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讲义汇编

更新时间:2024-01-14 13:18: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初级)

讲 义 汇 编

- 1 -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辅导资料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

二、角度不同,对社会工作有不同的理解

1.社会工作也常称为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指一种非营利性、利他性的和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

2.F.Lander: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来协助个人达到社会与个人的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 3.Fink:一种艺术和科学,通过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或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 4.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相互适应(联合国,1960)。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一、我国的三种不同理解。

1.普通社会工作:业务的、公益性的活动,相对于本职工作而言。

2.行政性社会工作:政府部门或群众团体,专门从事的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是国家正式人员承担的,但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

3.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承担的助人活动,有专业理念为指导,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困难人群开展服务。

二、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问题的决定》。 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

结合国内外经验,有以下全面理解: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三、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职业性助人活动

任务艰巨,国家与社会要求较高,务必职业化。 (二)注重专业价值:社会工作的灵魂。 平等之爱。助人为快乐,助人为职责。 (三)强调专业方法

助人不易。要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有专业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四)注重实践

本质上是实践的,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需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双方合作:“助人自助”宗旨的要求。

助人者和受助者互动过程,需要共同面对困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多方协同或支援。 ◆三、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1、解救危难

危难即遭遇生存威胁状态,难以自主。如大灾,极度贫困,精神危机,自杀倾向,吸毒成瘾等。能提供的帮助:物质支持,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心理支持,送温暖;促进社会支持 网络的发展。 2、缓解困难

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事人应付能力有限,社会支持不足,需要外界专业帮助。如网瘾、家庭问题、单亲家庭、就业困难。 3、促进发展

人是有潜能的,社会工作要发现、强化这些能力,帮助其通过发展走出困境。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

- 2 -

2、促进社会公正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 1什么是功能?

它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牧歌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它部分所发挥的影响。

2功能的基本类型

正功能和负功能。福利国家的”福利病“:养懒汉,不生育。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改良主义本质。 2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 ◆五、社会工作的对象及其要素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一)基本对象

最值得帮助的人: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如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陷入危难中人(贫困者,弱势群体)。

(二)扩展对象

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所有遇到困难而难以自行解决的人。社会公众。社区。各类组织。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服务对象 (二)社会工作者

助人行动的主体,设计并引导助人行动的进行。往往指一个团体或机构。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 利他主义 乐观主义

(四)专业助人方法

科学的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微观工作领域尤其重要。 (五)助人活动

将以上要素结合起来,是社会工作最为核心的部分。围绕困难和问题的持续互动。 ◆六、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二)老年人社会服务 (三)妇女社会服务 (四)(残障人士)康复服务 物理治疗和精神康复两部分。

有机构内康复、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几种方式。 (五)社会救助

是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最初级、最基本的部分。 (六)就业(促进)服务

就业辅导、就业培训、职业设计等内容。 ◆七、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

平等的,而非怜悯和慈善。

- 3 -

复合的、持续的服务。 2、支持者

鼓励者、支持者。 增权,激发潜能。 3、倡导者

以合适方式倡导合理行为,而非强求。 (二)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的角色 1、管理者

社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管理。 控制、设计、协调、安排。 2、资源争取者 3、政策影响人 4、研究者

◆八、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一)理论方面的知识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 (二)政策方面的知识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 (三)技术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调查研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四)文化知识

服务对象多样化,问题多样化,为“同情地理解”所需要。 ◆九、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一)技术能力 (二)文化能力

如少数民族的沟通协调 边缘化群体的亚文化。 (三)心理素质

沉稳、冷静,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的反映能力,乐观,有同情心又不感情用事,耐压力。 (四)持续学习能力

服务对象和问题复杂而有变化。

经验积累之外,还要不断学习,自我超越。 ◆十、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基础是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用社会服务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恢复和改善人们的社会功能)。 2.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和内容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含义(非大纲内容) 价值观是一种哲学信念。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一种专业群体的价值观,而不是个人的价值观,需要训练和学习。 主要含义: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 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十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1、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2、是确定社会工作使命或目标的根据。 不相信就不会认真去做,就做不好。 3、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 4 -

成否形成稳定的、内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衡量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成败的关键标准之一;与专业价值观冲突时候,必须调整个人价值观。 ◆十二、实践价值

1、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

2、可以通过专业伦理标准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走出伦理困境。 3、是促进社会工作者的成长的有效力量。

4、是维系社会期望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之间关系的关键。

社会工作者必须在服务过程中展示专业价值信念,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 对于一个新专业的发展,尤其重要。

◆十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一)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1.个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 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3.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

4.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5.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尽到其社会责任。

6.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二)比斯台克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人的潜能 2.人的责任 3.人的权利 4.人的基本需要 5.社会功能 6.社会的责任 7.社会的权利

8.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9.人的自我抉择权利

(三)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服务。 2、社会公正。

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4、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5、诚信。 6、能力。

◆十四、操作层面的基本原则

1、接纳。服务于所有群体,宽容、尊重所有服务对象,不因特殊因素歧视、排斥或拒绝服务。类似于医生。

2、尊重。不仅是符合文化习俗的称谓,而且是一种减少社会不尊重待遇的实践过程。

3、个别化。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个案方法最重视这一原则。

4、自决权和知情同意。社会工作者有义务提供必要信息,服务对象一般有权自我选择,在利益攸关的事情中发挥主动作用。服务对象无能力时,需要依法由他人代行决定。

5、保密。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信息时候,需向机构或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必要性和有关保护措施。紧急情况,事后应该提供证据。

6、不批判。保持中立,倾听,可分享感受、提供建议,但不强求于人。 ◆十五、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结合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中应该注重:

