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12-25 21: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48名,其中女生 23 人,男生25人。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
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从观察情景入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
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得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是在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经过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线段。
3、通过动手操作、动脑去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合作意识,会估测长度单位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小棒、回形针、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比长短。(出示:铅笔、橡皮、回形针等指名回答) 2、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你们知道古时候人类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二、学习新知
1、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伸开双手的长度、伸开中指和大拇指的长度还有用脚的长度等来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介绍“拃”。
2、量数学课本的宽
(1)5人一组,每人从两件物品(小棒、回形针)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作为标准的
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5)、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和学生分别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用回形针量一量作业本的长度。
3、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回形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的宽也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不足之处:缺乏管理低年级学生的经验。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2~P3例2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用拃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尺子有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 “0” 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四、板书
量长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
着几 1厘米
五、作业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认识厘米的时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田字格的宽,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等,加深对1厘米表象的认识。不足之处演示的时候,尺子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时间比较多,一致后面的练习进行地比较仓促。
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4 例4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我是火眼金睛! 1.线段有两个端点。( )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 3.数学书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 4.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 (二)、我是画线小能手!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5厘米多1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第五课时 画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P5例7
教学目标: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名回答)
1、线段有哪些特点?
2、测量出数学书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用尺子去测量线段的长度,那如何画线段呢?用什么工具?怎样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线段。板书课题:画线段。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7,互相说说应该怎样画。 讨论:如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强调:画线段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边演示边叙述,左手按住直尺,使他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
小结: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也就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是几厘米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三、作业。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2、计算。
18厘米-5厘米=( )厘米 60米+7米=( )米 73米-40米=( )米
50厘米+50厘米=( )厘米=( )米 四、板书
画线段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直尺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关系。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大,分层教学显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自己要加以改进。
第六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P7 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请学生用手比划)
2、让学生用手比划:3厘米、5厘米、1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做单位,什么时候用米做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的高度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方法三:类比法。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三、强化练习。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的长( ) 黑板长(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紧接着课件出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课时安排:16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不进位加法 课本P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十加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竖式,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下列各数的组成。(指名回答)
34 57 96 30 7 90 2.口算。(指名回答)
30+6= 5+20= 30+60= 50+2= 二、探究新知
故事引入: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到大森林里去采蘑菇,妈妈采了35 个,小白兔采了 2个(出示课件),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妈妈比小白兔多采几个?小白兔比妈妈少采几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1.一共采了多少个?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2=
2.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算?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说出自己摆的过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
汇报:单根的和单根的加在一起再和整捆的相加。 先算 3 加 4 得 7,7 再加 20 等于 27。
3.刚才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列竖式计算。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十 个
3 5 + 2 3 7
5.让学生观察竖式,说一说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试一试:34+5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从直观操作演。到抽象算理,结合摆小棒时的操作过程,探索出用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操作和对数位的理解,让学生初步 了解竖式是怎 样来的,体会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的道理,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出笔算的一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P12做一做
3、 笔算 33+5 6+72 54+5 84+3 72+7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35+2=37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独立发现、思考,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重点放在计算方法的探讨上,
首先利用小棒,通过摆小棒使竖式形象化,让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竖式的算理。通过练习,学生基本已掌握,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P13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并说出算法(指名回答):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探究新知
出示P1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正在阅读:
通过实例学习GraphPad Prism作图的流程08-16
五四爱国诗歌朗诵主持词05-23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 图文12-23
2005年考研英语真题完整版03-08
《领导学基础》作业答案06-03
常规双边带调幅与解调实验11-26
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02-23
《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一册02-06
工会活动方案及预算(共7篇)04-2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上册
- 人教
- 教案
- 反思
- 年级
- 数学
- 教学
- 什么减肥方法最快 试试5大减肥药
- 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格式
- 2017-2018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 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吉林省地方税务局税收规范性文件管理
- 中美两国公路几何设计差异
- 卫星气象学复习题08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2.2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学案无答案新人教A版
- 《呼兰河传》练习题及答案精品名师资料
- 机器视觉检测
- 班昭女诫·
- 日程安排计划表
-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 《鸟的天堂》优秀教案11
- 2016年广州番禺区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
- 高考政治(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货币、价格与消费
- 7.2人教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教案 - 图文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7诗三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思修毕业论文)
- 网络运营中心产品部经理绩效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