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更新时间:2024-06-18 05:2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重读归有光《项脊杆志))高卫
[摘要]本文刹析了归有光的散文精品《项脊轩志》,将他抒写亲情与友情的散丈风格定位为不事雄琢,而自有风味。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叙述平常事件,表现平常人情方面。归有光在叙事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平淡而不单调;抒情时,自然含蓄、平淡组藉,所呈现的“欲语还休”的韵致,将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而作为典范流传后世。
关健词 归有光;(项奋轩志》;不事雄琢;自有风味
到明中叶出现了李梦阳、王世贞、李攀龙、何景明为首的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认为文章一字一语生活在一个日益衰落的家庭里,从小失去母亲,作者深都要以汉朝以前的为好。与此同时作为反对派而出现的以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悲哀。王慎忠、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他们着重学习唐宋散文的这种悲哀。《项脊轩志》即事抒情,真切感人,《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 以“百年老屋”
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抒发
平正、通达,力求自然,不落俗套。在唐宋派中以归有光的创项脊轩作成就为最高。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
归有光(1507一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早年号项脊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文章开头写“尘泥渗渡,雨泽下
生,晚年号震川,明苏州府昆山县(今属苏州)人,是中国文注”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修葺后的面貌,“使不上漏”、“室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始洞然”,改善房子漏水和光线过暗,仅此而已。然后写项脊
代散文的总体评价虽不高,但对归有光却另眼相待,他在轩作为书房的幽雅安静:“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
《明文案序》中写道:“议者以震川为明文第一,似矣。”王夫逐增胜。”可见其对周围环境的美化,素净、典雅,从而表现
之曾评价说,(归有光)以真切细腻的笔触,记述家庭生活琐出书屋主人品德的高洁。“恨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事,蕴藉典雅,如清邀之色,一唱三叹,意趣感人。在斗室之间,埋首于诗词歌赋,仿佛万事万物都与他无关。
归有光远承汉代司马迁之文风,继唐宋古文运动的传“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此地无人惊扰,衬托出一种人
统,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扩大了散文的表现范围。这鸟无猜的和平恬静的氛围。“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
一类散文主要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月圆之夜,树影射在楼上,如此常
动、风韵悠远,如(先批事略》、(女二二扩志》、(寒花葬志》、见的情景,而作者用“斑驳”、“珊珊”等词来表现光影的错
《世美堂后记》等,特别是(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中最具杂、树影的摇动,如此的优美舒缓,在读者眼前构成一幅静
艺术价值,也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归有光曾批评主张散文美的庭园风景画,也表达了自己对修葺后的项脊轩的喜爱
复古的人说:“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树上有天然花之情,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无声结合得十分巧妙。
也。”意思是说,用纸剪出来的,用颜色染上的花,当然不如接下来,作者以项脊轩为背景,写家庭人事的变迁。“然
树上之花开得有生气。归有光的一些优秀作品,多为树上天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首先通过家境的凋敝和
生之花,具有一种自然美。内容上,与日常生活相贴近,语淡门庭的衰败,暗示了这个大家庭中存在的复杂的矛盾,以及
情深;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王世贞《归太必然分崩离析的结局。“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
仆赞有序》有:“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正是这种看似自然吠,客逾应而宴,鸡栖于厅”等描述是这些矛盾的表现。“庭
平淡的写法却是达到了艺术的极致,让人读后齿颊留香,从中始为蔺,已为墙,凡再变矣”,则说明这种矛盾在发展、加深。作者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对于祖上曾五世同堂的盛况颇为向往,然而大家庭日益衰败,他曾在《家谱记》中写道:“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贪娜诈庚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宇里行间无不透露出
悲凉与无奈。而这段看似自然的描述,正是为进一步回忆母
亲与祖母所做的精心铺垫。
作者年幼丧母,只能根据老姐的口述,记下母亲片言只 语与行动:“某所,而母立于兹。”虽然只简简单单的一个动 作,看似无关紧要,但却生动地记录了母亲的音容笑貌;“娘 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扣”一“问”,把一 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呵护描述得淋漓尽致,母亲的神情姿 态仿佛就在眼前。“语未毕,余泣,姐亦泣。”如今,项脊轩依 旧,而母亲已经辞世,这样无限温柔慈爱的问候,只能留存 在记忆中了.想来不禁潜然泪下。这里既写出了作者对母逝 的无限悲痛,又通过老姐的哭泣,衬托并赞美母亲的美德。 近人钱基博评这段文字:“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 无;而所以成展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开辟之境。” 祖母对他的爱抚和期望,这段记忆是深刻的。作者采取 自己回忆的方式来表现:“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 若影,何竟日歌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阔门,自语 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笛 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宜德间持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同样的几个细节描写,极其自然、亲切、生动与传神,只用或 对话或独白的三句话就把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思想 感情等表现得清清楚楚,如在眼前;她对孙儿读书轩中颇为 赞许,又对其未来满怀着期待。而作者在科场连连落第,深 感辜负祖母的殷切希望,反映了他的愧疚之情。
