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1-14 19: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沈从文小说《王嫂》的悲剧意识分析

(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郑方杰 201363120232)

【摘要】新时期以来,沈从文小说研究呈现出一种持续升温的态势,纵观这些研究,尤

以沈从文小说人性与生命书写着力最多,主要包含牧歌情调、人性美、生命观、乡下人、原始、民族等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构筑起沈从文小说研究的基本元素和大致脉络。笔者认为沈从文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蕴,不仅在于其浓厚的牧歌情调,还在于其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使沈从文的小说直抵民族文化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田园之中。本文即从悲剧的时间结构解读小说《王嫂》。

【关键词】悲剧;王嫂;社会层面;生命本体

有关悲剧的定义,中外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2,在他看来悲剧能揭示人的本性,通过唤起人的怜悯之心和恐惧之心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鲁迅对此也有一番论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3这里的悲剧并非指生活中一般意义的痛苦遭遇,而是指那些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或趋势相一致、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人们的不幸,而悲剧的主人公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他们的精神品质、思想感情都具有正面特质,他们的正面特质和行为本应存在并发展,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却受到与之相对阶层或社会力量的打击和迫害,直至遭受灾难,甚至走向死亡。

悲剧人物的的悲惨遭遇具有历史必然性,他们很难摆脱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制约。因此,悲剧不同于一般的小灾小难,它往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不幸和整个民族的命运问题。

小说《王嫂》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即社会层面和生命本体层面。 悲剧的社会层面,即导致悲剧的社会根源。小说《王嫂》的创作于抗日战争

12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17 3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周刊,1925:15

时期的1940年,战争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通过王嫂儿子的叙述“飞机来了,丢下十二个炸弹,三个燃烧弹,房子烧了,倒了,我前前后后是人手人脚,有三匹马也炸个碎烂。机关枪答答答答乱打??”战争成为小说悲剧性的一个重要来源,王嫂的儿子作为战争的直接遭遇者侥幸在空袭中捡回一条命,王嫂“虽从不出城避空袭”但还是劝儿子不要参军,在战争面前,生命是多么的脆弱而无助,文中很少直接写战争,但通过王嫂对待空袭的从容与对待儿子参军的不安,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王嫂的矛盾与无奈。其次,作为劳动人民一员的王嫂,还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王嫂是个勤劳淳朴乐观坚强的人,她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却很少在人面前落泪,于是东家的人都以为王嫂人好,心好,命好。整篇小说篇幅短小,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的仅仅是一件件生活琐事,而王嫂的悲剧正是建立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之上,鲁迅称这类悲剧为“几乎无事的悲剧”,笔者以为,沈从文的高明之处恰恰体现在此,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件琐碎小事组成的,作家借助碎片化的琐事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读者需要分析作品,才能发现琐碎背后的悲剧性。正如小说所述“一切事都简单具体,使这个简单的人生活下来觉得健康而快乐,世界虽不断的在变,人心也在变,鸡狗好象都在变,唯有这个乡下进城的农妇,人生观和希望,却始终变得不怎么大。”在人生变与常中,王嫂简单地生活,然而她真的健康而快乐吗?看似平静的生活实质隐伏着淡淡的悲痛,王嫂没有向人诉说她的痛苦,一直默默承受着生活带给他的悲剧,但她越是乐观,这种悲剧性就越增加一分,因为我们明显感觉到隐含作者并不赞同叙述者, “一切事都简单具体,使这个简单的人生活下来觉得健康而快乐”,王嫂绝不是快乐,相反充满了悲剧意识,通过这种悲剧意识我们发现作者要表达的是隐伏在深处的对社会现实的愤懑,这份愤懑代表了一个时代劳动妇女的悲剧性命运。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和都市系列小说都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王嫂》也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他的小说通过一种特别的叙事时间表现时间的逝去和生命本体的悲剧,《王嫂》的叙事时间和自然时间基本保持一致,小说情节的发展就像生活的自然流露,没有使用倒叙、插叙等多种不同的记叙方法。这一点被他的学生汪曾祺很好地继承发扬了,汪曾祺曾说:“写小说是谈生活,不是讲故事。”这样,沈从文小说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都被时间所消解,这也就

