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

更新时间:2024-04-27 0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

1. 《古诗中的儿童形象》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都是活泼可爱的现代儿童。在遥远的古代,你们的同龄人是怎样生活的,想知道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吟诵着走进古典诗歌中去看看吧。 二、识诗人,解诗题

师:出示《贾岛推敲图》图片,这就是苦吟诗人贾岛,我们昨天都听过他“推敲”的故事,今天,让我们随着他留下的诗歌走进另一个故事。

师:这一天,贾岛走了很远的路,要去寻访一位非常优秀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个隐者。什么是隐者呢?老师把注释放在了这里,请刘士豪来读一读。 刘士豪朗读隐者的意思。

师:贾岛兴致勃勃地远道而来拜访这位隐者朋友,结果却(出示:不!遇)心情如何呢? 生:不好!

师:请孩子们试着诵读一下,从声音里体会他的心情。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开心,因为题目的“不”是入声字,只读一半就哽住,是很痛苦、压抑的意思。

师:是呀,除了入声字,我们再看看这个去声字,声调从最高音一下子降到了最低音,心情真的是失望到了极点啊!请孩子们再读一次题目,相信这一次读得更好啦。 生:齐读题目,“不遇”读得很失落。 三、吟诵诗歌,感知诗意及儿童形象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诗人的心情如此糟糕呢?秘密就在诗句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师:孩子们看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 生:去声韵

师:是呀,这首诗押的是去声六御韵,它是一首古体诗,能用我们平常学的押平声韵的绝句规则来吟诵吗? 生:当然不能。

师:古体诗到底该怎么吟诵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学过的几首古体诗(课件出示题目),孩子们想吟诵哪首? 生:《短歌行》

师:《短歌行》太长了,咱们只吟诵前四行,记住它的调子,好不好?“对酒当歌”开始! 生:一起吟诵前四行。 师:还想吟诵哪首诗呢? 生:《橘颂》

师:好的,也只吟诵前四行。 生:一起吟诵《橘颂》前四行

师:课前我们复习吟诵了《春江花月夜》,再比较一下刚才我们吟诵的《短歌行》和《橘颂》,大家认为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该用哪个调子呢? 生:不知道。

师:是的,古体诗的调子实在很难把握,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五言古体,马老师新教大家

一个调子,这是叶嘉莹先生的调子,由徐伯伯翻录出来的,马老师把徐伯伯的调子再改编了一下。以后遇上五言古体诗,你都可以用这个调子来吟诵,根据诗意改改个别地方就行。想学吗?

生:当然想。

师:好,现在老师教一句,请孩子们学一句。(师教生学)

师:孩子们学得很好呀,字音很准确,调子也把握得很准确,大点声,再来一次吧。 师教生学第二遍

师:真能干,声音现在大多了,多简单的诗歌,多简单的调子呀,对自己有信心了吧?再来一遍信心就更足了。 师教生学第三遍

师:我看到好多孩子两眼放光,大概都明白诗歌的意思了吧。谁愿意做小老师来讲讲你知道的诗歌的意思呢。 生讲解诗歌意思。

师:明白了意思,我们能吟诵得更好了。现在,我们分角色来吟诵这首诗歌吧。我是贾岛,你是-- 生:童子

师吟:松下问童子。问:孩子,你的老师去哪里啦? 生吟:言师采药去。

师问:到哪里采药去了呢?我能找到他吗? 生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孩子们,为什么才两次问答,贾岛就确定自己遇不到这个隐者了呢? 生1:童子说了,这山里云雾很多呀,把整座山都遮住了,怎么找得到嘛?

生2:是的,说不定贾岛和老师一个往东一个往西,绕着大山转圈圈还是遇不上呢。 师:你说的是他们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了。

师:说得很对,你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在吟诵一下,从声音里体会一下。 生吟诵体会。

生:“山中”两个字拉得好长,说明这座山很大,连绵起伏的,童子不知道老师在哪里,贾岛去找也不一定找得到。

师:我们再吟诵一下,看看你从去声韵里能理解到什么?

生:老师说过,去声表示坚决、很清楚地告诉别人你要做什么。这首诗歌里的童子一定是很坚决地告诉贾岛,你找不到我师傅的!

师:你说得很准确呀,他也从童子的态度里知道了隐者是极难遇上了,所以贾岛用了去声韵。我们再来吟诵一遍,你就记得更清楚了。 师生分角色再吟诵《寻隐者不遇》

师:在这首诗里,你觉得童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他很认真地告诉贾岛,我师傅是找不到的,您别等了。 师:我也同意,这是一个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非常诚实、率真的孩子。 再看看我们学过的有儿童的诗歌,这些诗歌里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呢? 师: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生:吟诵复习。

师:这首诗里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1:天真的孩子 生2:可爱的孩子 师:出示《池上》

生:吟诵复习

师:这首诗里又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1:顽皮的孩子 生2:调皮的孩子 生3:淘气的孩子

师:孩子们词汇可真丰富,说的意思都差不多呀,可是用了不同的词语,很不错。 四、自学新诗《舟过仁安》和《小儿垂钓》

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两首非常好玩的诗歌,也有可爱的儿童。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学过的所有近体诗的规则来吟诵。

师:请孩子们回忆一下,近体诗有哪些吟诵规则呢? 生1: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生2:依字行腔生3:韵字拖长 生4: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 生5:不倒字 生6:文读语音

师:请孩子们用上这些规则,按白板上的要求学习这两首诗吧。 白板出示: 学习要求

1、诵读着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和声音理解诗歌意思 3、自己定调,吟诵诗歌。 4、吟诵展示 (5分钟后)

师:请孩子们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五、总结

师总结:孩子们,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在童年里,与经典诗文相伴,为我们的人生奠定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记住,会吟诵的男孩--玉树临风,会吟诵的女孩--贤淑温婉!

