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更新时间:2023-11-02 03: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欣赏与评述体现了美术课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首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哈尔滨市铁岭小学的美术教师。有幸参加了2011年教育部组织的,针对美术学科开展的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国培班。在首师大学习的十余天中聆听了几位国内专家、教育家关于美术欣赏与美术教学方面的不同见解。首师大美术学院的尚扬教授以自己的作品欣赏为主线,阐述了现当代思想演变下的美术创作与欣赏;中央美院的余丁博士非常系统的带我们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近代,以相当专业的角度与方法对欧洲的油画创作进行了欣赏;吴明娣老师以天价艺术品中书画、工艺品收藏为主线,带领我们欣赏了艺术品高端的收藏价值;我在首师大培训的第一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题,就是尹少淳教授关于《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解读,而我做了第一批的受益人。尹少淳教授有针对性的对新的课程标准改进部分进行了解读。面对这一次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我们会看到一些坚持和创新。尹少淳教授在培训中主要对课程标准中重新修订的部分做了新的解释、并且对课程标准的保留部分进行了阐述。带着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我回到了学校,结合专家的讲座和新课程标准中的“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修订内容,我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因此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
欣赏是美术教学活动中随时都会发生的一种审美行为,他渗透于美术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有专题性欣赏,随堂欣赏;名家名作欣赏,同龄人作品欣赏等等。美无处不在,所以欣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欣赏与评述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一、课标修订稿中理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 (一)、四个学段的内容依次是: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
(二)、评述的形式在四个学段依次是: “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用语言或文字描述”, “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
“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 (三)、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 “表达自己的感受”,
“描述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认识美术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
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修订稿中理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将“阶段目标”变为“分目标”,使得内容更简洁、更明确。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有目的的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
我把课标(实验稿)与(修订稿)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四个学段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对比,(2稿之间不同的地方用特殊的字体颜色标注出来了,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学段(1~2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
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标(修订稿)——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
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
(与原有课标相比,重新修订的课标中增加了自然景物,强调了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明确了选择欣赏作品的范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第二学段(3~4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
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
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这里的中外美术作品,扩大了欣赏范围。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
描述作品就让课堂形式多样化了,学生可以采用的评述方式也不局限在语言和文字上,例如可以用音乐,肢体语言,表情等,课堂更有趣了!),
第三学段(5~6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
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
术家。(添加了人文性,也就是对美术家创作情感的关注)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比泛泛地说“欣赏”和“评述”更贴切和可操作,而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使分析内容更明晰)
第四学段(7~9年级)
美术课标(实验稿)——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
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美术课标(修订稿)——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
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明确了“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版画)尊重人类文化遗产(体现了“与时俱进”),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强调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和“流派”,探讨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和理念)。(增加了“感受和见解” 提高欣赏能力不是背诵出一大堆词,是对情景发自内心的感受)。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体现了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关系”的应用表示千万不能就“美术”论“美术”,它是具有“人文性”的!有了“人文”就有了“美”)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文化情境”加得好,更具“人文性”了)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多了“美术现象”是“大美术”使然,视觉文化是大美术的基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这也对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因为老师也不能“死记硬背”了)
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欣赏习惯和评述习惯。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在最
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欣赏习惯,评述习惯亦然。当观者接受视觉刺激时,马上就会产生欣赏的反应;当欣赏时,马上又会有评述的反应。欣赏不能依赖说教,感受不能依靠灌输。欣赏与评述是对艺术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让学生主动的习惯于用欣赏的眼光去观看,习惯于观赏之后发出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欣赏与评述既是对美的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再创造。这将是一个长期养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 欣赏需要启发感受。何谈欣赏,对于视觉对象视若罔闻、熟视无睹,无法产生欣赏。欣赏是指欣赏者对某事物进行在审美上的观察。《辞海》释:欣赏就是领略、观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看见事物称其为观,看见事物之美才称其为欣赏。怎样从平凡中见神奇,从普遍中见美,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这双欣赏的眼睛。习惯于发现美,继而习惯于欣赏。
2、 评述需要引导表达。当学生发现美之后,会不由的感慨:哇塞!啊,真漂亮。啊,多美呀等等。这些最初的感受表达是第一时间的直观反应,只停留于感叹的层面,或者说这种观感还不具有实际的感受内容。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表达出有内容的认识,通过一定的评论、评述将表层欣赏引入深刻。“是什么吸引了你”“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评述。
