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14)
更新时间:2024-06-23 14: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情推理的能力。
2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这不还引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5.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
6.操作
3
(1)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两人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 )倍? 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 汇报交流。(板书:8÷2=4)
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 四、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子看作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
4
第3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 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5
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到体育场的场面) 咦,小华在做什么呢? 学生:在跑步 他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1: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生2: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大生家比小华家到体育场远多少米?
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用了4分钟,怎样列式?算式:152×4= (一)合作探究学习 152×4=的计算方法
你能估算出小华家到体育场有多少米吗? 生:400多米; 500多米;600多米?? 师:到底有多少米?怎样才能得到准确值呢? 生:需要计算才能知道
对,我们可以通过列竖式来计算,同学们把竖式列出来。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
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结合方块图: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52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8,在积的个位上写8,4和十位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十,也就是2个百,在积的十位上写0,并向百位进2,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百,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百是6个百,所以在积的百位上写6。(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师:刚才哪位同学估计600多米,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 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11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48 × 4 =992
3.观察、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汇报。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 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独立完成,算完之后口头说计算过程,课件随学生发言出示,你做对了几题?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要注意哪些?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小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满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自己做,指名板演。(及时纠错)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
分组计算,出示答案。比一比两题的积分别是几位数。
第一组的两道算式,乘数同是3,为什么得数有的是三位数有的是四位数?(第一道算式百位数乘3不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百位数乘3需要进位,所以??) 第二组也同样如此。(课件出示: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需要口算哪些题呢? 游戏:口算抢答。
5.完成想想坐坐第5题。(课件出示)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信息?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把你的想法和大家 交流一下,并列式计算。
6.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教学反思:
12
第7课时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的算理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8×0=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13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
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4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15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 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
21
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m。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6.举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7.判断: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 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 8.思考题
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22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23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2.解决问题(作业)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24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活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2.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生回答: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25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3. 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教学反思:
26
第4课时 周长是多少(活动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图片、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是什么呢?屏幕展示: 请你从组长那里去领一个吧!
请你想一想,你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指名回答。
谈话:为了得到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也可以测量出图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五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围一围。
谈话:我们先进行围一围的活动。把书翻到66页,看一看上面一幅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也能用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吗?围好后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让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在小组内交流。并指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2.摆一摆,
谈话:我们再进行摆一摆的活动,请看课本第66页,要求我们用什么摆,摆成什么图形?请拿出发给你们的小棒,检查一下4根短的长度是不是3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不是5厘米。
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小棒摆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先想一想。 想好了,在四人小组里摆一摆 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周长是多少? 请组长填表。 长方形 长
正方形 宽 周长 27 边长 周长 周长是( )厘米。
3.拼一拼。
引导学生说:我们摆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它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智慧爷爷给我们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你们收到了吗?
里面是什么?这12个小正方形请你猜猜智慧爷爷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猜一猜。 读要求,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同桌合作,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记录填表格。 长 指名学生交流。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填好了这张表格。请你观察一下表格里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把你记录的结果和小正方形放回信封里,老师帮你们把回信寄给智慧爷爷。 4.量一量
青菜老师还给我们同学准备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题目。 读一读,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周长是多少?可能有不同的相法。 一条一条量的。
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
5.估一估。
28
宽 周长 你利用估计餐巾纸和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三、总结
艺术节上,我们全体学生和老师准备了一台精彩的节目。体育老师围了一个长方形的舞台,你怎样测量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课后去实践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是否可行。
教学反思:
第四的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29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 ,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30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19≈ 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 (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31
120÷30=4
(1)因为( ) 所以( ) →想( ) (2)因为( ) 所以( ) →想(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口答: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个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快开学了,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学习用品。有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2
3.谈话:那边还有两组同学在买铅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买铅笔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
①问:从这两个男孩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0÷2=
③师:4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4÷2=2,所以40÷2=20。 B.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2个十就是20。 C.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就是20。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小结:刚才学习的这些口算就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①问:这两个女孩也在买铅笔,她们一共买了多少枝呢?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6÷2= ③师:估计46÷2的商是几十多?你准备怎样解决?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 摆学具:拿出4捆6根小棒,先分整捆,每人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单根,每人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
B.口算: 40÷2=20 6÷2=3 20+3=23 帮助学生把操作抽象成分步口算:
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 40÷2=20 再分得3枝 6÷2=3 合起来是23枝 20+3=23 问:这几题你也能说出口算过程吗?