2.《所见》实录

【暖场】

师:孩子们好!我是来自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的马老师。知道吗?如果是十年前,我会给大家介绍:孩子们好,我是来自九龙坡区建设一校的马凡美老师。孩子们知道建设一校是哪里吗?九年前,马老师因为个人原因,调到了成都。不过,马老师永远都牵挂着重庆的孩子们。马老师走到哪里,都会骄傲地说:我是一个热情、直爽、善良的重庆人!我永远爱着我重庆的父老乡亲!

师:马老师从许老师那里知道,你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孩子,会听,会说,还会背不少古诗呢!今天来这里是跟马老师一起学习吟诵的。你知道什么是吟诵吗? 生1:就是朗读吧。

生2:我知道,就是大声朗诵。

师:到底什么是吟诵呢?我们听一听就知道了。来,看屏幕上的古诗,你背哪首给我听,我就吟诵哪首给你听,这样,你就知道什么是吟诵了。 【上课】

一、感受吟诵,了解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

师:已经到上课时间了,这样,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出示《赠汪伦》)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师:孩子们读得不错呀,字音都非常准确。想知道我们的先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我们来看看快一百岁的山东老人王佩行先生读这首诗歌的情景吧。 生观看视频

师:先生说:“就是这样读的。”孩子们,一百年以前一直上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读书的。你们积累的那么多古诗,都是诗人们吟诵着创作出来的。而你们刚才读书的方式,是近百年来从西方传过来的一种读书方式--朗读。

师:今天,让我们走进一首古诗,用我们中华最古老、最独特、最质朴的方式--吟诵来学习,吟唱出我们心底的歌吧!

二、学习吟诵,感受吟诵之美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幅画卷缓慢打开,一个场景展现出来)请孩子们屏气凝神,跟着马老师穿越。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清朝,大诗人袁枚正在林中散步。突然,他听到了一阵嘹亮而悠长的歌声。抬眼望去,一个小牧童正在牛背上放声高歌呢。这时,一阵更响亮而婉转的歌声传来,原来是蝉儿呀!这两位歌唱家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听袁枚随口吟出的一首小诗就知道了。 师吟诵《所见》

师:孩子们,这就是吟诵,敢跟马老师学吗? 生:敢

师一行行诗句地教吟诵。生跟着学。

师:真是些勇敢好学的孩子,敢开口跟马老师学了!还敢来第二遍吗? 生:敢

师教第二遍,生学吟诵

师:才两遍,孩子们已经吟诵得字正腔圆了,了不起呀!来第三遍吧? 生:好!

师教第三遍,学生学吟诵。

师:有的孩子在打着手势跟老师学了,有那么点吟诵的味道了。现在,会吟诵的孩子跟马老师一起来教不会吟诵的孩子, 师生一行行地同教不会吟诵的孩子。

师:教的孩子真不错呀,你看,眼神专注,节奏比划着,韵味十足,多像私塾里的小先生呀!学的孩子也不错,放声吟诵,坐得端端正正,手里也不闲着,就是书斋里的小书童呀!

师:小先生和小书童们,咱们一起来最后一遍,加强记忆。

三、巩固吟诵,了解吟诵规则

师:吟诵好简单,这么快就会了!马老师告诉大家,古代的诗人是吟诵着创作的,这些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快快慢慢的声音里藏着许多秘密呢!马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 师:这把钥匙就是两个字:平仄(师板书)

师:请跟老师读“平--”古代的平声字就是我们普通话里的一声和二声。这些可以拉长的平声字我们用横线来表示。

师:我们普通话里的三声和四声就是古代的仄声字,请跟着老师读--“仄” (课件出示金文:“仄”字的动画)

师:孩子们看看这个“仄”字,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侧身歪头、贴着悬崖、走在峭壁上的小路上。因为不小心就会坠落,常常因为恐惧而发出短短的尖叫声。(师边说边演示,叫“哦!”)所以,仄声字就表示读音高而短的字,我们用短短的竖线来表示。

师:其实,我们普通话除了一、二、三、四声,还有一个声调呢。不信,你听“爸爸”,这第二个字是什么声调? 生:轻声音节呀。

师:孩子们说得很对。在古代呀,也有一个声调,跟普通话里的轻声音节很相似,都读得特别短促,它是特殊的仄声字,叫入声字。我们用“!”来表示。上面的竖线表示它仍然是一个仄声字,但是它很特别,读出来就要停住,就像声音断掉一样了。

师: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首诗里的入声字。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标出了平仄线的诗歌,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歌。 师生用手画出平仄线吟诵,师示范:入声划下即收住。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吟诵两遍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吟诵的声音长短就跟这个线一样的。

师:是呀,这些平仄线,就是我们声音长短快慢的节奏线呀!孩子们,快伸出你的小手来,划着节奏,我们再来吟诵一次吧。

四、借助吟诵,走进诗歌声音的含义

师:加上手势,就是跳起了别样的音语舞,多美的手势,多美的汉诗韵律呀!

