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考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6:45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初中数学中考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窗口,也是教师把握教学命脉的重要依据。只有认真分析中考试题走向和革新趋势,才会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命题专家们只有高度重视中考的导向作用,才能用好中考这一载体,达到选拔人才和指引教育方向的双重作用。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近几年中考试题在理念上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特别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让创新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一)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变化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初中数学使用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点,,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挖掘知识来源,唤起学生求知欲

新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特别注重新知识的来源,它不是为单纯服务于教学才设计的,而是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即为什么要学习它,掌握了它之后究竟要利用它去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学习“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时,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走捷径不走弯路,在一些工程问题上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省时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到了它的妙处,自然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求知的欲望会在知识的来源中燃起。。

(2)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新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这样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一个问题情境中,让大脑细胞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他们无形中会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题目在中考中屡见不鲜,如,通过给你一个几何组合图形的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让你画出或选出该组合图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几下,便可迎刃而解。可见动手能力在数学领域是非常重要的。

(3)加强对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

提起语言文字,我们马上会想到语文学科。是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只有具备充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才会在数学天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比如数学中有很多应用题,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都是文字表述的,如果不能理解题意,就无法正确地作出判断,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如几何证明题,即使在心理明白解决思路,但整个逻辑推理过程不能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仍会在考试中败走麦城。因此加强对

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二)近年中考的命题有哪些变化

(1)注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注重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由于中考是高中选拔学生的主要手段和招生依据,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会列入考试的重点,,尤其是对数学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具有广泛性,开拓性,实用性 ,选拔性,形式灵活,难易适度。

例如:.某商场举行庆“十一”优惠销售活动,采取“满一百送二十元”,“并且连环赠送”的酬宾活动,即顾客每花钱满100元(100元既可是现金,也可以是奖励卷或二者合计)就送20元奖励卷,满200元送40元,依次类推。有一天,一位顾客花了16000元购物,并用所得的购物券继续购物,那么他还可以购回多少钱的物品?相当于几折销售?

这道题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购物及优惠活动,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翻开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的题目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例如,用白铁皮做饮料盒,每张铁皮可做16个盒身或做43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现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正好配套不浪

费?请你设计一下。

这是一道典型的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可见,一味传授公理定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引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动手实践以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快速解决问题将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㈡、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思维的连贯性

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状结构,首先是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正确理解和把握,其次是把概念作为理论基础,把公式和定理作为论据,由浅入深地进行推理和论证。概念,公式和定理就好比是建筑材料,需要工匠们把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组建成高楼大厦,宏观上是不是美观就看工匠的施工技巧了。数学论证的过程道理亦然。因此生硬的套用公式定理,只能使推理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以理服人。我们只有运用严密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把已知条件和所需概念公式巧妙地串成线,才会给他人呈现一个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连贯性和正确性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已知∠AOB=80°,∠BOC=20°,OM平分∠AOC,ON平分∠BOC,求∠MON的度数。证明:∵OM平分∠AOC∴∠AOM=∠MOC=1/2∠AOC,又∵ON平分∠BOC,∴∠BON=∠NOC=1/2∠BOC,∴∠MON=∠MOC-∠NOC=1/2∠AOC-1/2∠BOC=1/2×(80°﹢20°)- 1/2×20°=40°∴∠MON的度数是40°。可见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正确连贯的思维方式是严密的逻辑推理的重要保障。 ㈢、避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推理本无定法,贵在得法。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往往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死搬硬套某种固定的解题方法,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教学中应努力避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若x=3是方程4(x-2)+a=5(x-3)的解,求关于y的方程(3a-4)y+a-2=0的解。解答此题,要从方程的解的概念入手,把x=3代入第一个方程,,求的a的值,再把a的值代入第二个方程,从而求的方程的解,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转化思维的应用。

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能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启示,努力搞清知识之间的连带关系,灵活处理数学中的各种难题,学会质疑,创新,超越。同时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能从点到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一道数学证明题,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把两条不相关的线段放在一个图形中证明结论,也可通过证全等或相似或成比例线段得出结论,总之多视角多渠道的解决问题,会使头脑更聪敏,思维更灵活,推理更明晰,充分彰显创造性思维的活力。

一言以蔽之,我们要洞察中考的命题理念,把握新课改的理论精髓,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中考,在教学实践中除旧布新,勇于开拓,立足三尺讲台,引领学生播撒创新的种子,共同擎起明天的希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