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的日常维护的技术标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3 13: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题目: 高铁接触网的日常维护与维修

学 院: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姓 名: 刘 刚 学 号: 10622096 指导教师: 刘 平 竹

2011 年 11月 23日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议

年级 题目 10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姓名 刘刚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意 见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评 阅 教 师 意 见 评阅教师: 年 月 日 答 辩 小 组 意 见 答辩小组负责人:

年 月 日 1

北京交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本任务书下达给: 10 级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 学生 刘刚 设计(论文)题目: 一、设计(论述)内容

二、基本要求

2

三、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主要技术指标

五、其他要说明的问题

下达任务日期:要求完成日期:答辩日期: 指导教师:

年 月 年 月年 月 日 日 3

日 开 题 报 告

题 目:高铁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报告人: 刘刚 2011 年 11 月 23 日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

三、研究方案

四、进度计划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刘竹平年 月 日5

中 期 报 告

题目: 报告人:

一、总体设计

6

二、框架(框图)

7

三、进展情况

四、指导教师意见

8

结 题 验 收

一、完成日期

二、完成质量

三、存在问题 四、结论

指导教师: 年

9

中 文 摘 要

今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接触网是电气化中所提到的主要供电装置之一,其功用是通过它与受电弓的直接接触,而将电能传送给电力机车。接触网最早出现的形式是利用钢轨供电。随着电压的提高、运输量的增大、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对人身安全的严格要求等,使接触网的结构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架空式接触网。地下铁道由于受空间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接触轨式接触网。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压的升高,也在采用架空式的刚性悬挂或软索式悬挂。

论文在以讨论和辨证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发展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介绍目前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以及国外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发展情况,从而为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提供了参考。得出结论、给出发展前景,最后又叙述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发 展价值和今后的方向。

关键词:接触网零部件 接触网日常维护与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从一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与综合国力,是当

10

英 文 摘 要

High speed railway from the hand represents a country'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when this world railroad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e tidal current.Contact net of electrified is mentioned in one of the main power supply device, its function is to pass it and pantograph contact, and to transfer the energy to the electric locomotive. Contact net appears most early is the use of rail power supply. As the voltage increases, the transport volume increas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personal safety of strict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 contact network structure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current widely used overhead contact net. Underground railway because of space constraints, generally use the contact rail contact network. B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voltage, also in the overhead rigid suspension or a soft rope suspension.

The paper discussed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high speed railway contact network development direction, has conducted the thorough research. The introduc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igh speed electrified railway contact net and foreign high speed electrified railway contact net development, so as to China's high speed railway contact network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reference. To conclude, giv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finally describes the high speed railway contact net of fair value and future directions.

11

目 录

第一章接触网状态监测

第一节 监测的分类 ┅┅┅┅┅┅┅┅┅┅┅ 13 第二节 巡视 ┅┅┅┅┅┅┅┅┅┅┅┅┅┅ 13 第三节 视频和摄像装置检查 ┅┅┅┅┅┅┅ 14 第四节 SCADA系统遥测 ┅┅┅┅┅┅┅┅┅ 15 第五节 主导电回路测温 ┅┅┅┅┅┅┅┅┅ 15 第六节 观测点监测 ┅┅┅┅┅┅┅┅┅┅┅ 16 第七节 绝缘在线监测 ┅┅┅┅┅┅┅┅┅┅ 16

第二章 接触网检测与检查 ┅┅┅┅┅┅┅┅┅ 16

第一节 检测 ┅┅┅┅┅┅┅┅┅┅┅┅┅┅ 16 第二节 检查 ┅┅┅┅┅┅┅┅┅┅┅┅┅┅ 17 第三章 检修管理 ┅┅┅┅┅┅┅┅┅┅┅┅┅ 18 第一节 修程 ┅┅┅┅┅┅┅┅┅┅┅┅┅┅19 第二节 检修计划及实施 ┅┅┅┅┅┅┅┅┅ 19 第三节 绝缘部件清扫 ┅┅┅┅┅┅┅┅┅┅ 19 第四节 检查验收 ┅┅┅┅┅┅┅┅┅┅┅┅20 第四章 高铁接触网维护技术标准 ┅┅┅┅┅┅ 20