师:孩子们,平长仄短这把钥匙可不简单,不仅帮助我们掌握吟诵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帮助我们走进诗歌声音的世界呢!赶紧去看看吧。 (出示题目《所见》) 师:请孩子们齐读 生齐读

(出示一、二行诗)

师:诗人袁枚到底见到了些什么呢?请孩子们听马老师吟诵第一、二行诗,待会告诉大家,从马老师的吟诵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生1:我看到了一个会唱歌的牧童。

师:怎么唱的呢?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小牧童,吟唱第二行诗歌试试。 生:(有些犹豫)我还不大会吟诵。 师:没关系,马老师会帮你。

生:吟唱“歌声震林樾”。“声”字拖很长。

师:你的歌声真是婉转悠扬啊!哪位孩子还看到了和他不一样的牧童? 生:我看到了一个开心的牧童。

师:有多开心,你吟诵这两行给大家听听。 生:吟诵两行诗。表情很到位。

师:真是个开心的小牧童,小脸都笑开花了!哪位孩子还看到了和他不一样的牧童?

生:我看到的是很得意的牧童,因为他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的。 师:好的,最棒的歌唱家,请你吟诵给大家听听。

生:吟诵前两行诗,中间的“黄牛”和“振”字读得特别大声。

师:多好的歌唱家呀,他可以吟诵得跟马老师不一样。吟诵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在遵循共同的规则下,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能表达出你的想法就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的小牧童,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次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 生:吟诵一、二行诗歌。

师:可爱的小牧童们,你的歌声那么悠扬动听,怎么突然就停住了? (出示一只蝉儿在树枝上的插图在课文插图的底图上) 请看看图,或者联系上下文看看,想想原因。 生1:见到蝉了,想去逮住它。

生2:是因为如果自己一直唱歌的话会把蝉吓走的。 生3:吓走了他就逮不住蝉了,所以就不唱歌了呀。

师:是呀,诗人也想用文字的声音来描绘出这个情景,孩子们再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看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让牧童的歌声巧妙地停住了。 生:他用的入声字“樾”!

师:是呀,这个入声字一读出来就得停住,一下子就让小牧童的歌声停住了。这就是诗歌的妙处,不吟诵是不知道的。大家再吟诵一下这一、二行诗,体会一下吧。

(出示三、四行)

师:小牧童的歌声停下来了,蝉儿呢?小牧童接下来又干了些什么呢?请孩子们自己吟诵体会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生:自由吟诵三、四行诗。

师:孩子们,蝉儿在干什么呢?你发现了吗?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 生:“鸣”

师:什么是“鸣”啊? 生:就是叫。

师:蝉儿怎么鸣的呢?你吟诵第三行来听听。 生:吟诵“意欲捕鸣蝉”

师:你的蝉儿这么鸣的呀,马老师的蝉儿是这样鸣的。示范吟诵“鸣--蝉”故意把“鸣”字拉得很长。我的蝉儿在吟唱:“夏天多么美呀,阳光多么灿烂呀,生命多么美好呀!”

师:孩子,你的蝉儿在鸣什么呢?

生:我的蝉儿在说:“我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呀,我唱得多么好呀!” 师:它怎么鸣的呢?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鸣蝉”

师:他的蝉儿多自信呀!你的蝉儿呢?

生1:我的蝉儿在说“明天又是晴天,多么幸福呀!” 师:你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意欲捕鸣蝉”

师:你的蝉儿真的很幸福,幸福得你把小牧童想干什么都念出来了。好!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吧:三、四行诗歌里,小牧童又在干什么呢? 生:小牧童就是想去捉住蝉儿嘛。不是有“意欲”吗? 师:他只是想了吗?

生1:他闭上了嘴巴。第四行有“闭口”两个字。 师:还有呢?

生2:他还立着了。(做动作:呆住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

生2: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不动,在等候机会逮住蝉子呀!

师:说得可真好,要是小牧童在这里,一定夸奖你是他的知音了。你完全猜中他的心思了呀!那你来吟诵一下这两行诗。 生:吟诵三、四行诗歌

师:他边吟诵还边加上自己的动作了。我们也能这样,是吗? 生齐:能。

师:那我们也来吟诵一下第三、四行诗。也加上我们的动作。

师:不过,马老师还有另外一种猜测。你看,“立”是站立的意思呀。小牧童原先是骑坐在牛背上的,“忽然闭口立。”可不可以是站立起来,去抓蝉儿了呢?所以小牧童也可能是这样的。

师加动作吟诵三、四行诗歌。

生:老师,你那动作太吓人了。小牧童摔下来了呢?

师:呵呵,也是呀,老师没考虑到,不过,小牧童老跟黄牛在一起,他应该能掌握平衡吧。大家愿意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吧。

师:可爱的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那位活泼机灵的小牧童,你的椅子就是你的小黄牛。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吟诵这首小诗吧。 生:一起加动作吟诵全诗。

师:孩子们吟诵得可真是声情并茂呀!马老师要给你们一个大大的奖励。但是这个奖励很有挑战性,难度很高,你们敢不敢要? 生:敢要!

师:这个奖励就是:做全场一千多位听课老师的小老师,教他们吟诵我们学会的《所见》。现在还敢不敢要? 生:敢!

师:尊敬的老师们,孩子们敢教,你们敢不敢学? 台下老师:敢!

