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05-11 22: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

广义:指凡是利于人类而由人工栽培的植物,可细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

狭义:主要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称为大田作物或庄稼。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目标)的一门科学。 3、生长:作物体细胞数目增加(分裂)和体积、重量增加(伸长和物质积累)的量变过程(不可逆)。 4、发育

广义:细胞、器官及个体发生的大小、形态和功能上的变化 狭义:生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有序变化过程,其中包括性细胞的出现、受精、胚胎形成以及新的繁殖器官的产生等 5、分蘖期:全田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

6、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低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单穗结实5粒以上)

7、无效分蘖:迟发的高位(高次)分蘖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单穗结实5粒以下)

8、拔节期:全试区中主茎基部第一节离地面1~2cm的苗数达50%以上的日期。

9、抽穗期:全试区中顶小穗露出叶鞘的株数达50%以上的日期。 10、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分枝)发育或生长的现象。

11、种子概念:

①真正的种子,由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的有性繁殖器官。②由被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胚珠或子房发育成的种子或果实。 12、营养生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 13、生殖生长:花、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14、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即整个作物的干物质总量。

15、经济产量:作物在单位面积上所收获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重量。

1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值

17、作物生长分析:就是以测定干物质增长为中心,进而测定叶面积,计算与光合作用生理功能相关的有关参数,比较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差异,从而制定合理栽培技术和措施的研究方法。

18、作物的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19、源强度: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它以源的大小与源活力的乘积

20、作物的库: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eg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它包括代谢库和贮藏库(经济库)

21、库强度:是指库器官的接纳和转化同化产物的能力。它是库大小(库容量)和库活力的乘积。

22、库活力:是指库的代谢活性、吸收同化产物的能力。就是库器官的相对生长速率。

23、作物的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24、流的强度:取决于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转运速率。流的强度可用光合同化产物的运输速度来衡量。

25、土壤耕作: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通过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质,已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26、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27、辅助耕作措施: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28、养分的协同作用:对作物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质元素时,作物反应的同施效应超过单施效应之和的现象。

29、养分的拮抗作用:对作物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质元素时,作物反应的同施效应小于单施效应之和的现象。

30、报酬递减规律:就作物经济产量而言,在配合施用一定的肥料量范围,单位施肥量所生产的作物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量后,单位施肥量所生产的作物产量逐步下降甚至严重下降的现象 31、灌溉定额:是指作物生育期间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溉水量之和。 32、地面灌溉:指灌溉水在田面流动或蓄存过程中,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或渗入土壤的灌水方式。

33、地下灌溉:指在作物根系吸水层下面供水,借助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润土壤的方法。 34、喷灌:是指利用动力设备和管道系统施以压力,将水通过(嘴)喷射至空中,以降水方式灌溉。

35、微灌:是指利用流动式或低压管道系统把水或肥料溶液经过管道末端的滴口均匀缓慢地注入根际土壤的方式。

36、排水:是在农田土壤含水量过高或积水情况下排除多余水分的措施。 37、杂草:一般是指农田中非意识栽培的植物。

38、作物生理需水:作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

39、作物生态需水:维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水。

40、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41、日烧:是由于强烈的太阳照射或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

42、冬季日烧:白天因阳光照射,温度在0度以上,使处于休眠的细胞解冻。夜间树皮温度降到0度以下,细胞又发生结冰。如此冻融交替,使树皮层细胞死亡,树皮表面出现红紫色块状或条状日烧斑,或树皮脱落,树干朽心。

43、耕(作)层:指耕作措施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最密集的层次。 44、生土:未耕垦熟化的土壤和耕层以下肥力很低的心土或底土。 45、土壤熟化: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 46、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但需要的程度却很迫切。此时如缺乏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在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恢复或弥补。这个时期就叫作物的营养临界期。 47、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此时施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果也最为显著。 48、低温冷害:农作物生育期内,因温度偏低,影响正常生长,或使农作物生殖生长过程发生障碍而导致减产。

49、延迟型冷害:主要指农作物营养生长期间发生的冷害,使生育期延迟,有时也包括生殖生长期间的冷害。

50、障碍型冷害:指农作物生殖生长期间,遭受短期异常低温,使生殖器官生理功能机能遭到破坏,以致颖花不育,籽粒空瘪。 51、混合型冷害:指农作物生长期间,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相继出现,即两种冷害交混发生的低温冷害。

