理和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善于正确处理和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二、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32 学时,讲课 24 学时,实验 4 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第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认知 第四章 人际印象 第五章 人际吸引 第六章 人际冲突 第七章 人际障碍及调适 第八章 人际交往技巧 第九章第九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总 计 讲 课 2 4 2 2 2 2 4 4 2 24 实 验 2 2 4 习 题 课 2 2 讨 论 课 1 1 2 上 机 参观 或看 录像 小 计 2 6 3 2 3 2 4 6 4 32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

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内涵 一、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 二、人际交往的类型 三、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 四、人际交往的意义

第二节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一、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 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 考核要点: 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二章 人际沟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

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一、沟通的含义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 三、人际沟通的类型 第二节 言语沟通 一、言语含义与沟通 二、言语沟通的类型 三、言语沟通的艺术 四、言语沟通的原则 第三节 非言语沟通 一、非言语沟通的功能 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三、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第四节 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 一、面谈 二、应聘 三、谈判 【思考题】

1、何谓沟通?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倾听?联系实际谈谈倾听具有哪些艺术? 3、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4、阐述沟通的心理反应。 考核要点:沟通的基本要素。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行为训练。

第三章 人际认知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陈述人际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人际归因原则,理解人际归因偏见,掌握人际认知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认知的含义和内容,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及人际归因偏见。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及讨论。 第一节 人际认知概述 一、人际认知的含义 二、人际认知的内容 三、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第二节 人际归因 一、人际归因的含义 二、归因理论 三、人际归因偏见 四、人际归因的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认知?他人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阐述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96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