- 5 -

(一)强调社会和谐。相对于重视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西方传统。 (二)保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主流观念。 (三)注重服务的“人情味”。 (四)重视道德建设。

(五)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六、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它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和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保密等。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3、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的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要求等。

4、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等 ◆十七、我国社会工作者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

1、现实原则与发展原则相承职业化初期,有大量的基础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易面面俱到,要留有发展空间。

2、文化原则和政治原则互补 3、本土原则和国际原则并重

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 伦理难题 1、保密问题

2、情理法关系问题

3、价值中立或介入的问题 4、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 5、自决原则与知情同意 ◆十八、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一、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含义

它是社会工作者在栓也服务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套规则,它是有关社会工作者 “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一些规定。

二、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由社会工作界(专业团体)制定的,具有以下特点: 1、权威性 2、规范性 3、目的性 4、相对稳定性

社会工作守则的作用

1、保障按照专业要求开展工作; 2、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

3、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社会形象; 4、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十九、工作守则的内容 一、工作专业守则的内容 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 2、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

- 6 -

3、公平服务大众。 4、重视同事的工作; 5、共同执行守则; 6、公私分明。

7、信守机构政策;

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 9、促进专业发展; 10、约束不当行为; 11、增进公众福利。 12、维护社会正义。 二、工作专业守则的分类 1.对服务对象的态度与行为 2.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 3.处理与机构之间的关系 4.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 5.对公众的责任

◆二十、人类需要

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行为驱动力的源泉,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人的行为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指向一定对象。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结果,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2、动力性:满足而不终止,或带有周期性特点。 3、独特性:与个性密切相关。 4、社会性:与动物有差别。 需要的层次

20世纪中叶,由马斯洛提出,需要是有层次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满足,越来越弱。 1、生理需要。饮食、睡眠、性欲等本能需要。 2、安全需要。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3、归属与爱的需要。合群性。 4、尊重的需要。权利与权力。 5、认知需要。好奇心。

6、审美需要。展现创造性。

7、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现创造性。 ◆二十一、不同的层次划分

一、1969年,Alderfer提出ERG理论,即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1、生存需要。 2、关系需要。 3、成长需要。

二、特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没有后者递进的满足次序,而且某些需要满足后不一定会减弱,反而会增强。 其他划分类型

1、根据需要的起源和性质,可以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物性需要:饮食、睡眠、性欲等。 (2)社会性需要:交往、成就、权力等。 2、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划分为: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 7 -

3、按照需要产生的方式,可划分为: (1)原发性(先天性)需要。 (2)继发性(习得性)需要。 ◆二十二、人类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一)含义: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类型

1、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行为主义只关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2、按照起源划分: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

◆二十三、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划分的常用标准 (1)统计规律。

(2)社会规范与价值。 (3)行为适应性标准。

(4)个体主观体验、经验。 人类行为的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二十四、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与人类遗传、心理状态、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点:

1.多样性是主要特点。 2.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3.动与静的平衡。 社会环境的构成 (一)家庭

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朋辈群体

对个体发展的有直接影响: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 (三)学校和工作单位

(四)社区 是人们交往中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地域社区和非地域社区,如网络社区。 (五)社会(社会系统) (六)文化 (七)大众传媒

传播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了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尤其大。 ◆二十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社会功能

人作为社会成员,扮演社会角色,发挥社会功能,获得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人的社会功能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有关。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中介点、联结点,是社会工作的有效观察视角。 ◆二十六、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

- 8 -

一、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的,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性行为,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尤为可观。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辨证关系: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遗传禀赋需要依托社会环境才能发展。 4、人类行为也能改变社会环境。

5、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十七、社会环境系统与人类行为: 1、家庭

根据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两个变量,划分为四种家庭教养模式: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疏离型。 2、朋辈群体:青春期影响较大。越轨行为。 3、组织 4、文化:

通过群体行为表现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称为群体人格。 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一) 人的发展包括: 生理发展,

认知和心理发展,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等层面。 ◆二十八、人生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4、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 5、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二十九、人类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生的八阶段论:除本能之外,引入社会文化因素。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心理-社会危机的解决。

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在社会工作领域广泛应用。以下就是按照他的理论理解人生各阶段。 ◆三十、人生发展的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婴幼儿阶段

(二)儿童阶段:儿童早期和儿童晚期

(三)青少年阶段: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晚期 (四)成年阶段

(五)老年阶段:挑战,问题,对策

◆三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 1、理论假设

- 9 -

(1)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假设。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有过去的、现在的和问题处理的三种压力。心理困扰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因此而来。

(3)人际沟通的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潜能的。需要的是发掘潜能解决困扰,实现自身价值。 2、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有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技巧的区别。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受助方比较被动,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探索-描述-宣泄制让服务对象描述和解释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从而减轻内心的冲突。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与服务对象有相互沟通,关注其感受和想法,是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身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间接治疗技巧,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或者辅导第三方间接影响服务对象,往往也非常重要。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依据医学模式,将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 1、 注重人际交往的场景了解服务对象。研究。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诊断阶段,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分类诊断。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治疗阶段。五个层面的介入:降低服务对象的不安;减轻其系统功能失调;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改善其人际交往关系。 ◆三十二、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1、危机介入理论

(1)危机的定义: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状态。通常分为成长危机和情境危机。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开展的调适和治疗工作。 (2)危机的发展阶段:有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2、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1)及时处理;(2)限定目标;(3)输入希望;(4)提供支持;(5)恢复自尊;(6)培养自主能力。

(二)特点: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十三、接案和转介 接案过程中工作的重点:

1、了解救助对象的救助愿望。了解并简要评估其求助需要。 2、促使有需要的救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赞赏语言。

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解释本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鼓励其积极配合。

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建立口头或书面的契约关系,让服务对象成为服务机构的案主。

此外,对于那些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无法给予即使必要的帮助的服务对象,进行转介。转介需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理由,通常只有两种情况需要转介:一是问题超出本机构服务范围,二是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服务区域之外。 二、收集资料 三、制定计划

基本内容包括6个方面,包括案主的基本情况,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工作计划的目标,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主要方法,服务开展的期限,联系方式。

- 10 -

一个完备的计划要求社会工作者明确五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服务机构的具体服务;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资源。 四、 签订协议 五、 开展服务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使能者,治疗者,教育者,倡导者,联系人。 六、结案:“五四三”

出现五种情况之一可以结案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时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可以采取三种常用形式。 七、评估

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二是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服务介入工作的资源投入情况。

评估方法:服务对象评估,同行评估,服务机构评估。综合评估。 八、追踪(跟进):三方面任务,即巩固进步,增强社会支持,持续评估工作效果。 ◆三十四、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一、会谈

1、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2、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

3、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二、建立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合作关系

技巧:感同身受,建立案主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营造气氛,积极主动(友善)。 三、收集资料: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料 四、方案策划 五、评估

1、正确运用评估类型; 2、合理选择评估的方法; 3、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 4、坦诚保密。

◆三十五、小组工作的类型 一、类型

(一)小组的分类

(二)小组工作的主要类型:按照目标划分 1、教育小组

2、成长小组:了解、认识、探索自我,开发自我的潜能,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3、支持小组:同质性,交流思想和感情,相互支持,有社工参与组织。如单亲家庭自强小组,癌症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组成的病友互助小组,等。

4、治疗小组:创伤,不良状况影响正常生活。如美沙酮治疗小组。 二、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原则。 (一)互助互惠原则。

(二)尊重组员权利和能力的原则。 (三)民主参与和决策的原则。 (四)增强权能原则。 (五)个别化原则。

◆三十六、小组工作的特点 (一)功能上的特点。 1、影响个人转变。

2、社会控制:扮演一定积极意义的社会角色。 3、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 11 -

4、再社会化 。 5、预防。

(二)成效特点。

1、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对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2、运用团体动力。

3、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4、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更大范围支持网络的形成。 5、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三十七、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一)理论基础(非大纲内容)

基本假设: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情景,成员的互动有助于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的信心、知识和技巧,以便更好 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特点

1、互动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使组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 2、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3、其中,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中是中介者、使能者。引领积极互动、自主发展。 (三)实施原则

小组工作者扮演协调者角色。

1、组织小组,说明小组的作用和自己承担的角色。

2、启发组员主动面对问题,澄清组员的需要期待,寻找所有组员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强化发展目标。

3、提供信息,协调关系,调动社会资源为小组目标服务。 ◆三十八、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一)理论基础。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性的提升,包括: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预防个人社会功能的失调,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关注个人的社会功能性而不是病理方面因素,重视自我实现而不是治疗过程。

基本假设:人有潜力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人能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二)特点。

1、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和小组的共同发展。

2、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3、小组工作者发挥协调者和使能者角色。 (三)实施原则。

1、发展成员认知,形成小组共识。 2、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 3、激发成员潜能,增强成员能力。 ◆三十九、小组工作的各阶段的重点

一、小组准备期。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选择(招募)成员,申报并协调资源,物质准备。 二、小组初期。

(一)组员的特点:1、两极情感困惑。2、受以往经验的影响。3、试探。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任务。 1、角色:领导,鼓励,组织,统筹。

2、任务:四项任务,工作焦点集中在如何帮助组员建立相互信任上。 三、小组中期。

(一)组员特点:1、关系亲密。2、认同小组。3、权力竞争与控制。4、组员在冲突中的特殊表现。

- 12 -

(二)小组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

1、角色:协调者和引导者。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出来扮演工作者、辅导者的角色,还要充当调解人和支持者角色。

2、任务:四个方面任务,以协助组员处理好冲突为重心。 ◆四十、小组后期

小组的工作阶段,形成良好小组状态。 (一)组员的特点。

1、彼此熟悉,相互接纳、沟通、支持。 2、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我们”出现,分别履行角色职责。 3、家庭式的情感减弱,次级小组出现。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要求。

1、角色:资源提供者;能力促进者;引导和支持者。

2、工作重点:关注小组目标的转化;关注小组凝聚力状况。 五、小组的结束期。

(一)组员的特性:离别情绪;情绪转移;两极行为。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 1、角色:引导,领导。

2、任务:以帮助组员处理离别情绪和维持小组经验为介入的焦点。 ◆四十一、社区与社区工作。 (一)什么是社区。

一个社会学概念。主要指居住于同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和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交往中形成了一定的共同特征(p137)。

最初以村庄、城市街道为典型,以邻里乡亲为基础。

现代信息社会,咨询和交通发达,形成了非地域性社区,如网络社区。 (二)什么是社区工作。

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具体说,社区工作是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提高

生活质量;社区成员在参与过程中建立了社区的归属感,培养了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了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建设更和谐的社区 社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区工作者。 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有不同于个案方法和小组方法的特点:

(一)分析视角注重结构取向:非个人取向的。

(二)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认为解决问题的责任不完全在个人身上,政府、社区都是有责任的,因此涉及到社会政策,注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 (三)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广义的政治。