52、最早播种期:通常以当地气温或土温满足作物萌发生长要求时定为最早播种期。

53、最迟播种期:以当地气温或土温满足作物安全开花或正常成熟要求为准。

二、填空 / 三、选择

1、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水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高粱、大豆、荞麦、苦荞、山药、油菜、大麻、苎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等。 2、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①按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为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蚕豆)、短日照作物(水稻、棉花、玉米、大豆)、中日照性作物( 荞麦、豌豆);

②按感温反应特性分为喜温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耐寒作物(小麦、油菜、蚕豆);

③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为C3作物(稻、麦、棉、豆类、油菜)、C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④ 按感水反应特性分为水生作物(莲、菱、萍)、水培作物(水稻、茭瓜)、耐涝作物(高粱、麻)、耐旱作物(粟、棉花); ⑤ 按根系形态分为直根系作物(棉花、油菜、大豆、烟草、麻、花生)、须根系作物(稻、麦、玉米)和块根作物(甘薯、木薯); ⑥ 按茎秆形态分为高秆作物(玉米、红麻、甘蔗、向日葵)、矮秆作物(稻、麦、油菜、大豆、棉花)和蔓茎作物(甘薯、苕子) 。 3、按播种或收获季节分类 ① 春播作物(棉花、玉米)、夏播作物(水稻、大豆、花生、玉米)、秋播作物(小麦、蚕豆、油菜); ② 夏收作物(小麦、油菜、蚕豆)、秋收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甘蔗、甘薯、大豆)。

4、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类 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药用作物

5、起源于我国的本土作物有:

稻、小麦、裸燕麦、六棱 大麦、粟(谷子)、稷、黍、穇子、高梁、荞麦、大豆、赤小豆、苦荠、山药、芋、紫芋、麻芋、紫苏、油菜、大麻、苎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等。 6、生长以渐进方式进行,周期内呈现S型(慢——快——慢)的生长曲线。

7、根的类型:须根系类型:单子叶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直根系类型:双子叶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块根类型:甘薯、山药、豆薯、菖等;肉质根类型:甜菜、萝卜、胡萝卜。

8、种子的构造包括三部分:种皮、种胚、胚乳。

9、萌发经历的过程:吸胀、萌动、发芽、幼苗建成阶段。 10、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胚芽迅速生长,当胚根胚芽伸长到一定长度时。 11、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

12、作物生长中心:指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较大、合成有机物较多、体内生理代谢旺盛的部位。

13、作物的经济系数也称为收获指数,是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14、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15、土壤基本耕作方法主要有翻耕、深松耕和旋耕法。

16、土壤辅助耕作方法主要有耙地、镇压、开沟、作畦与起垄等方法。

17、播种方式一般包括 撒播、 条播、点播和精量播种等类型。 18、生产上采用的灌溉方法主要有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微灌

四、简答

1、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 2、常用的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

1)生物观察法(经验积累研究法) 2)产量对比法 3)生长分析法 4)发育研究法(生育调查法) 5)生长发育研究法 6)模拟模型研究法

3、21世纪作物栽培技术的特点?

1)综合性—首要特点2)可持续性—核心3)多样性—标志 4)高效性—目标

4、反季栽培农业的选择原则?

1)、对光温不敏感的作物优于敏感的作物;2)、收营养体为主的作物优于收结实器官的作物;3)、要注意农产品质量变差的问题(反季西瓜不甜,味道变淡)。 5、简述叶蘖同伸规律?

主茎(蘖)第N 叶出生时,N-3叶的腋芽发育出生分蘖(N-3),即:N叶出生≈ (n-3)节位发生分蘖。 6、种子在作物学上的含义?

包括三类繁殖器官①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大豆、棉籽、油菜籽)②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稻谷、麦粒)③无性繁殖器官(根、茎、叶,马铃薯、甘薯)

7、简述种子休眠的方式: 深休眠(或生理休眠):尚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给予适当条件仍不能发芽,又称生理休眠、自然休眠。一般作物种子都经历深休眠过程。

强迫休眠: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因未获得发芽必需的条件,被迫处于静止状态。

8、简述作物产量的形成是5P理论?

作物产量的形成是5P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5P就是:(1)冠层建立;(2)光合作用;(3)分配强度;(4)分配持续期;(5)碳氮前期的积累与重新调运。 9、简述作物产品的品质?

