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上地理

更新时间:2024-04-04 0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理学科复习基本要求 专题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中主要的天体类型的名称: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3、恒星的特征: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氢和氦。 4、星云的特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5、行星的特征有:围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 6、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7、彗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呈云雾状独特外貌的天体。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的周期是76年。 8、流星体:宇宙中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9、按空间范围由小到大简述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目前人类所能观察到得最大宇宙范围是总星系)。 10、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

11、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日近,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统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体积和质量大,平均密度小,称为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最远称为远日行星。

13、太阳系八颗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14、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15、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16、太阳系中,没有卫星的行星是水星和金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17、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日点,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速度较慢。 18、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19、太阳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产物是太阳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产物是耀斑、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产物是太阳风。

20、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耀斑,活动周期约为11年。

21、太阳活动产生的影响有:1)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2)太阳活动剧烈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太阳风会造成两极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 4)太阳活动异常会使全球天气和气候异常。 22、地球上存在生命其中部分条件是:

1)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气温适宜(全球平均15°),大部分地区分布着液态水; 2)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产生适度的引力,形成包围地球的适宜的大气圈,其成分非常适合生物呼吸;

3)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上昼夜更替与季节轮回的节奏适度; 4)地球处在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专题二 月球

1、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是:(月表起伏不平),环形山密布。

2、地球上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月球半球,原因: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方向也一致。

3、月球质量小,引力小:①月球上没有上大气,因此没有光的散射,白天漆黑,星星格外明亮;声音不能传播,寂静无声;昼夜温差大;众多陨石坑,环形山广布。②月球没有水。 4、月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5、(书本15页月相成因图)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相是新月,农历时间为初一。上弦月(日、地、月连线呈90°)农历时间为初七、初八。当月球和太阳分处地球两侧时,月相为满月,农历时间为十五、十六。下弦月(日、地、月连线呈90°)农历时间为二十二、二十三。月球绕地球一周,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月,平均时间为29.53日。 6、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初一)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十五、十六)时,但日食、月食并不会每月都发生,原因是月球的公转轨道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

7、潮汐现象主要由月球的引潮力引起,每当新月(初一)和满月(十五、十六)时,潮汐为大潮,(原因:日地月在一直线,且太阳和月球引潮力叠加);每当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潮汐为小潮。(原因: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相垂直,太阳的引潮力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 (8、潮汐对沿海地区地理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潮汐作用加强海岸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发展滩涂水产养殖,潮汐还是宝贵的动力资源。潮汐对海洋运输尤为重要,巨型船舶利用涨潮时的高水位进出港口。)

专题三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 太空探索的历程:

1957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人类从此进入太空时代。

1961年,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进行了人类第一次载人(加加林)航天飞行。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着落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目前已经从地月系、太阳系、逐步进入银河系。

2、 太空探索的意义:开发利用太空资源:1)空间资源 2)太阳能资源 3)矿产资源 4)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

专题四 地球运动

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叫地球自转。自转周期: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自转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俯视图: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除南北极点为零以外,各地角速度相同。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而异,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减小。 3、经线能指示南北方向,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 4、纬线能指示 东西方向,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5、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时区数×15°。 6、每个时区的区时都采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7、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个小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相差几个小时。

8、日界线为 180°经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 加 一天。

9、北京时间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

10、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11、黄赤交角是赤道面和黄道面(公转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交角, 目前度数是23°26ˊ。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变大、寒带变大

1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026′N

00(赤道)

23026′S 秋分

春分日 夏至 冬至

(3、21)

(6、22)

3、21

6、22

12、22

9、23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二次阳光直射。 南、北回归线地区,一年中有一次阳光直射。

北回归线地区以北,南回归线地区以南地区,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并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分布规律:冬至到夏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夏至最大,冬至最小。夏至到冬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现象。 3)昼夜长短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

①春分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昼夜等长。

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到处是极昼现象。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南到处是极夜现象。 ③冬至日:相反

④太阳直射南、北哪一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该半球极圈 内有极昼现象,另半球相反。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四季的更替:

从天文角度来说: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专题5 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处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带,多地震、火山。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 2、阅读书本44页板块分布图,理解板块的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

3、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往往形成海沟、 弧状岛链、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与弧状岛链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南极洲板块挤压美洲板块导致安第斯山脉隆起。

4、洋脊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大洋地壳的诞生处,距洋脊越近,海底岩石年龄越轻。

5、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6、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速度快)先于横波到达地表,在震中区,人们先觉察到的是上下颠簸,接着觉察到的是左右摇晃。

7、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级升高二级,能量就增加约900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8、地震造成的破坏强弱程度叫地震烈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建筑物质量、地质构造等等。

9、世界上主要由两大地震带:其一为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约80%的地震,其二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10、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岩浆在地球内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矿物晶粒较粗,最常见的侵入岩的是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矿物晶粒细小或不成晶粒,岩石中多气孔,最常见的喷出岩是玄武岩。

11、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层中常保存沉积时期的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种类有 石灰岩(重要)、(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生物岩(如煤炭)。

12、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叫变质岩。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大理岩,石英砂岩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石英岩。 13、地壳中最多的三种化学元素是氧、硅、铝。

