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名词解释 部分

更新时间:2024-06-24 05: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中建史

专著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著,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

工料之用。

《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全书共分三卷。一卷: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二

卷:栏杆(图示多)。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鲁班经》: 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

房屋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著。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

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工官

宇文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

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设计了“观风行殿”。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李诫: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家。自元七年(1092年)起从事宫廷营造工作,历任将作监主簿、丞、少监等,官至将作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

缮事宜。在任期间曾先后主持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 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有助于后人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蒯祥、徐杲 :明代建筑匠师。蒯祥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的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徐杲嘉靖年间,参加北京前三

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得到赏识被提升为工部尚书,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

古代木构建筑(第8章)

台基:位于建筑下部,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分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 台明:台基的高度。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

较高束腰组成,后来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最早实例见于北朝石窟。

踏道: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可分为阶梯型与斜坡式,使用材料有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坡道:分礓礤(慢道)和辇道(御路)两种。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

在一起,十分隆重的用龙凤石,起装饰作用。(“左土戚右平”:戚指阶级形踏道;平指斜平坡道)

栏杆(勾阑):即木制、石质的栏杆,宋称勾阑。一般由地栿、望柱、寻杖、阑版等构成,用一层阑版称“单勾阑”,用二层阑版的称“重台勾阑”。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寻杖合角造:木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者。

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为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

截面多为四方形。柱身和柱头都常有装饰。

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形似圆鼓的石制构建。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铺地:对地面的铺妆处理,分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与室外铺地(为防滑,保护路面、装饰美观,表面多作各种花纹,如回纹、四神纹

等)。

大木作

开间:木建筑正面相邻的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叫“面阔”。 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家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者椽数来表述。 明间:木建筑正面正中一间,宋称当心间。次间:明间左右侧的称次间。稍间:再外的。尽间:最外的。

步:屋架上的檩(宋称槫)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步。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的。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前后挑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进深:有时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进深”。(宋代人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的,若进深有四椽,则称四架

椽屋。)

柱:总的可分外柱和内柱两大类。按结构所处部位可分,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梭柱:《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或上下两段收小,如梭形)。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卷”,圆弧也;“杀”,砍削也。 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材/栔: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材”的高度划分十五分°,宽度为十分° “栔”上、下栱间距离,高六分°,宽四分°。单材加上栔,谓之“足材”,

华栱、耍头等构件用之。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举势:指屋面坡度。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在《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定,当心间的两柱不升高,次间柱升二寸,

一下各间依此递增。【这做法未见于汉、南北朝,明清亦少用。仅唐、宋、辽用】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借助屋顶重量产生的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or宋代建筑规定

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槽: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法式》载有殿阁类分槽平面类型:金厢

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还包内层,内外柱同

高。【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

分心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or在门屋建筑中,

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一般用作殿门。【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 双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满堂柱式:【大明宫麟德殿】

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金)】 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减+移)】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塔身、殿身)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一般用于减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商代建筑中即已出现。【佛光寺大殿、辽佛宫寺释

迦塔】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瓜楞柱: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为瓜楞状,近人称之“瓜楞柱”,宋称“蒜瓣柱”。一般用八根小圆木拼于中间圆木上,形成八棱形。 枋

额枋(宋称阑额):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联络檐柱or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有时2根叠用,清代上面的称大额枋(宋称阑额),

下面的称小额枋(宋称由额)。二者间添以垫板,使用语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檐额: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之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 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做成霸王拳式样。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

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起拉结木构架作用,也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平板枋。 雀替(宋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绰幕枋: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的枋料,用以增加稳定性。绰幕枋向内止于心间的补间铺作,出头做成蝉肚形,之后演变为明清的雀替。 花牙子:用在柱间的挂落(楣子)下,这一雀替已转变成纯装饰性构件。

骑马雀替:在建筑尽间,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连为一体,就称骑马雀替。 平棊枋(清称井口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