12

第13条 为贯彻“预防为主、重检慎修、修养并重”的方针,各铁路局和牵引供电设备运营维护管理单位要根据客运专线接触网设备特点,建立牵引供电设备的监测制度。监测是对接触网外观、主导电回路、绝缘状况、防雷措施、电力机车取流情况及外部环境进行不间断监测。监测分巡视、视频和摄像检查、SCADA系统遥测、主导电回路测温、观测点检查和绝缘在线监测6个部分。

1. 巡视。日常巡视采取登乘车辆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添乘动车巡视、天窗内接触网停电作业车升平台巡视和不停电作业车不升平台观察巡视三种方式。

2. 视频和摄像观察。利用沿线安装的视频监视设备和安装在列车上的高速摄像机对接触网设备进行外观检查。

3. SCADA系统遥测。利用SCADA系统观察接触网电压及负荷电流变化状态。发生跳闸时根据故障标定判断短路地点和性质。

4. 主导电回路测温。利用热成像仪、测温贴片等测量接续点接触状态。

5. 观测点检查。在隧道口、车站咽喉区、分相等关键处所建立观测点,观察列车通过时接触网状态。

6.绝缘在线监测。利用安装在接触网设备上的绝缘在线检测装置,监测绝缘子、电缆头的状态。

第二节 巡视

第14条 作业车升平台巡视(天窗内进行)。 周期:每3个月一次。

检查项目:检查补偿装置、线岔、锚段关节、关节式分相、分段绝缘器、上网供电线电缆接头、接触网主导电回路等设备的技术

13

状态,检查各种线索(包括供电线、回流线、正馈线、保护线、加强线、吸上线等)有无烧伤断股及互磨等,零部件有无松、脱、断及损坏;绝缘部件有无破损和闪络。

第15条 作业车不升平台观察巡视(天窗外进行)。 周期:根据需要由路局安排。 检查项目:

昼间主要检查树木及其它障碍物侵限影响供电安全;各种标志是否齐全、完整;接触网悬挂、支撑和定位装置的状态;夜间主要检查接触网零部件、电气连接部位有无过热变色、绝缘件有无闪络放电现象以及非常规检查的1-4项。

第16条 添乘动车组巡视。 检查周期:每周(天)一次。 检查项目:

接触网设备有无明显的松、脱、断情况;有无因塌方、落石、山洪水害、爆破作业、鸟窝及其它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的现象;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等等,并检查动车组受流情况。

添乘动车组巡视人员应为接触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第三节 视频和摄像装置检查

第17条 视频和摄像装置检查。 检查周期:每天一次。 检查项目:

1.接触悬挂及其支撑装置、定位装置的有无“松、散、脱、滑”

14

状态。

2.各种线索(包括供电线、回流线、正馈线、保护线、加强线、吸上线和软横跨的线索等)间的距离。

3. 有无因塌方、落石、山洪水害、爆破作业及其它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的现象;

4. 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

第四节 SCADA系统遥测

第18条 SCADA系统遥测接触网电压、电流。 检查周期:每天至少三次。 检查项目:

1.检查变电所馈线出口处的电压和馈线负荷电流; 2.检查供电臂末端分区所的电压和环流。

3.天窗结束接触网送电后,检查供电臂首端和末端电压。 4.每日开行的第一列车时,检查供电臂首端和末端电压、电流。 5.选择列车密度最大时,检查供电臂首端和末端电压、电流。 第19条 发生跳闸时,供电调度要根据SCADA给出的故障标定值,分析、判断发生短路的地点和性质,安排相应的工区对接触网设备状态进行检查。

第五节 主导电回路测温

第20条 主导电回路接续状态监测。 检查周期:一年一次。 检查项目:

15

1. 供电线接续点及上网联接线夹;接触网的各种电联接线夹;接触网各种隔离开关设备线夹及极片;吸上线接续点等。

2.利用热成像仪测量接续点接触状态时,测温时机必须选择在被测点有持续负荷电流时进行,以保证真实反应被测点的导流接续能力。

3.利用测温贴片监测接续状态时,测温贴片应保持清洁,所贴位置能够准确反映线夹温度变化并在地面容易观察。贴片应一年更换一次。

第六节 观测点监测

第21条 隧道口、车站咽喉区、分相等观测点监测。 监测周期:10天 监测项目:

供电设备运行维护单位须在隧道口、车站咽喉区、分相等具有领示作用的关键处所建立观测点,观察列车通过时的接触网状态。

第七节 绝缘在线监测

第22条

第二章 接触网检测与检查

第一节 检测

第23条 接触网几何尺寸(弓网关系)检测分为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静态检测一般在天窗内进行;动态检测一般由接触网综合检测列车、动检车弓网检测装置进行。

第24条 静态检测

16

检测周期:原则每年一次。 检测项目:

1.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项目:拉出值、导高、同一跨距接触导线高差、线岔和锚段关节接触线相互位置等。

2.附加导线对地距离。

3.附加导线、各种引线、接触悬挂等产生交叉时的间距。 4.对动态检测超限处所进行静态复核、确认。 5.接触导线磨耗。 第25条 动态检测 检测周期:每10天一次。 检测项目:

1.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项目:拉出值、导高、同一跨距接触导线高差、线岔和锚段关节接触线相互位置。

2.弓网受流性能检测参数:弓网接触力、垂直加速度、离线率。 3.接触网电气参数:接触网电压、动车组取流。

第二节 检查

第26条 接触网的状态检查分为全面检查和非常规检查。 全面检查具有巡视检查和维护保养的双重职能。主要内容是检查不能通过监测、检测手段掌握设备质量状态的所有项目。

非常规检查通常在发生异常情况下或根据需要时进行的检查。 第27条 全面检查 检查周期:每2年一次。 主要项目:

1.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接触网悬挂、附加悬挂、下锚补偿装

17

置等各部零部件受力状态正确,无裂纹变形,连接状态良好,顶丝、锁紧螺母、开口销等无缺失。

2.各部螺栓、螺母紧固状态符合紧固力矩要求。 3.对受腐蚀的零部件进行防腐处理。

4. 腕臂、定位装置、锚段关节、岔区接触悬挂和线岔各部位是否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限界。

第28条 非常规检查。发生以下情况或上级部门要求时,应进行检查。

1.故障短路点附近接触网设备、接地设备损坏情况检查。 2.一个供电臂内累计发生3次不明短路跳闸的情况下,要对该供电臂接触网、回流系统和接地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时接触网必须停电且接地,并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行。(也可在天窗时间内完成检查任务。)

3.在接触网发生故障后或自然灾害(暴风、洪水、火灾、冰灾、极限温度等)出现后对相应接触网设备的状态变化、损伤、损坏情况进行检查。

4.接触网动态检测在一个区段内出现多处几何参数超限,可以用接触网检测车以非接触方式测量接触线的静态高度和拉出值。

5.根据铁路局安排进行的检查。

第五章 检修管理 第一节 修程

第29条 接触网检修分维修和大修两种修程。

18

维修是指在接触网系统的实际状态与安全运行状态之间出现不允许的误差或发生事故时,对接触网系统进行的必要修复,以重新建立接触网系统的正常功能。

大修系恢复性的彻底修理。主要是整锚段的更换接触网(含附加导线),并通过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改善接触网的技术状态,增强供电能力,适应运输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检修计划及实施

第30条 接触网检修计划分年度监测计划,检测、检查计划和月度维修计划三部分。年度监测计划和检测、检查计划由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于前一年的11月底以前下达到车间和班组,同时报铁路局。月度维修计划下达方式由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自定。

第31条 为保证定期检查和对设备缺陷的及时处理,在列车运行图中须预留接触网垂直检修“天窗”,每次时间不少于240分钟。

第32条 各单位要做好检修组织工作,各工区各工种(包括变电设备检修、试验等)在同一停电范围内的作业,应尽量创造条件同时进行,以免重复停电。

第三节 绝缘部件清扫

第33条 绝缘部件清扫周期: 1.分段绝缘器,周期6个月。 2.瓷质绝缘件,周期1年。

3.重污区根据污秽情况缩短清扫周期。

19

第六章 高铁接触网维护技术标准

第32条 接触网系统整体技术标准 1.接触网系统满足设计的速度目标值。 2. 接触网应满足系统载流量的需要。

3. 接触网在自然环境中应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有足够的机械、电气强度和安全性能。任何条件下安全系数至少满足《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第33条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影响受电弓运行。动态包络线是指运行中的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轮廓线。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下列规定:受电弓动态抬升量150mm?(线岔200mm),左右摆动量直线区段为250mm,曲线区段为350mm。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见附件6。