专题7 地貌

1、主要地貌类型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

2、河流上游流水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河流中游往往形成曲流,河流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强盛,往往形成三角洲或冲积平原。 3、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分布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尤以西南各省区最为突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的桂林山水。

4、黄土地貌以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最典型,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5、等高线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较大,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就表示这儿是陡崖,若有河流流经可能形成瀑布。

6、地表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7、平原是指海拔高度不超过200米的低平地区;丘陵是指山峰的海拔高度低于5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坡度较缓的地区;山地是指山峰的海拔高度超过5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坡度较陡地区;高原是指海拔超过500米,顶部较平缓的地区;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表示该地为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8、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称其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表示该地为山峰。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位指向低处表示该处是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位指向高处表示该处是山谷。

9、湿润的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干旱的平原、盆地适合发展畜牧业,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10、制约青藏高原建设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是高寒、缺氧、多冻土。

专题8 大气物质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物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氮、氧)、水汽、尘埃。

2、水汽和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和水汽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吸收紫外线,是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伤害。

3、大气垂直分层由下而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4、对流层特征:①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原因是热量来自地面,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

温下降6.5℃(原因: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热带地区,对流层厚度较厚,夏季,对流层厚度较厚。②对流层中水汽、尘埃多。③对流运动显著,④形成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化。

5、平流层特征:①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原因是臭氧吸收紫外线;②平流层大气作水平运动,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原因是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大气水平流动。 6、中间层又称高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7、热层又称电离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急剧上升,原因:吸收紫外线。该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也会出现美丽耀眼的极光。

8、大气圈的保温作用: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大气,近地面大气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回给大地(大气逆辐射),正因为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大气的保温作用得以实现,即使在夜间降温也不会太多。

专题9 行星风系

1、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2、地表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受热地区气温高,暖空气会作上升运动,形成低气压;受冷地区气温低,冷空气会作下沉运动,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形成风。

3、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原因:白天,山顶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山谷,气温低,形成高气压,风由山谷沿着山坡吹向山顶。)夜晚吹山风,(原因:夜晚,山顶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山谷,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风由山顶沿着山坡吹向山谷。) 4、沿海地区,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原因: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

5、大气环流的意义:把热量和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6、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左图)

7、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在一年中会作周期性移动,七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一月南移

8、高气压控制地区,气流以下沉为主,是降水较少的地区,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大多是炎热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9、低气压控制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是降水较多的地区,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60°附近地区,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锋面雨,也是降水较多的地区。

10、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地区,形成常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11、热带稀疏草原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1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

1)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成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分布:赤道附近

2)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季湿季交替。成因: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之间。 3)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有明显旱季和雨季。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影响。分布: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4)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或内陆信风控制。 分布: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中西部地区。

5)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分布:亚洲东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6)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成因:副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

7)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冬不冷夏不热,全年湿润。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分布:南北纬40°--60°大陆西部。 8)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分布:亚洲东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四周流向中心

水平气流

四周高中间低

气压分布

专题10 季风

1、季风气候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读书本89页:亚洲季风图) 东亚季风 亚欧大陆气压分布 太平洋气压分风向 布 特点 形成原因 夏季 印度低压(也称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东南温暖湿润,给海陆热 风 东亚各地带来力差异 丰沛降水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阿留申低压 偏北寒冷干燥 称亚洲高压) 风 特点 原因 南亚季风 风向 夏季 冬季 西南风 东北风 高温潮湿 温暖干燥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夏季,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2、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一年中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变化,夏季降水若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季风区,夏季大多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偏高,冬季大多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偏低。

3、季风气候最大的优点是:雨热同期,夏季热量、降水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季风气候的不足是:夏季风强弱变化是发生旱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北方,往往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南方,往往出现南涝北旱;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强大的冬季风南下,常给一些地区造成低温冷害;我国北方春季普遍少雨,华北更是“春雨贵如油”。 4、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4、5月雨带在南岭(广东、福建等地);6、7月在江淮地区,7月中以后移至华北东北,江淮地区进入伏旱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反气旋 气压分布 水平气流 北半球水平气流 南半球水平气流 垂直(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典型天气 高气压 中心流向四周 顺时针 逆时针 下沉运动 晴朗干燥 伏旱、寒潮 1、(书本95页气旋图和99页反气旋图)

气旋 气压分布 水平气流 低气压 四周流向中心 逆时针 顺时针 上升运动 北半球水平气流 南半球水平气流 垂直(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典型天气

阴雨天气 台风 2、台风是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多产生于北纬50 —200之间的热带洋面。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主要影响我国的 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狂风、暴雨、巨浪等。

3、寒潮主要发生在秋末到初冬季节,寒潮的发源地主要是西伯利亚地区,寒潮给各地带来大风、霜冻、暴雪、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4、冷锋天气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5、暖锋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6、梅雨的性质是准静止锋,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北上的暖气流与南下的冷气流势均力敌,相持于江淮,出现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天气。