师:好,像马老师教你们一样,一行一行地教,请老师们一行一行地跟着我们学,好吗?小先生们都站起来吧。

生:起立教吟诵,台下老师跟着学吟诵。

师:孩子们可真棒呀!一个个教得有板有眼,真是书斋里的小先生!小先生们请坐。台下的老师们也很能干,人家第一次学,就学得那么整齐那么好,我们也给他们掌声。

生:看着台下老师鼓掌,老师们回应掌声。

师:亲爱的孩子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吟诵本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骨子里流淌的歌。它和汉诗文相生相伴,用声音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五、迁移技能,再学吟诵

师:孩子们还想再学一首古诗吟诵吗? 生:想

师:明朝时候的唐寅,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呀。他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唐寅可喜欢它了,为它画了一幅画,还写下了一首诗。 生:《画鸡》

(出示标出平仄线的诗歌)

师:这首诗大家都学过,很简单吧。看看怎么吟诵的。这次,马老师不教了,我请一位录音老师来教。

师:第一遍,请孩子们仔细听,用手划出节奏线。 生:听录音,划节奏线

师:第二遍,请孩子们划着节奏线,小声跟着吟诵 生:听录音,划节奏线,小声吟诵

师:第三遍,请孩子们划着节奏线,大声跟着吟诵 生:听录音,划节奏线,大声吟诵

师:这首诗特别适合加上自己的动作吟诵,不信你试试。 生:加上动作自己跟录音吟诵。

师:看到你们比划动作,马老师也想来试试。(师加动作吟诵)

师:孩子们,通过你和马老师加动作的吟诵。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大公鸡? 生1:很神气的大公鸡。 生2:很得意的大公鸡。 生3:很骄傲的大公鸡。 生4:他得意是因为他漂亮呀!

师:孩子们理解得都对。让我们跟录音里的老师一起,加上我们的动作,吟唱出我们心中的大公鸡!

六、总结

师:孩子们,吟诵给你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吟诵课就像上音乐课一样,很好玩。 生2:不光唱得好听,还可以知道诗歌的意思。 生3:吟诵好好玩了。要是每首诗都这么学就好了。 师:呵呵,那可要给你们许老师布置任务了。 生4:我喜欢学吟诵。

师:是呀,孩子们,我们都喜欢吟诵。吟诵不仅有趣,更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声音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诗文意义的全部。亲爱的孩子们,吟诵很好玩,好好学吟诵吧。亲爱的老师们,吟诵很简单,您也能教吟诵!

3.《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字面意义]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一个冬天,如今又到了春天。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声韵涵义]

“岭外”两个仄声字连用,似乎在表达着诗人心中对此地高声的愤懑与拒绝。“音书”两个平声字连用,“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

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在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见不到亲友就罢了,连这唯一可以慰藉我的“音书”也“断”,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漫长。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入声字“复”强调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一些了,多么渴盼的家乡就快到了呀,然而“乡”字又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水,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我的亲友们就在眼前啊。然而心情却更“怯”,一个去声字,一个入声字,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 “不敢问”三个仄声字连用,入声和去声两个高音中用了一个稍微委婉一些的上声字,心情是如此的矛盾痛苦,都不敢向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来人”两个平声字,一个在第四个字,一个在韵尾,声音最长,侵韵的韵尾拖长自然闭口,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依然是欲语还休。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和吟诵,读准字音

2、 通过字面和声音意义的结合,再加上诗人故事的背景理解,理解诗歌涵义,理解诗人情感。

3、 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 【教学难点】

结合音义理解诗歌涵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孩子们,在离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初年,有一位才华横溢,但品德不算好的诗人,开始在朝廷里依附权贵,做了些错事,就被皇帝贬谪到了那时候非常偏僻的岭外,他到了那里,待了半年,就忍受不了那里的气候,忍受不了那里的偏僻荒凉,更忍受不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痛苦。于是,他就偷偷地跑了回来。可是,快到家乡的时候,他犹豫徘徊了很久,看着家乡熟悉的人,熟悉的景致,他吟诵出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还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连皇帝读了他的诗,都原谅了他偷跑回来的过错。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没犯什么大错。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首小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听录音吟诵,正音,明节奏

1、打开书第四页,请孩子们指着书。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 第四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五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不听录音,吟诵给同桌听 3、指名吟诵

4、师总结并表扬敢开口吟诵的孩子 三、金钥匙复习

1、复习: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风》,得到了一把金钥匙,是--(平长仄短)。谁记住了它的意思,来给大家讲讲呢?

2、孩子们学得可真好!我们这节课继续用这把金钥匙走进诗歌里去感受一下声音的魅力。

四、理解音义 1、学习第一句:

1)师问:孩子们,宋之问被皇帝流放到哪里啦?找一找,第一行诗歌里有答案啊。

2)是呀,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外”,那时候岭外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宋之问在那里受够了苦,所以一提到那个地方就难过,他特别用上了两个高音的仄声字,告诉我们,他多么不喜欢那个地方。我们一起来--“岭外”

3)诗人接下来用了两个平声字--“音书”,“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这个地方让宋之问见不到亲友的面孔,听不见亲友的消息,连亲友的书信都怎样?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4)这是诗歌声音告诉我们的秘密啊。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感受一下宋之问作诗时的难过心情吧

2、学习第二句:

1)这样没有亲友们任何消息的孤独日子可不是一两天,孩子们仔细看看第二行

2)“复”是“又”的意思。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又经过了一个春天,每个季节三个月,180多天的日子啊,就这样一天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刻一刻地熬过来的。所以,“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那是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没有止境。咱们来一遍--“经冬-”。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入声字“复”和仄声字“历”强调又过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3)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一行。

4)前两行一起来吧。宋之问在向我们倾诉着他的孤独和痛苦呢。 3、学习第三句、第四句:

1)受不了的宋之问不愿意再待在岭外,他偷偷地跑了,踏上了回家的路。他走了好多日子啊,终于快到家乡了。你看,近了,更近了。“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了。 “乡”字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山水水了,宋之问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 2)就快见到想念的亲人了,他该大踏步回家吧?我们来读读诗歌。

3)他的心情如何呢?“怯”是害怕的意思呀。“更怯”两个仄声字,尤其是入声字“怯”,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4)不止这样啊。他还(师吟诵)“不!敢问来-人--”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 “不!敢问来-人--”。为什么呢?如果你是宋之问,你会想些什么呢?

(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我的老父亲身体还好吗?我的妻子还好吗?我的孩子们还好吗?……)

5)孩子们都说得不错。因为这些,诗人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想问还不敢问。算了,还是自己回家看看吧。

6)我们一起来跟着录音吟诵整首诗,用声音传递出你的体会吧。 五、比赛吟诵:

1、大组派代表比赛吟诵,吟诵得好,给掌声,添大组星星。 2、大组集体比赛。 六、作业:

1、把这首诗吟诵给家长听。

4.《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写的诗歌。现代人一般都把它当成昂扬奋发的诗歌。通过吟诵,通过声音理解诗意,有极大的不同。以下是整理徐健顺教授的讲稿而成,供大家参考。 [题目]

在古代,登楼是伤心的意思!辛弃疾《丑奴儿》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秦观《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白居易《长相思》:“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以上为词。诗则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陆游 《秋望》:“一樽莫恨盘飧薄,终胜登楼忆故乡。”看来“登楼”一事,在古诗文中不是快乐的事情。因为登楼则思远人,思故乡,悲情为主。这个意象的来源,大概是王粲的《登楼赋》。此赋作得悲悲切切,此后“登楼”就固定为一个伤心的意象了。所以在古代是不能“祝你更上一层楼”的。 [押韵]

看诗首先要看韵。这首诗用的是“尤iou/ou”韵,把尤韵的字列出来:

尤邮优忧流留榴骝刘由油游猷悠攸牛修羞秋周州洲舟酬仇柔俦畴筹稠邱抽湫遒收鸠不愁休囚求裘球浮谋牟眸矛侯猴喉讴沤鸥瓯楼娄陬偷头投钩沟幽彪疣绸浏瘤犹啾酋售蹂揉搜叟邹貅泅球逑俅蜉桴罘欧搂抠髅蝼兜句妯惆呕缪繇偻篓馗区

大家看这些字有没有涵义上的共同点呢?如果从“语义”来说,的确没有。但是,如果从全部涵义来考察,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优柔,就是这些字所表达的涵义基本都有缓慢和柔和的意思。这是汉语语音和语义有关联的明显例证。

“iou/ou”这个韵母,口型由开到闭,在做韵脚拖长的时候,其发音既悠长又柔和,这个音的感觉就附在了所有尤韵的字上,这就是象似性。所以,用尤韵作的诗,是不可能奋发图强的。大家想,如果在战场上,将军振臂一呼:“弟兄们!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让我们--悠--”那还不全场趴下!冲锋时都要喊:杀!上!冲啊!因为这些都是开口的音。闭口的音,最多只能表达愤恨、努力,但是不能表达明朗的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尤韵的诗,大多表达忧愁、思念的缠绵情绪,比如“烟波江上使人愁”、 “长夏江村事事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思悠悠恨悠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道天凉好个秋”等等,也有一些是表达正面的情绪的,但是也都比较舒缓、平和,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或者比较压抑、有力,比如辛弃疾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最甚者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的气势很大,但是尤韵仍然使得整首诗的风格比较悠远深长,而不是昂扬向上。要了解这一点,需要您吟诵,吟诵的时候把韵字拖长到整句的四分之一时长以上,您就能感受到了。 [诗句]

“白日依山尽”,白日是短音,山是长音,依尽是中音,我们的古诗是分长中短音的,不能乱念!有人说王之涣写错了,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就是因为没弄明白“山”是长音。“白日”才是对的。

白日依-山--尽,“山”拖得那么长,但是在生活当中,“山”不会那么长。白日和山之间的对比,不会那么明显。那“山”一旦拖长,“白日”就显得更短。这个语义的问题就出来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白日”依然是白色的,或者亮亮的、闪亮的太阳;山,就是那个山,就是自然状态的那个山。

“白日”并不是亮闪闪的太阳,“白日”是什么意思呢?白日是生命,是壮丽的生命。《诗经 小雅 天保》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所以它的反义词叫什么?叫“末日”。

依,依是什么意思啊?依就是靠上去,但中国人看到依不会是这样的,因为《诗经 小雅 采薇》有这样一句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我们经常说依依不舍。所以“依”这个字有不舍的意思。