(四)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反思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中的问题。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 J. Rothman: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任务目标是通过提供服务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过程目标是指促进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如下: 1、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2、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3、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4、培养社区成员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四十二、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实施策略。 (一)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1、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注意通过培养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所介入社区的社区成员参与意识淡漠,缺

- 13 -

乏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

3、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4、特别重视社区成员的参与。希望通过居民的参与实现自决自助。 (二)实施策略。

主要集中于推动社区成员的参与和互助合作,改善沟通和合作的渠道,更好地运用地区资源,解决现存的社区问题。

1、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活动。

2、团结邻里。通过举办促进交流的活动、会议、兴趣小组、基层联络网。

3、社区教育。尤其是新建社区,主要解决社区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社区认同感不强的问题。宣传,小组课程,培养居民骨干。 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5、社区参与。尤其是环境或设施等共同问题。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和中介者。 ◆四十四、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

背景:针对老人、儿童、精神病人的集中机构服务过于依赖政府,存在成本高,服务差,不够人性化的不足。回归社区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的人性化(回家,过正常生活)。 特点:

1、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

2、强调社区责任。政府、营利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志愿组织、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共同承担服务责任。

3、非正式照顾是重要方面。重视初级群体、非正式关系的照顾,其与正式的社会服务一起,支援和协助人们解决困难。

4、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一种相互关怀的社区文化,是社区照顾的过程目标。

总之,社区照顾不仅是要减少福利院的数量,也不是要用非正式服务来填补需求缺口,而是要重新确立社区的地位,发扬社区互助的精神,建设互尊互爱的社群生活。 ◆四十五、社区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

1、在社区照顾:将一些照顾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强调服务的“非机构化”:

(1)将照顾对象迁回到他们熟悉的社区中的家庭里生活,辅助以社区支援性服务,如家务助理、社区护士等。

(2)将社区内的大型机构改造为贴近社区的小型机构,如老人照护中心、儿童之家。 (3)将远离市区的大型机构迁回社区内。

2、由社区照顾:由社区成员提供照顾服务。强调动员社区内资源(家庭、亲戚、朋友、志愿者和居民)进行服务。

重建三类社区支持网络:

(1)直接提供服务的网络。志愿者。 (2)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

(3)社区紧急支援网络。如紧急事件应对的热线、独居老人的电铃呼叫系统、社区综合治安巡逻。 3、对社区的照顾:强调了社区照顾需要由正规服务和非正规服务配合的重要性。单单靠社区自身的资源往往是不够的,需要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的帮助,才能将社区照顾继续下去。如日间医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康复护士、多元化老人社区服务中心等。 社区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

治疗者,辅导者和教育者,经纪人,倡议者,顾问。 ◆四十六、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 准备阶段

(一)了解社区状况,进行社区分析。

1、社区基本情况的分析: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社区内的资源、社区内的权力结构、社区的文化特色。社区内的权力结构对于社区工作者未来的组织和动员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14 -

2、社区需要分析:

(1)规范性需要:参照现有规定、标准。 (2)感觉性需要:社区成员的个人期望。

(3)表达性需要:主要反映了社会服务数量的需要。

(4)比较性需要:针对某种特征所作的比较,参照其他人和其他社区提出的需要。 (二)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 二、启动阶段工作重点。 三、巩固阶段工作重点。 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一是互助合作,用不同策略服务于居民,帮助小组成员建立对小组的归属感,并通过各种互助活动改善社区;二是社区教育,提高居民骨干、行政机构的能力;三是行动竞争,争取更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 四、评估阶段工作重点。

◆四十七、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和功能 一、含义

社会工作行政属于社会工作间接的实务方法,包括目标、政策、人事、管理、服务和评估。 基德尼夫: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 斯基德莫儿:社会工作行政是机构内工作人员将机构政策转换成社会服务的行动过程。其中包括执行者(领导者)、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行动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有计划、组织、人事、指导、控制等活动。 二、功能

(一)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行动。转换机制,规划功能。 (二)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

通过统筹、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活动,有效配置各种资源。 (一)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意见。

社会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主要通过社会工作的实践来检验,实际上,任何社会政策的合理调整都是在社会工作行政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十八、策划的含义和形式 (一) 策划的含义

可以分为管制性、指导性和分配性三大类。 (二) 社会服务策划的形式

四种主要形式,分别有不同的过程 1、战略性策划:需求评估-明确机构使命-预测-设计可行战略-选择可行战略-将战略转换为服务方案目标-方案发展-评估 2、方案发展策划:

3、问题解决策划:认识现有问题-界定问题-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法-认识各种可能限制-选取解决方法-设计完整的计划-发展评估计划 4、创新策划

◆四十九、社会服务方案策划

(一)含义:一种理性的设计活动。

包括评估工作对象的需要,建立服务目标和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发展和动员所需资源,有系统、有次序地根据方案配置服务资源,通过服务组织的运作达到预期服务效果的设计活 动。

(二)步骤和方法 服务的推行有计划、执行和评估三部分内容。计划由问题的认识分析和目标制定两部分构成。因此,策划有四阶段:

1、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阶段。 (1)问题认识方法

问题认识工作表:5W+1H。

- 15 -

分支法:明确全面性问题;分解为各“明确问题”;探索“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建议机构集中解决的“明确问题”。 (2)需要评估。

人口的分类。服务方案一般只能帮助其中部分“求助者或被问题影响最大的人群”。 2目标制订阶段

(1)界定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影响性目标是社会工作干预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将其细化为“服务性目标”,再根据“服务性目标”确定后勤保障目标。 (2)确立目标的优先次序。

主要考虑可动员的资源条件。此外,还要注意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机构的目标、问题的急迫程度、社会正义等。

