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6-03 1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左公柳》教学反思

东门口小学 李泽金

一堂课下来,感觉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没有我想像中那么满意。

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的性,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方向。《左公柳》是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故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围绕这一中心,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怕有缺憾,最怕没特点。回顾一堂课的教学历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灵活地处理教材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执教的是《左公柳》的第二课时。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篇幅很长,故事中主人公左宗棠又是晚清时期的人物,学生对他的认识很陌生,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第二部分讲的是左宗棠的三个爱国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这一部分也最能体现左宗棠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接着,我引导学生简单地学习第一、三部分,这两段我采用的是对比教学。学生不仅感受到左公柳是刚强之树,更是象征着爱国将士的精神之树。比如,在学习第一个爱国故事时,学生就抓住“力排众议”体会左宗棠决心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豪情;第二个故事,引导学生抓住抬棺出征的场面描写体会左宗棠誓死保卫新疆的决心;在体会左公柳的形美时,抓住了“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体会左公柳的神美时,抓住了“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语来领悟;体会左公柳的精神之美,抓住了“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

朗读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是这一堂课的又一亮点。有目的地读,有任务地读就避免了读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可以说这节课我安排了很多次

“读”,而且每一次都有任务,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读。学习“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这个故事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左宗棠为什么要力排众议,他是怎样力排众议的?学习左宗棠如何力排众议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指名读、齐读、提示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坚决”、“慷慨激昂”、“断然”的语气。学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这一故事时,我让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找到最令人感动的语句,边读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互相朗读,交流感受。这样学生朗读面广了,兴趣浓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做到了详略得当,第二部分精讲,第一、三部分略讲。即使第二部分作为精讲的内容,三个故事我也没有齐头并重,而是精讲第一、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一笔带过。在讲授这三个故事时,我还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左宗棠三个爱国事迹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一堂课只限于四十分钟,难免会顾此失彼。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过多,以至于整堂课紧绷绷的,最后教学第一和第三部分时匆匆而过,没有很好地品读。我最后忽略了一个问题:左公柳与左宗棠什么联系?一方面,柳是本文的一条线索,看到左公柳才会引出左宗棠的故事;另一方面,借物喻人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还有柳是纪念左宗棠巨大贡献的标志。这些我都未来得及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得我这堂课有了广度缺乏了深度。这节课,虽然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但读的面还不够广,练读还不够到位,以至于读的质量不够高。这些都是我值得去深思的。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课前我能好好地让学生交流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的感悟就会深一些;如果这节课,我主攻第二部分,学生的品读就会更到位一些,也许我的课将会是另一番风采......

教学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013年5月23日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

东门口小学 李泽金

第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着重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关于海豚的资料。往日的课堂,我们常常是让同学把资料读一读就可以了,为了让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介绍资料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海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用上学过的表达方法。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说下来,但有些写同学说得过于死板,象是背课文。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去说。

另外,口语交际的培养我希望同“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结合起来。课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有目的的去听同学的说,在每个同学介绍完资料后,由大家找出他在发言中所运用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正确的指出自己听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边听边思维。

第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环节我主要想通过介绍海豚救人的故事来体现。我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通过读书填表来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并作介绍。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把故事介绍得更好。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导入时展示的海豚图片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图片中的海豚有的唯美,有的可爱,有的写实,有的卡通,学生很喜欢看,下课以后还有很多人想再看看那些图片,甚至有些不喜欢海豚的同学也开始觉得海豚很有意思了,我想这确实和那些美丽的图片有关系。此诗教学我感觉最成功,只是我自己体验顿悟的多了些,如果时间允许我会给同学们表演的空间的,为此感到可惜,今后应当引起教学设计上的注意!为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诗人陆游饱满的爱国激情,学生充分朗读全诗后,发觉学生朗读得没有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体现出来,

