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

更新时间:2024-04-23 2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提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

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 1.A 2.C

下图为我国某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毫米)。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年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的原因是( )

A.山地地形截留水汽,形成地形雨 B.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扩散,云雨较多 C.湖泊蒸发导致水汽增多,降水增加 D.茂密的植被涵养水源,增大空气湿度

4.图中甲、乙两地相比( )

A.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小 B.甲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较乙地大 C.乙地气温年较差较甲地大

D.甲地气候的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

解析 第3题,甲地位于闭合的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中心,其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这是由于该地地势高,山地地形截留水汽,地形雨较多。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乙地年降水量为800~1 000毫米,而甲地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大;从区域位置和降水量来看,甲地气候的大陆性比乙地强,所以甲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比乙地大;乙地相对湿润,气温年较差较甲地小;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答案 3.A 4.B

读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曼谷此时的大气运动方式是( )

A.垂直方向以下沉运动为主 B.垂直方向以上升运动为主

C.水平方向由东北向西南运动 D.水平方向由西南向东北运动

6.印尼苏门答腊岛仍延续着传统落后的刀耕火种方式,某月份大规模焚烧芭蕉迫使马来西

亚约300多所学校停课,新加坡空气污染指数创16年来最高,该月最可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解析 第5题,此时曼谷位于槽线上,气压比周围低,所以大气运动方式是垂直方向以上升运动为主。第6题,苏门答腊岛位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西南部,当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时,可以影响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以该月最可能是7月。

答案 5.B 6.C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并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

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左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上右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图中因大湖效应而产生降雪

的主要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

解析 第7题,由题干可知,大湖效应的形成与气温、水温有关,气温、水温都接近0 ℃且气温低于水温。读图可知,①时期气温、水温都低于0 ℃,湖面已封冻;②③时期气温、水温都高于0 ℃,不会形成降雪;④时期气温低于0 ℃,说明具备冷空气,水温高于0 ℃,说明湖面尚未结冰,符合大湖效应形成条件。第8题,形成大湖效应的冷空气先从水面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断降温形成雨雪天气,其形成原理与暖锋中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形成降水的过程相似。

答案 7.D 8.A

下图为某地逐月累计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四幅气候统计图中,能反映该地气候状况的是( )

10.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则下列有关该地所示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气候类型中,6~8月累计降水量曲线平缓,这是受稳定的西风影响的结果 B.该气候类型夏季降水少、光照强,适合亚热带水果的生长 C.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D.该气候类型雨热不同期,是不同季节受不同风带影响的结果

解析 第9题,该地6~8月的累计降水量变化很小,说明这段时间降水极少;而在12月前后的一段时间内累计降水量变化较大,即该段时间降水丰富;故该地可能为南半球的季风气候或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A项所反映的是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B项所反映的是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C项所反映的是热带雨林气候、D项所反映的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第10题,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它表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夏季降水少,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结果,该地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的特征适合亚热带水

果的生长;该气候主要分布在纬度为30°~40°的大陆西岸,是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答案 9.D 10.B

(2015·上海普陀区调研)下图所示为北半球某平原3 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

其中R处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探空气球。完成第11题。

11.若这两个天气系统同步向西移动,24小时后Q气压中心将移动到R处,则未来20小时

内,R处探空气球测得的风向和风力情况是( )

A.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增大 B.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减小 C.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增大 D.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减小

解析 若这两个天气系统同步向西移动,则在未来20小时内,R所处的气压分布形势不变,因此风向基本不变,但气压梯度变小,风力逐渐减小。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2分)读甲、乙两图,甲图(单位:hPa)中EF为晨昏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南亚大部分地区某季节的气压形势图,此时南亚大部分地区吹______风,甲图所示季节,乙图中①处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F

______(

)

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乙图中0 ℃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并判断其影响因素,完成下表。

西段 东段 走向 影响走向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题,根据等压线分布,作出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即可判断风向;根据甲图中的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可知,此时亚欧大陆气温高、气压低,为北半球的夏季;乙图中①处位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故图中EF左侧为昼半球,EF为昏线。第(3)题,由图可知,乙图中0 ℃等温线西段主要呈南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说明该段的气温受海洋影响明显;而东段主要呈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说明该段气温受纬度影响明显。

答案 (1)偏南(西南) 炎热干燥

(2)昏 此时印度西北受低压控制,说明亚欧大陆温度高于同纬度的海洋,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故EF为昏线

(3)

西段 东段 走向 南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 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影响走向的主要因素 海洋(洋流) 纬度 13.(24分)(2015·武汉模拟)下图为某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

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的风力大小,说明原因。 (2)描述乙地的天气状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此季节丙地农民在播种时,常常采用地膜覆盖措施,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

作用。

解析 第(1)题,据图看出,甲地位于高压中心处,等压线稀疏;乙地所在处等压线密集。第(2)题,图中显示,乙地刚经历了冷锋过境,且位于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内,该气象灾害应是沙尘暴,因此乙地出现沙尘天气。第(3)题,丙地为华北平原地区,春季降水少,易出现春旱,且常遭受寒潮天气影响,低温影响播种,地膜覆盖能起到保温、保湿作用。

答案 (1)甲乙两地相比,乙地的风力较大。原因:甲地受高压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且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2)乙地天气状况:大风、降温,沙尘漫天。原因:经历冷锋过境,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此时为该地的春季,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而冷锋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沙尘天气。

(3)丙地为我国的华北地区,此季节为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春季晴朗天气多,昼夜温差大,且华北平原易遭受寒潮侵袭,形成低温天气,地膜覆盖可起到保温作用,使农作物生长免受低温影响。

14.(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2015·广州市二模)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 ℃称为高

温,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酷暑。下图示意我国2014年7月高温日数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该月高温酷暑对甲、乙两区造成的损失大小,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高温酷暑的主要危害。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乙区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大,强度较大,并且乙区域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较大,因此乙区造成的损失较甲区大。第(2)题,高温酷暑威胁人体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能耗增大,森林火险等级上升等。

答案 (1)乙区大于甲区。与甲区相比,乙区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人口、

城市较密集;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较大。

(2)①酷暑威胁人体健康;②热浪危害工农业生产;③高温带来城市能耗增多,供电紧张;④增加城市和森林火险威胁;⑤加剧光化学污染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6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