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07-25 17: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浮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浮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至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浮梁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意图及施政纲领编制的。集中体现了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是全县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浮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我县策应和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构想。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浮梁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总体构想,齐心协力、沉着应对、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时期。全县生产总值(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综合收入等主要指标均翻一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工业发展积累后劲最足的时期。这五年,我县按照“一园三基地”的功能分区,奋力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近四年投入工业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达5亿元以上。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陶瓷工业、电子通讯业、食品加工业、矿产建材业、机械制造业等工业企业纷纷入园、开业、建成、投产。最近,光伏新能源、航空机械制造等产业在洪源基地的驻足给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三农”工作取得较快发展时期。五年来,粮食生产稳定在14万吨以上,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农业优势产业——茶叶,在近四年的连续政策扶助下,取得了复县以来最好成绩,成为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最快的时期。五年来,配合上级交通部门搞好高速公路建设的协调服务,使我县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完成了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公路建设。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人饮工程实施顺利,效果明显,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报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时期。这五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5亿元,建成区基本实现了“六化”,功能日趋完善,市民幸福指数提高,实现了创建省园林城市的目标。尤其近四年,果断拉开县城框架,县城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自来水管网二期、滨江大道、红塔路、滨江景观带、公园、游园、广场、景北大桥、三贤湖等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有的在建设当中、有的已建成投入使用,这些设施使我们的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品位提高,更宜人居。全县17个乡镇完成了村镇规划编制,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镇面貌焕然一新。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国企改革攻坚的时期。先后完成香料厂、啤酒厂、彩印厂、食品厂、轮胎厂、陶瓷原料厂、茧丝绸公司、出租车公司、物资总公司、商业总公司、真空开关厂、外贸公司、民爆公司、木材厂、景光电子有限公司、万平电子有限公司、医药公司、汽车站、粮食企业等企业改制工作,改制面由2005年的60%提高到现在的98.3%,共安置职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工9875人。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时期。这五年,我县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省领先,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中入学率达98.2%,高中毛入学率达80.3%,2010年中考成绩总平均分列全市第一名。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等一轮医疗设施建设完成,初步形成了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在全县各乡村进村入户。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廉租房512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34户,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153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启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0.2%和95.8%。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加强,连续五年杜绝了煤矿和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参保率达到88.4%,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始终牢牢把握的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才能不断地激发全县28万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1: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注:1、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按1∶6.8计算。

2、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绝对值按当年价格,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总体而言,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承接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时期。一是全球产业转移加快。世界经济正逐步回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在产业升级的强力推动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达省份向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转移会逐步加快。二是《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深入推进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将使中部地区成为各地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这为我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三是中央确定消费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这对我们投入不足、出口不强势的县而言,应当机立断,大力发展旅游业,奋力推进县城和城镇建设,壮大与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是既顺应主潮流也符合县情的。

——从全省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后发优势更加突显时期。一是优惠政策叠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浮梁作为38个核心县之一,省政府把我县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县、低碳经济试点县,把我们域内的陶瓷工业园确定为生态工业园试点园区。国家、省政府近三年在我县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领域的投入逾3亿元资金,势必给我们的下一轮发展积攒了后劲。二是产业布局思路清晰。东西两线山区乡镇以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茶叶、有机产品及旅游业为主。近郊的洪源、三龙、湘湖及陶瓷工业园布局科技含量高、环保门槛高的工业企业为主。诠释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航空制造、光伏新能源、高科技陶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资源和宜居的环境这一理念。三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新建复线工程、景祁高速公路、景北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为我县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可贵的是,我县近年来坚持跨越发展、进位赶超,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经验,这正是全县干群心齐气顺,一心一意谋发展,和衷共济建设美好家园的风气正盛。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也是发展瓶颈约束加剧时期。一方面,我县近年引入园的工业企业一时还很难对财政作出贡献,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地位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农业新的增长点不明显,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小、效益差、竞争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另一方面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加强,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难度加大,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服务期望值愈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势必给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一系列的新课题。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县上下必须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创新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 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升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主要任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重要契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县、进位赶超的宏伟目标。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注重做大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统一。发展不足、经济总量较小仍然是我县当前的主要矛盾,尽快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进位赶超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与转变方式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县最大的品牌和竞争优势。要坚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力争把浮梁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坚持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同时,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注重深化改革与和谐稳定有机统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即是改革攻坚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程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稳定促改革,以改革促和谐。

