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谋略分析

更新时间:2023-03-14 08: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诸葛亮谋略分析 襄阳市纪委程元银

摘要:本文以《三国演义》为蓝本,重点选择书中59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智谋故事,予以分析和点评,着重研讨诸葛亮在为人处世、用兵打仗、外交攻势和治理蜀国方面所显示的才干,所使用的谋略,所展示的胸怀。

本文点评方式多种多样。或就事论事,或借题发挥,或旁敲侧击,或旁征博引,或提档升级,或添油加醋,或反其意而用之。

全文约21000字。

主题词:诸葛亮 谋略 分析

程元银通联:

市纪委退休干部。邮编:441021。手机:15071520008。邮箱:xfjwdfs@163.com

住址:襄阳市襄城区荆州街73号维修队一楼

《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是诸葛亮,它把诸葛亮作为完人来塑造,当成全才来描写。书中很多主要人物都同诸葛亮有着直接或者间接联系,一些重大事件差不多都有诸葛亮参与。清朝人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说它写人有?三绝?,其中第一?绝?就是把孔明的智谋写?绝?了。在民间,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人们颂扬诸葛亮为人的策略、用兵的计谋、外交的谋略、治国的才干等,认为他

几乎是事事有策,处处用计。

世上不可能有完人,所谓的天才与常人只是相对的。诸葛亮的才干有客观基础,是主客观巧妙结合的结果,而不是与生俱来,不是空穴来风。诸葛亮熟读兵书,但不是书呆子,不搞教条主义,既能够?纸上谈兵?,更能够活学活用。

一、为人处事之策

1、隐居学习之策。《三国演义》(以上4字以下略)第36回:徐庶辞别刘备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称诸葛亮17岁时隐居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10年间他主要是闭门读书,考虑天下大势,才能远远超过自己。

诸葛亮隐居的目的不是要避开尘世,脱离芸芸众生,而是在磨砺意志,修炼功夫,以期翅膀长硬了好出去鹰击长空。用一句文言来形容诸葛亮的隐居,应该是?隐者,引也,以隐求引必大引?。因为他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胸怀大志,好为《梁父吟》。第86回中蜀国秦宓的自白语可用来概括诸葛亮的学问与才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用《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也可以说明诸葛亮当时的心态:?玉在匣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

2、交友之策。第37回:诸葛亮在隆中广交朋友,和襄阳以及周边的一些名士,如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都是好朋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有了朋友,可以互相切磋学业,共同增长才干;通过朋友,也能够扩大个人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借助朋友,才有人传颂其人品,有人推荐其才智,如果自我扬名,自吹自擂,只能适得其反。如若不为人知,只能自我欣赏,只能对牛弹琴,只能老死隆中。自己不吹,让他人代为宣传,这叫技高一

筹。后来的徐庶和司马徽就为诸葛亮做了不少宣传。人未出山,而名声影响到山外,这都是朋友帮忙的结果。

3、选主出山之策。第37回:刘备从新野来襄阳隆中聘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打天下,帮助他复兴汉室。刘备一连来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的感召之下答应出山辅佐。

诸葛亮在隆中羽毛丰满之后并没有主动出山,也没有自荐其才,而是学了一千年前姜太公渭水垂钓的做法,引诱鱼儿上钩,让鱼儿自愿上钩。等待别人来请,自然能够等到合适的?买主?。

会见刘备,他设计了一个程序,先让好友、弟弟及岳父等人出面,与刘备见面,使刘备产生误会,最后让刘备三顾茅庐后才在家中相见。即使在家中的见面程序,诸葛亮也安排得头头是道。先是白天睡觉,看刘备是否惊动他;睡醒了翻个身又睡,继续考验刘备的耐心;起床后不立即见面,而是在后堂慢慢更衣后才相见。两人见面畅谈后,诸葛亮也没有答应出山相助,经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才允诺?愿效犬马之老?。这不是卖关子,不是设门槛,而是观察刘备是否心诚,是否真的求贤若渴。

《左传》引用孔子的话,说是?良禽择木而栖?。说刘备选诸葛亮,其实诸葛亮也在选刘备,所以二人相遇一拍即合。诸葛亮没有选错?英主?,他跟随刘备之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日后行军打仗时刘备常说的一句话是?军师,计将安出??事业上诸葛亮从一介布衣到一国丞相再以天下社稷托付之,这是何等的荣耀?蜀国的政务大事,刘备几乎全部委任于他,其恩宠无人可比。二人同甘共苦共同创业的十六七年中,可以说是连为一体、两位一体的。