专题12 人类活动和气候

1、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一氧化氮、氟利昂等,二氧化碳的主要来自矿物燃料、森林火灾、生物呼吸等。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增多,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淹没;改变各国农牧业结构,台风增加;传染病流行等。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有: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2、酸雨的主要成因:燃烧矿物能源,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地面,当PH值小于或等于5、6时,称为酸雨。酸雨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危害?导致森林枯死、土壤酸化、腐蚀建筑、淡水生物死亡等。措施:优先使用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啊,利用新技术,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3、平流层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的减少主要与人类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洞最严重出现在南极上空。臭氧减少,甚至出现臭氧洞会产生哪些危害?过强紫外线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生物生长;加快橡胶制品老化、燃料褪色等。

4、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城区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气温低,空气作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风由郊区吹向城区。 解决城市热岛最有效的措施有:除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外,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

四周流向中心

水平气流

四周高中间低

气压分布

专题13 水循环

1、地球上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2、水循环有哪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水循环包括的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人类对水循环施加影响最多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具体措施: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3、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水循环是“调节器”,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和水分;水循环是“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地表形态;最重要的体现在水循环还补充和更新了陆地的淡水资源。

4、河水补给主要类型有: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 5、我国东南地区的河流,河水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夏秋季为洪水期,冬春季为枯水期。

6、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河水补给以积水融水为主,形成春汛,夏季河水补给以 雨水补给为主,形成夏讯,其中夏季为主汛期,径流在一年中出现二次高峰。 7、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冬季气温低,往往会断流,夏季,气温高,河水补给以冰川融水、 积雪融水为主,形成夏汛,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1、水资源指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世界径流资源最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三大热带雨林区(原因: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径流资源最缺乏地区有非洲北部、

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和中亚,北美洲西南部等地区。(原因: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压控制或远离海洋或寒流影响,降水少)

4、河流径流季节分配均匀的气候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5、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总量不少,人均不多。季节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原因:大部分地区盛行季风气候)。空间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原因:南方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东部为季风区,距海洋近)。 6、我国最缺水的是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

7、导致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干旱、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有用水量增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等。(解决措施:)

专题15 洋流

1、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三种。

2、风海流的成因:在盛行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作大规模流动。

3、暖流是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也就是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 4、西风漂流按成因属于风海流,秘鲁寒流按成因属于补偿流,直布罗陀海峡处洋流按成因属于密度流。

5、洋流产生的地理意义:

?洋流对全球热量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暖流将低纬度的热量输送得到了高纬度地区。 ?洋流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学会判断表层海水等温线图上的暖流或寒流及其流向。)对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显著影响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常年受西风带影响也有关系,分布广与西欧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有关)。对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有影响的洋流有: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易发生搅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吸引鱼类觅食,形成渔场,如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相遇形成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有的大渔场与涌升流有关,如秘鲁渔场。(四大渔场分布) ?洋流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节省燃料、时间。

6、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气候异常的现象,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热带太平洋东部会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以往多雨的热带太平洋西部会出现干旱灾害。

7、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资源享有专属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则享有海上飞行、航行、海底铺设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任何国家对公海不享有主权。 0° 40° 40°

8、在洋流模式图的线段上添画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大洋 东岸为寒(暖、寒)流,大洋西岸为 暖(暖、寒)流。 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大洋 东岸为寒暖、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暖、寒)流。 北半球中高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大洋东岸为暖 (暖、寒)流,大洋西岸为寒(暖、寒)流。 ?南纬40°-60°海区,在西风带的影响下,形成环绕南 极大陆外围的全球性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盛行季风洋流(按成因属于风海流), 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呈顺时针流动,冬季在东北季风的 吹拂下呈逆时针流动。

9、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

第三部分 人文地理环境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

一、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

一、识记内容要点

u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和分布 名称 东亚 南亚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 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西欧 北美东部 u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 该线东南部人口密集,面积42.9%人口占全国95%西北部人口稀疏。(黑河在黑龙江省,腾冲在云南省)u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u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理解部分要点

u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增长的量化公式:

(2)世界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划分 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状况 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 维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工业化之前 人口低增长阶段 工业化初期 人口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中后期 人口增长率下降出生率快速下降,而死亡率缓慢下降,自阶段 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 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低增长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口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有缩小。 u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 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产生原因 现 人口政策和措施 1.鼓励生育 2.接纳外来移民 ?? 3. 延迟退休 发达国家和地区 ? 1. 老龄 化(瑞典老年人口比重超过少年儿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人多与儿童的国家) ? 2. 人口负增长,总人口数持续减少(德国20世界70年代开始进入人口持续负增长状态) ? 1. 劳动力不足,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 2. 青壮年负担过重 ? 3. 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 ? 4. 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 ? 5. 人口负增长 ? 6. 总人口持续减少 ? 1.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 2.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生育观念改变,出生率低,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 1. 少年 儿童人口比重大(肯尼亚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孟加拉国老年人口仅占0.9%) ?? 2.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1.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生育高峰迭起 ?? 2. 给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压力 ?? 3. 对资源环境造成超载、破坏 u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迁移的主要形主要表现 式 劳务迁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 难民迁移 影响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不实行或赞同够完善,生育观计划生育,念传统 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数量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迫使人口向战争和自然灾害 安全地域转移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的迁移 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智力迁移