是指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从狭义上讲,优质主要是指农产品自身及其延伸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3个方面。其中营养品质是指农产品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加工品质主要是指食用品质或适口性;商业品质是指农产品的形态、色泽、整齐度、容重、加工等,同时还包括是否有化学物质的污染。

10、源、库、流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关系

① 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② 从源与库的关系看,库对源的大小,特别是对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③ 从源、库与流的关系看,源、库大小对流的分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起着推力和拉力的作用。

④ 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11、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流理论的应用

①高产对源的要求:源丰;源远流长;源与库要相适应。

②高产对库的要求:库要多、容量大;减少无效库;库与源要相适应。

③高产对流的要求:流要畅;流向要正确;要有中转站;要节流。 12、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哪些? 1)选用优质品种;

2)改进栽培措施;① 按照农作物产品成分的形成规律,采用相应的优质栽培技术② 根据农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成特点,采取优质栽培技术③ 针对农作物产品器官的生育特点、采取措施,改进品质④ 合理轮作⑤ 适时收获 3)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13、简述深松耕的优缺点

优点:1)可间隔深松,虚实结合;作用深度大,可打破犁底层; 2)不乱土层,减少跑墒和因耕作造成的土壤侵蚀,特别适合旱地、丘陵、土层薄和白浆土地区 ;

3)耗能少,成本低;可分散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必集中作业; 4)盐碱地深松可保持脱盐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 缺点:不能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 14、精量播种的优点有哪些?

1)协调了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既保证种植密度,又能发挥个体生产潜能。

2)播种时考虑到提高种子价值,培育健壮齐整的幼苗,改善了大播量作物竞争水肥导致出苗不齐不壮的现象。

3)作物良种的用量减少,产量较常规播种有所提高。 15、育苗移栽的意义

1)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早收获

2)减轻和避开逆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便于集约化管理,省力省工节水,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 4)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种子用量,减少成本 5)确保田间生长整齐,提高商品质量和利于机械化一次性收获 16、杂草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1)与栽培作物争肥、争水、争光、争空间;2)成为作物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3)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稗草;4)除草增加用工和成本;5)影响人畜健康,如毒麦;6)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安全 。 五、论述题

1、论述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⑴生长和发育二者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就谈不上发育;没有相伴的生长,发育一般也不能继续正常进行。

⑵生长和发育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作物生长与发育经常出现下列4个类型:①协调型:生长与发育都良好,始终协调发展,能全面发挥品种潜力,达到高产、劣质、低耗、高效;②徒长型:营养生长过旺,生殖器官发育延迟或不良以致低产、劣质、高消耗;;③早衰型:营养生长不足,生殖器官分化发育过早过快;④僵苗型:前期僵苗,生长不良,生育迟缓,以致迟熟、低产、品质差。

2、论述S型生长进程的应用?

⑴S型生长曲线可以作为检验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如果在某一阶段偏离了S形曲线的轨迹,都会影响作物的生育进程和速度,从而最终影响产量。

⑵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到来之前应用。

⑶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型生长周期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所造成的影响。

3、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⑴内在原因

①种子休眠状况:绝大部分种子成熟后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便可萌发,但有些种子即使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称之为休眠。大多数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种子休眠期比较短,不会影响播种。但是如到播种期种子仍处于休眠期,这样会延误播种。 ②种子的成熟度、新鲜度和饱满度:生产过程中选用新收获、生活力强和饱满的种子作为播种材料,以达到发芽正常,出苗整齐,成苗率高和幼苗茁壮的要求。 ⑵外界条件

①水分:水分是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满足最低需水量,种子便可以萌发。

②温度: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之一。种子发芽的温度要求与作物的生育习性以及长期所处生态环境有关。

③氧气: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若低于一定程度,种子便不能萌发。 ④光:一般种子萌发需要充分满足上述3个条件,不受光的影响。但某些需光种子萌发时还需要一定的光照;而某些厌光种子萌发受光拟制,在黑暗下易萌发。 4、论述破除休眠的方法?