4、救刘琦之策。第39回:刘表的儿子刘琦在襄阳向诸葛亮讨教

避免继母暗害的方法,乞求了三次,诸葛亮才教他离开荆州到江夏屯兵防守东吴的策略。刘琦依计而行,果然躲开了继母的加害。 古语云?疏不间亲?,作为外人,诸葛亮是不会轻易插手别人家事的。然而刘琦求教三次,诸葛亮出于同情之心,出于对弱者的关怀,也处于对施恶者的憎恶,才教给他脱身之计。俗话说,惹不起你躲得起你,在与敌手的较量中,适当地暂时地躲避一下不失为一种保全自身之法。 诸葛亮让刘琦到江夏屯兵,而后来刘备被曹操追赶时就依靠江夏的刘琦帮了他。这是诸葛亮深谋远虑的结果。

5、妻小隐避之策。第41回:曹操占领襄阳后,?便使人往隆中搜寻孔明妻小,却不知去向。原来孔明先已令人搬送至三江内隐避矣。操深恨之。?(以上文字加引号者为《三国演义》原文,下同。) 诸葛亮总是思虑周密,凡事有先见之明。他知道曹操曾经利用徐庶的母亲来要挟徐庶,便提前将自己的妻小隐藏起来,让曹操的阴谋不能得逞。妻小安全了,自己跟定刘备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是公私兼顾的两全之策。

6、推荐庞统。第57回:诸葛亮在东吴吊唁周瑜后忽然遇到正想投靠孙权的庞统,两人于是促膝长谈。谈话时他告诉庞统:?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之所学。?他同时给庞统留下一封信,让庞德带着这封信去投靠刘备。

民间有一句俗话,叫做?同行是冤家?,或者说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周瑜对于诸葛亮就是这种做法。虽然诸葛亮大人不记小人过,不跟周瑜一般见识,但是二人始终未能长期合作,更没有最终合作。而诸葛亮对于庞统,则完全是?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诸葛亮懂得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所以他不是妒贤嫉能,不怕庞统日后夺他的功劳,

踢他的饭碗,而是热情地拉庞统入伙,并且给庞统的加入创造条件,约庞统共同效力于刘备。这是老大哥对于小兄弟的关照,是先知对于后学的胸怀。

7、安抚关羽之策。第65回:关羽不屑于自己与马超同列五虎上将之名,要从荆州来成都与马超比高下。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关羽看完信,?遂无入川之意?。

上级对于下级,不仅负有发号施令的职责,同时也有沟通情况、协调关系、解决矛盾以及为下级服务的责任。诸葛亮就很会调解两个下级之间的矛盾。一是劝关羽应该站得高看的远,不值得不必要跟马超争名次;二是说关羽承担守护荆州的重任,不能须臾离开。

8、处臵刘备托孤之策。第85回:刘备临死之际交待诸葛亮好生辅佐刘禅,说如果刘禅无能而不能辅佐,诸葛亮可代替刘禅为蜀国之主。诸葛亮听了这些话,泣拜在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诸葛亮对于刘备,不仅是献智献策,辅助刘备打天下到建立蜀汉政权,并且一生中忠于刘备忠于蜀国,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忠于刘备报答知遇之恩的真实写照。诸葛亮应该是以智慧、是以忠义著称于世的,或者说智慧与忠义是诸葛亮文化的主要内容。 世间如诸葛亮那般的才干还是有的,但是如诸葛亮这样有才能,而且为之鞠躬尽瘁,可以托付身后事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刘备事业的继续,不在刘禅身上,而在诸葛亮身上,因为只有诸葛亮才有这样的才能,才有这样的思想。诸葛亮头脑中始终心存忠义之事,他容不得背信弃

义特别是背主叛国之人。封建时代对皇帝的忠贞,可以看做是一种爱国。所以忠义与否始终是大是大非问题,不能有半点含糊,任你再有本事,再有功劳,只要不讲忠义那是不能容忍的。

蜀汉国力弱小,确实无力北伐。虽然诸葛亮知道自己最终将会失败,但他是一个与天命对抗的英雄,面对失败的前景,不停的奋斗,拼命的挣扎。不讲条件地忠实于皇帝,甚至是愚蠢的昏庸的帝王,古人一般认为这种做法难能可贵,现在看来是一种愚忠。