第34条 客运专线接触网锚段关节式分相应满足双列重联(动车或机车)受电弓安全运行。当列车采用多弓运行方式时,必须按照受电弓准入制度进行安全校核,若多弓用高压母线联接方式,应保证两最远端受电弓之间的距离小于分相无电区长度;如果多弓采用高压母线不连接方式,应保证任意两个受电弓之间的距离小于无电区或大于中性段长度。

第35条 接触悬挂弹性

1.悬挂点与跨中弹性非均匀度应小于8%。

2. 弹性均匀度检测应利用接触网检测车或人工用弹簧秤以100N上抬力进行静态弹性检测,即进行悬挂点与跨距中部弹性非均

20

匀度检测,记录数据进行计算。测量点为跨中、悬挂点、中心锚结线夹、电连接线夹处,逐点测量。

第36条 接触线维护技术标准

1. 接触线平直度。用塞尺检查接触线与检测尺之间的间隙,其间隙不得大于0.1mm/m。

2.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或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20%),则应更换。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

3.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规定。

安全值:半补偿链形悬挂和简单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5%;全补偿链形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0%。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4.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5. 接触线高度

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规定(误差?30mm);两个相邻悬挂点和吊弦的最大高度差为10mm(两者同时满足)。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标准值±3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6. 接触线坡度(工作支) 标准值: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21

安全值:同标准值。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7.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 标准值:≤4°。 安全值:≤6°。 限界值:同安全值。 第37条 承力索维护技术标准 1. 承力索位置

标准值:半斜链型悬挂,直线区段位于线路中心的正上方;直链型悬挂,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

安全值:直线区段允许误差150mm;曲线区段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100mm。

限界值:标准值±200mm。 2.承力索磨耗及损伤程度

承力索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承力索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一个锚段内承力索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总数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

项目 运行速 度km/h V≤120 120

安全值 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 限界值 锚段长度在锚段长度在标准值 800m及以下 0 0 4 3 800m及以下 800m以上 5 4 4 3 5 4 22

V >160 0 2 4 2 4 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 3. 螺栓紧固力矩

各部位螺栓紧固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 第38条 整体吊弦维护技术标准

1.吊弦偏移. 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1.5mm。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接触线与承力索同材质时,吊弦在任何情况下均处于铅垂状态。

标准值: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

安全值: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2.吊弦状态

○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2整体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

3.吊弦线夹状态

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4.载流环

吊弦载流环与接触线夹角不得小于30°。 5.吊弦间距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10m。 限界值:≤12m。 6.相邻吊弦高差

标准值:相邻吊弦高差≤10mm。

23

安全值:同标准值。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7.螺栓紧固力矩

各部位螺栓紧固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 第39条 弹性吊索维护技术标准

1. 弹性吊索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悬挂点两端长度相等,允许偏差为±20mm。

2.弹性吊索线夹处回头外露为20mm,允许偏差为±5mm。 3.跨距小于44m时,可不安装弹性吊索。弹性吊索及吊弦的布置:

跨距 36m≤a≤44m 44m≤a≤55m 55m≤a≤60m 弹性吊索长度 --- 14m 18m 弹性吊弦距 定位点距离 --- 4m 5m 4.弹性吊索工作张力3.5kN,允许偏差为±50N。

5.弹性吊索张力调整时应在下锚侧加挂专用张力装置,松开弹性吊索线夹螺母,将弹性吊索张力调整到设计值。调整弹性吊索时,半个锚段内只能有一组人员进行作业,避免交叉作业影响调整精度。

6.跨中第一吊弦与相邻弹性吊索吊弦的高度差必须小于10mm。弹性吊索吊弦与定位线夹高度差为零。

7.各部位螺栓紧固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 第40条 软横跨维护技术标准 1.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

24

①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和上、下部固定绳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

②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张力应相等,V形连接板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线夹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处于拉紧状态。

③上、下部固定绳应水平,允许有平缓的负驰度,其数值为:5股道及以下不超过100mm,5股道以上的不超过200mm。

2.吊线

软横跨直吊线应保持铅垂状态,吊线呈拉紧状态,上端永久固定,无松驰,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固定绳在最短吊线处距离为400-600mm,误差不超过50mm。