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 资源开发和大人口向资源开发地迁移 资源开发 型工程建设迁大型工程建设使人口向工程以外地大型水库建设 移 区迁移 u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

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集中于气候比较适宜的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山区人口分布稀少 从水资源条件看:沿河、沿海地区往往人口稠密,干旱缺水地区往往人口稀少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交通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往往较大;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人口较多。

表1、世界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

分布地区 自然条件 稀疏区 苔原、冰原带,亚寒带针叶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 林带 热带雨林带 沙漠带 高原、山区 赤道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多雨 干旱地区,干燥缺水 高山地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 表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地区 地域范围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岛和日本等 区,平原、丘陵地形 域,历史悠久,世界主要工业地带 南亚 印度、孟加拉国、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平原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斯里兰卡和巴基斯与低平高原地形区,水热域,历史悠久 坦东部 条件优越 西欧 英国、法国、德国、温带气候,平原广阔 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工商业与交通发达地区,世界两大工业区汇集于此 北美美国东半部和加拿温带气候,平原丘陵地形 世界生产力水平最高东部 大东南部 地区,开发历史较短

u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所划分的两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

自然条件: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气候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农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高。

自然条件: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且深居内陆。 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晚,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

u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简称为“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不仅强调人口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精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环境承载能力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环境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所估算的最大抚养人口数量。因此,环境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能力。 影响人口容量 的因素

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

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容量大;反之则小。

一个地区的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反之则小。

一个地区越开放,经济越发展,人口容量越大;反之则小。

其他条件相同时,一个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反之越大。

案例一、世界人口的分布(可对照教材第16页图5.18世界人口分布(2003年)) 1、 案例描述: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提出问题:

(1)图中数字代码所示地区,哪些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2)图中数字代码所示地区,哪些是世界人口稀疏区?

(3)⑤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 ⑧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 (4)⑥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与它成因相同的人口稀疏区是?

(5)⑦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与它成因相同的人口稀疏区还有哪个大洲的北部? 3、分析解答;

(1)图中数字代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区:④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③南亚(包括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②西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①北美东部(包括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看,气候适宜(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从社会经济条件上看,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同时东亚和南亚文明发源早、西欧和北美东部工业化早。

(2)(3)(4)(5)解答:图中数字代码⑤、⑥、⑦、⑧、⑨所示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⑥、澳大利亚中西部⑥ (2)气候过于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⑤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极洲无定居人口) (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⑧。

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少。 (二)针对简单应用2和综合应用1的案例(三个): 案例三、肯尼亚、美国、德国三国人口问题分析

1、案例描述:世界各国人口结构不同、人口问题各异,相应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

(2)肯尼亚0~14岁少年儿童的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45%左右,德国0~14岁少年儿童的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13%左右,肯尼亚少年儿童比重远远大于德国。

(3)肯尼亚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德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13%左右,肯尼亚少年儿童比重远远大于德国。

(4)肯尼亚属于发展中国家,肯尼亚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这样的人口构成使得人口增长过快,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措施:积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5)德国属于发达国家,德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龄人口比重大,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阶段(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时,进入老龄化阶段,等于或大于10%,则属于人口严重老龄化)。该人口构成直接的影响是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同时还会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措施:接纳外来移民,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等政策。

(6)美国属于静止型人口金字塔,与德国的缩减型相比,相同的是:塔顶老年人口都在逐步缩减,老年人口的比重较大,处于老龄化社会。不同的是:静止型65岁以下各年龄段的人口数值基本相近,人口规模趋于稳定。缩减型的人口金字塔底座收缩,显示出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的特点。

(1)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4)人口流动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1965年这时期我国人口构成中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导致人口增长迅速,1970年后我国开始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与1965年相比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呈现收缩,少年儿童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减少,但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案例五、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政策

1、案例描述:各国有不同的人口问题,同一国家内不同的地区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人口问题,采取的政策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资料来源:我国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材料:2006年3月16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截止2005年11月1

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2、提出问题:

(1)根据图示和文字材料,分析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上,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什么?由此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3、分析解答:

(1)文字材料显示上海的自然增长率已有13年为负数,因此,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入沪。这给上海带来的有利影响是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的方面是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大了就业压力,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

(2)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990年就已达到9.4%,超过7%的老龄化指标,2000年更是达到11.5%,超过了10%而面临严重老龄化的问题。这给上海带来了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负担重、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等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上海政府应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建立健全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弘扬尊敬老人的社会风尚,建立各种助老机构,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由于老龄化是人类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双重作用造成的,上海可以通过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口负增长,使老龄化进程放缓。

(三)针对综合应用2的案例:中国东南、西北人口容量差异 案例六、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1、案例描述:

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2.9%,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5%;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人57.1%,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

2、提出问题:有人提出将中国人口从东南大量迁入西部,以缓解东南人口过度拥挤的状况,并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人口容量的角度来分析,你认为这个提议可行吗?为什么? 3、分析解答

这个提议不可行,因为中国东南、西北两个地域人口容量有很大差异,东南人口容量大,西北人口容量小。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人均消费水平。其中前三项因素都与人口容量成正相关。

