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更新时间:2023-05-09 09: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法。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仅6套未直接设置这个考点的题目,且大部分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从具体诗句角度命题,或从全诗角度命题。侧重考查修辞技巧的有重庆卷、江苏卷等,侧重考查描写技巧的有湖北卷等,侧重考查抒情技巧的有浙江卷、安徽卷、福建卷、辽宁卷、江西卷和四川卷等,侧重考查构思技巧的有湖南卷等。另外,湖南卷还考查了比较阅读。

一、考向探究

古典诗歌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结构特点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门见山、逐层拓展、卒章显志、起承转合等。

1.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2.伏笔——是在诗歌(或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3.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首诗歌一般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面得先有个交代。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4.卒章显志——是指在诗歌的结尾处表达诗人的心志或情怀。

【例题1】(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结构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一般应遵循以下思路:首先要解读诗意,抓住诗句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还原成生活画面,对一些重点动词、形容词进行咀嚼、揣摩,从而体会理解文字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开头至“风景疾如箭”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

1

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第二层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例题2】(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会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词人通过对送别前、送别中、送别后几个情境的描写突出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阅读时要理解作者是怎样紧紧扣住离别主旨展开的。上片前半部分写两人相聚太短即又离别,无心喝酒;后半部分写两人离别之苦。下片则通过别后情景,写词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理清了思路,把握了主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二、应考策略

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类试题的解题方法:(1)准确指出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结合相关诗句具体阐释。(3)明确指出此种结构特点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馆娃宫怀古(其一)(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题目时,分三步,即特点+分析+表达效果,力求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本诗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步骤一)。前两句揭露了吴王的荒淫误国,按通常写法以下应该继续批判吴王才是,但是,作者却在三、四句把矛头指向了越王,认为越王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值得羞愧之处”(步骤二)。作者这样写,看似是嘲笑越王,其实是鞭挞夫差,这样使主题表达得更加深刻,也更能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步骤三)。

三、跟踪训练

一、考向探究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所谓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其中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1.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2

2.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等。

(1)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2)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3)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有关。(4)虚实——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

(5)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6)工笔——是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地描绘。

(7)细节——是指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例题4】(20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点落实在抒情手法上。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涵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从全诗看,前四句和后四句一悲一喜,但总倾向却统一于悲,所以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是写不尽的“悲”。秋风落叶,历来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立足全诗,“雨中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抒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例题5】(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欧阳修)

3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达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首诗化用张继、孟浩然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境,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全诗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以景寓情,考生应具体答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象,景与情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例题6】(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两道题目均考查了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点落实在描写方法上。第(1)题指明了方法,要求找出对应的诗句。明写指的是对事物的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如“浮萍破处见山影”就是直接描写了溪水的清澈;暗写指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一些事物表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特征。分析诗歌描写“影”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过桥人似鉴中行”一句的意思是过桥的人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它从侧面表现了水的平静,明写水面,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一句的意思是不要让芦苇遮蔽了月光,暗写了芦苇的影子和月光的影子。第(2)题指定诗句,要求分析其写景方法。诗歌第二联,上句写从溪水中没有浮萍的地方可以看到山影,换句话说,山倒映在溪水中;下句写主人公划着小船回来时能够听到草摆动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上句主要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破”字以动衬静;下句主要从听觉的角度写景,以草声能够听到衬托出环境的幽静。

【参考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应考策略

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类题目的解题方法:(1)准确指出诗歌在表达上运用了何种方式;(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表达方式是怎样运用的;(3)简析此种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题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堂五首(其一)(苏轼)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注】①南堂:在苏轼居所临皋亭,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②向:本义为北窗,这里是窗户

4

的意思。

本诗勾勒出一幅寥廓的画面,请简要赏析诗人的描写技巧。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描写手法的能力。本诗全篇写景,一、二句描绘临皋亭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势;三、四句写南堂窗含大江,极目远眺的景色:只见江边千帆停泊,江面一片烟波渺茫。诗人纯用白描,不着色,不摹声,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辽阔的画面。

【参考答案】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技巧。四句诗,一、二句写南堂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势,本真道来,不作任何藻饰。三、四句写窗含大江、江边千帆停泊的景色,不着色,不摹声,辽阔的画面却跃然纸上。

三、跟踪训练

(一)抒情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

【参考答案】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第四句卒章显志,“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

【参考答案】第二联。体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野凫有闲意,老树无丑枝,给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活力。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表示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不怕牺牲,热烈执著地追求,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

过陈琳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①过此文。词客②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青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①飘蓬: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②词客:指陈琳,先后受何进、袁绍、曹操的重用。③石麟:墓前的陈列品——石质麒麟。④书剑:指文武才能。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借古讽今,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区别,表面上寄托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暗含着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的时代的不满。