3、方案安排阶段

(1)制订各种可以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 (2)选择理想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模型”有6个“筛选标准”:效率,效果,可行性,重要性,公平,附加结果(潜功能)。

(3)决定资源需求和争取资源分配。优先的最可行方案最容易获得资源。一般会考虑经济上是否有效率,社会上是否可接纳,政治上是否可行(风险)。 (4)制订行动计划。简单时间线条表。 4、考虑服务的评估 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

◆五十、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和运作 一、社会服务机构的定义、性质和类型 (一)定义

以人为本,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

政府举办和民办机构的差异:规模和服务人群;民办机构工作重点主要提供具体的福利服务。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

1、非营利性机构,成败不在于利润,强调施与而不在意回报。 2、强调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3、主要功能是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从业人员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强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优质服务。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

1、政府主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事务的行政机构;从事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的非政府、非营利性机构。

有学者将非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划分为公益性、互益性(mutual benefit)、政治性三种类别。 2、中国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 (1)政府。

(2)群团组织。工、青、团、妇、残、老、红,等。

(3)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有全额预算单位和差额预算单位。福利院、救助站,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4)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有三类:一是政府支持的民间组织,主要是持续的行政动员支持,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二是纯民间组织,如北京星星雨教育中心,北京彗灵,北京红枫妇女热线,北京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地球村等;三是契约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如上海自强服务总社,深圳的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政府提供场地、工资和部分服务经费。 ◆五十一、二、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结构类型和运作 (一)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型组织结构。层级之间是最简单的垂直领导关系。

2、直线参谋式组织结构。例如设立研究部门,作为其他部门的参谋,有水平关系。 3、功能职权式组织结构。例如,设立新社工的督导。

- 16 -

(二)运作(狭义) 1、授权 2、协调 3、沟通

◆五十二、志愿者的定义和志愿者的管理

(一)志愿者(Volunteers)的定义:不计报酬,自愿奉献,从事各类社会福利服务的人们。 包含四个方面“身份要素”:一是自愿选择,二是不计报酬,三是以具体的行动参与和投入,四是所作所为是为满足社会需要。 (二)志愿者需要管理 为什么需要管理?

1、从志愿者服务机构的发展看,工作越来越多,社会期望越来越高,需要不断提高效率,因此需要对志愿者进行管理。

2、社会越来越关注志愿者服务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志愿者机构也有责任仔细选择、培训和督导志愿者。

3、从志愿者的发展看,志愿者机构的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志愿者的服务意愿,通过管理也给志愿者更好的社会形象。

◆五十三、志愿者管理的内容和过程: 8个步骤

1、需要评估和方案规划。志愿者的动机分析:自我中心的和利他中心的动机。性别、年龄、可靠性等要求。

2、工作发展与设计。工作说明书。 3、招募。

4、面谈和签约。

5、迎新说明和训练。训练包括知识、技巧和态度三方面的灌输和交流。 6、督导与激励。 7、奖励和表扬。 8、(绩效)评估。志愿者自我发展和机构质量控制的需要。 ◆五十四、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式 一、社会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三种来源:政府资助,民间捐赠和商业交易。商业交易指服务收费或出售商品的收益等。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管理

筹资是社会服务机构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捐款动机分析 1、个人捐款

(1)个人需要:自尊,给别人快乐的快乐。

(2)利他动机:雪中送炭。有难同当。宗教观念。 (3)外界影响。 2、企业捐赠

(1)市场营销策略:带来新的顾客,增加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信赖。 (2)公共关系策略:捐赠赢得声誉。企业公民,是个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3)自我利益:例如本社区建设的捐赠。 (4)避税。

(5)社会联谊。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法 1、项目申请。

2、私人恳求和电话劝募。

3、特别事件筹资活动。重大灾害,义演义卖。 ◆五十五、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象与内容

- 17 -

一、社会工作督导的含义

二、社会工作督导对象和督导者

1、督导对象:新社工,初级社工,实习生,志愿者等非正式成员。

2、督导者:资深社工,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训练和督导技能,负责精神。 3、社会工作督导的类型 (1)管理式督导。 (2)训练式督导。 (3)师徒式督导。 (4)咨询式督导。 从专业角度看,(1)、(2)督导者承担更多责任,(3)、(4)被督导者承担更多责任。 (1)、(4)重点在特殊议题,重在实务;(2)、(3)重点在一般性议题,重在学习。 三、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有行政的、教育的和支持的三大功能。 四、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 (一)行政性督导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的招募和选择 2、安置和引导工作人员 3、工作计划和分配

4、工作授权、协调和沟通 5、工作监督、总结和评估

其中,督导者扮演多种角色:缓冲器角色,倡导者角色,机构变革推动者。 (二)教育性督导内容

1、教育有关“服务对象”的特殊对象。 2、教导“社会服务机构”的知识。 3、教导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 4、教导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 5、教导有关“工作者”本身的知识。 6、提供专业性“建议和咨询”。 (三)支持性督导的内容

1、协助被督导者适应和处理服务工作中所带来的挫折、不满等负面情绪,增强自我能力。 2、给予关怀和支持,增强被督导者的安全感、工作积极性。

3、协助被督导者发现工作成效,并能自我欣赏。激发士气,形成对机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给予被督导者从事专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促进专业认同。 ◆五十六、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目的 一、 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 (一)概念。 有两种不同理解。有学者认为是把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现象和对象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是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为了发展社会工作而从事的研究。

一般看作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根据专业伦理和研究伦理,使用社会研究方式,搜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协助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性。