(1)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从自然资源与环境来看,东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水热充足、土地生产潜力大,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远高于西北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一、识记内容要点

u 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2、影响因素:土地价格 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 距离城市中心越近,交通越便捷,地价越高 土地价格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 图表理解

(1) 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

城市内部的土地主要分为商业、居住、工业和农业等四种利用类型,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由于城市土地距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不同类型用地效益不同,商业最需要集中的人流,所以在市中心,其效益最高,可以承受较高的地价;而工业区需要建设大厂房,不能布局在城市中心;居民要靠近商业区;农业用地获取的利润最低,只能在城市外围。因此,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取决于“地价”,而公共事业用地则是例外。 (2) 大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①商业用地地价>居住用地价格>工业用地地价>农业用地地价

②中央商务区地价>副中心的地价>区域商业中心的地价>社区商业中心的地价 ③相同等级的商业中心,距离城市中心近的地价高,地价曲线下降过程中的波峰不会超过城市中心的地价。

u 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 世界六大城市群名称 位置 中心城市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纽约 城市群 岸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北美五大湖沿岸 群 芝加哥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西欧英国 欧洲西北部 东京 伦敦 巴黎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 上海 u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u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

郊区化:郊区化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比较

迁移方向 郊区化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城市 乡村、小城镇 减少 增加 城市人口数量 增加 乡村人口数量 减少 成因 中心城区环境恶化; (发达国家)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城乡差距缩小;私家车普及中心城区改造,用地置及发达的交通网络;信息化浪潮推换 动。 结论: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乡村化,他们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二、理解部分要点

u 城市的基本特征

1、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 2、 城市的基本特征:

(1)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2) 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u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 晚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高 低 慢 快 u 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城市问题 主要表现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垃圾污染、城市人口和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噪音污染 迅速增长,生活和工“绿色GDP”;积极业废弃物排放。 发展卫星城镇。 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严重;交通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力发展“绿色交事故频发;经济效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通”和快捷大容量的降低。 轨道交通 居住问题 低收入家庭居住困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多建房、建好房满足难;外来流动人口居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居民要求;推进住条件差。 城市中生活的各种房改,建设廉租房、成本逐渐上升。 平价房。 社会问题 就业岗位不足;社会人口庞大,竞争激提高就业、完善社会治安混乱;种族歧视 烈,社会不公,阶层保障、缩小贫富差隔阂。 距、建设和谐社会。

三、识记与理解部分测试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 、 、 、 。 2. 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 和 。距离城市中心越近,交通越便捷, 越高。总体上,土地价格是由 向 递减。

3.世界六大城市群有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 。 比较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迁移方向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数量 乡村人口数量 成因

6.城市的基本特征有:① ; ② ;③ 。 7.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农业区位于农业地域类型

一、识记内容要点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与分布

名称 水田农业 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东南亚。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中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我国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北非、西亚、中亚及非洲南部一些地区。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以及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 城市化起步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旱作农业 牧场畜牧业 游牧畜牧业 地中海型农业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西欧、中欧,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澳大农业 利亚东南部、西南部等地;我国东北地区 热带种植园农业 ◆ 秦岭-淮河是我国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分界线 二、理解部分要点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部分热带地区。我国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 ◆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热量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和熟制 水分决定决定农作物的品种,也影响农业生产方式 (2)地形:垦殖指数(耕地比重)

平原适宜机械化耕作,山区适宜发展林或畜牧业

(3)土壤:黑土和冲积土较肥沃,酸性红壤适合种茶树,紫色土适合种水稻 2. 社会经济因素: (1)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2)消费市场 (3)交通运输 (4)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5)国家政策

利用美国乳畜带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气候湿润,生长期短; (2)地形:地形破碎;

(3)土壤:土壤贫瘠,不宜种粮,适合牧草生长。 2. 社会经济因素:

(1)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 (2)消费市场:消费市场大; (3)交通运输:交通便捷确保了运输; (4)人口:城市和人口集中

u 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

名称 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特点 水田农业 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物是水稻,生产规模小,产品候区,雨热同季,水分、热商品化率比较低,机械化程度量资源丰富;以平原、丘陵和科技水平较低,精耕细作,低山地形为主;人口稠密,劳动集约化程度较高,单位面劳动力丰富 积产量较高 旱作农业 农作物以玉米、高粱、小麦、多数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50棉花、花生为主,该类型分布毫米,但水资源并不丰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采用传人口密度一般比水田地区统耕作方法,生产水平较低;低;生产力水平不高 机械化程度不高 农业规模大,现代化、专业化、处于温带、亚热带地区,水商品化程度高,多数地区实行高度发达的商热条件较好;地形多为平农牧结合,主要作物是麦类和品化混合农业 原,土壤肥沃;生产力水平玉米。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主要高,经济发达 由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所在的国家提供 种植业以小麦、大麦等越冬作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物占绝对优势;葡萄、柑橘、地中海农业 燥,冬季温和湿润 油橄榄等种植广泛;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现代农业的特点: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和产品质量高的农业。 三、识记与理解部分测试

1.填写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与分布

名称 分布地区 2.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是: 。 3.影响农业区位的自有 ,