9、上《出师表》之策。第91回:诸葛亮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国的长安。他临行之前上《出师表》给后主刘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佞人,以此复兴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征讨曹魏的檄文,是诸葛亮想让蜀汉政权统一全国的战斗檄文;《出师表》的文学性及思想性不亚于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出师表》为后主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形势课,是诸葛亮教导后主做个好皇帝的教科书;《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后人对《出师表》给了很高评价,比如陆游就称赞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自贬丞相之策。第96回:诸葛亮带兵打仗时部下马谡丢失了街亭,他因此上表后主刘禅,请求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并且贬低三级。 街亭的丢失,诸葛亮不是直接责任人,只是负有领导责任。但是诸葛亮敢于承认错误,深刻剖析失败的原因,在斩了马谡之后还请求皇帝给予自己相应的处罚,这充分表现了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

11、对士兵讲诚信之策。第101回:蜀军在陇上作战时,按照规定到了轮换的时间,即一半士兵从家中前来参战,另一半士兵回去种田。当此时,蜀军正遭魏军围攻,于是一位部下建议诸葛亮暂时不让

另一半士兵回家。诸葛亮坚定地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

古人讲仁义礼智信,特别是诚信尤为重要。诸葛亮打仗制胜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士兵讲诚信。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带兵统帅只有讲诚信,士兵才能为他效命。果不其然。当诸葛亮传令教应去之兵当日便行时,知道敌情的众军都大呼道:?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

12、请费祎出使东吴之策。第102回:诸葛亮想联络东吴出兵伐魏,但是一时没有人选。恰好费祎从自成都来到北伐前线,诸葛亮就请费祎:?吾有一书,正欲烦公去东吴投递,不知肯去否??费祎说:?丞相之命,岂敢推辞??诸葛亮就修书请费祎出使东吴了。 在特殊情况下上级安排任务给下级,不是直接发布命令,而是带有商量的语调,用征求意见的方式授命。诸葛亮这种做法给部下以平等感、信任感,使他们在完成艰巨任务时没有怨言,而是积极主动。此外,费祎是朝廷派来办理其他事务的官员,不是随军将领,对临时接受任务没有思想准备,以征求意见的方式授命,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二、用兵打仗之计

12、火烧博望之计。第39回:曹操令夏侯惇为都督领兵十万直奔新野征讨刘备,刘备的军师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在新野北边的博望坡,诸葛亮用火攻之法打败了夏侯惇的兵马。

这一战是诸葛亮第一次用兵也是第一次用计,这一仗见到了他高超的调兵遣将艺术。一是他对博望坡周围的地形十分熟悉,知道哪里可以摆布兵力,哪里能够交战。二是他安排赵云作战时佯装败走,以

诱敌深入,让敌人不知不觉中陷入自己布臵好的埋伏圈内。三是他安排在天黑时分在刮大风的时候火烧敌军,现场摆布了?月黑风高夜?的恐怖场面,制造了?杀人放火天?的肃杀气氛,使敌手不能防守不能自救。河南越调《收姜维》中有几句唱词对诸葛亮初次用兵作了精彩描写:?有山人出茅庐火烧博望,直烧得夏侯惇十万人马一个一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无处躲藏。?

13、火烧新野之计。第40回:曹操亲自领兵讨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暂时到樊城躲避曹军。当时诸葛亮一面安排人马撤往樊城,一面调兵遣将,阻截曹军,最后在新野城内设下圈套,引诱敌将上钩。曹操的部将曹仁领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

诸葛亮这次用兵,谋划极其周密:一是先用青旗、红旗两队人马迷惑敌将,迷乱中引诱敌兵攻山。二是迫使敌军山未攻下却已经人困马乏,无可奈何之时只得钻进他设计好的陷阱――空空的新野城休息。三是在夜半时分,疲惫不堪的敌军正在休息时被他的火攻之计烧伤大半。四是伤残的军士不得不夜半出城渡河逃命,此时又被关羽的军士放水淹死许多。五是少部分士兵刚刚逃上岸边,又被守候在岸上的张飞的士兵砍杀殆尽。至此,火烧新野的战役大获全胜。