山,山是什么?山不是mountain,在中国的诗当中,“山”通常是表示什么?山有不同的含义,它比较丰富,但是在这个地方,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很多很多的诗当中,“山”的含义经常是屏障,所以它也是边界。“依山尽”,靠着山落下去了,靠着山的哪一边啊?落到山的那一边,因为落到的是山的那一边,就是我永远也抓不到的了,如果落到山的这一边呢,它就还是我的。山经常是这样的,为什么山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我们中国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意味着什么?中国人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呢?山谷里的。所以你要拿同样的这个“山”去和彝族的“山”去比,就不同,彝族是生活在山顶上的。中国的山呢,从山顶、山中、山下,生活着三个不同的民族。上面就是彝族啊,中间就是苗族啊,底下就是汉族啊或者是侗族啊,所以叫平坝民族,那他们对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汉人是农业民族,农业总是在田里耕作的,梯田是我们现在发明的,以前都是在山下面。所以抬头看山和站在山上往下看是不同的。所以“山”是屏障的意思。依山而尽,那就是消失了。

“尽”就是没了,没有了。和“尽”相关的那些词,比如说,空,就是没有了嘛,还有什么?终。还有什么?亡啊。这些字啊,和英语的同样翻译过来的词是不一样的意思的,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在哪里呢?就是汉语的这些表示结束的词,是表示彻底的结束。但是,大概在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民族都不是这样的。你说,汉族,华夏文化,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唯一的,只有她才有,其他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没有的?我觉得有,而且不止一个,她的文化的特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有始有终”。中国人认为,事情是有始有终的。什么事情?就是人生。看待世界不是从人生开始看待吗?人生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就是你的立足点嘛。儒家的人生是有始有终的,佛家的人生是无始无终的,基督教的人生是有始而无终的……中国人的生命力是最强的,因为生命只对中国人是只有一次的,但是对其他人就不是这样的。所以什么叫“尽”呢?就是没有了。……所以“白日依山尽”的意思,不是说明天又升起,绝对没有这个意思。不然他不会用这个词,他会用另外一个词,比如说落,或者说失,他会用其它的字。但是当他用“尽”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太阳永远不会回来了。

所以,白日依山尽,五个字,你都要看到它的意象,才明白他的意思……说“白日依山尽”,太阳落山了,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感慨呢?很多人认为文人就是浪漫的,伤春悲秋,风花雪月,容易犯酸。其实,古代文人一点都不浪漫,文人有什么可浪漫的?文人是最真实的,他不是在作秀。一阵风飘过,一阵雨打过,那些东西跟他相关啊,那就是他自己,他们是一体的。他好像变身为那风、那雨,或者落花、或者啼鸟。深切地感受到花落了再也回不来。要理解万物一体,才能明白,这个真实的感受,“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感觉?就是给你一纸医院的诊断书,说你得了晚期肺癌,就是这种感觉。当他站在那个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如果你没有这个感觉,你就没有回到古代,你永远不知道这首诗的意义。 “黄河入海流”,河、流是长音,入是短音,黄、海是中音。“河”是长音,表示黄河很长。现在朗诵的人常常把“河”读得很短,那就不是黄河了,是小水沟。黄河是最大的河,也是生命啊,最大的河就是最大的生命,那么长、那么大的黄河怎样了呢? “入”是入声字,是短音,表示一下子就到海里去了,非常之快。百川东到海,“海”就是归宿,所以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汉诗的流水意象,表示生命流逝。

前两句合起来:那么大的太阳终于也落山了,那么长的黄河也一下子到海里去了。意思很清楚:时光流逝,人生苦短。 第三句一头一尾两个入声字。前文说过,入声字是可以用来发誓的,经常表示决绝之意。《登鹳雀楼》四句中,只有这句是有力量的。“穷”是长音,因为要穷尽很遥远的地方。“千里”是中音,“里”是仄声为高音,表示强调里程之多。这句是要留住时间、留住生命的意思。

最后一句“更上”是仄声高音,承上句之有力,然而“层楼”又是长音,兼回到“尤”韵,又回到了绵远之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中间有个“一”字。“一”这个字看起来很正常,实际上很不正常。欲穷千里之目,怎能只上一层楼呢?更上了那一层楼,就可以比目下望出千里之远吗?要是我作诗,“欲穷千里目,更上百层楼!”作者不是碰巧用的“一”字,也不是想不出别的字不得不用的“一”字,要相信古代诗人的能力,非你我自小不作诗的人能比。为什么用“一”字?“一”是入声字,有强调的意思,强调就是这么一层楼。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看题目了。古人作诗,题目也不是乱起的。为什么杜甫的《登楼》没有说登的什么楼?王粲的《登楼赋》也没说,王之涣这首却要说是“鹳雀楼”?题名必有用处。鹳雀楼者,三层也。王之涣在第二层上,他只有一层楼可上了。所以他说我欲穷千里之目,我要更上层楼,可惜,只能上“一”层啊,所以“楼”回到“尤”韵,有无限感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光是抓不住的。

回头来看整首诗,吟诵凸显的声音,使诗歌大不同了,实际上是我们的理解角度大不同了。这首诗的主题是汉诗最常见的人生苦短,四句之中,起承转合,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几经反复,这才是我们的汉诗。短短二十个字,有多少情绪收放、感慨起伏?像原来那么理解,奋发图强,那是一句比一句高,最后来个大高潮--那是典型的西方模式,中国的表达不是这样的。

--自《徐健顺文集》汇总整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吟诵,读准字音。

2、 通过吟诵,音义与字义结合,与意象精神结合,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歌涵义。 3、 教给吟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声音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人故事引入:

1、师讲故事的口吻引入:

一天傍晚,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了山西省的鹳雀楼游览。他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幅幅美景,也吟诵出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写得可好了,千古传唱呢。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2、我们今天要学的是王之涣的,指题目,读--《登鹳雀楼》 二、听录音,正音,掌握诗歌节奏: 1、打开书第四页,请孩子们指着书。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跟着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四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不听录音,吟诵给同桌听 3、指名吟诵

4、师总结并表扬敢开口吟诵的孩子

三、学习金钥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孩子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学习吟诵的第一把金钥匙:“平长仄短”。谁能说说什么是平声?

