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冬至”不是主谓结构-2019年文档

更新时间:2023-05-03 13: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夏至”“冬至”不是主谓结构

“夏至”和“冬至”在许多“现代汉语”教材中都被分析为“主谓式”或者叫做“陈述式”的合成词。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将“冬至”分析为“主谓式”[1],张?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将“夏至”分析为“陈述式”[2];刘叔新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理论教程》认为“冬至”是“陈述格”的复合词[3]。陆志韦先生专门研究汉语构词法的著作《汉语的构词法》认为“夏至”是“主谓格的名词”[4];一些重要的语法学著作也认为“冬至”“夏至”是主谓结构,例如,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认为“冬至”是主谓结构[5];刘月华等先生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认为“夏至”是“主谓式”结构[6];赵元任先生的《中国话的文法》认为“冬至”和“夏至”都是主谓结构[7]。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主张“冬至”和“夏至”是偏正结构。例如,吕叔湘先生在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吕叔湘译为《汉语口语语法》)中加了附注,用不确定的语气说:“‘夏至’‘冬至’的‘至’也可以作‘极’讲,就是内中心结构了”[8];任学良先生则用明确的语气说:“注意:‘冬至’‘夏至’不是主谓式,‘至’是‘极点’,所以原词是主从式”[9]。

从意义上讲,这两种观点都把“冬至”和“夏至”中的“夏”和“冬”的意思理解为“夏天”和“冬天”,但第一种观

点把“至”理解为“到”的意思,第二种观点把“至”理解为“极点”的意思。这两种分析哪一种正确呢?我们认为第一种分析(即认为“冬至”“夏至”是主谓结构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种分析(即认为“冬至”“夏至”不是主谓结构的观点)将“夏”和“冬”的意思理解为“夏天”和“冬天”无疑是正确的;把“至”理解为“到”的意思就值得商榷了。

为了明确“夏至”和“冬至”中的“至”的语义,先看一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0](以下简称《现汉》)的释义),《现汉》中“至”的义项有三:①到;②至于;③极;最。(1621页)。

把“夏至”和“冬至”中的“至”理解为“到”的意思就

是采用的第一个义项,如果按照这种理解,“夏至”的意思就应理解为“夏天到了”,“冬至”的意思就应理解为“冬天到了”。然而,这与实际的历法相矛盾,“夏天到了”的日子是“立夏日”,而不是“夏至日”;同理,“冬天到了”的日子是“立冬日”,而不是“冬至日”。那么,“夏至”和“冬至”中的“至”应该采用《现汉》中的哪一个义项呢?我们再来看一看《现汉》中“夏至”和“冬至”以及相关词语的释义: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夏至点,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1360页)【夏至点】黄道上最北的一点,夏至这天太阳经过这个位置。(1360页)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301页)【冬至点】黄道上最南的一点,冬至这天太阳经过这个位置。(301页)

从《现汉》的释义来看,“夏至”和“冬至”以及相关的“夏至点”和“冬至点”中的“至”的意义都不含有第一个义项“到”的意思,但四个词中都含有第三个义项“极;最”。可见,《现汉》的释义是把“至”理解为“极端”的。

在语源上,中国的文献里最早提到“夏至”和“冬至”概念的是《尚书?尧典》。虽然,《尧典》中并没有出现“夏至”和“冬至”的术语,《尧典》中使用的语词是“日永”和“日短”,《尧典》中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日短星卯,以正仲冬”,伪孔传云:“永,长也”[11],“日永”含义就是“白天最长的那一天”,“日短”含义就是“白天最短的那一天”。同时,“日永”是用来正“仲夏”的,“日短”是用来正“仲冬”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用来正夏天和冬天的第二个月的,并不是用来正“孟夏”和“孟冬”的,换句话说它们不是用来正夏天和冬天的第一个月的。只有“孟夏”和“孟冬”才有资格称作“夏天到了”和“冬天到了”,而“仲夏”和“仲冬”没有这种资格。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把“夏至”和“冬至”分析为“主谓式”是有问题的。

古代典籍和古代训诂材料中也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汉司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7l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