14、不去聚铁山断曹营粮道之计。第45回:周瑜安排诸葛亮去聚铁山焚烧曹营的粮草,实际上是要曹军来杀诸葛亮。诸葛亮知道这条毒计,但是不说破,而且慨然应诺前去执行任务。鲁肃担心诸葛亮中计,就来告诉他利害关系。诸葛亮反而利用鲁肃反激周瑜,让周瑜自己去烧粮草。得知周瑜真要去烧粮草时,诸葛亮反而又让鲁肃劝解周瑜不要去。

诸葛亮由被动变主动,周瑜由主动变被动;先是周瑜指派诸葛亮,

后来反转过来诸葛亮牵着周瑜鼻子指挥周瑜;周瑜要暗害诸葛亮,诸葛亮反而营救周瑜。对比之下,就会看到二人智谋的高下以及人品的优劣。

15、草船借箭之计。第46回: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草船拂晓时驶往曹营,曹操怀疑雾中有埋伏,便让手下用乱箭射杀。结果这些箭都射在草船上面。等到太阳出来大雾快散时,诸葛亮让收船回去。诸葛亮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计谋。 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弄得十万支箭,靠得就是神机妙算。一是他有一定的天文知识,知道那一天早晨会有大雾。二是他了解北方人不识水性不了解敌情不敢贸然出战的心理,特别是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缺陷。三是秘密运作,不让周瑜得到半点信息,从而避免了周瑜的破坏。 关于草船借箭,后人有很多歇后语来夸赞此事,如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有借无还等等。

草船借箭还可以看作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翻版。在《自相矛盾》中有?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语,而草船借箭,则是?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军?,二者相映成趣。

16、与周瑜同写?火?字。第46回:周瑜向诸葛亮请教如何破曹操的百万大军。周瑜说他想了一个计策,不知道是否可行。诸葛亮说你暂不要说,我们各自写在手上看是否一样。两人各自写好后同时打开掌中之字互相观看,都大笑不已。原来他们都写了一个?火?字。 在诸葛亮和周瑜未在掌中写出?火?字之前,或者尽管他们在掌中写出?火?字但没有互相观看之前,火攻曹操为一个致胜的妙计是他们两个人都知道的,但不是公共知识。因为周瑜不知道诸葛亮知道这个

策略。此时很有可能的是,诸葛亮知道周瑜知道这个策略,但周瑜以为诸葛亮不知道他知道这个策略。而当两人在手中写出?火?字,并?互相观看?之后,这个策略可以取胜为他们的公共知识。

二人都想到了火攻之法,此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赤壁之战中,几乎周瑜的所有计谋诸葛亮都预先想到了,只是不想说破。另外诸葛亮还为周瑜出了不少妙计。应该说诸葛亮与周瑜的才智大体上不相上下,只是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以致于好事不能办好,同诸葛亮在智谋较劲上每每处于下风,其所有的阴谋诡计都被诸葛亮识破,也都被诸葛亮化解。或者说诸葛亮是心胸坦荡,是真心联合东吴抗击曹操,是不屑于同周瑜拼智谋,是不想同周瑜搞摩擦,所以在同周瑜斗智上总是稳操胜券。

17、借东风之计。第49回:诸葛亮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冬天的长江上没有东南风,用火攻反而会烧到自己。但是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七星坛回夏口去了。

在借东风中,诸葛亮显得神乎其神。他能掐会算,似乎有神力,或者有天神在帮助他,能够准时地将东风借来。其实应该辩证地看待借东风问题: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有一定的气象气候知识,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刮风下雨问题,而不是诸葛亮真的有呼风唤雨的功能。当然,小说中也有夸张的笔法。此外,诸葛亮还使用了假借东风逃离东吴的另一计。

借东风的语义应该是借用一种便利或利用优势力量为自己服务。当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求救于孙权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实施他筹借

东风的计划。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孙权?,从?草船借箭?到?七星坛祭风?,最后直到发生赤壁之战,都应该看作诸葛亮筹借东风的过程。或者说处于东南的东吴就代表了东风,诸葛亮是借孙权这股东风为自己服务。

借东风的故事千古流传,京剧、电影、电视、儿童剧、连环画等,都有《借东风》剧目或片名、书名。原襄樊市于2001年举办诸葛亮文化节时,就提出了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改革重某隆中对,开放再唱借东风。?