社会经济因素有 。 4.分析美国乳畜带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 。

5.分析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

名称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地中海农业 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特点 6.现代农业的特点是: 。

四、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农业区位的变化

1.案例描述:丹麦农业的历史悠久。早期,由于大部分地区的土地不肥沃,排水能力差,牧羊是这些地区唯一可行的农业。到了19世纪中叶,丹麦人把沼泽的水排掉,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肥沃起来,使原来的以牧羊为主的畜牧业转向以种植小麦为主的种植业。19世纪70年代起,北美和俄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驶往西欧,廉价的粮食冲击着欧洲市场,迫使丹麦进行了重大的农业结构调整。 2.提出问题: 丹 麦

丹麦位置图

(1)丹麦的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如何?

(2)丹麦19世纪中叶,原来的以牧羊为主的畜牧业转向以种植小麦为主的种植业,该转变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19世纪70年代起,丹麦又进行了重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分析丹麦的农业结构作了怎样的调整,这样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分析解答:

(1)丹麦的农业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国土面积狭小,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土壤排水能力差,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社会经济条件: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面临西欧广大的消费市场,海陆运输便利。

(2)丹麦19世纪中叶,原来的以牧羊为主的畜牧业转向以种植小麦为主的种植业,该转变的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有能力将沼泽水排掉,大量施用化肥,改变了土壤的肥力,有利于小麦的种植。

(3)19世纪70年代起,丹麦又从粮食种植转变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海洋渔业。这样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变化,由于北美和俄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驶往西欧,廉价的粮食冲击着欧洲市场,丹麦的小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因此,丹麦转变为原有的畜牧业,并发展了海洋渔业。

案例三、分析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及其生产特点 1.案例描述:城郊农业

读右图,城镇周围要发展小麦、奶牛、花卉、养鱼、果树生产,请在图中A、B、C、D、E五个区位安排这五种农业,并说明安排的理由: 2.提出问题:

A地应安排什么农业?理由是什么? B地应安排什么农业?理由是什么? C地应安排什么农业?理由是什么? D地应安排什么农业?理由是什么? E地应安排什么农业?理由是什么?

3.分析解答:A地应安排养鱼,因为A地是水库所在。B地应安排果树,因B地为丘陵山区,适宜发展经济林业种果树。C地应安排奶牛,因鲜牛奶易变质,应在距城镇较近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D地应安排花卉,花卉要保鲜且其生长需大量的水,在有水源且城郊处口合理。E地安排小麦,E地平地,面积大,也有水灌溉,种小麦合理。

(4)提问: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遵循什么原则? 2.归纳: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遵循的原则: 1.污染大气:

(1)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2)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 (1)远离水源;(2)河流的下游 3、产生固体废弃物:(1)远离居民区;(2)远离农田 4、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

图1上海化学工业区位置

案例四、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一) 1.案例描述:

材料一:上海化学工业区位于金山漕泾地区、杭州湾北岸,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 分析解答:

(1)上海是石油化工产品巨大的消费市场(市场条件);具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络,临近洋山深水港,交通运输便捷(交通条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实力雄厚(科学技术条件);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高(劳动力条件);化工企业众多,协作条件优越(集聚条件);位于郊区,地价便宜(土地价格);位于杭州湾北岸,工业用水方便,同时对市区水源污染小(资源、环境);位于上海市区西南方向,与季风方向垂直,对市区大气污染小(环境条件)。 (2)反映了集聚因素。集聚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集中、互为上下游关系,可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加强协作,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五、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一、识记内容要点 u 三大产业的含义: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 二、理解部分要点

u 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 交通:交通便利利于商品物资的集散,也便于顾客购物,可以扩大消费市场。 2. 人口:人口流动数量是衡量商业区位优劣的重要条件。

3. 集聚:商业活动在空间布局的重要存在形式。分综合性商业街和专业性商业街。 4. 地价:商业的土地付租能力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商业也只有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高地价地区才能获得高额利润。

u 国际贸易的含义:通常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

u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和操纵国际贸易价格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遇不公平的对待。 u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升级: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指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识记和理解部分测试

1.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指 ,第二产业指 和 ,第三产业指为 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 、 、 、 及其他各项事业。其中第 产业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 产业比重普遍较低, 产业所占比重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 2.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 、 、 和 。

3.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之间的 、 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通过控制和操纵 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遇不公平的对待。

目前世界负责国际贸易谈判的世界经济组织是 组织,主要区域贸易组织有欧洲的 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包含中国的 组织。