3.横向承力索距上部固定绳的最短距离 横向承力索距上部固定绳的最短距离为400mm。 4.下部固定绳距接触线的距离

下部固定绳距接触线距离正线为400mm,侧线为300mm,允许偏差±50mm,最短为250mm。

5.螺栓等连接器件

软横跨应垂直于正线,其上的螺栓、垫片、弹簧垫圈应齐全,螺栓紧固,各杵头杆螺纹外露长度应为20-80mm,调整螺栓的螺杆外露长度应为50mm至螺纹全长的1/2。各部位螺栓紧固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

6.各部位几何尺寸

①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固定绳的电分段绝缘子串应在同一垂直面内。位于站台沿上方绝缘子带电裙边应尽量与站台对齐,股道间横向电分段绝缘子应位于股道中间。横向承力索两端绝缘子串外侧钢帽距支柱内缘应不小于400mm,上、下部固定绳两端绝缘子串的瓷裙至支柱内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700mm,带电侧绝缘子裙边距线路中心线不得小于200mm。

②各部件应齐全完好,连接牢固,支柱上角钢底座应水平,各

25

斜吊线完好无松驰,并留有不小于200mm有余量。

第41条 硬横跨(梁)维护技术标准

1.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50mm。 2. 硬横梁应呈水平状态,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3.硬横梁锈蚀面积超过20%时应除锈涂漆。 4.吊柱在安装后应处于竖直状态,限界满足要求。

5.上、下部定位索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上、下部定位索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 股道及以下者负弛度不超过100mm,5股道以上者不超过200mm。

6.上、下部定位索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 7.下部定位索距工作支接触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50mm。 8.吊柱在安装后应处于竖直状态,距相邻线路的限界满足《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要求。

9.钢柱及硬横梁角钢应无变形和弯曲。

第42条 中心锚结维护技术标准

1.正线、站线、联络线一般采用两跨式防断中心锚结。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及连接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2.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应与邻点吊弦处导高相等,允许

26

偏差为0-10mm,中心锚结线夹辅助绳两边张力相等,不得松弛或高度低于接触线。辅助绳处于受力状态,但不改变相邻吊弦受力和导线高度。

3. 接触线中锚线夹安装应牢固、端正、不打弓。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接触线中锚绳应与心形环和钳压管尽量密贴,中锚绳外露10mm,压接管必须压两道。辅助绳压接后回头外露长度不小于30mm;辅助绳在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外露长度不小于50mm。

4. 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各部位螺栓紧固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

5. 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不得侵入吊弦和电联结范围内;中锚绳两端距相邻的吊弦或电联结距离不得小于2m时。

6.承力索中心锚结绳

①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②中心锚结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各部位螺栓紧固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

③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300mm以上。

④中心锚结辅助绳的张力符合设计要求。

中锚绳的弛度和长度参见下表:

中锚绳的弛度和长度对照表

跨距 30.0 m 弛度 31.0 m 弛度

-20 °C 17.26 kN 0.07 m 17.26 kN 0.07 m -10 °C 15.07 kN 0.08 m 15.07 kN 0.08 m 0 °C 12.91 kN 0.09 m 12.92 kN 0.10 m 10 °C 10.80 kN 0.11 m 10.82 kN 0.12 m 20 °C 8.80 kN 0.14 m 8.83 kN 0.14 m 30 °C 6.98 kN 0.17 m 7.03 kN 0.18 m 40 °C 5.46 kN 0.22 m 5.52 kN 0.23 m 27

中锚绳的弛度和长度对照表

跨距 32.0 m 弛度 33.0 m 弛度 34.0 m 弛度 35.0 m 弛度 36.0 m 弛度 37.0 m 弛度 38.0 m 弛度 39.0 m 弛度 40.0 m 弛度 41.0 m 弛度 42.0 m 弛度 43.0 m 弛度 44.0 m 弛度 45.0 m 弛度 46.0 m 弛度 47.0 m 弛度 48.0 m 弛度 49.0 m 弛度 50.0 m 弛度