能解释为什么读者在阅读《王嫂》时会感觉叙述十分平缓,似乎没有情节的起伏。

沈从文的生命理想并不是一般的生存、活着、延续子嗣,而是一种突破人的本能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说“人虽是个动物,希望活得幸福,但是人究竟和别的动物不同,还需要活得尊贵!”4我们看到王嫂的生活很简单,每天烧水、做饭、洗衣服、先喂狗,后喂鸡,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女儿死后她没有大伤大悲,没有埋怨亲家照顾不周,而是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她就有中国传统女性勤劳贤惠等一系列优点,面对种种不幸,她总是能从容应对,但这位坚强的母亲也缺少了一些东西,迫于生计、作为帮工的卑微以及生活的磨难让她丧失了生命个体的尊严和价值,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无数王嫂式的妇女,她们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小说结尾没有采用死亡的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种等待模式:孩子走后,家中人知道了这件事,都以为王嫂人好,心好,命好。王嫂不作声,只是微笑。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她想起死去的女儿,死得太苦了,命可不好,有点伤心,躲在自己房中去哭了好一会,不曾吃晚饭。这件事一家人谁也不知道,因为她怕人知道要笑她,要问她,要安慰她。这一切她都不需要。王嫂的想法很简单,就像她的生活那样简单、平淡,她的生命在喂小鸡、喂小狗、照顾一大家子的衣食起居中慢慢消逝,结尾虽然没有以王嫂的死收束全文,却将小说的悲剧意识推到极致,并迫使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本体的悲剧。

沈从文借助王嫂的悲剧命运不单单是引发读者对旧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生命本体价值的思考。哲学教授老金和王嫂聊天:若有警报,或问:“王嫂,你怕不怕?”知道她不怕后,就翘起大拇指说:“王嫂,王嫂,你是这个。一家人你胆量最好!”王嫂听来带点羞涩神气笑着:“咦,金先生,你说得好!我不怕,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而当女儿死后,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也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这体现了王嫂的宿命论观点,王嫂的平静泰然确实有一种“乐天安命”的老庄思想,在我看来这实际上一种悲剧的平缓写法,作者有意地以一种安静的、缓缓的笔触写王嫂的内心痛苦的挣扎,没有翻江倒海的大痛大悲,有的只是低沉哀婉的感情。王嫂的蒙昧、麻木、对生命价值的浑然不觉恰好反映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本体层面的悲剧意识。

4

沈从文散文《黑魇》

结语

对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的评价,学术界一直以来从未停止过,对作家本人和作品的研究也还在继续,鲁迅先生认定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是年轻一代‘京派’的代表”,后几经波折甚至被宣判为反动作家,新时期以来,学界逐渐重新评价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成就,各式各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管怎样,沈从文确实用他的才智和情思编织了他心与梦的历史,用美的信仰谱写出诸多文学经典。他的小说常常采用平铺直叙,叙事时间和自然还原出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淡化了情节性和戏剧性。《王嫂》这篇小说走出了田园牧歌式的书写,将笔触直抵生命的悲剧意识,作者以一个普通妇女的悲惨遭遇阐发他对人生和生命本体的悲剧性的思考,本文对王嫂悲剧性的分析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和生命本体两方面,文化层面虽然也存在但不是很典型,故不作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17 [2] 吕伟.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凌宇.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J]. 文学评论,2002,06:5-17.

[4] 孙荔.沈从文作品的悲剧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33(6):78-81.DOI:10.3969/j.issn.1000-1751.2010.06.021. [5] 刘志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黄晓红.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精神[D].吉林大学,2007. [7] 吴正锋.沈从文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DOI:10.7666/d.y1685163.

[8] 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8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2):63-71.DOI:10.3969/j.issn.1002-0209.2005.02.009. [9] 李晓丽.论沈从文创作的悲剧内涵[D].华中师范大学,2007.DOI:10.7666/d.y1122210.

[10]肖召财. 论沈从文悲剧小说的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1]邵华强.沈从文研究资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6m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