4.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出口 和 为主;发达国家以出口 为主。

5.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 产业、第 产业相对于第 产业,或者第 产业相对于第 产业、第 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 6.产业结构应与区域内 环境、 环境以及 水平相协调,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 效益、 效益和 效益。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提高第 产业质量,稳步增加产量;调整和提高第 产业比重,继续加强能源等基础工业的建设;积极发展第 产业,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海三大产业中第 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识记内容要点

u 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名称 分布 文化传统 棉、皮服装,饮食多杂粮,民居多泥草房和泥瓦房,早期民间流行萨满教。民间文艺代表东北二人转 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和苹果、梨、柿、栗,饮食多面食,服饰多为棉装,传统民居为四合院式方整院落,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京剧、评剧是地方文艺的代表 东北黑土文温带草原地区 化 华北平原文温带阔叶林区 化 黄土高原文我国华北、西北温带饮食以面食和肉食为主,喜酸,传统民化 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业居为窑洞。音调高亢的秦腔和信天游是交错地带的黄土高原最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和民歌。 地区 内蒙古草原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以肉、奶、面文化 原地区 为主。蒙古袍、蒙古包为其典型的民族服饰和传统民居,马头琴和那达慕是草原文化代表。 新疆荒漠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农业以畜牧业和绿洲农业、果业为主,——绿洲文区 尤以优质棉花和瓜果著称。传统民居以化 维吾尔族的“阿以旺”和哈萨克族的毡房为代表。饮食以肉、奶、面为主,喜茶。坎儿井、清真寺。 青藏高原文青藏高原 化 农业以青稞和放牧牦牛、藏绵羊为主,饮食以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牦牛奶为特色,石砌碉房、喇嘛寺庙,藏袍为特色。 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传统民居以吊脚楼最为典型,饮食以麻、辣著称,四川盆地文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化 川剧为当地戏曲。 云贵高原文云贵高原 化 烟、酒、茶盛名,傣族的竹楼、侗族的鼓楼是特色民居。 江南水乡文长江中下游平原,亚农业以植稻、橘、茶、桑、竹为特色,化 热带季风气候 饮食以大米、蔬菜、鱼类为主,传统民居为白墙黑檐的楼房。江南丝竹、评弹、越剧等。 华南妈祖文福建、广东、广西、农业以三季稻作和荔枝、香蕉、椰子、化 海南和台湾等热带、橡胶等热带果林的种植为主,饮食以米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 食为主,经济生活与海洋关系密切,崇拜海神,敬奉妈祖,文化外向型。

u 世界文化圈的名称与分布

文化圈名称 范围 宗教、文化 文化源地 生活习惯等其它文化特点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乳畜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刀叉。 俄罗斯的芭蕾舞非常著名。 季风气候造就的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 西欧文化圈 西欧、北美和基督教新教和西方文化 澳大利亚 罗马天主教 东欧文化圈 东欧国家 东正教 俄罗斯 东亚文化圈 中国、日本、儒家思想、汉中国文化 朝鲜半岛、蒙字 古 南亚文化圈 印度、巴基斯印度教等,宗受古印度文印度舞蹈、泰姬陵 坦、尼泊尔、教复杂 明影响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东南亚文化中南半岛、马佛教、伊斯兰受中国、印吴哥窟、婆罗浮屠 圈 来群岛 教等 度、欧美影响 伊斯兰文化中亚、西亚、伊斯兰教 圈 北非 炎热干燥气候造就的文化,阿拉伯人穿长袍,伊斯兰教朝觐圣地---麦加,圆顶尖塔的清真寺 非洲文化圈 撒哈拉以南的原始宗教 非洲 有图腾崇拜,神秘的宗教仪式,刚劲粗犷的鼓声和舞蹈,形成非洲黑人文化景观。 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相互融合,墨西哥金字塔、桑巴舞,狂欢节,探戈 有土风歌舞、航海等文化特色,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 拉丁美洲文墨西哥及其以天主教为主 化圈 南的美洲地区 太平洋文化太平洋中岛由崇拜神灵、 圈 屿,包括波利巫术到信奉基尼西亚、密克督教 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 二、理解部分要点

u 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 (1)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

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和风格。 环境影响产业分布。 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2)非物质文化也被打上深深的环境烙印。文艺:南方就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曲如抽丝,柔和,北方是古道、西风、冀北,北曲如抡枪,豪迈。性格:南方人细致、细腻,北方人豪爽、豪迈。原始宗教和信仰:山区居民崇拜山神;水乡和沿海居民崇拜河神、海神;农业地区居民崇拜土地神。传统节日: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 (3)文化整合、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 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

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 人口、民族迁移因素 文化自身因素 时间因素 三、识记和理解部分测试

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 和创造的 。文化通常分为 和 两种形态。

2、 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有 。

3、文化圈又称 ,只具有相似的 和 的地理区域,全世界共划分 个。

4、西欧文化圈包括 等,信奉 。 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5、东欧文化圈信奉 ,文化深受 的影响。

6、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 文化,特别是 的影响。

7、东南亚文化圈主要信奉 。

8、伊斯兰文化圈主要分布在 等地区,该地区居民以 民族为主。其独特的服饰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9、在中国地域文化区中,窑洞景观属 。

10、黄河发源地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 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服饰是 ,它与当地 的气候特点相适应。 11、黄河中游河段流经的地域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是 。

12、河套平原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 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民居是 ,它非常适合 生活。

13、布达拉宫属于 区,该地区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14、傣族的泼水节属于 。 15、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是 。 16、读下面两幅我国民居景观图片,完成表格: 我国民居 景观图片 该民居集中分布的地形区名称 当地水资源的 年际变化特点 当地的 主要粮食作物 所属的 中国地域文化 区 当地的传统 戏曲或音乐 四、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世界文化圈