(二)描写手法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情景,表现惆怅别情。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词(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行秋(徐玑)

嘎嘎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嗾:教唆人做坏事。

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

【参考答案】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从而表现诗人的闲适之情。

6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田园乐(其六)(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两首诗都写了春眠、夜雨、啼鸟、落花等春景,但从艺术手法上看却有很大的差别,试简要说明。答:

【参考答案】①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动入静,诉之于听觉感受。②王诗彩绘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着重写意。③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描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①,未解庄生天籁,刚道②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写他与景差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铺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差别。②刚道:“硬说”的意思。

词的上片写景,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一、考向探究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方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作品中字句更为精巧。考查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是近年来高考的次重点和次热点。

几种常考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如下:

7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萼:花萼。这里是指花瓣。

指出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的思想情感。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这首词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分析时应该抓住最后两句“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这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梅花“惟高一着”之意。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例题9】(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修辞方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方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特别提醒】比喻与象征的区别。比喻是修辞方法,往往一句或几句即可完成;象征是表现手法,需要整段甚至整篇文章才能完成。比喻要求双方是具有相似点的非同类事物;象征只要求双方具有某种相关之处。比喻旨在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象征旨在委婉含蓄或强烈深刻。

二、应考策略

鉴赏诗歌修辞类题目的注意事项:

8

对修辞方法的鉴赏,说到底就是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修辞方法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在复习时要积累古典诗词中常用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要洞悉各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题目时适当加入,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如李煜在《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诗句。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喻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果在解答时将“具体可感”几个字用在答案中会使答案更严密。(3)在解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熟悉解答流程,注意灵活变通。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三步: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例题10】(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解析】联系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赠别诗,抒发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别后的思念。但作者并不是直接地抒写内心的这种情感,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来借“实”景以写“虚”情。词的上片写离别之苦。“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其中“孤雁”“浮萍”是他们离别后的写照。下片写别后之思。“尘随”两句是虚笔,词意含蓄,“尘”“马”“月”“舟”四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潘别驾韵(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而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寥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枝被冷落的情形;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表现出的柳的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以上手法答出一种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9

残叶(李觏)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上阳①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②人。

【注】①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情,寄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的有情与残叶经霜落地后泥尘玷污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水仙花(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还骨今谁有?淡抹蛾眉篸①一枝。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篸:同“簪”。②水沉:沉香木。③酴醾(tú mí):花名,色白味香。

这两首诗在修辞方法上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寒香寂寞”“仙风道骨”“淡扫蛾眉”勾勒了水仙花的动人情态。(2)第二首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表现水仙花的晶莹澄澈之美;再将水仙花与酴醾、寒梅对比,突出水仙花的幽香。

一、考向探究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变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分析这些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一些常用表现手法阐释:

1.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行比较,可以使被比较的对象区别的更加鲜明,可以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实质上,对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既可以是一种修辞格,又可以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

10

现力和感染力。

3.抑扬——把要贬义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也一样按形式可分为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两种。

4.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一时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5.比兴——比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辞。

6.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很多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7.小中见大——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情、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

【例题11】(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空惆怅”前后的内容形成对比,“总堪伤”与“无人解”对比,作者就是在这两组对比中表达其思想的。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对比。简析:上阙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阙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题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只是化用谁的典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用典及其用意的能力。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任江宁府时。王安石这首《桂枝香》的内容是金陵怀古。上阙写景,“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下阙通过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这首词语言苍劲,意境开阔,摆脱了当时绮靡词风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摆脱纤细、绮靡的词风,“一扫五代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境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隐喻现实,寄兴遥深,所以被推为金陵怀古的绝唱。

【参考答案】“《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

三句是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王安石通过用典,警告当权者:耽湎酒色,醉生梦死,必然继续六朝悲恨。

二、应考策略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常见的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3)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题1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解析】本题的题干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角度,其中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尾联运用了典故,这一表达技巧的判定结合楼兰的注释可以知道,“斩楼兰”意味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宏愿。

【参考答案】示例一:首联写仲夏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其余三季更不用说,没有花的盛开,极写边地苦寒。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示例二:尾联用典,借西汉霍光派人计杀楼兰王,为国立功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及杀敌报国的决心。“愿”字与“直为”,情感豪迈,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是全诗点睛结穴之处。

三、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敧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拂金徽:弹瑶琴。②谪仙:李白。

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用典。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现了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①,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①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长沙。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2

答:

【参考答案】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而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问题。此为“抑”。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三闾庙(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三、四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7t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