2、现在看看诗歌标注的符号,真的是所有的平声字都长吗?

3、是呀,为什么同样是平声字,“依”、“山”两个字的音长都不一样呢?这就需要第二

把金钥匙了。它就是--(出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师讲解: 在一行诗句里,位置在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的平声字就读它自己本来的读音,不用拉长。但是位置在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的平声字就一定要读长音了。

5、用金钥匙。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首诗标注的符号,是不是这把金钥匙告诉我们的内容呢? 6、我们再跟着录音吟诵一遍,加上你的手势,看看得到了金钥匙,是不是能帮助你很多呢? 四、学习诗歌

1、过渡:现在,让我们乘着声音的翅膀,走进诗歌里去吧。 2、学习第一行:

1)抬眼望去,远处的天边是落日的美景。

师讲述:“白!日!”两个入声字,好高的声音啊,那白亮亮的太阳在高高的天上呢。孩子们看(出示落日照片)这白亮亮的太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把云彩的边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这景色怎样?表达着诗人对眼前壮丽美景的惊叹。

2)“依山-”依是靠着,依山,是靠着山,山字拉得好长,师示范吟诵依山--,你看到这山怎么样?

是呀,这山连绵起伏,好大啊!白亮亮的太阳带着瑰丽的景色依偎着大山渐渐落下。 “尽”,就是消失了,不见了。

3)这么美丽的景色,随着太阳落下,慢慢地就消失不见了。猜猜诗人心情怎样? 4)好,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吟诵第一行 3、学习第二行

1)过渡:刚刚看了远处的景致,咱们随着王之涣再看看近处。 2)鹳雀楼下是奔流不息的黄河啊。我们一起来吟诵:“黄河-”这条河如何?(很长,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人民的母亲河啊。所以声音也长)

3) 接下来,“入!海流--”,“入”是个入声字,很快,很重,很短,在模拟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水迅速地流向大海的样子。这么长,这么大的黄河呀,一下子就流进大海去了,影子也找不到了。孩子们觉得怎么样?

4)在古代,流水是时间的象征啊,壮丽的景色一去不复返,时间也一去不复返,诗人也和我们一样觉得惋惜呢。再吟诵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诗歌吧。 4、学习第三、四行

1)太阳啊,你可否落得慢一点,让美景多留一会?黄河呀,我可否再多看一些你奔腾的雄姿呢?不行啊,太阳黄河不会理我们的,那我们看看王之涣自己想的办法吧。 2)读三、四行,王之涣想的办法是什么呢?

3)一起来吟诵一下:“欲!穷-千里目!”,这一头一尾两个入声字,非常肯定,非常坚决地告诉我们,想要看到很远的地方。就一定要“更上一层-楼--”。然而,鹳雀楼只有三层啊,王之涣吟诗时已经在第二层楼了,最多只能再上一层了。想要站得高,看得远,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愿望啊。所以,王之涣心底里还是有淡淡的惋惜的。不信,你再吟诵一遍。 5、听录音,跟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6、自己吟诵一遍。 五、比赛读诗

1、加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桌或四人小组一起吟诵,给诗句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准备比赛。

2、展示,优胜组颁奖 六、作业:

1、回家吟诵《登鹳雀楼》给爸爸妈妈听

2、预习《宿建德江》,借助拼音,认准字音

5.《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马凡美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敬、亭”,翘舌音“众、只”。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结合课件插图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大诗人李白所做。李白随身常常佩戴一把宝剑。他从小饱读诗书,长大以后才华横溢,而且,他从小喜欢剑术,是唐朝剑术高手。李白非常喜欢喝酒,一喝酒就诗兴大发,创作了许多千古名句。他的好友杜甫曾经就称赞他:“斗酒诗百篇”。 二、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吟诵的是李白写下的一首诗歌《独坐敬亭山》 三、读准音,读出停顿

1、自己读诗歌,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三遍 2、指名读,集体正音 3、齐读

4、出示停顿线,再读

四、解诗意、悟诗情、学吟诵 (一)解诗题

1、指名读诗歌题目

2、谁来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前,没有任何人和他做伴,似乎有些孤单,有些寂寞。

4、请再读诗歌题目 (二)学习一、二行诗

1、老师曾经说过,一首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李白和敬亭山的故事。

2、李白很想凭自己的文韬武略在唐朝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在41岁时才得到别人的举荐,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招到了京城,做一个奉诏的翰林学士。李白欣喜万分地来到了长安,进入宫廷。唐玄宗对他也非常有礼貌。但是,李白很快发现,