18、把守华容道之计。第49回: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算定曹操必定败走华容道,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诸葛亮分派关羽:?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关羽回答诸葛亮:?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诸葛亮又说:?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

诸葛亮对兵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时真中有假,有时假中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叫做兵行诡道;有时是连环计、计中计、大计里面套小计、正计里面有邪计等等。一部《三十六计》博大精深,却不能囊括诸葛亮用兵智慧的全部。或者说,《三十六计》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诸葛亮贡献的。

19、袭取南郡之计。第51回:刘备欲攻南郡,但自知实力不足,便等周瑜去攻打。但事先有约定:如果周瑜一月内打不下南郡,那么刘备便可以取南郡,结果周瑜跟曹军大战,周瑜打败了曹军,但是诸葛亮乘机取得了南郡,接着又取得了襄阳等地。

诸葛亮曾经为刘备策划:一是自己势力太小,不一定攻得下南郡;二是周瑜要攻打南郡,自己也不能与周瑜抗衡。但是周瑜也不一定攻

得下南郡,这便可以见缝插针,从中得到好处。因此他建议刘备同周瑜签下这份君子协定。诸葛亮的这条计就是以逸待劳,是坐山观虎斗,是坐收渔人之利,并且名正言顺地取得南郡。

20、取长沙之计。第53回:攻打长沙前,诸葛亮对关羽反复交代对方的情况:?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云长去,必须多带军马。?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诸葛亮对长沙领导班子的组成、主要人物的年龄、能力及历史等都了如指掌,这些内容对于用兵打仗来说起得只是辅助作用,但是掌握了它们便掌握了克敌制胜的基本功。毛泽东同志曾经归纳出一种战略思想:?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他的这种思想同诸葛亮的做法应该是一脉相承。

21、激张飞之计。第65回:张飞想同汉中张鲁的部将马超作战,但是诸葛亮不安排他。张飞大声请战时,诸葛亮说战马超还是远在荆州的关羽最合适。最后逼得张飞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才去战马超。 诸葛亮指挥作战时经常使用激将之法,用反话去激励部下,促使部下决心去做,而决心已下就能成功。诸葛亮激将法的使用对象一般是有傲气、有本领和好胜心强的忠诚将领。因为忠诚,所以部将不会因为诸葛亮对自己的贬损而产生怨情;因为好胜,诸葛亮能够促使他们发挥出最大能量;因为有一定本领,所以能够战胜敌手。

22、为张飞送酒助战之计。第70回:张飞与曹操大将张郃交战,张郃被围,紧闭寨门不出,张飞无计可施,每天饮酒,喝得大醉后坐在张郃寨门前骂阵。此事被诸葛亮知晓,诸葛亮又让人送好酒给张飞喝。因为他知道张飞喝酒骂阵是在用计。后来张飞果然打败了张郃。

张飞一向被人们呼为?莽张飞?,经常性的酗酒误事。然而在他同诸葛亮的长期接触中,在诸葛亮对他的长期培养下,他也学会用计了,他这个?臭皮匠?也变成了?诸葛亮?。诸葛亮对部下了如指掌,早就知道张飞是粗中有细,用喝酒来麻痹敌军,因此给他送酒助战。 在长期的接触中,诸葛亮对于部下,一能做到了解,二能给予关怀,三能充分信任,四能放手使用。

23、南征中消灭叛军之计。第87回:诸葛亮在讨伐孟获反叛中,第一仗先遇到益州的高定、雍闿和朱褒等人。诸葛亮使用离间计,离间三人的关系,让他们互不相信,互相猜忌,最后发生内讧,诸葛亮趁机全部剿灭叛军。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用兵打仗中使用计谋那是游刃有余。他能够把兵书上的理论发挥到极至,何时何地对于何人,使用何种计策,都能够很快做出判断,并且往往手到擒拿,很快见到成效。

24、攻打南安之计。第92回:诸葛亮见魏国南安城难以攻打,就派人假扮魏国驸马夏侯懋的信使,骗出了魏国安定城的太守崔谅,派兵偷袭了安定城。崔谅假装投降,和夏侯懋合谋用诈降计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识破诡计,将计就计,突袭南安城,斩杀崔谅,活捉了夏侯懋,攻下了南安城和安定城。

攻打南安,诸葛亮先围绕南安城池察看了一遍,认为城池险峻,不易强攻,只能智取。于是,他分别使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计就计、以假对假之计、以假乱真之计、假扮敌军信使之计、伪造敌军信函之计等。计谋迭出,使敌手应接不暇,在真假难辨中丢失了南安城。 攻打南安,诸葛亮能够料敌于先,敌人的一切诡计都瞒不过他的眼睛,并且能够很快作出应对措施,轻而易举攻下了南安与安定两座城池。相比较而言,在行军打仗时统帅的智谋要比将军的勇猛更加重要,是

