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精选10篇
更新时间:2023-12-12 11:36:01 阅读量: 读后感大全 文档下载
- 《卢布林的魔术师》语录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卢布林的魔术师》是一本由(美)艾萨克·巴谢维斯·辛格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一):生命充满悖论,生活则需要选择
魔术师的意义在于让平凡的事情变得伟大,让不可能的任务成为现实。但魔术终归是魔术,我们还是需要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充满各种欲望与陷阱的生活。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苦长,认真活着。
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必然有其道理,就像现在的莫言,所以享受阅读盛宴吧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二):雅夏不仅仅是个魔术师
忘记了谁曾经说过,比较经典的文字背后,永远有着更加深远的寓意。主人公活得非常真实,有着韦小宝的艳遇,却没有他经历的胡扯,如果一定要有差不多的人物,那个希腊左巴倒是有些神似。
每个人经历简短的一生,可以选择的生活和运气或者不幸或者修行,在这本书的这个主人公身上都能得到体现。
看一个故事很容易,编一个故事似乎也不难,但是,如果你的故事背后有着丰富的金矿般的寓意,一定可以流传比较久远,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可以涵盖。
就像本书译者的另一部译作《老人与海》,简单的故事,蕴含着多少波涛汹涌的内涵!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三):我们之所以心累,是徘徊在欲望与理智之间,举棋不定。
故事中的主人公雅夏是一个“贪婪”的男人,他喜爱高度与速度,喜色情欲与爱情,他有着超强的魔术技能,他与江湖混混试比天高,他坚信自己的理性,不信上帝,不屑宗教。一次紧张的犯罪,让理智在罪恶面前永远的低下了头,最终他将自己蜷缩在一脚天地,终日祷告,终日忏悔。成为头版头文的最虔诚的基督教徒。
我们之所以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理智与欲望之间,举棋不定!人们总向往自由,可自由是危险的,只有稳妥的回归日常生活的深处,用戒条来约束自己,才有所依靠,才有所安宁。这本书最“柔软”之处,是真实的展现了人在欲望面前的绝望与挣扎。危险的自由,只有用戒条束缚自己才能得到依靠和安宁!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四):他的心路也许是你的
疑惑。虽然从外表看,他跟他们毫无分别,但其实他跟他们中间隔着一道屏障。这屏障到底是什么,他怎么也说不清楚。他野心勃勃,有的是干劲,却常常会陷入哀伤,感觉一切都很空虚。不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苦难。他失去了一切,精神恍惚,身体受伤,感情受挫,名声败坏,事业崩塌。
启示。那是《圣经》上的一节:“闭眼不看邪恶事”,外加《犹太法典》上的一条注解:“女人站在那里沐浴时,应目不斜视。”他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必须有纪律。一个人如果目不斜视就不会起淫心,不起淫心就不会犯罪。这本书对他提出了要求,为他指明了道路,尽管是一条艰辛的路。
变化。他记起《摩西五书》上的一段话:“且住,我之将死,长子之名分于我又有何益?”突然,恐惧、焦虑和尴尬全都离他而去。他也看到了死亡和纵欲的面目,发现它们原是一样的。
修行。在这里,他孑然一身,所有身外之物都像外壳似的一层层剥落,卡巴拉神秘主义者管这种身外之物叫做恶魔。他不厌其烦地奋力驱赶这些胡思乱想,可它们就像撵不走的苍蝇,还会再飞回来。圣书提醒他,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撒旦的进攻从不停息,诱惑一个接一个来袭。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五):我们什么时候才足够了解自己
上大学的时候,总听前辈们讲,“你们现在的日子最幸福”,他们对幸福的定义,应该是,有足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单纯谈恋爱、可以毫无顾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结交一帮两肋插刀的兄弟或者姐妹。
我承认,我是幸福的,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工作之后、逐渐入世,总是在美好的东西失去的时候才懂的珍惜和留恋。我们不愿面对人性的丑陋,天真般守护内心那份净土,好像是文化范畴,用一种自己认为精神文化鞭策自己,而不是众人云云的现实。
开始,我们算清晰,还能完全辨认那道线,隔着入世和出世的一条线,渐渐,不知什么时候就模糊了,可从来不会完全看不到,时隐时现,就像魔术师内心的矛盾,有时候他纠结、有时候他就忘了。。。。。。
我分裂不开,很难把一个人归类,更难于把自己归类,想来辛酸,什么时候才能足够自己。就那么几十年的光阴。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六):辛格的疑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椒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30966/
卢布林:传统、故乡
魔术师:卖弄技巧生存的雅夏
小说的标题充满了矛盾与张力,让人回味。
雅夏是一个可怜的摇摆者,左边是传统的犹太教传统,右边是充满了科学理性的现代社会,左右两个世界之间有一根极细的钢丝,雅夏在上面摇摇晃晃的前行着,他不被任何一个世界接受。他有时偏向右边,违反犹太教教义,放纵欲望,但他不被现代社会接受,在经历玛格达的自杀与泽伏特尔的背叛之后,开始走向左侧传统世界,但严苛的修行也不能逐走他的欲念。
此时出现了一个疑惑:上帝不能解决问题,现代科学与真理也无济于事,那么该怎么办呢?