五、我觉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学会欣赏,在进行评述。
(一)首先欣赏: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什么是多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地怎样的习俗;也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型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如一幅是东方的作品,一幅是西方的作品,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不妨看一看它们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上的不同…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他们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deng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
绘画作品时,他们全被作品上艳丽的色彩花纹吸引,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时,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3、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4、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请大家看一个片子,这幅画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加尔”的一幅代表作,一般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画家创作时的深刻含义,通常在欣赏这样的画时,美术老师都会问,“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画中古怪的人物、动物、颠倒的房屋、错乱的时空,失常的透视比例,别说是孩子,连大人也很难看懂。但是老师却像讲童话故事一样讲出了画中的含义,(课件:首先在画中出现的是一张人脸和一个牛头,你看到了吗?人与牛的对望,这里有一张奇特的画面。牛看到人,会有怎样的想法呢?牛的想法:牛的脸重叠着一个挤牛奶的妇女,像是牛在思考:“为什么贡献奶的总是我们?”这时代表着作者夏加尔的人物想到了什么呢?儿时的故乡门前的小路,辛苦劳作的母亲、父亲,村里,黄色、红色、绿色,颜色各
异的房子,还有村口那个小教堂,结满了果实的树木,秋天里,村庄一片果实累累的丰收场面,其实这幅画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故乡的思念之情。
画家用大块大块的黑色想向大家说明什么?画家用让人沉重的黑色向大家诉说着他的痛,到底是怎样的痛呢?他好象在画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在画一位老人,沧桑的、被战争折磨的老人。当时的战争打破了画家的美梦。当夏加尔亲眼目睹了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暴行时,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他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李力加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大家其实抽象画并不抽象,他表达的是画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这种叫做“图解图构”的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就是浙江美术学院的李利加教授提出的,我剪辑了一段关于他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
这段构思精巧的课件为大家诠释了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另辟蹊径的教学方法把大家觉得看起来很难懂的画分析的很直白,易于理解。由此可见,很多难于理解知识不要生硬的让孩子接受,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吸引他,把孩子觉得遥不可及的东西变成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孩子会觉得“这个学起来也没有那么难!”这就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为教学目标服务,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来确定本课学习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很重要。我认为在上欣赏课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重要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是最佳的。首先,
欣赏课欣赏的图片要具有典型性,问题的提问要有启发和激趣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效性。我觉得上欣赏课特别需要我们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例如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很多关于《妈妈和孩子》、《母与子》、《亲亲密密一家子》等这样关于家庭、亲情、母子情的学习内容,为了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感人至深的小视频。(视频《猫》讲述了一对感人至深的猫母子生离死别的故事,这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强,短片没有一句对白,但音乐感染力极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很容易传递。短片作为欣赏课的一部分,能辅助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时除了运用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与学生平等谈话、设问点拨、问题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些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课前预习,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做到有备而上,缩短距离;课上再把大家的资料汇总,同时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较准确的表达和传递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相对完整的对作品的美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也就在间接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此时,还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欣赏课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可以传情达意,从学生的动作中我们也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的喜爱或厌恶,或无动于衷的程度。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及主要姿势,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
很好的体验、领会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除了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这幅画吗?你认为蒙娜丽莎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大美女形象?你觉得她的微笑好看吗?感人吗?神秘吗?......通过这样一些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后,再请某一学生来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看看哪位同学能笑的比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美更灿烂?通过这个活动就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氛围,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拓展:让学生思考微笑在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意义等。除了从作品的形式、题材入手,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欣赏,例如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人文思潮、美术家创作的角度等;还有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同一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视频《走进抽象艺术PPT》)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欣赏要求也是不同的。
在1—2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而不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像构图、肌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和术语,以及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这类较为复杂的活动,一般不要学生过早地接触。
