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毕业论文:浅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3-03-09 03: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摘要】:

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料,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决策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文章从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入手,阐述了其危害性,并从法制、企业及政府行为、职业道德、会计监督等方面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之成因。进而指出,必须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治理手段进行标本兼治以整顿会计秩序,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使企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危害 对策 【英文摘要】: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the nation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he quality of a direct bearing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policy and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order. At pres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roblem seriously undermine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its dangers, and the rule of law,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behaviour, professional monitoring and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causes. Then pointed out, must take legal,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means in order to rectify the symptoms and root cause of accoun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us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nterprises have really go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key word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ause danger to countermeasures 【正文】:

企业会计信息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关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料。它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外部相关决策三方面的需要,有资料显示,企业会计信息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因而真实的企业会计信息将影响实现宏观调控和市场的有序运行,影响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但近年来,在我国会计界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即失真现象)却日益严重。财政部2000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147户,利润不实的157户;2001年度,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抽查,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达70多亿元。在国企、私企和股份公司工作过的资深会计竟然找不到一家不做假账的企业,于是发出了“社会需要假账”的感慨。因此,分析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经刻不容缓。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及分析框架

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明显地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称为“假帐算算”。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帐假算”。

从是否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1)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从中得到个人利益。

在此基本分析框架之下,进一步区分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也很重要。在违法会计失真的同时,区分是主观的原因还是客观的原因是我们做出治理决策的基本依据。如果是主观的原因造成的,那就通过加强执法、完善会计执法从而达到消除会计失真;如果是客观的原因造成的,那就及时修改和完善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而使它变得可行。对于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果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那就只能通过完善会计立法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一些无法通过制度完善的,或者至少目前不能通过制度完善而消除的,那就加快这些方面的会计理论研究。区分企业等组织内部的会计信息失真与外部的会计监督信息失真同样重要。其次,区分开是哪一种原因造成的问题,进行高效快速的治理。通过这种区分使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可以准确的把握,哪些是需要通过会计制度及会计立法的完善而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其他相关制度和立法的完善而解决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市场经济行为不够规范,因而在会计核算上出现了不少漏洞,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企业、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如何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为:

(一)会计核算不实

一些企业在资产核算过程中,为了逃避国家税收和银行债务,不按照会计法规进行会计核算,想方设法挤占、虚列或漏记、少列成本、费用,隐瞒、转移或虚列收入。

1.一些企业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以数谋官”,成本、费用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收入核算“寅吃卯粮”;有的无视国家规定“以数谋私”,从本企业甚至小团体利益出发,任意扩大成本、费用,隐匿收入,偷漏税收;还有的企业利用待处理或待摊销项目,调节盈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

2.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在举列债务时,不按债权、债务归属操作,造成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合法、不完备,名存实亡、有名无实、纠纷频繁。

3.一些企业为了逃避国家税收,有意或无意少计漏提,侵占国家税款。比较突出的是:在增值税上,多列进项,扩大抵扣项目,通过关联交易任意降低计税价格,隐匿收入,违规冲抵销等手段逃避税收。在企业所得税上,任意挤占、违规摊销成本费用,收入挂账甚至不入账,不按责权发生制原则结转成本、费用和收入。在消费税和营业税上,弄虚作假少计漏报应税收入。 (二)资本、资金不实

1.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扩大影响,从形式上改制,注册资本巨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随意抽调资本金,形成资本“空壳”;有的虚列实亏,无利分红,蚕食资本;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有的为了虚增企业规模和注册资本,在待处理科目上大做文章等等。

2.在核对银行账、现金账、往来账等资金财务时有空挂漏失,与银行不按期对账,与业务往来单位不及时核对应收应付款项,造成现金账与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账实不符。 (三)会计处理、披露信息不实

1.在财务核算过程中,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2.在财务指标分析上不真实,特别是在选用会计数据作综合性分析时,有的时点数据和时期数据计算口径不一致,缺乏可比性。

3.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不按规定的处理方法,或逃避税收,或粉饰财务状况,骗取社会的信任。 4.在披露信息上不实,报喜不报忧,夸大业绩,回避隐患,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人。

实例1:浙江JY集团有限公司(下称JY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拥有相当知名度和规模

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食品饮料制造、加工和销售。JY集团1999年度会计报表由JY集团本部及杭州SL食品工贸公司(下称JY杭州)、浙江桐庐JY皇家实业公司(下称JY桐庐)、浙江JY集团嘉兴保健饮料厂(下称JY嘉兴)、浙江JY集团涪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JY涪陵)五家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报表汇编而成。1999年合并会计报表反映,该集团年末资产总计45382万元、负债总计27296万元、所有者权益18086万元、利润总额217万元。当年会计报表未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