雅夏躲在小房子里,却难以抵制现代社会的影响。那么犹太传统必然与西方接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犹太民族将以何态度与世界发生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辛格并不质疑传统价值,他是犹太作家偏向传统的一位。
以上问题辛格并未给予回答,相信也无法回答。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七):首先
得确定一件事:这是一本现代小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说世界里,上帝(或许?)已经死了,人的任何呼告都得不到真正的回应,所以这本小说中任何人的问题都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最后的结局是最后吗?它仍然是开放的,一个人被无情的世界压垮了,他最后能做的就是归因于上帝并开始忏悔,这并不需要与上帝本人有任何关系。但这忏悔是永久的吗?遥远的来信表示了原宥,雅夏会再次走出去吗,当他已经厌倦了做报纸上的圣人的时候?
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你可以尽情地自由选择,然后得到下一个没有尽头的罗网。如果注意到雅夏作为犹太人和卖艺人双重的低贱身份,以及他庞杂丰富、却与真正的市民与上流社会落落不合的知识和视野,就明白了他的罗网布在何处。并不是他做错了事、做错了选择,他只不过是本能地,在貌似有光的地方孤独地做着无望的挣扎。当他用尽了气力,就只能缩回到原点,做回一个不得不虔诚的卢布林犹太人。这和城市打工者回家种地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部小说的真实意义,全部都在雅夏的挣扎上,或者用那个象征意味极强的形象来形容:走钢丝。在安定与不安定间,虔诚与渎神间,爱与欲望间--以上都是障眼法。
真实的情况我们都很熟悉,在一个看似广阔无垠却冷酷无情绝不是为人而造的现代世界、和一个看似温情脉脉却慢慢扼杀人不知人为何物的前现代世界之间,雅夏用他全部的技巧和生命,走钢丝。我们得记住这种挣扎的强度,这种生死一线的体验,并且,为我们自己找一条路。There's no way back.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八):魔术师-从矛盾的种子到神性的发芽
怎么说呢。。。感觉主人公内心还是有反省意识的。他聪明,敏感,多情,但并不是所谓的情圣。本质上还是向往崇高的。但是被贪婪,欲望驱使,又没有宗教团体的束缚,很难靠负罪感束缚自己,这样矛盾,顶多是痛苦的活着罢了。
这位主人公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想起那位上帝,而且很少遵从上帝的教诲,归根到底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信仰“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欲望,野心和贪婪,而且抱着妄想。即使这些东西没有给他带来好的结果,他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样看来他还是很可悲的。
他真诚的告知埃米莉亚自己的一切,最终却还是选择了背叛。他靠取悦观众获得名利,却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小丑。他那自我膨胀的野心背后隐藏着对自身的深深自卑。
最后他忏悔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却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圣人”,民众总是愿意把希望寄托在这样和自己战斗的人身上,这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心底是向往的。而埃米莉亚那份报喜和忏悔的信也给小说带来最后的感动,她始终是个单纯善良的女人,单纯的期待着爱情,依赖着男人,最后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可以和“小三哲学”做个比较,就明白她是何等有良知了)
“尽管您很强大,但始终是个脆弱的人,千万不要危害自己的健康。事实上,您什么罪都没犯。您身上始终都显示出善良和温柔的本性。跟您结识的那短短几天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日子。“
我若是魔术师,定会感到这是上苍的恩泽,神性的显现。
对于这位造物主,魔术师意识到
“不过,单单用仁慈的手来引导他们是不够的,他们应该学会自愿,独立的开辟正义的道路。”
“人类可以变好,全看自己了。”
“不伤害人,不诽谤人,甚至不生邪念。”
“如果人人都这么做,即便是这个世界,也会成为天堂。”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尽自己的一份力。”
因为
“别无选择。”
就这样,原先的质疑和不信任转化成了通向这位造物主的大门。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九):提高素养的正菜