我大胆地采取了当堂表演诗人临终前的情景,并且让学生扮演诗人的儿女,我完全将诗句的意思演变成了真实的剧场,随着一声声急促的咳喘声,在忧郁悲愤中我念念不忘告诫儿女:等到朝廷军队向北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时候(咳喘声由强至弱),在祭祀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告诉我国家统一的喜讯呐!经过如此生动地表演,既再现了诗文的内容,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顿悟,再次朗读与吟诵,学生的感情自然投入、深厚。 古诗教学,我一向有个比较致命的缺点:不喜欢学生记住教参的诗句理解答案,也不喜欢学生借助手头资料书去读背标准正确的诗句理解答案,因而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总是答案不客观,有时考试时也理解不彻底,看来今后是否需要在古诗教学上灵活对待,不能再如此偏执了。

2013年3月22日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东门口小学 李泽金 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三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伸拓展:

一是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师生商议的办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两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对我的教参与备课是个挑战,但为了更加详尽地表达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积累适用的词汇,何乐而不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不同于教参的答案:只身苦学,拜师深造;划粥割齑,和衣而眠;谢绝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攻读诗书。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二是树立大语文观念,充分利用对比引导学生谈范仲淹的故事给自己的启迪。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对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 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三是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学生并非读不好书,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否到位。 课文中为赞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后人引用了范先生给予别人称赞时的诗句“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扬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后人对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对范先生无限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学生在初读时,丝毫未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深刻意义,我指名朗读后效果依然平淡。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大意,终于在师生研讨中我们基本弄清了此句话的大意,先生的人品与风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长。我用一段话启迪学生:同学们,

范仲淹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语言去评价赞扬别人,我们后人也只能用这一句先生的话来高度地赞扬范先生了!怎样朗读这句话才能表现出范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样才能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果然效果明显,面对伟大的范仲淹我们岂能坐着朗读?全体齐立恭敬地再来一次朗读,气势更足了。最后我又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一遍,积累了这句赞扬范仲淹人品的诗。

2013

年4月15日 《提灯女神》教学反思

东门口小学 李泽金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南丁格尔不顾家人反对去当护士,志愿参加贫民窟紧急救护工作,解除伤病员痛苦,并给予安慰,以及南丁格尔逝世后,人们对她的永远纪念。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它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难点是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我在教学设计时,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力求达到课标对五年级学生阅读方面的训练要求。在课堂上,努力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首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交流课文中讲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学习时能前后兼顾,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其次,我两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句,来理解南丁格尔的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伟大精神,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更近地走进南丁格尔的内心世界,更准确地理解她的信念,学生想要有个性化的感悟,必须要有充分的自学过程。第二次默读,我还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互补,把对课文重点的词句理解梳理一下,体会才更为深刻。

当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时,我针对有两组关联词:“不是??就是??”,“不仅??还??”的句子朗读体会并造句,扣词品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最后在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先写后读了对南丁格尔的赞颂诗歌,让学生在朗诵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释放情感,在归纳中升华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在这里升华。

二、抓住单元训练重点,紧抓文本重点。

单元训练重点是“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典型事例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本节课,我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明白作者选了哪些典型事例,作者想体现南丁格尔的什么精神,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感悟到的?尤其是学习5----9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找出让我们感动的句子,感悟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接着,通过自学、批注、指导、讨论等方式展开学习,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感悟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学习过程,我紧扣文

本重点,不但弄清了语文“写什么”的问题,还解决了语文“怎么写”的问题。

三、教学中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的指导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习方法中。教学中,我虽然没能出示学习点拨:“1、读1—4自然段,思考你认为南丁格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2、抓住关键词句来感悟。3、全班同学交流感受,(交流时先读语句,再讲自己的看法,这都是平时的训练)。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而且教给了学生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表达方法,实际在教给学生一种习作的方法。我想,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渗透,我的学生学习能力会逐步得到提升的。

四、课堂中,我重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本节课学习中,我主要抓住“你认为南丁格尔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展开教学,然后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提灯女神?”问题环环相扣,旨在使学生通过文本感悟人物的精神。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了语文素养,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所以我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回顾整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是:由于临时停电,我准备的课件没有展示出来,一些重点句子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学生的感情没能激发出来,上课的整个过程有些沉闷。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那样才算成功了一半。其次,我在课件里准备了一些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补充学生课外知识,也没能体现出来。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我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

2013年3月2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9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