软实力在控制硬实力。

25、收姜维之计。第93回:诸葛亮派赵云攻打魏国天水城,天水大将姜维出迎。赵云战败引军而回,诸葛亮用反间计离间姜维和天水太守马遵之间的关系,姜维因受马遵的误解和侮辱而投降蜀国,诸葛亮趁机取了天水。

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使用反间计,就是要在敌军内部产生矛盾,使他们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乃至互相争斗,最后是自伤元气,自我毁灭。诸葛亮用假姜维离间主帅马遵和主将姜维的关系,致使马遵错误地认为姜维投降了蜀国,因而辱骂姜维,乱箭射击姜维,逼得姜维有国难投,只得归顺了诸葛亮。当然,姜维同时也折服于诸葛亮的谋略。

诸葛亮收姜维之前还有一个铺垫,就是他先收取了姜维的老母。家属问题历来是瓦解敌军、争取人心的一个突破口,《水浒传》中军师吴用就常常用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把所需要的敌将的家小先劫持或者搬取过来,那么捉住敌将之后他就不得不投诚了。姜维顾及母亲的安危,中了诸葛亮的计策;姜维母亲在蜀营,并且得到很好的安臵,姜维才死心塌地地归顺蜀国。

收服姜维,是诸葛亮这次北伐中的最大收获。他为自己找好了接班人,使自己的才智能够传承下去,同时也为蜀国找了个顶梁柱,使军事力量上后继有人。

26、骂王朗之计。第93回:诸葛亮与魏国军师王朗对阵时,王朗先羞辱诸葛亮,说了一通坏话,最后让诸葛亮归降曹魏。诸葛亮后发制人,反骂王朗,言辞更加激烈,针对性更强,结果把王朗当场骂死。 对敌作战中,骂人也是在用计,骂人有时候也能达到制胜的目的,这是诸葛亮对兵法的创新之举。诸葛亮骂王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就是说不是他带头开骂,而是用骂人的话反击骂他的人,这并没有丧失国家军事统帅的风度。他骂王朗是义正词严,观点明确,骂得痛快淋漓,骂得王朗无可反击羞愧而死。他骂的不仅是王朗本人,而是整个曹魏势力。套用现代的政论文模式,其詈词可谓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官场上的骂人,不是使用污言秽语,而是用互相揭短之语辱骂,用互相指责之词谩骂,用互相攻击之话对骂。

27、与曹真劫寨反劫寨之计。第93回:诸葛亮骂死王朗之后,没有马上进攻,而是当天休战,告诉魏国统帅曹真第二天交战。曹真回去后认为诸葛亮没有借王朗之死趁机进攻曹营,晚上肯定利用曹营安排王朗丧事之机来劫寨,于是安排人马反劫诸葛亮的营寨。诸葛亮明白曹真知道他有劫寨行为,肯定会安排反劫寨。于是诸葛亮在劫寨中安排反曹真的反劫寨,最后诸葛亮劫寨成功。

甲算计乙,乙知道这件事,故意中甲的算计,然后在中甲的算计中再反过来算计甲。或者再深入再复杂一些:甲知道乙故意中他的算计,并且知道乙反过来算计他,于是设计新的算计来算计被算计者的再算计。这样的算计战略,表达起来语言上像是绕口令,分析起来像是进了迷宫,一时半会儿弄不清究竟是谁在算计谁,也不知道谁中了对手的算计。读者看书至此,感到不是双方在打仗,而是两个法师在斗法,看到最后会情不自禁地为胜利者拍案叫绝。这就是兵不厌诈,就是看谁计谋高超,看谁的算计更精妙。这也是作者罗贯中用笔的精深之处,更是《三国演义》的好看之处。

28、空城计。第94回:蜀国的马谡失掉街亭之后,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只有少数老弱残兵和一些文官,几乎就是一座空城。司马懿领兵十五万突然到来,将要攻打西城。这时候诸葛亮只得演空城计,将城