——注重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县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工业增加值6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2:55: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业水平大幅度提升,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布局合理,城镇功能全面提升,重点镇、区域中心镇等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14万人,其中,县城人口6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4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明显实效。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交通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防洪减灾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水利保障体系、优质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需要。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全面发展,初中入学率98%,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9.8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1.5张,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率、基本医疗保险率、失业保险覆盖率、新农合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参合率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率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5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0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5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分别达到2万人和3万人。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外贸出口有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与信息化、生态化、服务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进一步提高绿色GDP的比重,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工业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比重达50%以上。

第一节 加快壮大支柱产业

发挥资源、技术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浮梁实际,今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后五年,应重点发展陶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子通讯业、矿产建材业等现有四大支柱产业,并着力培育光伏、航空机械制造两大支柱产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加快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创建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江西省著名商标,进一步提高浮梁产品知名度。

陶瓷产业。以金意陶、乐华、特地、圣泰、赛德等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为龙头,全力建设好陶瓷工业园,不断壮大陶瓷产业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带动我县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到“十二五”末,陶瓷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江西省著名商标4件以上。

绿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县内丰富的茶叶、食用菌、森林蔬菜等优质天然绿色食品资源,以浮瑶仙芝有限公司、瑶里茶叶有限公司、县粮油收储公司、江西赣森绿色食品公司、鹅湖老曹土特产店、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打造5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标准化食品加工业规模企业。到“十二五”末,绿色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实现国家驰名商标1件以上,省级著名商标10件以上。

电子通讯业。依托县域内原部省属景光、万平等电子企业,以京泉利(景德镇)电子有限公司、美信电子工业园、天普通讯设备厂为重点,建成以景光电子工业园为主的电子通讯业制造园地,到“十二五”末,电子通讯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争创江西省著名商标1件以上。

矿产建材业。矿产业在依法支持大背坞金矿、大舟金矿、茅棚店锡矿、开盛矿业、天宝大理石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县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新上优质无烟煤矿、铜多金属矿等项目,形成以寿安、湘湖为主的采掘业基地。除陶瓷建材外,建材业以寿安为基地,力争新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形成年产200万吨以上水泥生产基地;有计划合理配置使用林业资源,建设林业产业体系,打造我县林产品加工基地,提高林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到“十二五”末,矿产建材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光伏产业。要以新引进的江西威富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37亿元兴建1.2GW太阳能多极晶体浇铸及切片等4个项目为主,加快建设速度,促进其迅速达产达标。在“十二五”期间,将光伏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航空机械制造业。以景德镇602所和昌飞公司为依托,着力引进航空机械制造企业。在“十二五”末,将航空机械制造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二节 完善工业发展平台建设

继续推进已初步形成的“一园三基地”工业平台建设。一园指陶瓷工业园,主要以发展高科技陶瓷、高档陈设艺术陶瓷、高档日用陶瓷为主;三基地指三龙、洪源、湘湖三个产业基地,其中三龙产业基地以全国知名的建筑卫生陶瓷为主,洪源产业基地以光伏、航空机械制造业为主,湘湖产业基地以机械电子综合产业为主,要着力提高“一园三基地”品位。到“十二五”末,将“一园三基地”建成全省生态、低碳、循环经济工业平台。

第三节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坚持以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加投入为切入点,按照“投资有方向、近期可建设”的要求,在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的态势中谋划项目,从产业结构调整中确定项目,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项目,从节能降耗中构思项目,从六大支柱产业的新起点中筹划项目,从农副产品深加工中规划项目,从延长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中开发项目,不断增加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要以现有入园企业为主,首先促进其达产达标,其次要调整升级,形成大项目带动、大工业小项目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产业聚集。

第四节 着力抓好招商引企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企优惠政策,利用区位、后发优势,抓住国家“十二五”继续扶助中西部经济发展机遇,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的机遇,结合县情,尤其是要结合好我县茶叶、矿产等资源优势,积极谋划一批效益好、有生命力的新型项目,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导向,创新服务机制,打造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效平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加强产业配套,完善劳动力供给,提高中介服务水平,降低商务成本。健全招商安商服务体系,完善投诉处理机制,认真做好外商投诉处理工作,依法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战略决策和“扬优成势重特色、开放发展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第一节 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使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3.3亿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80元,年均增长12%。