罗汉枋(清称栧枋):在内外跳慢栱上的枋,宋用来表示斗栱的出跳。

柱头枋(清称正心枋):在各跳横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叫柱头枋。

穿插枋(挑尖随梁):明清木构件之一,位于抱头梁或挑尖梁下,联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子。(or在檐柱与老檐柱之间,用枋料加以串联的) 随梁枋:在内柱之间用枋料加以连接的,称之为随梁枋。是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斗栱

斗栱:是我国木架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一般使用在官式建筑中,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

檐斗栱二类。

斗:栱与昂的支座垫块

坐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是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有时课单独使用。 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栱或卷头)头上。 华栱: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

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相当于宋代散斗) 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相当于宋代散斗) 栱: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物以汉代最早。 翘(清):向外出跳的栱(宋称华栱或卷头)。 瓜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宋称瓜子栱) 万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宋称慢栱)

厢栱:最外跳在挑檐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宋称令栱) 正心瓜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宋称泥道栱) 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宋称慢栱) 单栱: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重栱: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置二层栱的。(汉名器、画像石油三重以上的) 计心造:跳头上置有横栱的。(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计心)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唐、宋斗栱常用)

插栱:插入柱中之半栱,一般位于檐柱上,用以承托出檐。

铺作:狭义指斗栱;广义指斗栱所在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栱所在铺作结构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溜金斗栱: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栱发展而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盛于明清不用天花装饰的建筑中。

昂:斗栱中斜置构件,斜的悬臂梁,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之分。【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批竹昂: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

琴面昂:昂面竖向稍凹,横向稍凸,形成一缓和曲线的昂。

上昂: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者斗栱里跳之上。【始见于宋代建筑内槽铺作】 下昂:因昂首向下而得名,外檐承挑檐。

踩(清):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宋以铺作计)出一跳称三踩(四铺作),出两跳称五踩(五铺作),出三跳称七踩(六铺作),出四跳称九踩

(七铺作),一般建筑不超过四跳九踩(七铺作)

一拽架:清规定出跳每跳均为三斗口(三十分°)。(宋规定每跳出二材高(三十分°),或每跳递增、递减。) 双抄双下昂:“双抄”指二个华栱,“双下昂”指二个下昂。出挑、挑出两个华栱两个昂。 单抄单昂:出挑、挑出一个华栱一个昂。

X抄X下昂:宋《法式》规定的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组成,后成为梁头下装饰。 讹角栱:即方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

屋架

举架(宋称举折):“举”指屋架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唐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举高和进深比约1/6,宋1/4~1/3,清1/2】 折:在计算屋架高度时,由于各檩升高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二是若干折现组成的,这就是折。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

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至于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梁(宋称梁或栿):按其在架构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叫抱头梁;宋称剳牵)、双步梁(宋称乳栿)、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栿)、顺

梁、扒梁、角梁(阳马)等。宋梁栿的名称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的,清代则以其上所承的桁或檩数来命名。(百度:指木结构屋架中的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单步梁:一般用于乳栿上,仅长一架,不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双步梁(宋称乳栿:两步架的梁):两椽栿,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的柱身,但也有头放在铺作上的。 三架梁:一道梁椽栿,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宋式建筑位于脊摶之下,长二椽。(清称太平梁) 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梁头:梁头的式样有汉名器中的垂直切割,隋的挑尖梁头,唐的批竹梁头,宋元的蚂蚱头,明清的卷云或桃尖形 耍头:斗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成为耍头木。(清称蚂蚱头)

衬方头:宋式斗栱最上一层出跳之木,在耍头之上,用以拉固橑檐枋及平棋枋。清式为撑头木,上承桁椀。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室内平闇以下的梁,露明可见的栿。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草栿:在平闇、平棊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故做工潦草粗略。是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月梁(汉称虹梁):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比较秀巧。 圆作:南方住宅、园林中以圆木为梁,称圆作。