葛亮这样做不是卖关子,也不是摆架子,而是观察东吴方面的诚信与态度,看对方是否真心抗曹,是否愿意借助刘备的力量。

40、舌战群儒之智。第43回:曹操大军南侵,先取荆州,后逼刘备,危急存亡之际,诸葛亮奉命到柴桑联络孙权共同抗曹。当时曹操兵力雄厚、来势汹汹,东吴群臣分作投降和抵抗两派,诸葛亮以口才与赞成投降的东吴众文臣展开辩驳,辩得众人无言以对。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最后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的名篇,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舌战群儒,诸葛亮语势磅礴,理直气壮,正气浩然,处变不惊,以潇洒的风度、广博的学识、破竹的势头对对手一阵穷追猛打。辩论中,诸葛亮时时掌握主动权,面对诸儒的诘难,他神态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辩论中,诸葛亮还事事掌控全盘,为东吴的众多谋士分析天下大势,晓以厉害关系。辩论中,诸葛亮还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东吴着想,以求得共鸣。辩论中,诸葛亮常常随机应变,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答辩方法,各个击破。 面对群儒的诘问,诸葛亮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畯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总之,诸葛亮舌战群儒风头出尽,其娴熟的论辩技巧令人折服,堪称经典,值得当今演练此道者深深体味。今天的学子答辩、论文问答,应该学一学孔明先生的舌战群儒。

41、激周瑜之智。第44回:在东吴,舌战群儒后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假意保全江东和鲁肃争吵,孔明借曹操词赋中欲得周瑜之妻一事

激怒周瑜,周瑜大怒,当即表明心迹联刘抗曹。

这段文字写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初次斗智。周瑜故意说假话说要投降曹操保全江东,以观察诸葛亮的态度,好让诸葛亮劝他和求他抗曹。诸葛亮早就看破周瑜的用意,不会上周瑜的当,他在一声冷笑中编了个故事来羞辱周瑜,来激怒周瑜。周瑜果然年轻气盛,沉不住气,大怒之下表明自己抗曹的真实意图。诸葛亮是在跟周瑜逗着玩儿,哪知道周瑜不值得一逗,竟勃然大怒,其才智与肚量可见一斑。

42、揣度孙权之智。第44回:诸葛亮对周瑜说,孙权对抗曹之事心存疑虑,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兵力少而抵抗不了曹操的百万大军。后经周瑜问询,孙权果然是这种心态。

对新事物,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那么对这个事物总能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诸葛亮通过舌战群儒,通过与周瑜谈话,包括在先与鲁肃的接触,已经对孙权有了个大致了解,所以能够比较准确地揣度孙权的心思。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对群儒等人的接触,那么对孙权的判断就只能凭空编造,只能是胡说八道。

43、先于兄长点题之智。第44回:周瑜使诸葛瑾游说其弟弟诸葛亮,想让诸葛亮到东吴来为孙权效力。诸葛瑾见到弟弟时只说了一句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感情的话,弟弟马上就知道了哥哥是受周瑜之托,来做说客劝他归顺东吴的。诸葛亮赶紧接过话来,先劝说哥哥归顺刘备。诸葛瑾无言回答,什么事都不提就告辞了。

诸葛亮先请哥哥归顺刘备,这叫做先发制人,是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一种活用。此时此刻,暂时不能讲礼让三先,不能后发制与人。俗话说?长兄做父?,如果诸葛瑾先说明来意,作为弟弟的诸葛亮是不好回绝不能不听的。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诸葛亮所以能够先发制人,要得益于他的准确判断――知道他哥哥前来找他

的目的。

44、借荆州之智。第54回:鲁肃受孙权差遣,来找刘备讨还荆州。诸葛亮等人找了很多理由不给荆州,其中最主要的是不承认所谓的?还?荆州,最后给鲁肃的答复是暂借荆州作为栖身之地,并且订立文书,答应鲁肃许诺取得西川后再归还荆州。

借荆州,其实是不想归还的托词。世上有借钱借粮借人的,哪里有借城市借国土现象?所以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借荆州,这应该是诸葛亮的首创。所谓的订立文书作为见证,所谓的答应取得西川后再归还荆州的承诺,应该都是儿戏,当不得真的。这又是诸葛亮的一个聪明之举。

借荆州,其实还是一种统战策略。有了荆州这个纽带,就可以使孙、刘两家联合在一起共同对付曹操一方。

关于借荆州,有个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诸葛亮与刘备之借荆州,就从来没有打算还过,只是后来被东吴强行抢夺了。还有一句俗话是?得了荆州还想得四川?,用来形容人们的贪婪。以上的歇后语和俗话,包括借东风、空城计、出师表、舌战群儒等等,应该是诸葛亮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45、使刘备东吴招亲之智。第54、55回:刘备借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企图乘刘备来东吴招亲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诸葛亮定下计策,让刘备去东吴成功招亲。