33
96÷3 84÷4 55÷5
⑤师:其实46÷2这题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回忆分小棒的过程,你会用竖式算一算吗?4人小组讨论竖式的写法。
⑥问:谁来完整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师:笔算46÷2,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学生讨论)2乘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接着除,接着会算了吗?(竖式略)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过以后再怎么办?商又写在哪里?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买铅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预设:
解法一:48÷4=12(元) 63÷3=21(元) 12〈 21 所以杨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解法二:由图中的信息知道,杨树苗买的棵数多用的钱数少; 而松树苗买的棵数少用的钱数多。所以杨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五、当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34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数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 。 教学难点:两种验算的算理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商品的画片,做游戏:这里有3元一块蛋糕, 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做一做;
1.买这样的一块蛋糕要多少钱?买两块呢?
2.如果我有12元钱?能买多少块?27元钱能买多少块?你是怎么想的? 3.36元可以买多少块? 二、新课学习
1.一起讨论:怎么样证明36÷3=12是正确的呢?12×3=36 2.试一试: 这些除法算得对吗?9÷3=3 63÷3=21 94÷2=47 3.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65÷3=21(块)??2(元) 想一想:你能验算吗?21×3+2=65(元)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与同座位同学合作,互相验算。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3.一边说一边做第一4.5两题。 教学反思:
35
第4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3. 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教学重点: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把这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写出算式:(弄清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3. 52÷2=26 (个)
4.让我们来验算一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明或是计算的方法) 5.边说边做:
78÷3= 84÷6= 92÷2= 80÷5= 6.验算上面的计算题。
7.根据三个数量,请你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8.估算: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多少吗? 64÷5= 85÷3= 95÷4= 91÷2= (10多) (20多) (20多) (40多)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小结: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教学反思:
36
第6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个位商写0的计算 、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把62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让我们写出算式来。(剩下2个羽毛球,商怎样写呢?) 62÷3=20(个)??2(个) 2.让我们来验算一下。
3.边想边做:83÷4= 63÷6= 92÷3= 61÷2=(注意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4.算一算,比一比:
42÷2= 41÷2= 63÷5= 53÷5= 5.找找错在哪?(想想做做第3题)
6.想想做做第5题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灵活点。
7.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让学生体会余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不要求讲进一法)讨论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第二页想想做做1.2。 四、小结:
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啊?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最后两题。
52÷5= 43÷4= 82÷4= 74÷7= 2.有75千克的大米,每次搬运10千克,至少要搬运多少次? 教学反思:
37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知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到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实际总是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装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个第三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氢你的想法告诉小级的其他成员。 学生装通过喜欢的方法(列表、列式或其他方法)计算求出答案。 第一天 30 第二天 35 第三天 40 第四天 45 第五天 50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8
(1) 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自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 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 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能样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装读题,说说条件 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一名话? 1.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重点: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从条件想起)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点。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再看图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提
39
问:你能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小组讨论,填图)
指名填线段图,集体交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根据地题材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当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装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装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直,再解决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
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装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0
正在阅读:
欠条与借条的区别最新4篇04-02
小组合作学习的收获与反思05-08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2)-教学设计10-27
电工学1答案(1)11-14
校园里的柳树作文450字07-13
写给男朋友生日的话02-10
通信英文缩写09-11
国合申报书模板07-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教案
- 年级
- 数学
- 小学
- 苏教版
- 2014
- 信阳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 宣武初三期末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018新版教材)
- 1-1人工挖土工艺标准
- 中国生命文化主题公园.2012老海导游词doc
- 供热责任保险条款费率
- 统可靠性设计分析 - 赵廷弟 - 综合测试题1
- 北京大学《MBA市场营销管理》课程笔记和复习要点
- 三相载波模块技术规格书 - 图文
- 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 三年级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
- 《应用统计学》卢冶飞,孙忠宝 答案
-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专题训练)
- 四年级上学月题
- GJB9001C-2017标准及内审员培训考试题答案合计五套
- 变频调速题库
- 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货币银行学 考试复习题答案整理版
- 浅析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问题 doc123
- 江南高速TJ-01标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