唐玄宗不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放在眼里,他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能随时用才华给他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而已。李白心中远大的抱负不能实现,却看到皇帝每天都沉浸在歌舞享乐的环境里,看到皇帝身边的妃子们一个个争宠相妒的丑样,看到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们作威作福的样子,很恶心。他上书辞去奉诏翰林的职务,皇帝很舍不得他,但他去意已定,就送了他很多金银珠宝,让他去快快乐乐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李白离开了京城长安,到各地漫游。人们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好好的翰林学士不做,要做个悠游天下的平民。只有他自己知道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这一天,他来到了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敬亭山秀丽幽静的景色让他非常喜爱,独自坐在那里很久很久,看着敬亭山四周的一切,欣赏着敬亭山的美景,想着才华不能施展,又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嘴里吟出了这首诗,请孩子们看一、二行诗

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标音长 2)悟诗情

孩子们看看,高高的敬亭山上,鸟儿们都越飞越高,渐渐远去,看不到踪影了。一片白云孤零零地漂浮在天空中,也慢慢地随风飘走了。好像谁也不愿意留下来和诗人做伴,和诗人一起欣赏敬亭山的美丽呢。 3、指导吟诵 【指导】

所以,吟诵这一句的时候,诗人有些苦恼,有些无可奈何。他用语言描绘着自己见到的这一切。

“高--飞---”两个字吟诵的声调比较高,声音也比较很长,因为鸟飞得越高,飞得越远,离自己就越远,自己心中那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孤独的感觉就越强烈。所以最后用去声字“尽”收尾,因为那是一份无法说出来的痛苦,只能哽咽在喉头,哽咽在心里。

“孤--云---”两字拖得很长,是因为即使一片本身就孤零零的云朵,也不能理解同样孤零零的诗人的苦闷,还慢悠悠地飘走。所以,孤云越闲,诗人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就越深。所以作者无奈地吟唱“独、去-闲----” 4、听录音范读,跟读。 5、指生表演读

(三)学习诗歌三、四行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过渡:转过头来,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就是这座美丽秀雅的敬亭山。请孩子们读这两行诗。

2)标音长(提示“看”读一声) 3)悟诗情:

谁能说说诗歌的意思呢?(提示“厌”的意思:满足) 诗人苦闷至极,有谁会理解他呢?他收回看向高处远处的目光,一眼看到了高大秀美的敬亭山,亭亭玉立地矗立在眼前,好像深情地注视着我。告诉我,李白呀,别担心,还有我呢?我不是一直在陪伴着你吗?你的才华,你的苦闷,你的忧郁我都看在眼里了。我能理解你的,请不要这么苦闷了。于是,李白觉得心中的苦闷稍稍得到缓解,他由衷地感激着、歌唱着自己的知己好友--敬亭山。 4)指导吟诵:

“相--看---两-不、厌-”,相看两字拖得很久,说明互相注视的时间之长,

“敬亭---山----”是由衷地歌唱敬亭山,表达一份感激和依恋。 5)听录音范读,跟读 6)指生表演读 (四)诵读全诗 五、古诗配画

一首诗不光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是一幅美丽的画。请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你心中的《独坐敬亭山》。

6.《鸟鸣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新的诗歌,它是--《鸟鸣涧》 二、解诗题

1、看电子白板,齐读诗歌题目。提醒后鼻韵母和鼻声母的字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看图)你们看,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三、读诗音

1、孩子们都回家预习过这首诗,谁能来读大家听呢?

指名读,请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 2、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3、出示停顿,再读诗歌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出示配画的古诗句,边讲述:

其实,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

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师生齐读)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① 我们吟诵得依字行腔啊。谁能为这几个字标出声音的长短呢?

② (请一边标,一边给大家说为什么这样标,好吗?)指生标音长,说原因 ③ 请孩子们根据标出的音长自己试着诵读 指名读,相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入声字“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

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的,所以,吟诵“中”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1)学生试着猜意思,师相机指导: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 2)师总结讲述,边出示配画的古诗句: 出示第二句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 6、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调子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① 谁能为这两行字标出声音的长短呢? ② 指生标音长,说原因 ③ 试着吟诵 指名读,相机范读 [指导]:

1、孩子们仔细看这两个入声字。它们读音都很短促,说明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非常轻灵而突然。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2、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

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7、咱们连起来诵读一下,好吗?

1)出示标好音长的整首诗,请孩子们先标出你手中的古诗诵读卡上诗歌的音长,标完以后,自己先试着诵读一下 2)哪位孩子敢来诵读?

3)伸出小手指画音长,一起诵读 五、学习吟咏 1、过渡:亲爱的孩子们,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个故事,也美美地诵读了这个首诗歌,你知道吗?一首好诗不光是一个动听的故事,而且是一首美妙的歌呢。 2、听录音。

师:吟诵家徐健顺伯伯在诵读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段美妙的旋律,读起来特别好听,咱们来听一听吧。

3、好听吧?我们来玩大声和小声的游戏。

首先,我们听徐伯伯大声吟诵,我们小声跟着吟诵。这样边听边吟诵两遍。 然后,徐伯伯的录音小声,我们大声跟着诵读两遍。注意,看着黑板上的平长仄短线,你的手要跟着运动。开始! 六、古诗配画: 1、师:一首好诗,不光是一首动听的歌,一个美丽的故事,还是一幅美丽的画呢。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配上漂亮的图画。 2、孩子们作画,师放古筝曲《西湖春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7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