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欣赏活动的重点,在欣赏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密切的关注。一些教师从活跃课堂教学的愿望出发,采用以听觉、触觉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自然美、艺术作品的体验,本无可非议,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美术课上要以视觉的感受为
主,其他的感受只是为了辅助和强化视觉感受。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过分强调听觉、嗅觉等,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貌似新颖却华而不实,学生在视觉上应当得到的东西却一无所获。
对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他们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
的形式分析。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与色的感受上,还要扩大到对质感的认识上。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
在表达方面,有两个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第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为了能够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美术作品,发现其特色。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同一幅美术作品的描述练习,看看哪些同学的描述在抓住欣赏对象特色方面做得比较好。还可以举办小型的描述作业展,展示他们的成果。
对5~6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美术作品所使用材料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由于所使用材料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美感。美术史中有许多美术家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材料,如达?芬奇在颜色中加进了蛋黄,使《最后的晚餐》保存期大大延长。凡?高摈弃了古典油画的薄画法,强调了笔触的力度和厚度,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现代艺术更是把材料的革新作为创新的契机和出发点,玻璃、钢铁、麻绳、纸浆、钉子、羽毛、树皮……一切天然的或人造的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材料。
材料具有时代的特征,材料在艺术家的眼中,“不仅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而且有时更注重材料本身的魅力”。所以,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及其美感,是高年级欣赏课应当增添的新内容。
除此而外,要求学生也要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等特征有所认识。应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作品的内容,联系有关的背景做出自己的反应。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就能够联系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来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地理、历史的知识,也可以适当地学习国外美术史的知识,进行中西艺术对比的分析。
学生除了应当了解国画、油画、雕塑等大型的美术作品之外,也应当知道在美术的大家庭中,还有版画、设计、建筑、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这并不等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各画种的定义或特征,而是通过小学阶段欣赏过的作品,对画种有所认识。此外,他们也应当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并能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之中。像“构图”、“色彩的冷暖”、“形象”等名词,就可能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讨论、描述和分析之中,恰当地运用美术术语实际上也体现出学生的美术素养。
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虽然不是像语文教师那样给学生修改文章,但至少要看学生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评论文章写不好,不一定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艺术的感受问题。如果真的是这样,教师还要给学生补好这一课。看看他们在感受方面究竟存在什么问
题。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案例:“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述维纳斯这一经典作品。一位学生向教师发难:?说维纳斯美,我怎么也看不出来,搞不懂为什么说是经典,依我看维纳斯还不如杨幂美?。此话一出,让美术教师好是为难啊!”)
普通学生(公民)的
眼睛,特别是没有系统受到视觉审美发现培育的广大民众们,他们总是以现实生活里的物象形态来“度(量)”美术作品,在当今视觉图像传达时代,他们则喜欢用摄影图片来“度(量)”“画”,这是他们的心理知觉状态。
美术教师们是不能责怪他们这样的认知心理的,美术欣赏(鉴赏)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具体任务,就是想办法来改变他们的视知觉感受方式,引导他们学会艺术地“看”。
说到这让我不觉回想到我看过一段这样的视频:(《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这位老师用这样一段视频向学生诠释了怎样来看待形式美与艺术美。
对7~9年级的学生来讲,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相信很多老师对梵高并不陌生,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
我们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中,就可以看到“多角度”的现象。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瓦萨里用的传记方法,直到现代的各种美术研究方法,都在不断地拓展我们的思路,使我们从美术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对初中学生来讲,他们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分析方法,以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
(三)、通过以上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评述”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1、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是非常必要的。
2、中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他们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在表达方面,有两个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第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为了能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美术作品,发现其特色,对作品进行描述练习。
3、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但这样的作业不能安排太多,一学期有一两次即可。
(片)什么是评述?评述应该是评论和叙述(或者说描绘)两部分。我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评述应该通过先初步观察作品,有了一定的体验后在心中形成自己初步的感觉联想,然后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觉运用一定的语言描绘出来,再经过教师具体细致的讲解以及与
同学的探讨后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观点与评价。当然,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欣赏·评述课中的评述与专业美术的评论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的。
(三)我在多年的教学和与同学科老师的讨论中会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上课的第四个环节——评述作品时不知道如何表达,或是只谈一下色彩很漂亮,再就无话可说,如果是作公开课之类的活动,学生在最后还会加些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锻炼了动手能力之类的套话。这样就与美术课本身关联不大,没有突出美术课的学科特点,面对一幅美术作品,该如何欣赏评述?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课堂美术评价的作用
课堂美术评价的作用在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每班树立和发挥样板的力量,身边的样板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他们看得见,信得过,说服力强。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好胜心里较强,在板样的激励下,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反复修改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学生作品交流自评、互评,许多优秀学生作品影响了一片,也带动了一片。这样,整个教学氛围活跃起来,使群体振奋,共享成功的喜悦。