于是作者抒发了其岌考科举不中的苦闷与不平。他以 寡妇清与诸葛孔明自比,哀叹自己虽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境。”虽然暂时受屈, 作者仍然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情绪,坚信自己终将有出 头之日,扬眉吐气,一偿报效国家的夙愿。“人知之者,其谓 与峭井之蛙何异!”更进一步反衬作者奋发进取,决不做井 底之蛙的非凡志趣和宏伟抱负。
篇末怀妻,是用补叙的手法来结束这一段怀念文字
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充分表现了魏氏 的贤淑好学;“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邪子,且何谓邪子 也?’”则表现魏氏爱夫及屋的感情。“其后六年,吾妻死,室 坏不修”,又组含了作者对妻子的眷念之情。尤其令人难忘 的是这一段描写:“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亭亭如盖矣。”作者睹物思人,把对妻子的一腔思念全部寄 托在那一年妻子种下的批把树上。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宜泄 自己的苦闷,而是这样以淡淡一笔收尾,欲语还休,韵味悠 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应该说,《项脊轩志》中描写到的生活内容本身并无 别新奇独特之处,但在表达上,却堪称独步。正如钱基博 言,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 “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项脊轩志》无论写景 人,都很真切。首段的景物描写,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
小妹面前提的不仅仅是阁子,主要是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夫妻幸 福的生活。《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真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湿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于言语之外。”此种优美的细节描写,正是归有光散文的主要风格,同时也是《项脊轩志》以情感人,而成为千古美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项脊轩志》的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借物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作者当年的一座书斋,生动地追溯了青年时代刻苦好学的生活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语言清新、凝练,优美生动,读之,如同一杯醇美的甘泉直沁入肺腑,使人领略到艺术之美。文章之所以有如此感 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因为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句句动情。 一、结构“关”情
项脊轩,既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作者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文章先写的窄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
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沉的人生哀歌。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耀眼的项链,犹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音响。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叙事抒情,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出来。关于母亲的往事,是借老妪之口说出来的,作者没有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而母亲的神情姿态却跃然纸上。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仅仅这样一个场面,就把母亲疼爱儿
女、儿女痛悼母亲的感情,写得那么深切感人。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人家对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些动作和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作者抓住这样一些看似平淡、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和场面,通过几笔传神的勾勒和点染,便让老祖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细微的心理活动,都和盘托出。令人读后掩卷默想,情思奔涌,不能自已。作者怀念亡妻,也是信手拈来几个生活的片断,在纡徐平淡的笔墨中,倾吐出一片脉脉真情,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章的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一定关系的物,便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景物“传”情
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项脊轩志》描写了两幅风景画:第一幅是”小院风景图”,画面
上兰桂飘香,修竹吐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白天,则“日影反照”,外界“万籁有声”,小院却“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这里,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悦的美感。第二幅是“庭中枇杷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从远处看,枇杷树静静地屹立于庭中,有如自己思想中驱之不散的亡妻的魂灵;到近处看,它则高高耸立,如同一把撑开的巨伞。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总之,《项脊轩志》全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笼罩着一派诗意美。
四、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如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动”。
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炼,可称得上珠圆玉润,字字珠玑!