1、以弱势群体及其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对象。

2、注意采用社会工作视角。例如针对工作压力的研究,按照“人在情境中”框架进行分析,探索人与环境两方面原因,提出干预思路,并予以推行,更有可操作性和实务性。 3、体现社会工作伦理。关心和支持,协助服务对象自我抉择、自我改变。 4、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实务及提升理论,从而推进民众福利。 5、研究者可以是资料的收集者、分析者和结果的应用者。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

(一)发展社会工作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

- 18 -

(二)改善社会工作实务。在各阶段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1、了解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的需求。需求评估。 2、对症下药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思路。 3、提出工作方案,从而改善社会服务。 4、评估服务成效,改进服务质量。 ◆五十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两种基本范式,但也相互补充。 (一) 定量研究。

1、常用方法:问卷调查、量表测量、测验和实验研究。 2、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实证主义的4个基本观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3、适用范围:适用于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大规模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二) 定性研究。

1、 常用方法:非结构式的直接观察和会谈。 2、 定性研究以反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 反实证主义的6个观点或特征。

3、使用范围: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景;不需要过分观念化和学说建构,发现案主的主观观念、态度等,定义新概念,形成新假设。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

1、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定量:外人,旁观者。定性:深入具体情境,尽量让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

2、研究和理论的关系。定量:依托理论,形成假设,验证假设(证实和证伪)。定性: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理论。

3、研究策略。定量:演绎法,研究问题、计划、内容和结论追求精确性。定性:归纳法,研究问题、计划、内容随时修订。

4、资料特性。定量:可量化资料。定性:描述性的、非数字信息。

5、结论推论。定量:可推论。定性:侧重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特殊性,对研究发现不作推论。

◆五十八、问卷调查。 1、 问卷调查的含义。

问卷调查就是用问卷来收集资料。有自填式问卷和访问问卷两种。 2、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三原则:一是应以问答者视角为主,让回答者认可、容易理解和回答;二是考虑问卷调查的障碍因素,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回答;三是应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 特征和资料处理方法等因素,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问卷设计的三步骤:一是进行探索性工作;二是设计问卷初稿;三是试用和修改。 问卷的结构:封面语,指导语,问题和答案。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核心。应注意: (1)封闭式问题注意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开放式问题注意空间大小。

(2)问题语言应该简短明了,避免“双重含义”和含混不清,提问应不带倾向性,敏感问题要注意提问方式。

(3)题数适当。一般控制在30分钟之内。

(4)问题应按序排列。熟悉、简单、对方感兴趣、封闭式问题置于前面,行为、态度、敏感的问题应放在后面。这样利于回答者较快进入答题状态。 3、问卷调查方法的评价。

要求调查员有较好素质,受地域、职业、文化、现场因素的影响,填答质量难以保证。 ◆五十九、个案研究

(一) 含义:从整体上对单个对象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 19 -

几个目标:寻找原因、提出策略、构建理论、协助发展和提升绩效。

适用于了解真实场景中的现象、所考察现象与其场景边界不清、资料多元、资料不易量化或数据化的场合。

(二) 研究特色 1、非正式。

2、手段和资料多样化。 3、详尽深入。

4、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三) 评价

4个优点和3个缺点, 四、行动研究

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一起参与研究和行动的研究方法。有多重含义:对行动进行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总体上,更具有定性研究的特色。 ◆六十、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一)基本概念

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指导下,为实现某种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政策行动。 (二)社会政策的特征

1、社会政策是政府为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政策行动。 背景是现代社会中“市场失灵”:市场体系难以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因此,需要政府采取行动,为公民提供基本的保障和服务,包含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 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各种服务。

2、具有社会性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4、坚持福利性原则。社会服务不同于商业服务,不是按照市场价值进行交易,而是体现社会关照、社会补偿。社会政策不同于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政策,因此,也常被称为“社会福利政策”。 5、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一是兼顾效率与公平;二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社会政策的目标

(一)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市场失灵,需要导向,公共服务。 (二)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六十一、三、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收入再分配功能。大力减少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的功能。“社会投资”。

3、社会控制功能:社会中控制人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及其危害的制度和机制。 (二)经济功能

1、人力资本投资的功能:健康、教育的保障,就业促进等方面。

2、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公共事业投资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防止社会动荡,为经济改革创造社会条件。

3、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满足职工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积极性。 三)政治功能

1、社会管理功能:政府社会管理机制有直接控制、调解社会矛盾和提供有效服务实现社会管理目标。

社会政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4个方面: (1)满足基本需要实现社会管理;

(2)维护社会公平来提高社会管理效果;

- 20 -

(3)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促进社会管理;

(4)通过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合作实施有效管理。 2、调节各利益群体矛盾。

3、增强执政党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六十二、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1、起源具有相似的背景:社会政策体系和专业社会工作都起源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都是对工业化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作出的反应。但一个是政府的反应,一个则最初是民间的反应。 2、初期尽管运行方式不同,但目标相似。

3、后期的发展是使得两者渐行渐近。政府运作的社会政策和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两者合作增强,逐渐成为一套制度、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工作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政策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行动的空间和发展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二)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基本关系。

两者是一种辨证的分工合作关系: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原则,以不同方式运行,但密切关联的两个行动体系。

1、 有差异,有分工。

2、 有共同性,有关联、合作。

一是有共同的目标,二是有共同的原则,三是同属一个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四是从功能关系上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的执行体系,社会政策行动(制定、实施与修改)需要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运行需要社会政策的资助和指导。所以,离开了社会工作的组织和行动体系,社会政策将难以有效实施和发展;而离开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也会失去重要的行动基础和发展动力。 ◆六十三、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和保障方式。 主要依据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大类10项合法权益。 1、获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1)享受家庭赡养和扶养的权利。