粮食。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9万亩,优质稻覆盖率为90%以上,粮食单产年均提高5公斤,2015年亩产达400公斤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6万吨以上。高标准建设鹅湖、庄湾、王港、三龙、湘湖、寿安、江村、峙滩等优质稻主产基地,实施好现代农业发展生产资金项目,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综合整治,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 茶叶。着力培育茶叶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名优绿茶以“浮梁茶”地方证明商标为主品牌,其他茶类以“浮梁茶”地理标志来规范,尊重历史,围绕大祁红产区大力发展名优绿茶、浮梁工夫红茶,着力开发新品种、新产品;突出抓好以茶叶为原料的系列保健品、添加剂、医药化工等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生产,提高茶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拓展茶业发展空间;以瑶里、西湖、江村、庄湾、经公桥、勒功、鹅湖、兴田等地为重点,加快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继续支持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桃源、新迪、景瑶、赣森等茶叶及涉茶公司壮大产业规模。抓好“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雨针”品牌系列浮梁茶生产,形成“浮梁茶”核心品牌,进一步恢复扩大红茶生产;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引进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以瑶里、西湖主要茶叶产地培育壮大茶叶专业市场,围绕县城区域中心为重点建设全县茶叶综合大市场。到2015年,茶叶面积达12万亩以上,其中有机茶基地面积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8000吨,五年翻一番,销售收入达8亿元以上,出口创汇上有较大突破,销售收入占GDP的5%以上,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经济作物。积极培植果业和蔬菜系列开发。果业重点发展西瓜、草莓、杨梅、早熟梨、板粟等,到2015年,果业面积3.5万亩,产量达1万吨以上,优质果比重达75%。蔬菜业以发展森林蔬菜为重点,到2015年,食用菌生产达4000万袋,产量25万吨,森林蔬菜达10万亩,产量5万吨。

畜牧业。积极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禽。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8%,到2015肉类总产量达2万吨,年产值达到3亿元。积极扶持康源公司等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企业发展;积极谋划2个年出栏商品猪1000-10000头、出栏牛羊100-1000头、出笼家禽10000羽的生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态畜牧小区。力争五年内新建2家万头养猪场,20个生态畜牧小区。

水产业。积极发展常规渔业、特色渔业。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200吨,产值达到1800万元。在大力发展常规水产品养殖基础上,重点建设河螺、甲鱼、河蟹、鳗鱼养殖基地。

第二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争取五年内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50%,推进科技入户。以水稻、蔬菜、茶叶、生猪、食用菌等产业为重点,在全县农村选择和培育科技示范户,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等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提高其自主发展和带动能力。

加快良种推广。突出抓好水稻、畜牧业良种推广。水稻良种覆盖率力争达到100%,重点抓好超级稻的推广,五年内超级稻覆盖率达到30%。畜牧业重点抓好三元杂交猪和优质牛、羊品种的推广,力争三元杂交猪比例达到60%,优质牛、羊比例分别达到30%、40%。 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县、乡两级每年建立20个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点。粮油业重点推广轻型节本增效、高产优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三类技术;经济作物重点推广高接换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有机茶生产等技术;畜牧业重点推广无公害畜禽养殖、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水产业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无公害水产养殖、网箱养鱼等技术。

加快农机推广步伐。县、乡两级每年安排购机补贴资金,鼓励农户购买现代化装备;组建10个农村合作社,以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茶叶生产机械化为重点,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机械化生产,力争农机装备动力达到68.5万千瓦,水稻机耕、机收、机插水平分别达到94%、90%、25%,全县三分之一的茶园实现机耕、机剪、机采、增施有机肥,茶叶机制能力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

第三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化效益。重点在粮食、茶叶、森林蔬菜、生猪、苗木等领域,做大浮瑶仙芝茶叶有限公司、瑶里茶叶有限公司、景德镇桃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粮油收储公司、江西赣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浮梁县华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群。力争在五年内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达到5家,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在全省全国影响较大的龙头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加大优势品牌创建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按照“产地商标统一,证明商标凸显,产品商标各异,公共资源共享”的原则,围绕“浮梁茶”核心品牌,加大整合力度,做大做强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桃源、昌南雨针、瑶河等绿色食品规模;力争五年内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达到10个,获国家驰名商标的1个,把“浮梁茶”打造成中国名牌农产品和驰名商标。

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设立扶持资金、减免税费、信贷支持、平等立项等优惠政策,鼓励种养大户、经营能手、技术能人、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形式,把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农产品生产专业大户等组织起来,形成产业协会,凝聚开拓市场的合力,力争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50个,入社社员超万人,实现6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