2000年7月,财政部门派出检查组,对JY集团及其下属四个子公司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JY集团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经检查后调整会计报表,该集团实际资产为20098万元、负债为1566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4431万元、利润总额为-3271万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别虚增了126%、74%、308%,利润虚增达3488万元。检查结果被财政部门公告,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的反响。

实例2:1996琼民源案件,正是典型的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事件。1997年1月22日和2月1日,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琼民源)在《证券时报》上刊登的年度报告和补充公告称,1996年该公司实现利润5.7亿余元,本年度资本公积金增加6.57亿元。经查实,琼民源1996年年度报告和补充公告所称1996年“实现利润5.7亿余元”,“资本公积增加6.57亿元”的内容严重失实,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其中5.4亿元虚构利润是琼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与关联公司及他人签订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编造的;而6.57亿元资本公积.是琼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和确认的情况下,对四个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下编造的。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会计法规、政策、理论及企业管理体制等的不完善,也有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的责任。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大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或者出于其他目的,指使会计人员故意违反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违心做假账。对一般企业而言,虚增企业利润骗取贷款、隐瞒企业利润逃避税收是主要的两个目的。该种行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谋划性,蓄意造假成分大,体现在虚构经济业务、非法渠道取得原始票据,最终形成不合法、不合理、不真实账目。此种造假一般为多个企业配合完成,是一种群体配合性违规行为,性质较为严重。 (二)会计人员素质低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最直接生产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且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一些传统行业的老会计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老化,难免对会计业务的把握和处理不恰当,致使许多新会计政策无法顺利实施或者大打折扣,从而不可避免地做出错账,造成信息失真。体现在对税收的影响上就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和税收差异了解不多,或者干脆忽视这种差异,不进行纳税调整,人为抽干利润现象较为突出。 (三)会计法规、准则本身的缺陷留有钻空子的余地

个别企业利用合法不合理的手段人为调整企业利润,利用重组、资产评估、关联交易、利息资本化等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经济业务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些是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的主要方法,对一般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转移利润少缴税款。

(四)监管职能弱化造成信息失真

对上市公司而言,注册会计师被誉为“经济警察”,但其社会审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够理想,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共同造假,寻租行为泛滥,无形中助长了整个行业的造假之风,对一般企业会计造假形成错误引导。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窘境面前,税务部门对有些方面的辣手问题表现手足无力。比如隐匿收入问题,如果没有举报或者不能查到账外账,只能依靠盘库倒推,可操作性很差,目前没有更好的措施予以纠正和解决。 (五)会计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

对《会计法》、《合同法》等相关经济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不够理想,普遍存在走形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负主要监管职能的财政部门权责不对称,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在会计领域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混乱局面,企业出现问题后,对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追究远远不够;负面典型很少,曝光力度小,法律的震慑作用未能发挥出来。 (六)计算机记账自身存在的问题

表现在:一是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不够高,急需加强培训。二是财务软件在安全性方面往往存在缺陷,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也存在许许多多的漏洞,造成不可预见性危害的概率较大。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和控制等。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分析基础之上, 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决策者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从而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与此不无关系。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账面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企业受隐瞒收人、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对产品销售收人的确认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经营者若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地歪曲这一信息。从会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来看, 会计信息失真也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如折旧的计提、费用的摊销、存货的计价等会计方法的改变都是按照某种利益需要而进行的。因此,首先需要维护的是会计主体的利益,若违背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必然会损害其他权益实体的利益,如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采用会计违规操作虚增利润、哄抬股价,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某些跟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人员从不同环节和不同角度传递虚假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三)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由财政拨款的做法。投资主体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经济单元—企业,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中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根据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得利润高低等因素决定投资方向,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

(四)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会计信息失真将使国家预算部门无法掌握最准确、最真实的会计信息,编制下年预算的基础就不正确,如果按此执行就会发生很大的偏差。 (五)削弱国家财经法规的权威性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是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规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规的践踏。它使信息使用者对国家财经法规失去信心,降低了权威性法规在信息使用者心中的地位,也是对国家威严的损害。 (六)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会计票据造假,乱摊成本,搞“ 两套账” 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亏损倒闭,职工待岗或者失业,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 以至于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混乱促使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七)助长腐败之风,影响国家政治安定

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监督、调控企业及企业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例如,国家的有关法规规定了企业各种支出的标准和比例,确定了对经营成果的分配顺序和比例,会计资料成为监督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然而,许多企业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助长了社会腐败之风。

五、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主要对策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一)明晰产权、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是因为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此外,产权明晰有利于改善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博弈的充分性。当会计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按严格市场规律办事的时候,由上至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便会凸现出更多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变革的力量。利益主体的变革要求博弈更新进行,从而改善博弈不充分的情况。 2、理顺委托—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的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即决策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代理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已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首先,我们应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于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50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