总之,因为作者有真挚的情感,再加上他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这篇文章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项脊轩志》:四幅画面,五重悲情 王精华
【摘要】归有光的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学,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生动形象
地勾勒了“诸父异爨”、“慈母唤女”、“祖母喜嘱孙儿”和“卧病无聊”这样四幅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家族破败的感伤, 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和自己大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画面;悲情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作品中重要的一篇。文章尽管也描写了项脊轩中“多可喜”的生活,但主体内容则是叙述让作者感到“可悲”的几件事情,其主调也是感慨伤怀的。作者从第三段开始,依次为我们简笔勾勒了多幅画面,一再渲染自己的感伤。笔者认为其中的四幅画面,逐层抒发了作者五重悲伤情绪。
一是“诸父异爨”后的破败庭院图,道出了一个显赫、和睦的封建大家庭没落、衰败的感伤。归家应该曾是一个比较显赫的官宦之家,这
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 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能够手持象牙做成的手板上朝,向皇帝陈述奏议,参与国政,可见“太常公”官位很高了。但这种显赫,按现代辈分看,也只是在归有光爷爷的爷爷时候的事,整整五代,再也没有人能做到京官。祖上的荫庇,也无法阻止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连曾见证过归家显赫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也因无人照料和修葺而显得破败:“沉泥渗漏,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种衰落景象到了归有光这一代时,又遭遇了一次“诸父异爨”的分家变故,这时的归家彻底地分崩离析了。在封建社会,几世同堂是大家庭和睦、兴旺的象征,就算不富裕,许多大家庭也力求“一人主事,一灶吃饭”,做到和顺。明末清初有个朱伯庐,和归有光是老乡,江苏昆山人,他曾给他的后世子孙留下了很有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其中有两处谈到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可见,在古代,一个大家庭,人丁再兴旺,情况再复杂,也得共一个灶头(古汉语称“爨”)吃饭,并把它当作“和顺”的标志。可衰落后的归家,没落到连和顺都难,竟“诸父异爨”,各自安门立户了。这样的局面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可又不能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让他在无奈之中显得伤感。作者在叙述“可悲”之事时,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破败的庭院图,来传达这种大家庭没落、衰败的感伤:“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在连着南北建筑的宽大园子里,高高低底、长长短短的墙将它隔成一处又一处狭小而又不规则的
空间,一户又一户小门通向各自的小家庭;几只狗,站在门户里,相互对着乱吠;透过门户,能看见有几家的鸡,栖息在厅堂里;有家来了客人,不能从大门进来,只好从庭院里的小门穿过这家的厨房到厅堂赴宴??一个曾很显赫的大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整洁和安静,充满了嘈杂和破败,置身其间的作者,无言的伤痛似一层灰色的雾,笼罩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二是老妪讲述时再现的“慈母唤女”图,抒发一个早失母爱之人深情念母时的悲伤。归有光八岁丧母,遭遇了人生三大不幸事中的第一件。归母一生辛苦,她十六岁嫁到归家,生育了七个孩子,其中两个早夭。在作者只有八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了,死时只有二十七岁。每当追念早逝的母亲时,他总是充满悲伤:“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写到“可悲”之事,也自然写到追忆亡母时引发的伤痛。回忆慈母形象,作者是通过“老妪”讲述再现的。这种再现是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个“手扣门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两句充满关切的语言描写来勾勒出一位慈母形象。笔法虽俭省到了极点,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极广,让我们仿佛听到这位母亲手指轻轻敲击板门时的清晰的声响,看到她为爱女啼哭着急而又心疼的神情??作 者也是如此,老妪的回忆,在他脑海中很快形成了一幅“慈母唤女”图画,再联想到母亲辛劳而又短促的一生,一阵悲伤,顿时化做一阵啜泣。而这种因自己过早失去母爱、为辛苦的母亲早逝而触发的悲伤要比“诸父异爨”后家道衰落所带来的感伤更具体,更鲜明。