第四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继续加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实现县至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乡至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100%,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加快撤渡改桥步伐,全面消除汽渡、民用渡。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病险水库除险、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利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善兴建乡镇小型自来水厂和一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些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人饮工程。

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新建沼气池0.4万口,占农户总数的7%以上。

加大和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优化村庄布局,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推进旧宅基地复垦种植。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力争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实现人畜分离,加快村庄和庭院的绿化、美化进程。

第五节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建立乡、村两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安排教育培训经费,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五年内对95%以上的农户培训一次以上。每年举办农技人员培训班,集中时间对乡、村两级农技人员进行农业知识更新教育,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与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建设水平,以“民办公助”形式加强行政村卫生所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禽共患疾病的防治。

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体系,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和“村村通”;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活跃农民文体活动,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努力挖掘和整理浮梁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传承优秀地方文化。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率达95%以上。

加大扶贫力度。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社会扶助等各种扶贫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贫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开辟增收新途径。

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培养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加强村级党组织和政权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

第六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支持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补偿标准,采取多种方式安置被征地农民。

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医药体制和乡级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加大粮食生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机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等适合农村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办法,扩大信贷支农服务范围。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粮食购销市场,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收购政策、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维护粮食安全,鼓励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

林业、水利产权改革。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林业产权,减轻林农负担,促进林业发展,规范林业产权流转,加快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推进水利产权制度和水利管理制度改革,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 精心规划建设县城

县城建设主要目标是要围绕“一城三组团”的发展格局,以16平方公里规划为基础,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管理,做活城市经营。使县城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居住、购物、美食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文化和生态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近期着重高起点规划建设好县城北城区(三组团之一),实现县行政中心逐步北移,拓宽城市框架。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景北大桥及配套道路建设、三贤湖生态公园、广场花苑、县会展中心、图书馆、大剧院、老干部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革命烈士纪念园、三星级以上宾馆及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4万吨改扩建工程和管网配套等一批设施。县城人口增加到6万以上。力争县城成功列入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第二节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建设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小城镇布局,适度扩大城镇规模。加快洪源、湘湖、瑶里重点镇,三龙工业重镇,鹅湖、蛟潭区域中心镇,经公桥边贸镇,寿安矿产建材镇的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功能配套、发展协调的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农村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到“十二五”末,小城镇“六化”建设基本达标,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第三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完善农民工住房供给、子女上学等政策措施,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第五章 壮大旅游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景点景区建设的投入,打造“世界瓷都之源,中国名茶之乡”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配合景德镇市建成江南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国知名的文化、生态、山水型优秀旅游城市,到“十二五”末,实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2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第一节 加强旅游景区建设

高岭—瑶里景区建设。要以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矿山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7个国家级品牌为契机,严格按“一个中心、一个亮点、两条轴线、七个旅游景点”的总体规划来发展。“十二五”期间,积极主动做好高岭矿山公园世界遗产地申报工作,完成瑶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瑶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保护建设项目、红色旅游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保护项目、瑶里寺前至婺源灵岩洞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在“十二五”末,把高岭—瑶里景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AAAAA级景区。

古县衙景区建设。要严格按照古县衙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AAAA级景区标准加快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实施征地拆迁、恢复古建筑群、完善商贸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工程;继续完善修复古县衙附属设施,打造全国唯一完整的古县衙品牌,启动国家AAAAA级景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区申报工作。

红色景区建设。要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好红色旅游景点。重点修复全县各地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塔)、遗址,完善配套设施;以瑶里新四军改编旧址、程家山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等为重点,建成红色旅游、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大型基地。 其他景区建设。我县“一区三线”旅游大格局为:一区:即以县城三贤湖、古县衙及旧城至万平电子昌江两岸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三线:一是以高岭、瑶里、金竹山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东线,二是以玉田湖、南市街、诸仙洞等旅游景点为一体的南线,三是以黄坛、蛟潭、勒功、江村、西湖、峙滩、兴田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西北线。按照上述旅游大格局要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县城三贤湖,梳理开发玉田湖、诸仙洞,规划建设西北线民俗旅游等景点。

在旅游景点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文化遗产、遗存(含古民居、古祠、古亭、古桥、古道、古墓和碑刻、古树木)的保护,注重景点(含待开发景点)区新建房屋的风格统一,保持徽派建筑特色和外貌的统一和谐,使“蓝天、白云、灰墙、黛瓦、小桥、流水”大格局与景区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