1.案例描述:下列四幅为不同地区的景观图

3.分析解答:

(1)东正,东欧,斯拉夫,文化深受俄罗斯影响,俄罗斯精湛的芭蕾舞,构成亮丽的斯拉夫文化风景

(2)中国龙舟,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季风气候造成本地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中国旗袍,日本和服,朝鲜高腰长裙,蒙古袍,组成东亚特有的服饰文化。

(3)清真寺 园顶尖塔,伊斯兰,气候炎热干燥,阿拉伯民族占主导,传统服饰是阿拉伯长袍。

(4)巨人石像太平洋复活岛,太平洋,原崇拜多种神灵,相信巫术,后多改信基督教擅长航海擅长热情奔放的土风歌舞 案例二、文化景观

1.案例描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埃及是世界上科学文化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古埃及人长期观察尼罗河泛滥与星象之间的联系,创立了天文学;古埃及人在测量被洪水淹没过的土地的过程中,创造了几何学……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以埃及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最高,亚历山大城自公元前332年以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文化中心。1970年7月埃及人在尼罗河上建成了阿斯旺高坝,高坝呈拱形,高11l米,长3830米,大坝上游形成了世界上最大人工湖之一 ----纳赛尔湖,有灌溉、防洪、发电、运输的综合功能,尼罗河下游的航运能力也得到改善。 2.提出问题:

(1)资料中体现的自然环境与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是? (2)按文化区划分,亚历山大城位处哪个文化区? (3)阿斯旺大坝是不是文化景观?理由是?

(4)读了材料中关于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的介绍,你有什么启示? 3.分析解答:

(1)自然环境对科学文化发展有重要形响,没有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地理条件,就没有相应的科学技术的出现。 (2)伊斯兰

(3)是因为它具有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

(4)人类活动创造的物质文化景观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顺应自然规律的景观建设,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有利而无害,反之,不顺应自然规律的景观建设,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有害而无利。

案例三、我国文化区

1. 案例描述: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地域文化。 2. 提出问题: 根据要求填写下表: 所属文 化区 典型民 居 所受地 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解答: 文化景 乌篷船 观

那达幕大会

泼水节

所属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 内蒙古草原文云贵高原文化区 区 区 化区 典型民 白墙黑檐的楼 蒙古包 居 房

竹楼、鼓楼

位于我国江南平原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处云贵高原的坝子

地区,受亚热带季地形平坦,位于温地区,气候属热带季

所受地理

风影响,降水丰沛,带干旱、半干旱草风气候,暖热湿润,

环境的影

河网密布,适宜于原地区,畜牧业发水源丰富。

人们采用水路船运达,适合赛马、摔

的出行方式。 跤等户外活动。

案例四、中国地域文化区

1.案例描述: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 2.提出问题:

(1)图中⑩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这里主要的地貌特征是?,典型的民居是? (2)图中②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受地理环境影响,这里的经济生活与什么关系密切。 (3)图中③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 (4)图中④的地域文化特色是? (5)图中⑤代表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

(6)以高亢的秦腔和信天游为特色的地方戏曲和民歌著称的是哪些文化区? (7)民居以泥瓦房和泥草房为主,室内有火炕的是哪个文化区?

3.分析解答:(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窑洞 (2)华南妈祖,海洋,外向 (3)江南水乡 精巧灵秀 (4) 传统服饰多为棉装,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艺是评剧、京剧等,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传统民居为四合院式方整院落 (5)青藏高原 (6) ⑩ (7) ⑦ 案例五、中国地域文化区

1.案例描述:阅读下面的邮票内容和文字材料。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宅”特种邮票,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3.分析解答:

从民居的名称、分布地区、当地民族、建筑用材、建筑的优点、以及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描述,叙述次序可颠倒。

如:B民居说明:蒙古包,主要分布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草原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有着广阔的草原,是过游牧生活的蒙古等民族的住房形式,建筑特点是穹隆顶,侧面多圆形,以木枝条作帐篷骨架,用牛皮绳绑扎,外面铺盖羊皮或毛毡,就地取材,皮质的材料源于饲养的牛羊,便于拆卸,适应于游牧生活,圆形结构可减缓草原上大风的冲击。

第四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识记内容要点

u “RS”、“GPS”、“GIS”对应的中文术语

“RS”指遥感 “GPS”指全球定位系统 “GIS”指地理信息系统

二、理解部分要点

u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 (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对解决问题 含义 眼睛与目标物 主要组成部分 的简单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 获取地表影像或数据 (有什么?) 不接触的远距离探地面接收站、处理系测 统等 GPS卫星、GPS接收机、 地面监控系统 定位、导航 (在哪里?) 借助卫星定位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查询等 地理信专门处理地理空间地理数据、计算机硬数据的 件、 息系统(为什么?有何联(GIS) 计算机系统 软件 系? 怎么利用?)

三、识记和理解部分测试

1.“RS”指 ;“GPS”指 ;“GIS”指 。 2.“3S”的主要功能

遥感的主要

能: ;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能: ;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能: 。 四、应用案例分析

要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4v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