《卢布林的魔术师》以其深沉、抒情、细腻的风格写出了犹太民族丰富的内心世界,西方评论家普遍认为这是辛格创作的最佳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雅夏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他是作者饱含对犹太民族的深厚感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有灵魂,有思想,有热情的人物。与普通的跑码头,走江湖的艺人不同,雅夏有机会 接触到许多科学著作,知道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太阳系理论,也懂得自己能够在绳索上行走,是保持重心平衡的结果。然而,他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尽管动摇了他对犹太 教的信仰、却不能解答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切迷惘。他生性好色,到处沾花惹草,可始终不能彻底摆脱犹太人的传统和宗教信仰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作者深刻描写了雅夏在人面前经常摆出一副不信上帝的架势,但在心底深处则不敢与上帝决裂的种种情景,是令人信服的,并为他最后的忏悔埋下了伏笔。同时,辛格刻画了雅夏的善良和慷慨以及乐于助人的品德,也符合这个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人世艰辛的“小人物”的性格。
本书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一九七八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也可以算是名著了。有关作品本身我实在无需赘述,因为你可以从百度上查到大把的内容。如果你喜欢这本名著,那便可以收藏,如果不喜欢,也没有人强迫你什么。
有人告诉我,读名著主要看译本。对于译本什么的,我并不太懂,只是知道数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几家的为好,江苏文艺出版社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书中来看,感觉译文还是很流畅的。对此我也不好做过多评价,毕竟咱的英语水平实在是太差劲了。
诺贝尔文学奖对作者的评价是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虽然这些话对于我们这些外行并不是非常理解,但也至少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知道本书的特点。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讲,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有一定深度的,它绝对不像那些通俗小说那么吸引人,但是它却是极富内涵的。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那么这些名著的确是些不可多得的菜肴。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十):一个因母亲缺席而引起的故事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雅夏的人生,完全是由这些女人们所决定的。
童年过早失去母亲的关注,使得雅夏缺乏一种母爱的关怀,因此那种恋母情结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在他成年之后,妻子艾斯特又不孕,无法成为一个母亲。雅夏的内心,一直盼望着一个母亲类的角色,所以他沾花惹草,到处留情,终于遇到了教授的遗孀——艾米利亚。艾米利亚是个特别关键的角色,雅夏的整个探索,几乎都与她有关。她的高贵谈吐与不俗气质,深深地吸引着雅夏,他对艾米利亚的感情中,无不包含一种小男孩对母亲的崇拜之情,因此他对艾米利亚的感情中就多了一分尊敬,也正是这份尊敬,使得他愿意为了与艾米利亚的计划不惜做自己最不屑的偷窃行为。我不能说这个行为有多么高尚,但是它绝对不是普通偷窃那么卑鄙。一个能破解各种锁的魔术师怎么会失手,一方面是第一次行窃的紧张外,我认为,更多的是雅夏自己根本就不想偷窃,于是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他失手了,摔伤了腿,从此经历了一系列打击。玛格达的自杀,是因为嫉妒雅夏对艾米利亚的情感,玛格达自杀迫使雅夏去找泽茀特尔,碰巧遇见泽茀特尔的背叛丑态,于是他回到妻子艾斯特身边,把自己禁锢忏悔。这一系列的起因,完全是因为那起偷窃,而那起偷窃的原因,就是为了带艾米利亚到意大利。而在众多情人中,雅夏之所以对艾米利亚这么痴迷,不仅仅因为她的高雅,更重要的是因为艾米利亚是一个母亲,身上所散发的母性气质!小说中也多次提到玛格达,艾斯特都说要给雅夏生一个孩子,这一情节绝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起着暗示的作用,雅夏终究想要的女人,首先是一个母亲。
在小说的最后,雅夏虽然回到了艾斯特身边,但心里念念不忘的仍旧是艾米利亚,于是小说的结尾也是以艾米利亚的一封信结束。这个设置的巧妙,仿佛告诉读者,起也她,终也她。我发现,弗洛伊德的东西,用到文学分析上面,屡试不爽。。。
正在阅读:
《卢布林的魔术师》读后感精选10篇12-12
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宣传活动总结优质范本07-25
达摩多罗禅经讲解(南师十四讲全文精校版)03-08
财务分析的30个基本指标03-19
申论必背范文【经典】全30篇04-07
QCC管理图及标准作业规范(doc 49页)_alq_-QCC管理图及标准作业04-05
长垣县城区消防专项规划04-19
实验七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 图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