第二节 加快旅游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品牌景区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掌控好所有权,把经营权推向市场。按照社会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法,整合盘活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的产业化进程。着重考虑若干旅游企业统一包装,引进旅游巨头,捆绑转让经营权,组建旅游集团。

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集中力量在重要客源市场进行强有力的统筹宣传促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一的市场开发和宣传推介,不断打造浮梁特色旅游形象。

加紧旅游功能配套建设。建设好浮梁旅游服务接待基础设施;加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交通。按照全县“一区三线”旅游大格局,加快旅游景区通达道路建设,为旅游业提供便捷的通道。“十二五”期间,建设重点为:建成县城至王港、寿安至诸仙洞旅游公路、瑶里至婺源灵岩洞景区、瑶里至金竹山旅游景区的等级公路。

娱乐。增设晚间娱乐表演项目,提高娱乐性;增设一批陶吧、茶座、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娱乐场所,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游客的吸引力。

住宿。增建布局合理的若干个度假村及星级宾馆。其中县城新建成三星级以上宾馆3个;瑶里景区新建二星级以上宾馆5个、农家乐200户,西北线民俗旅游点50个。

购物。加速构建旅游购物体系。大力开发具有浮梁地方特色和瓷茶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档次和经济效益。

餐饮。开发、创新富有浮梁地方特色的美食,规范完善浮梁土味餐饮,梳理提炼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梁菜肴系列。在古县衙景区、高岭—瑶里景区、洋湖村和西北线上各规划建设美食一条街,形成独具特色的瓷茶文化美食、民俗文化美食、自然生态美食系列,使餐饮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第四节 加强横向联合

加强旅游区域经济协作。紧密联系景德镇,加快融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及长江沿线旅游网络,积极开拓东南亚、日韩等国际市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旅游区域互通网络,实现旅游城市间对接、互动和无障碍旅游。

构建“六山二湖”之间的精品旅游线路。配合打造上海—杭州—黄山—景德镇、北京—景德镇—黄山和杭州—黄山—景德镇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包装高岭—瑶里、古县衙等景区。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挥加盟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泛珠三角“9+2”旅游城市联盟和闽三角福州旅游协作区的作用,与景德镇捆绑完全融入华东、华南两大旅游圈。

第五节 加快服务业发展

进一步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化,繁荣社区便民服务,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引导和鼓励发展咨询服务业,规范各类中介机构的行为,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业,继续推进住房商品化。努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加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服务品种,满足生产运输和居民出行需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营销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支持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探索多种新型业态。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保险业,适度增加金融机构,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第六章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加快经济市场化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投融资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注重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落实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第一节 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大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力度,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改进行政审批工作,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和人事改革,提高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启动市政、园林、路灯、建筑等事业单位改革,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严格执行国家土地出让相关政策,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使经营性土地出让金物超所值。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推进政府行为的公开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的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畅通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反映问题的渠道。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探索将负责决策机构与负责执行机构相对分离的路子。严格政府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公务员问责制度和考核、评分淘汰机制,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行政效率。

第二节 深化企业改革

推进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和制度。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继续推进鹅湖面砖厂、鹅雕瓷厂等企业的改制,完善企业改制配套扶持政策,处理好职工安置工作,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在实施企业改制时,要做到改制与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与企业退城进园(郊)和城市建设相结合,与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相结合,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相结合。

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选择2个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争取到2015年浮梁县有1家以上企业上市,促进一批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考核机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壮大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鼓励民众创业致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城市公用和社会事业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造,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加工制造业、基础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社会地位。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咨询、员工培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服务和法律支持。加快民间商会和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行业协会建设。

完善抵押担保体系。重点配合落实政府资金、银行资金、民间资本合理组合形成的市、县(区)两级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第四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土地、技术和资源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目的,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交易和征地行为,建立技术和各类资源市场,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改革就业管理制度,取消一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

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整合、重组、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改革和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协会,积极探索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有效机制。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第五节 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设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 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税源管理,增加财政收入;加强政府非税性收入管理,规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管理。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地方中小金融企业,吸引更多股份制和外资金融机构到我县设立分支机构。