-20 °C 17.26 kN 0.08 m 17.26 kN 0.08 m 17.26 kN 0.09 m 17.26 kN 0.09 m 17.26 kN 0.10 m 17.26 kN 0.11 m 17.26 kN 0.11 m 17.26 kN 0.12 m 17.26 kN 0.12 m 17.26 kN 0.13 m 17.26 kN 0.14 m 17.26 kN 0.14 m 17.26 kN 0.15 m 17.26 kN 0.16 m 17.26 kN 0.16 m 17.26 kN 0.17 m 17.26 kN 0.18 m 17.26 kN 0.18 m 17.26 kN 0.19 m -10 °C 15.08 kN 0.09 m 15.08 kN 0.10 m 15.08 kN 0.10 m 15.09 kN 0.11 m 15.09 kN 0.11 m 15.10 kN 0.12 m 15.10 kN 0.13 m 15.11 kN 0.13 m 15.11 kN 0.14 m 15.12 kN 0.15 m 15.12 kN 0.15 m 15.13 kN 0.16 m 15.13 kN 0.17 m 15.14 kN 0.18 m 15.14 kN 0.19 m 15.15 kN 0.19 m 15.15 kN 0.20 m 15.16 kN 0.21 m 15.16 kN 0.22 m 0 °C 12.93 kN 0.10 m 12.94 kN 0.11 m 12.95 kN 0.12 m 12.96 kN 0.13 m 12.97 kN 0.13 m 12.98 kN 0.14 m 12.99 kN 0.15 m 13.00 kN 0.15 m 13.01 kN 0.16 m 13.03 kN 0.17 m 13.04 kN 0.18 m 13.05 kN 0.19 m 13.06 kN 0.20 m 13.07 kN 0.21 m 13.09 kN 0.21 m 13.10 kN 0.22 m 13.11 kN 0.23 m 13.13 kN 0.24 m 13.14 kN 0.25 m 10 °C 10.84 kN 0.13 m 10.86 kN 0.13 m 10.88 kN 0.14 m 10.90 kN 0.15 m 10.92 kN 0.16 m 10.94 kN 0.17 m 10.96 kN 0.17 m 10.98 kN 0.18 m 11.00 kN 0.19 m 11.02 kN 0.20 m 11.04 kN 0.21 m 11.07 kN 0.22 m 11.09 kN 0.23 m 11.11 kN 0.24 m 11.13 kN 0.25 m 11.15 kN 0.26 m 11.18 kN 0.27 m 11.20 kN 0.28 m 11.22 kN 0.30 m 20 °C 8.86 kN 0.15 m 8.89 kN 0.16 m 8.93 kN 0.17 m 8.96 kN 0.18 m 8.99 kN 0.19 m 9.02 kN 0.20 m 9.06 kN 0.21 m 9.09 kN 0.22 m 9.12 kN 0.23 m 9.16 kN 0.24 m 9.19 kN 0.25 m 9.23 kN 0.27 m 9.26 kN 0.28 m 9.30 kN 0.29 m 9.33 kN 0.30 m 9.37 kN 0.31 m 9.40 kN 0.32 m 9.44 kN 0.34 m 9.47 kN 0.35 m 30 °C 7.07 kN 0.19 m 7.12 kN 0.20 m 7.17 kN 0.21 m 7.22 kN 0.22 m 7.27 kN 0.24 m 7.32 kN 0.25 m 7.37 kN 0.26 m 7.42 kN 0.27 m 7.46 kN 0.28 m 7.51 kN 0.30 m 7.56 kN 0.31 m 7.61 kN 0.32 m 7.66 kN 0.33 m 7.71 kN 0.35 m 7.76 kN 0.36 m 7.81 kN 0.38 m 7.85 kN 0.39 m 7.90 kN 0.40 m 7.95 kN 0.42 m 40 °C 5.59 kN 0.24 m 5.65 kN 0.26 m 5.72 kN 0.27 m 5.78 kN 0.28 m 5.85 kN 0.29 m 5.91 kN 0.31 m 5.98 kN 0.32 m 6.04 kN 0.33 m 6.10 kN 0.35 m 6.16 kN 0.36 m 6.22 kN 0.38 m 6.29 kN 0.39 m 6.35 kN 0.40 m 6.41 kN 0.42 m 6.47 kN 0.43 m 6.52 kN 0.45 m 6.58 kN 0.46 m 6.64 kN 0.48 m 6.70 kN 0.49 m 28