获得基本需要满足的权利。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义务。并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如对患病老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

(2)住房权:安排住房、自有住房不得侵占、自有住房赡养人有维修义务等三层含义。 (3)婚姻自由权。 (4)财产所有权。 (5)继承权。

2、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1)生活保障权:“老有所养”不仅是家庭成员的义务,而且这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

(2)健康权。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

(3)文化教育权。继续教育,享受精神文化的权利。 (4)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老年福利设施、社区服务和特殊优待等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3、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二)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方式。 1、政府有关部门的保护; 2、司法保护;

3、社会组织保护。

◆六十四、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和保障方式。 主要依据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21 -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大类10项合法权益。 1、获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1)享受家庭赡养和扶养的权利。

获得基本需要满足的权利。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义务。并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如对患病老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

(2)住房权:安排住房、自有住房不得侵占、自有住房赡养人有维修义务等三层含义。 (3)婚姻自由权。 (4)财产所有权。 (5)继承权。

2、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1)生活保障权:“老有所养”不仅是家庭成员的义务,而且这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

(2)健康权。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

(3)文化教育权。继续教育,享受精神文化的权利。 (4)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老年福利设施、社区服务和特殊优待等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3、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二)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方式。 1、政府有关部门的保护; 2、司法保护;

3、社会组织保护。

◆六十五、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和保障方式 主要依据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 (一)妇女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政治权利。

2、文化教育权利。

(1)监护人必须保障女性儿童和少年义务教育权利。

(2)政府、社会、学校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女童的入学。 (3)保障妇女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时,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3、劳动权利。

(1)录用男女平等;

(2)照顾女性特点,保护妇女健康安全;

(3)不得因为结婚、怀孕、生产、哺乳解除劳动合同。 4、财产权利。 5、人身权利。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肖像权;

名誉权和人格尊严。

6、婚姻家庭权利:婚姻自主权,生育权,(家庭)财产权,子女监护权。

(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 1、主管部门保护。 2、司法保护。

3、妇女组织、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保护。

◆六十六、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及保障方式(一) 主要依据2007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应该给予优先的、特殊的保护。

- 22 -

(一)权益内容。

1、生存权:禁止家庭暴力,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禁止歧视女性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2、发展权:确保儿童发展所需的生活条件。 3、受保护权:需要特别的保护,才能健康成长。 4、参与权: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活动。 5、受教育权: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方式方法。 (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方式。 1、家庭保护:4项要求。 (1)监护和抚养。 (2)关爱与引导。 (3)教育培养。 (4)民主尊重。 2、学校保护:

(1)实施素质教育。 (2)关爱与尊重。 (3)开展成长教育 (4)确保健康与安全。

(5)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为成年学生实施专门教育。

◆六十七、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及保障方式(二) 3、社会保护:

(1)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维护受教育权。

(3)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4)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 (5)预防网瘾。

(6)提供安全的消费和娱乐产品。 (7)净化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 (8)为未成年实施特殊的劳动保护。 (9)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

(10)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与生命安全。 (11)为特殊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社会救助。 (12)加强卫生保健与预防疾病。 (13)支持鼓励发展幼儿教育。 (14)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

(15)对完成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教育。 4、司法保护:

(1)及时审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 (2)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

(3)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4)依法强化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与抚养责任。 (5)案件审理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 (6)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六十八、残疾人社会政策法规。

主要依据1991年起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 (一)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康复权:

- 23 -

(1)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

(2)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3)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主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护服务。 2、教育权:

(1)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2)残疾人教育要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征和需要。

(3)国家举办残疾人教育机构,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

(4)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和社会应当对残疾人开展扫盲、职业培训和其他成人教育,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3、劳动权:4方面内容。 4、精神文化生活权:

(1)国家和社会采取系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

(2)挂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经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和其他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的劳动。

5、社会福利权:4方面。 6、环境友好权:

(1)国家和社会逐步创造早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

(2)国家和社会促进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宣传残疾人的事迹,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倡导团结、有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3)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方式。

(1)加强立法,建立并逐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2)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用率手段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3)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加强保障磁能积任何非权益的法制宣传工作。 ◆六十九、我国婚姻家庭政策法规

主要依据2001年4月颁布实施了经过修订的《婚姻法》。

按照婚姻家庭关系的生命周期,结婚、家庭关系的存续、婚姻关系的解体等方面。 结婚的规定:

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异性,守法,确定夫妻关系。 1、必备条件。

(1)完全自愿。婚姻自由。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2、禁止条件。

(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2)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严重的精神疾病,重大不治且有传染性的疾病。 3、结婚登记。

离婚和结婚都有申请、审查和决定三个步骤,必须男女双方亲自到场。可以根据双方约定,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成员。 4、婚姻无效。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婚姻无效: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有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婚后未治痊愈; (4)未到法定年龄的。

- 24 -

◆七十、家庭关系的规定 1、夫妻关系。

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方面内容。

(1)夫妻人身关系:独立姓名权;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计划生育义务。 (2)夫妻财产关系: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相结合。

法定财产制中,在没有约定的条件下适用,是共同财产制和个人特有财产制相结合。夫妻各自的婚前财产和双方约定为个人所有的财产应归夫妻个人所有,不属于共同财产。 (3)夫妻相互扶养的权利与义务。 2、亲子关系。