第七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推进贸易国际化

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以“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为导向,实现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对接与合作。全面对接长珠闽,尤其要紧紧抓住泛珠三角“9+2”合作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多地吸纳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投资转移,使我县真正成为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开放前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与沪、汉、宁、浙、闽等地市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争取他们来我县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拓宽合作领域。以落实合作项目为切入点,消除行政壁垒,降低门槛,扩大基础设施、能源、经贸、劳务、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快融入国际、国内一体化市场。

第二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改善引资结构。以“一园三基地”为载体,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外投资主体和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吸引县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进入我县。加快“一园三基地”的工业产业群建设与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投资强度。在向沿海发达地区和港台招商的同时,加强对世界500强、国内大公司、大财团的招商。积极参与全省对外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企小分队建设,加大招商推介会的力度。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等国外优惠贷款,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创新招商方式方法。组建企业化、专业化招商机构,推进产业链招商、产权招商和专业招商、中介委托招商、以商招商。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策划、包装工作,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和产业转移、资本流动信息的收集,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库、客商库和资源库。整合招商资源,实现招商资源共享。

第三节 发展对外贸易

做大对外贸易规模。实施积极的贸易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以上。积极培育引导更多的生产企业开展进出口经营,力争在茶叶出口上实现较大增长。完善出口促进政策,注重培植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产品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到2015年,力争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达到3家以上。推进企业发展自主出口品牌和销售网络,增强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积极推进茶叶为出口主导产品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绿色食品、建材、服装等产品在出口上有突破。坚持以质取胜,推进对外贸易主体经营方式、出口市场、出口商品的多元化。

第八章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建设创新创业浮梁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切实把科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教育的优先发展培育造就一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推进自主创新,推动全民创业。

第一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大开放主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并重,坚持科学普及,走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加强重点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整体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提高科技发展水平。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浮梁县域创新体系,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人口科学和生态建设与环境安全、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4个重点任务加快科技发展。使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到全省前列。到2015年,全社会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加强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在高效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安全、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优先主题攻关。实施星火富民科技项目,实施科技人才高地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幅度增长科技投入,引导资金向优选重项目倾斜;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面向国内外配置科技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大力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支持各类科技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初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政府创新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推介、农业良种良法推广、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对口帮扶、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活动。鼓励和支持技术经纪、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面向基层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技术交易、技术培训和技术普及。

第二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与创新创业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建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立起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到2015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7%以上。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解决好留守孩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关心和重视特殊教育,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高质量的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重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实施好校安工程项目和浮梁特殊学校新建项目,启动农村边远艰苦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加快教学配套用房建设,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规划建设容纳学前、小学、初中、普高、职高教育相对集中的县城教育园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支持省级重点高中县一中建设,整合全县普高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普通中学办学效益。到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全县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7000人左右,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在录取国家重点大学有重大突破。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农科教结合工程。一是办好县高级职业中学,要根据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理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增强就业适应性,巩固提高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水平。二是启动实施职教、成教资源整合,增强县职教中心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设施共用,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训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实施农科教结合工程,各乡(镇)、村要积极利用当地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和师资、设施,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作用,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网络,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到2015年,完成职工岗位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各类专业培训2万人次的任务。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放宽非义务教育的准入条件,使民办教育占整个教育的比重明显上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校长选聘制、职级制和校长负责制,实施教师全员聘用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提高均衡招生比例。执行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教师教育质量标准保障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大学生到农村任教。

第三节 促进文化事业建设

围绕基本确立“文化生态大县”的战略定位,强化基层、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健全网络、深化改革,创新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村文化、文化市场管理、文物开发保护、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加强集镇文化建设,积极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设“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设力度,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达到设施基本齐全,功能较好发挥的目的;巩固、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文化扶贫政策,充分发挥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文化阵地的作用;重视少儿、老年文化事业,解决儿童文化生活贫乏问题,丰富老年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管理,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文化环境,用健康、有益的文化占领文化阵地。

加大文物开发保护力度。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的文物工作方针,巩固文物普查成果,公布一批新的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普及申报工作。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抢救和保护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重点做好古县衙、高岭古矿遗址,江村严台、勒功沧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西湖潘溪、瑶里东埠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提升广播电视事业水平。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浮梁广播电视事业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收视率和覆盖率。

第四节 加强人才工作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进人才集聚工程、人才开发工程和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加快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力争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重点领域形成人才比较优势。

党政人才。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到2015年,县直单位、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要形成以3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梯次构成的年龄结构,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达到50%和40%。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有战略眼光、市场驾驭能力强的企业家和熟悉市场竞争规则、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到2015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突破1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科技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兼备经营和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00人,中高层次人才比重达到50%以上。