2、现在课堂美术评价中的误区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堂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
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然而在课堂美术评价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放手让学生随意评价 案例:“跟着学生走”
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台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了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
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的要求是:学生先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有同学勇敢的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实在看不懂凡.高的作品。”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录像《凡.高的追求》,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凡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凡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的讲述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我的课已不再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是能解决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
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发展学生个性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心里喜欢什么样的画,什么就是好画,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一味放任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欣赏而不加以引导。这样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高。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学生自始至终都没能正确认识什么是好画,那何谈能画出好画呢?因为这种欣赏能力并不是通过自己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2)、对每件作品的评价千篇一律 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对每张画都这么引导,比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在以后的评价中也象套公式一样重复这些话,千篇一律, 那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其实这正是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如何评述的条件下的盲目做法。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评述还有什么意义呢?在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要找出最为突出的美点,切忌千篇一律。 (3)、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一堂课的美术评述部分被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3、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
如同评价一样,评述也分为自我评述,他人评述、教师评述。自我评述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评述,是最具性格和特点的部分。他人评述是接受评述,是对个人欣赏角度的丰富,和对他人评述的借鉴和吸收。教师评述应该是一种提升评述,使趋向于较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层面的评述。
(1)、循循善诱,逐渐引导 学生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不太细心,草草而过。所以,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作品,不漏掉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上课时,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1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2画了些什么?3颜色是
暖色调,还是冷色调?4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 另外,这种评述方法要从一入学就开始引导,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 2)、画种不同,评述语言不同
学生还应对各画种有所认识,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并能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之中。除此,还应当学会
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增加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美术作品所使用材料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也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3)、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以引导 一般说来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作品结构严密、完整,有很强的秩序感,每一个线条和色块都有明确的含义。
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这火把,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成为真正有鉴赏能力的人 。
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增加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美术作品所使用材料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也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3)、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以引导 一般说来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作品结构严密、完整,有很强的秩序感,每一个线条和色块都有明确的含义。
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这火把,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成为真正有鉴赏能力的人 。
正在阅读:
美术课程中的“欣赏”与“评述”11-02
2018-2025年中国非道路小型柴油机行业发展预测分析(上海环盟) - 图文10-27
某信用社银行结算账户自查报告09-30
法律文本用词特点及其翻译 - 以《香港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为例11-29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2《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设06-04
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 原创07-21
城市概论期末09-21
近期回采率管理措施06-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美术课
- 评述
- 欣赏
- 程中的
- 分析化学 第三版 高教版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课后习题解答
- 2012年小学毕业考试数学试卷(B卷)
- 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会计处理--高级会计师考试辅导《高级会计实务》第二章第六节讲义7
- 五笔字型二级简码表
- 钢结构厂房施工组织设计
- 史记读后感1
- 2015年秋西南交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A
- 1.5MW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 全功率试验平台方案
- 2017年收纳用品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目录)
- 全国渔港建设“十二五”规划 - 图文
- 小荷作文 春季班 教案集+实录(分年级)2015年《春季班课历》(教师版、学员版) - 图文
- 基础会计学 -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例题
- access上机考试题库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第3讲题型研究 - 古文化常识题
- vb选择题练习
- 知识产权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语法精粹(含习题):并列句
- 军训阅兵新闻稿 - 图文
- 中科院2005年生化试题及答案
- 坚持集中整治与长远建设相结合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