桁(或称檩,宋称槫):依部位可分为脊桁(宋称脊槫)、上金桁(宋称上平槫)、下金桁(中平槫)、下金桁(下平槫)、正心桁(牛脊槫)、挑檐

桁(撩风槫)等。

出际: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成为出际,或称“屋废”。(其长度依屋椽数而定,宋代规定两椽屋出二尺至二尺五,四椽屋出三尺至三尺五) 襻间:由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栱组成的支撑。(唐代托槫用替木) 《法式》有两材襻间、单材襻间、捧节令栱、实拍襻间。

椽:是直接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按部位分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屋架)等。断面有

矩形、圆、荷包形等。

其他构件:

瓜柱(宋称侏儒柱或蜀柱):用在脊槫下。【北魏宁懋石室】

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佛光寺大殿明乳栿和四椽栿所表现者,由栱身或枋之后尾形成】之

别。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梁侧的几位叉手。【北魏宁懋石室已见。唐宋辽元金仍用。明代偶有。清代几乎不用】 人字叉手:脊瓜柱两侧支撑脊槫的人字形短木。

托脚: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多见于唐元。明清极少)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替木:为支撑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此外,也有置在柱头上的。(到宋代,有的替木通长连续如橑檐枋) 多层木建筑

多层木建筑:若干单层木构架的叠加。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缺点: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

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优点: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其它构件。【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

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栱——附角斗【实例见于天津蓟

县辽佛光寺释迦塔等。未见实物】

正定隆兴寺慈氏阁(金)内柱已用通柱。

墙壁

分类:按单体建筑所使用墙壁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檐墙、山墙、槛墙、八字墙、屏风墙、照壁、隔断墙等。 依建筑材料,则可分土墙(夯土或土

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 使用混合材料的,下部砖石上部土质,或下部实体上部为空斗的。 按结构受力情况则有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之分。

土墙:常见有夯土墙和土坯墙

夯土墙: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以木板做模具,其中置土,再以杵分层捣实,故又称“版筑”。 砖:有空心砖、条砖、楔形砖、饰面砖等。

空心砖墙:见于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的墓中,体型较大。 条砖墙: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挑金:另一种后尾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做法。 戗:建筑的戗脊。 发戗:就是起翘。

水戗发戗: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苏州拙政园的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嫩戗:又叫仔角梁,不起翘或起翘很小。

嫩戗发戗: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和拙政园的绿漪亭】 上檐出:大式建筑斗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飞椽前端为21斗口,,小式为3/10檐柱高。 下檐出:指挑檐檩的中线至台基边缘的水平距离,等于上檐出的3/4~4/5。

翼角檐椽:角部的椽自金檩中线起向角梁呈放射形排列,并逐渐升高与老角梁上皮平齐,为此削尖各椽椽尾,并将飞檐椽作成折线形,在挑檐檩和正心

檩上放枕头木,使角部屋面缓曲升起。这样的屋角从各方面来看都像展开的鸟翼,故称这部分檐椽为“翼角檐椽”。

翼角翘飞椽:此部的飞檐椽都有起翘,故称“翼角翘飞椽”。

立脚飞椽:飞檐椽接近角部位于嫩戗取得一致,斜立在檐椽上,称“立脚飞椽”。

垂带踏步:一般置于明间的阶下,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 龙凤石:二踏道间的御路,是一块长度与垂带石相同的石条,上刻龙凤、云纹等。 小瓦:又称蝴蝶瓦,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清水脊:北方最常见的屋脊,端部以30°~45°的斜度起翘(称为鼻子),下面有雕花的鼻盘、扒头、圭脚等。 皮条脊:另一种北方屋脊,取消清水脊的鼻子与鼻盘,另在端部加一勾头。

建筑史 · 名词解释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筒板瓦: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花心(又称槅心):是槅扇上透光通气部分,也是重点装饰所在。四周沿抹头与边梃内侧置仔边,中间以细木构成方、菱花、卍字、冰纹等各种图案,

称为棂子,可作为裱糊窗纸或安置玻璃的骨架。

清式彩画作:和玺彩画(最高级的),一般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旋子彩画(次级)应用范围很广,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妙探的

次要殿堂等处;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4t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