高技能人才。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培养掌握现代制造技术、技术精湛的人才。“十二五”期间新增技师200人,高级技师50人。

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技术人员、种养能手、能工巧匠的培养。力争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在“十二五”期间新增5000人。

加强人才引进。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重点引进以下五类人才:(1)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高级职称以及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的高层次人才;

(2)在高新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业技术人才,包括高级技术工人;(3)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的复合型外贸人才;(4)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旅游、策划管理人才;(5)金融、保险、法律、外语、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完善用人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高级人才的信息管理,积极完善人才代理制度。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坚持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选拔领导干部,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办法,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大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县级主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为重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基础的培养力度。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培养具有省级水平的学科带头人3人以上。继续做好县级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完善选拔和管理规定,健全定期联系走访、年度考核、业绩档案、休养、体检、奖励等制度,进一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在科研立项、配备学术梯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队、提供流动资金、学术交流、帮助实现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在选拔县级拔尖人才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推荐享受国家、省政府、市政府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工作。建立完善战略领域高层次人才库;同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力度,从政策与资金上给予支持。

第五节 推动全民创业

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加快富民兴县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氛围,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营造创业文化。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和政策上放宽、放活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业有功、合法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大力培育“吃苦耐劳、诚信至上、尊重规则”的商业精神。加强创业宣传,浓厚创业氛围,在全县广泛开设创业宣传阵地,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传媒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奋创业的文化氛围。

培育创业主体。发展本土创业队伍,鼓励支持社会各阶层、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和各种经济体二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以创办企业、合资入股、知识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为切入点的本土创业队伍。鼓励城镇企事业单位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自主创业。鼓励科技人才以技术、科研成果入股民营企业。鼓励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拓展业务,进行二次创业。吸引外来人员创业,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积极吸引县外人才和归国留学人员来县创业。引进外来投资者来浮梁投资兴业,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创业。着力教育激励各级干部立足本职、胸怀大志,精心谋事、专业干事,在组织、领导、服务全民创业的实践中创出一番事业。

拓宽创业领域。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和创业者进入工业领域,开发新产品、开辟新产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农村创业领域。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投资和有志者在参与物流、传媒、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建设和经营中实现创业。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着力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创业载体,依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创业。 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的作用,营造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市场调节的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突出强化县乡政府的政策支持、明确导向、提供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劳动用工、信用管理等方面制定鼓励措施。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优化创业融资环境,完善县级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对创业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创业基地和公共培训体系建设,促进创业培训与再就业培训、农民转业培训有机结合。切实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创业者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产业中实现智力致富,在投资建项目、融资办企业中实现投资致富,在捕捉商机、开拓市场中实现机遇致富。

第九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建设绿色生态浮梁

树立全民节约和全面环保意识,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浮梁。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按照“保护、恢复、建设、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切实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根据“多封山、重低改、强管理、精造林、活机制、降消耗、求效益”二十一字方针,稳定保持生态大县地位。以公路、铁路两翼,昌江河及其支流两侧及源头,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旅游景区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140万亩,保护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100万亩等项目。到“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

建设国家生态县。加快国家生态县创建步伐,提升全县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到2015年,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60%的行政村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各项生态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县标准,并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

建设自然保护区。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保护和管理机制,重点建设国家级瑶里森林公园、省级“黄字号”黑麂自然保护区,加大金竹山黑熊、王港云豹二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工作。到2015年,使我县自然保护区(小区)总量达到25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县级6个;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9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0%以上。

建设小流域生态小区。发挥浮梁山川秀美的优势,启动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建设项目。以东河、南河、西河、北河等源头及部分支流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集水源与动植物保护,鱼类保护与养殖,水利与景观设施建设融为一体的生态小区。到2015年,小流域生态小区达200个以上。

加强水土治理。进一步保护好水资源,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饶河(昌江)源头保护区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综合调控和工程设施建设、源头水污染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饮用水保护区水污染预警应急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加大东河等流域治理力度,确保昌江河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在水源保护区内,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好水生生物。 维护生物多样性。规范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聚集、收集、驯养、繁殖、科研等活动。重点提高生物资源管理,对红豆杉、银杏等濒临灭绝生物物种实行挂牌建档,对金竹山、瑶里、福港等地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的红豆杉要建立长效保护措施,为我县生物物种长效管理打下基础。对已经产生危害的豚草等外来物种要加大灭杀力度,每年进行大规模有效地灭杀行动,大幅度减少豚草存活面积。