?东吴招亲?这出戏的总导演应该是诸葛亮,一切的一切都按照他的思路往下发展。?诸葛一生唯谨慎?,他对东吴招亲这一重大行动部署的很周密,可谓天衣无缝,以确保诸事顺利。刘备临行前,诸葛亮给了他的跟班赵子龙3个锦囊,亦即3条妙计,其实诸葛亮的计谋

何止三条。一是安排了一个八面玲珑的孙乾作为男方的联系人,来策划刘备的婚姻。二是指派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赵子龙做刘备的贴身护卫,为之保驾护航。三是利用孙权哥哥孙策的岳父乔国老的名声,让乔国老为刘备招亲壮声势。四是在东吴大造声势,向人们宣传刘备招亲的消息,造成既成事实,使得孙权、周瑜等想反悔也很难了。五是通过乔国老又联系上孙权的母亲亦即刘备未来的丈母娘吴国太,让吴国太先相中这个女婿。六是刘备婚后陷入温柔乡中不思量回荆州时,赵子龙利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对刘备假说曹操要报赤壁之仇带兵攻打荆州之事,使刘备幡然悔悟,一定要回荆州。七是返回荆州途中被周瑜派兵追赶,危难之时,锦囊妙计指示刘备新婚夫人出面解救危难。最终使得东吴一方赔了夫人又折兵。

诸葛亮明知道对方设的是陷阱,但是他能够以敌之计让敌中计,能够将对手的计策为自己所用,敢于?深入虎穴求得虎子?。古语云?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诸葛亮静坐荆州城内,能了解千里之外发生的大事小情,能遥控那里的一举一动,他的计谋一招接一招,环环相扣,没有丝毫疏忽。

诸葛亮使刘备东吴招亲之智还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第二条锦囊妙计,那是让刘备回荆州之计。诸葛亮让赵子龙在春节时使用,因为春节时可以到江边祭祖的名义走脱,也可以外出游玩为借口逃走;再者,大家欢聚春节,孙权等人必然放松对刘备的警惕;第三,春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当天不动干戈,至少是不动武,这就保证了即使孙权派人追赶刘备,那么和解的可能性很大。

东吴招亲还是一项重大的外事活动,是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的一个重大步骤。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倡导的,他自始至终坚持这条路线。

46、为周瑜吊丧之智。第57回:周瑜死后,诸葛亮带领赵子龙前

去东吴吊丧。在老对手的丧事吊唁中,周瑜部下对诸葛亮?皆曰可杀?,然而诸葛亮善于化险为夷,最终平安无事。

给仇人吊孝,这真叫出其不意,可能诸葛亮是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对于仇敌,恨不得你早死,还要骂你死有余辜,还希望你遗臭万年。然而诸葛亮不这么看。一是肚大量宽,不能跟去世的人过不去。诸葛亮当时还没有当宰相,但已经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了。二是对周瑜也有同情之心,从内心中认为周瑜是英雄,是有功之人,是才能出众之辈。三是借机消除隔阂。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这是吴国上下人所共知的事实,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为证!此时,东吴人对诸葛亮及刘备等人绝没有好感,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周瑜报仇的情绪。他一吊唁,会让东吴的将士们认为他跟周瑜曾经是好朋友,曾经合作得很愉快,曾经一起打败了曹魏势力。这一吊唁,过去的恩恩怨怨马上烟消云散,过去的误解或者说不理解立即冰释。四是为了今后的联合,想要继续联吴抗曹。

诸葛亮吊丧是一次绝妙的政治外交活动,更是一次没有评委但有评判结果的演讲比赛,个中道理,值得我们今天从事外交、公关工作的人品味、学习和借鉴。

47、临别告诫关羽之智。第63回:诸葛亮将要带兵去西川帮助刘备取川,临行前,他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弱国想要不被强国欺负,小国想要打败大国,一个重要战略就是要互相联合起来,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以共同抵御大国的欺侮。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或者说统战政策是一以贯之的,其统战思想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战略、和西汉时期的和亲路线是一脉相承的。 诸葛亮始终坚持联吴抗曹的正确路线,多次对他人强调这条路线的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5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