中锚绳的弛度和长度对照表

跨距 51.0 m 弛度 52.0 m 弛度 53.0 m 弛度 54.0 m 弛度 55.0 m 弛度 56.0 m 弛度 57.0 m 弛度 58.0 m 弛度 59.0 m 弛度 60.0 m -20 °C 17.26 kN 0.20 m 17.26 kN 0.21 m 17.26 kN 0.22 m 17.26 kN 0.22 m 17.26 kN 0.23 m 17.26 kN 0.24 m 17.26 kN 0.25 m 17.26 kN 0.26 m 17.26 kN 0.27 m 17.26 kN 0.28 m -10 °C 15.17 kN 0.23 m 15.17 kN 0.24 m 15.18 kN 0.25 m 15.19 kN 0.25 m 15.19 kN 0.26 m 15.20 kN 0.27 m 15.20 kN 0.28 m 15.21 kN 0.29 m 15.22 kN 0.30 m 15.22 kN 0.31 m 0 °C 13.15 kN 0.26 m 13.17 kN 0.27 m 13.18 kN 0.28 m 13.19 kN 0.29 m 13.21 kN 0.30 m 13.22 kN 0.31 m 13.24 kN 0.33 m 13.25 kN 0.34 m 13.26 kN 0.35 m 13.28 kN 0.36 m 10 °C 11.25 kN 0.31 m 11.27 kN 0.32 m 11.29 kN 0.33 m 11.32 kN 0.34 m 11.34 kN 0.35 m 11.37 kN 0.37 m 11.39 kN 0.38 m 11.41 kN 0.39 m 11.44 kN 0.40 m 11.46 kN 0.42 m 20 °C 9.51 kN 0.36 m 9.54 kN 0.38 m 9.58 kN 0.39 m 9.61 kN 0.40 m 9.65 kN 0.42 m 9.68 kN 0.43 m 9.72 kN 0.44 m 9.76 kN 0.46 m 9.79 kN 0.47 m 9.83 kN 0.49 m 30 °C 8.00 kN 0.43 m 8.04 kN 0.45 m 8.09 kN 0.46 m 8.14 kN 0.47 m 8.19 kN 0.49 m 8.23 kN 0.50 m 8.28 kN 0.52 m 8.32 kN 0.54 m 8.37 kN 0.55 m 8.42 kN 0.57 m 40 °C 6.76 kN 0.51 m 6.81 kN 0.53 m 6.87 kN 0.54 m 6.93 kN 0.56 m 6.98 kN 0.57 m 7.04 kN 0.59 m 7.09 kN 0.61 m 7.15 kN 0.62 m 7.20 kN 0.64 m 7.26 kN 0.66 m 第43条 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维护技术标准

1.腕臂随温度变化顺线路的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注:双腕臂偏移方向是相反的,检调时注意不得调整错误)。

2.五跨关节中间跨为过渡跨,过渡跨两接触线屋脊处导线高度应高出正常高度40mm,允许偏差为±10mm。

3.绝缘锚段、非绝缘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4.绝缘锚段、非绝缘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5.五跨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柱处绝缘子串距悬挂点的距离应符

29

钩定位环一般为400mm。防风拉线环距定位器头水平距离600mm,允许误差+50~-l00mm。

3.支持装置各部件组装正确,腕臂上的各部件(不包括定位装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铰接处转动灵活。

①防风拉线环的U螺栓穿向补偿下锚方向(以中心锚结为界),防风拉线长环在定位管端。

②承力索座下悬挂定位管吊线钩缺口,背向斜拉线安装,正定位朝远离支柱侧,反定位朝支柱侧。

③腕臂棒式绝缘子排水孔朝下。

④承力索座内的承力索置于即受力方向指向轴心槽内。 ⑤销钉安装方向正确(由上向下)。使用?销时,β销的圆弧要所在销钉的圆柱面上。

4. 无偏移温度时腕臂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腕臂偏移应符合腕臂偏移安装曲线要求。

5.定位管吊线两端均装设心形环,线鼻子采用压接方法固定。 6.非绝缘关节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绝缘关节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满足设计要求。