⑴机械物理处理:对起因于种皮的透性造成的休眠可采取物理方法,使种皮对水分和气体的透性提高,消除种皮对萌发的拟制作用。如电磁波处理、机械磨损;

⑵温度处理:包括层积处理、低温处理、高温处理和变温处理; ⑶化学药剂处理:如激素、无机和有机化学试剂处理。

⑷吸湿回干处理:经湿干交替处理的种子内部生理过程受到促进。同时避免了直接浸种可能带来的吸胀损伤或浸种过长带来的缺氧呼吸的伤害。因此,加速种子发芽,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促进作用。

5、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品质有哪些主要影响?

环境是所有外界条件和影响植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各因素的总和,包括硬环境(短期内人为不能改变的环境,如自然、气候条件等)和软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环境,如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等)。许多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对作物的影响是不一致的。①光照:光量、光质和光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并不相同;②温度:温度是热的强度的量度,它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细胞壁的渗透性、水和养分的吸收、蒸腾作用、酶的活性和蛋白质的凝聚;③水分:水是植物制造碳水化合物、保持

原生质的水化作用所必需的,是植物养料和矿质元素运输的媒介;④土壤:土壤是绝大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载体,是植物主要的矿质营养及氮素营养的来源;⑤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农作物代谢的方向,促进作物体内蛋白质、淀粉、蔗糖、脂肪及其他有用物质的积累,从而达到改善品质的目的;⑥种植密度:对于大多数作物而言,适当稀植可以改善个体营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质;⑦农药: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必备的战略物资。但农药也有毒性,要防治化学农药的不当使用;⑧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高低;9、收获时期:每种作物每个品种都有其最适的采收期,要适时收获。就 水果而言,自然成熟后的品质最佳。

6、少/免耕法的优点、纯在的问题和运用的前景

少/免耕法是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破坏的耕作方法。 ⑴优点

1)水蚀和风蚀明显减少。

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持水分。

3)表土层中的土壤有机质增加。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其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的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耗时间减少。在前作收获后,少耕或免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少了农忙的紧张程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在南方多熟制的地区尤为重要。

5)节约成本。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的消耗,但增加了除草剂的消耗。 ⑵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为明显,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增产。但短期内仍可维持在可允许的土壤容重与孔隙度范围内。不同土壤表现很不一致。 2)耕作表层(0-10厘米)富化而下层(10-20厘米)贫化。

在少、免耕的条件下,土壤养分有向表面富集的倾向,而耕层下部趋于贫瘠化,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减少,持水量变劣,土壤变紧,根系变少,最后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的现象。 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壤难于融合,肥料的利用率低,氮素的损失加重。 4)杂草虫害增多。

除草剂对多年生的杂草往往难以奏效,因而需要有高效、广谱的除草剂,要求有性能不同、残效期不同的几种除草剂混合使用,从而提高了成本。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从而导致高纬度地区春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的推迟,对安全成熟是个大问题。 ⑶运用的前景:

1)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应用面积可扩大 2)真正免耕有问题,少耕发展前景较好 3)少免耕与常规耕作轮流实施,互补互惠 4)低毒安全化学药物应用起决定作用 5)配套技术应加强,在高产稳产上有突破 7、地膜覆盖对作物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⑴地膜覆盖对作物的作用

1)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2)促进近地表土层内根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3)加快了作物苗期的地上部生长速度,增长了叶面积, 4)提高了光合效率;5)加快了作物生育进程,促进早熟。 ⑵地膜覆盖对作物生产的意义:

1)有益作物区域和品种布局的调整;2)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盐碱农区的作物生产发展;3)提高作物生产的复种指数。 8、比较翻耕、深松耕和旋耕的优缺点 ⑴翻耕

作用:翻土,松土,碎土。

优点:土壤松碎,利于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 缺点:跑墒,耗能高,成本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⑵深松耕

作用:疏松土层。 优点

1)可间隔深松,虚实结合;作用深度大,可打破犁底层; 2)不乱土层,减少跑墒和因耕作造成的土壤侵蚀,特别适合旱地、丘陵、土层薄和白浆土地区 ;

3)耗能少,成本低;可分散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必集中作业; 4)盐碱地深松可保持脱盐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 缺点:不能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 ⑶旋 耕

作用:利用犁片的转动松碎土壤,同时切碎残茬、秸秆和杂草。 优点: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地面也相当平整,集犁、耙、平三次作业于一体。节省动力,作业效率高,成本较低,完成后地面松碎平整。

缺点:作用深度浅,一般在10-15c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5a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