第二节 强化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推行清洁生产、清洁建设、清洁消费,从固体、液体和气体各方面减少污染源。提高空气质量,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着力改善昌江及其四大支流流域内环境质量。

工业污染治理。继续坚持“以新带老”原则,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做好重点行业污染源排污口的规范整治,逐步实现排污口在线监测,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善污染防治设施“管理规范化、监控自动化、运营市场化”的“三化”管理机制,实行“环保部门、新闻媒体、综合部门”联合行动的“三位一体”执法运作模式,大力营造环保执法氛围,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巩固和扩大达标排放的成果。

加强危险物和生活垃圾治理。实行危险废物集中控制,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危险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做好固体废弃物处理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利用,安全处置医疗垃圾、放射性废物和危险废弃物。到2015年,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理;建设高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提高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置率达到80%左右。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禁止使用高残留、难降解农药,提高秸杆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施用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减少化肥、农药和各类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突出做好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大污染处理力度,严格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管理,逐步实现城镇雨污分流,逐步实现全县工业污水、城镇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利用。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水质监测、过量开采惩罚一系列水资源保护制度,在全县主要江、河水功能区基本达到水质目标要求。在城镇集中供水区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制定饮用水源安全监控、预警制度和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

大气等污染治理。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废气排放,强化废气处理,推进各类燃料、汽车尾气的环保处理。推行建设领域无尘化、无害化管理。加强工矿企业,建筑土地、社会生活噪声控制和治理。完成水泥行业的治理,对未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实行关停。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水利资源开发和农村沼气建设,使我县在绿色能源及生态保护方面有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旧资源以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控制,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固体废物生产量小的技术和工艺,促进固体废物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点提高粉煤灰、煤渣、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危险物的处置率。

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普及猪沼果、猪沼菜,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等模式的生态农业,合理布局畜禽禁养区、抚养区、适养区,搬迁和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引导畜禽养殖业向畜粪尿消纳土地相对充足的农村转移,推进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走生态养殖道路。

第十章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平安浮梁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充分考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考虑群众的可承受能力,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营造人民群众气顺心齐的良好氛围,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切实推进和谐平安浮梁建设。

第一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保险、新农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到2015年全面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到2015年用人单位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劳动争议案结案率95%,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结案率100%。

增加保障资金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多渠道筹措社会基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力争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达到12%以上。

重视保障老幼妇残权益。发展慈善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妇女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发展特殊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75%以上。

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做好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工作,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妥善解决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医疗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十二五”末,完成浮梁县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目标。

第二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总量稳步增长,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到2015年就业人数达到1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到2015年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5万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才分别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0%和5%;再就业培训2万人。

提高劳务输出水平。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5年累计培训农民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

第三节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新建食品药品监督执法综合楼及完善配套设施;重点扶持县人民医院发展建设,完成住院部大楼建设项目;为全县17个乡(镇)卫生院装备部分急救设备,完成乡镇卫生院住院部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加强妇幼老卫生保健。加强县计生服务站、妇幼老保健医院装备建设。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婴儿死亡率<16.9‰;孕产妇死亡率<30.75/十万;百岁健康老人越来越多。

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8%,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占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其中无害化厕所占80%。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加强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发展老年体育活动,老年体育人口达60%以上;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达到90%以上。

第四节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常住人口犯罪率万分之四以下,公检法办案正确率96%以上,民间纠纷调解成功率95%以上,民工工资案件结案率100%。

加强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乡(镇)综治办和村综治站等基础建设。

加强政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在组织机构、教育训练、内务管理、执法执勤、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落实任务、落实责任、实现目标。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严打方针,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及各种恶势力。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县、乡二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培训工作。重点加强煤矿、交通、建筑领域等高危行业及公共场所的安全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减少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安全标准,保障群众健康安全。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完善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在主干河、中型以上水库,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建立观测点;完善县、乡的气象资料和情报的收集、处理、分发系统;完善城镇防震减灾监测预测、震灾预防、救援体系。到2015年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

第十一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交通、电力、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一节 建设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要求、优化交通结构,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能力。 公路。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提升公路网等级,完善公路网结构。配合完成景祁高速公路,完善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实现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县际断头路35公里,其中瑶里寺前至婺源灵岩洞12公里、江村至祁门10公里、黄坛中堡至鄱阳莲花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6q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