7.隧道吊柱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吊柱侧面限界

超 高 曲曲外吊柱 2.8 2.7 说 明 误差-0mm,误差-0mm,35

0<=H≤65 内吊柱2.8 65<=H<10

2.9 105<=H<=2.92.6 误差-0mm,②隧道内正定位无斜支撑,反定位有斜支撑。 ③腕臂下底座中心线距吊柱底部不大于200mm。 ④吊柱斜撑安装角度控制在30°~45°之间。

⑤吊柱应处于垂直状态,允许向受力方向偏斜0~5 mm;调节吊柱垂直度的垫片应使用镀锌垫片。

⑥吊柱紧固螺母紧固力矩值为120Nm。吊柱支撑应处于受拉状态。

⑦T型螺栓卡入槽道中,螺栓头部标志槽应与槽道垂直。T型螺栓距槽道端部最小距离为25mm。

8.支撑装置各部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规定。各部零部件无裂纹、变形,顶丝、锁紧螺母无缺失。

第49条 定位装置维护技术标准

1.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连线,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36

2.正、反定位管状态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垂面内,一般情况下呈水平状态,正定位允许抬头;反定位允许低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 mm/m。提吊定位管的不锈钢吊线端部余长150 mm,吊线露出压接管10mm。

3.定位器和腕臂顺线路偏移的方向、角度相一致,定位线夹安装正确。

4.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lmm。 5.定位装置各部螺栓按规定力矩紧固。 6.定位器等电位连接线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7.根据不同曲线半径,定位器静态角度一般控制在8~13°。 8.定位管端部余长为150mm。吊钩定位环距接触线悬挂点一般为400mm。吊钩定位环缺口,正定位朝支柱侧,反定位朝远离支柱侧。

9.防风拉线固定环距定位器端头水平距离为600mm,面向下锚侧安装,防风拉线与水平方向呈45°角。 防风拉线短环端回头100mm;长环端回头250mm,防风拉线固定环应位于长环中间位置。

第50条 滑轮补偿装置维护技术标准

37

1.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人力用手托动坠砣能上下自由移动),没有卡滞现象。对需要加注润滑油的补偿滑轮,应按产品规定的期限加注润滑,没有规定者至少3年一次。

2.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槽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度。 3.同一滑轮组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距,任何情况下不小于500mm。

4.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不得与其它部件、线索相摩擦。

5. a、b值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允许a、b值误差不超过安装曲线值±200mm。但a、b值在极限温度时不得小于300mm。

6.各框架安装正确,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限制坠砣的摆动,不妨碍升降。且受力良好,螺栓紧固有油,铁件无锈蚀。

7. 承力索、接触线两下锚绝缘子串应对齐,允许偏差为±50mm。 8.坠砣应完整,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坠砣串的重

38

量(包括坠砣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2%。坠砣块自上而下按块编号,并标明重量。

9.各部螺栓紧固力矩符合零部件规定标准值要求。 第51条 棘轮补偿装置维护技术标准

1.a、b值及补偿绳缠绕圈数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a、b值不得大于安装曲线值±200mm。但a、b值在极限温度时不得小于300mm。

2.大、小轮缠绕时最少缠绕半圈,最多缠绕三圈半,小轮缠绕时必须两边对称。

3. 棘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没有卡滞现象。对需要加注润滑油的补偿棘轮,应按产品规定的期限加注润滑油。

4. 承力索、接触线两下锚绝缘子串应对齐,允许偏差为±50mm。下锚补偿装置平衡轮应水平,偏斜不超过20°。

轮体必须垂直,通过螺栓轴和固定底座上的调节板调整轮体。 5.坠砣应完整,坠砣块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坠砣串的重量(包括坠砣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2%。

6.补偿绳不得有散股、断股和接头,不得与其它部件、线索相摩擦。

7.制动卡块到棘轮的距离为15-20mm,隧道外棘轮制动块到轮体外缘间的距离为20mm,隧道内为14~17mm。限制器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限制坠砣的摆动,不妨碍升降。

8. 各部螺栓紧固力矩符合零部件规定标准值要求。 第52条 弹簧补偿装置维护技术标准 1.刻度牌位置

弹簧补偿装置刻度牌与当地、当日的环境温度相对应,补偿绳伸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5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