(1)父母对子女的权利和义务(4个方面):抚养,教育,保护,管教。 (2)子女对父母赡养、扶助的义务。 3、祖孙、兄弟姐妹关系。

抚养、扶养、赡养关系,第二顺序继承人。 ◆七十一、离婚的规定。 1、离婚的形式。

(1)自愿离婚或协议离婚

都自愿同意离婚,就子女扶养、财产分割达成书面协议。 (2)诉讼离婚。 2、诉讼离婚的条件。

感情破裂,调解无效。认定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标准: (1)配偶一方重婚或与他人同居。 (2)实施家庭暴力、遗弃家庭成员。

(3)配偶一方因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 (5)其他原因导致感情破裂的情况。

(6)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 3、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

(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双方都有抚养、教育等权利和义务。哺乳期内,孩子随母亲抚养;哺乳期后,如果达不成协议,根据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 合法权益的原则进行判决。

(2)离婚后子女的抚养费用。不直接抚养的有抚养的义务,协议不成,则由法院判决。

(3)离婚后子女的探视。不直接抚养的有抚养的义务,也有探望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则中止探望;中止事由消失后,则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4、离婚的夫妻财产的处理:5项规定。

在共同财产分割、共同拥有住房问题上,政策倾向于照顾妇女、子女利益和无过错一方。农村妇女离婚后不离开原村的,承包土地待遇不变。对于夫妻双方采用分别财产制的,一方在抚育子女、照顾老人和协助另一方工作中付出较多义务的,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另一方仍有给予经济帮助的责任。 救助措施的规定。 1、家庭暴力的救助。

2、对被遗弃家庭成员的救助。 ◆七十二、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老年、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获得救助是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活动,是实现这种公民权利的制度化途径。

按照救助类型,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可以划分为:一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政策法规;二是专项救助政策法规;三是临时救助政策法规。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法规。

- 25 -

主要依据1999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低保对象 。

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家庭平均收入、非农业户口;四类人员。

2、城市低保金的申请、审批与发放程序。

(1)申请:由户主向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2)审批:所在地基层政府初审后上报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审批。自申请人提出申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发放:每月及时足额发放,货币为主,尽量通过金融系统社会化发放,必要时候也可以实物发放。

◆七十三、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二) (二)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法规。 属于专项救助政策。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2003年提出《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 1、城乡医疗救助对象。

(1)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一是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二是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困难群众。

(2)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一是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二是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2、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

(1)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以及社会互助帮困之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

按照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的原则。有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和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三种形式。 (2)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

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合作医疗给个人负担过高者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在尚未开展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大病困难户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七十四、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三) (三)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法规

2003年6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年7月《实施细则》。 1、政策救助对象:生活无着、不得已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2、救助的形式和内容

救助的形式:以救助站救助为主要形式;也是一种临时性救助。

救助的内容:食物,住处,急症救治,联系亲属或所在单位,解决交通。男女分居,女性专管女性救助者;维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七十五、劳动就业政策法规(一)

《劳动法》和2007年通过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一)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

1、劳动就业的规定:劳动用工的基本要求,无歧视原则。 2、劳动合同的规定。

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两种情况下劳动合同无效,一是签订的是违法的劳动合同,二是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签定的劳动合同,因为违背了这个原则。劳动合同有三种,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完成任务为期限的合同。 约定条款:一是试用期条款;二是保守商业秘密条款。 解除合同可以协商解除,也可以采取法定形式,后者有五种情形:即时辞职,预告辞职,即时辞退,

- 26 -

预告辞退,经济性裁员。 3、 工作时限限制:

(1)8小时工作制,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 (2)休假。法定假日、年休假、产假。

(3)延长工作时间的有时限和报酬上的规定。 4、 工资保障的规定。

(1)最低工资保障。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2)发放的保障: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七十六、劳动就业政策法规(二) (二)失业保险政策法规。

1、领取和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领取条件,符合以下3条:

(1)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2)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经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7条之一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所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介绍的工作的。 ◆七十七、劳动就业政策法规(三) (三)工伤保险政策法规。 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 1、工伤认定。

应当认定为工伤的7种情形。 视同工伤的情况:

(1) 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抢救无效。 (2) 在抢险救灾等为维护公共利益活动中受伤的。 (3) 因战因公负伤的革命伤残军人,到单位旧伤复发。

不得认定为工伤:受伤者自身有过错的三种情形,违法犯罪、酗酒、自残或自杀。 2、劳动能力鉴定。 3、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待遇:6个方面的待遇。 (2)因工伤残待遇。 (3)因工死亡待遇。

◆七十八、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四) (四)劳动争议处理政策法规

1993年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劳动争议的范围。 2、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会代表任主任。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主任。 人民法院。

3、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实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处理程序。

◆七十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缴费方法。

(1)覆盖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乡镇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是否加入,由各地省级政府自行决定。 (2)缴费办法:单位6% + 职工2%。

(3)职工缴纳部分完全划入个人帐户,单位缴纳部分中,一般30%左右划入个人帐户,约70%纳入

- 27 -

统筹基金。

支付范围: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分别支付,不得互相挤占。统筹基金的起付线为当地职工工资的10%左右,封顶线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起付线和封顶线之间的医 药费用,个人也要支付一定比例。

◆八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

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06年《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 (1)筹资标准。

2003年是:农民10元+中央10元+地方10元。 2006年后:农民10元+中央20元+地方20元。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使用与管理的规定,有四项具体规定: 一是规定了专人专帐规范管理。管理者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设立合作医疗专用帐户;建章立制,按规定筹集、及时审核拨付合作医疗基金。 二是规定了资金筹集的方式:农民缴费和集体支持资金存入专用帐户,地方政府资金直接划拨到基金专用帐户,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的专项资金,根据合作医疗人员状况和资金到位情况,由财政部划拨省级财政。

三是规定了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 四是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督。

- 28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4m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