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

更新时间:2024-01-06 07: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荷塘月色》导学案

编写人:贾海霞 审核人:陈琦

【学习目标】

1. 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3. 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字词积累。

2. 抓住作者行踪,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 借助文眼,揣摩作者感情。 【自主学习】 (一)、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

闰( )儿 琐屑( ) 踱( )步 弥( )望 霎( )时 .....

敛裾( ) 倩( )影 鹢( )首 酣( )眠 袅( )娜 .....脉脉( ) 蓊蓊( )郁郁 峭楞楞( ) 参( )差( ) .......惦( )记 幽僻( ) 媛( )女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荷 曲 娜

脉 浅 挨

3、识记下列形近字

闰( )年 惦( )记 敛裾( ) 湿润( ) 掂( )量 盘踞( ) 姓闫( ) 踮( )脚 前倨( )后恭

袅( )娜 媛( )女 缀( ) 枭( )雄 潺湲( ) 辍( ) 茑( )树 瑗( )玉 啜( ) 4、词语释义 风流:

1

幽僻: 风致: 袅娜: 脉脉: 斑驳: 没精打采: 蓊蓊郁郁: (二)、初读课文,思考: 1. 感受文本,说出美“点”。这是一篇美文,你觉得它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荷塘月色》共9个自然段,这9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观荷塘。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8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9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我的疑问】

【合作学习】

1. 请划出作者带着情感的句子,并找出题眼的句子,咀嚼含义。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2.从作者复杂的心绪看,在全文中他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全文的总感情基调是什么? 第2题答案:(不宁静——寻找宁静——得到宁静——失去宁静)(淡淡哀愁中的淡淡喜悦)

【我的收获】

【课堂作业】

朗读背诵4、5、6段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

3

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二)相关知识

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近义词辨析

斑驳 稀疏

相同点:均有“错杂、疏朗”之意。 不同点:“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如: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如:稀疏的头发。

均匀 和谐

相同点:都有“相当,适当”之意。 不同点:“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隙相等。如:

分布均匀。

“和谐”是相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如:和谐社会。 安宁 宁静

相同点: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 不同点:“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如:嘈杂

的声音,使人不得安宁。

“宁静”着重于“静”,安定清静,不嘈杂,多形容环境或心情。如:宁静

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7p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