三是回忆轩中读书生活,描绘的“祖母喜嘱孙儿”图,诉说一个封建士
子怀才不遇的愤懑。如果说母亲去世时,作者还很小,对母亲的印象很模糊,需要靠别人的讲述才完成形象的重新塑造的话,那么,作者生命历程中又一位女性———祖母———的形象在每次回忆中可以呼之欲出的。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段文字,主要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写祖母对自己殷切希望,使这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具体地说,三句话语传达了四重情意,两处细节显示了两层用心。三句话,感情丰富:第一句,因牵挂、疼爱孙儿才说出这样的问候之语。第二句,“吾家读书久不效”,道出归家内心的隐痛,因为归家自“太常公”之后,再无显达;“儿之成,则可待乎!”表明祖母看到归家显耀希望时的欣喜,因为眼前的孙儿尽管还是个孩子,却能“竟日默默”在轩中读书,不像别的男孩子那样贪玩,将来有望通过科举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这句出自肺腑的“自语”,流露出的是两层真情。第三句,用归家祖先的显达来激励后辈,表达渴望家族振兴的殷切希望。两处细节化的动作,显示了祖母的良苦用心:“以手阖门”,想把院子的喧闹阻挡在门外,不想再有别人干扰孙儿“一心只读圣贤书”;去而复返后“持一象笏至”,要让孙儿以显达的祖先为榜样,发愤攻书,担当起振兴归家的重任。回忆中的祖母,既让他怀念,更让他触得了心灵深处的隐 痛,因此,在这幅画面中融进了更浓重的悲情。要知道,按照常规,像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九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
的青睐的,至少,像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像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到“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先妣事略》),再到35岁才中举。遥想祖母遗训,快要成年的归有光,深知日趋衰败的归家急切需要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而这个人就是祖母当年看重并深情关爱、寄以厚望的自己。而残酷的现实如何呢?科场不利,愧对祖母亡灵;功名未遂,家族振兴希望渺茫;科举道路漫长而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惭愧,失望,忧虑,悲愤,种种情绪都因对祖母的回忆而升腾,交织,撕扯着自己。想想这一切,又都不是因为自己读书不勤奋或才学平庸造成的,而是因为科场选拔者不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当权者不能“慧眼识珠”,何况世俗观念总是以成 败论英雄。思前想后,祖母已去,她老人家的愿望何时能实现?悲伤和愤懑无处能说,只有化做悲不自禁的一声“长号”,而这种让人“长号”的悲伤又远比思亲念远引发的悲伤复杂的多,深刻得多。
四是爱妻去世后,“卧病无聊”的自画像,说出了人生凄惨的两重悲情。 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35岁左右补写的,主要是追忆亡妻生前和自己生活的美好时光以及妻子去世后物在人亡的伤感。这段文字,内容和结构上与前面浑圆天成,在表现作者人生悲情的主题上也有着极强深化,而这种深化又通过“卧病无聊”的自画像表现出来。作者婚后,和妻子过了六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可一旦这样的幸福快乐只有在回忆中重复再现时,也就成了内心极大的伤痛。如果把这种中年丧妻的悲通和续写本文时再次触发的早年丧母的悲伤叠加在一起,它就成了梦魇。
这一重血肉亲情离逝的悲痛摧残着作者的身心。更重要的是,尽管作者已经中了举人,可要真正实现祖母当年的愿望,走上仕途,还有很长、很难的路(中举后二十多年,参加了八次会试,都不第,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回想十几年的科举路,他深切地感到命运不公,世道不公,悲伤和无奈又幻成了插在心中的一柄利剑。更何况这种难言的伤痛 从青少年起,一直萦绕心际,直到年近不惑,可能还要延续更不可知的将来。在将这些人生失意的伤痛与归家的彻底衰落、自己仕途渺茫牵连到一起时,悲情变得更浓重,足以击倒一人。因此,“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就是这两重悲情缠绞着销蚀身心所至。简短几字,作者就画出了一个内心苦痛、疾病缠身、形销骨立的自我形象。见到这个 病态形象,我们也深深同情这个封建士子内心承受的苦楚和经受的人生困顿,一股浓重的悲伤情绪直达心底,久久不能散去?? ·48·
《项脊轩志》的多重情感
《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小小书斋。虽然书斋很小却很能打动人心。 “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一、悲喜交织的情境 (一)“多可悲”之境:
1、项脊轩,修葺前又小又漏又暗。“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其阴暗。寥寥数笔,渲染勾画出一幅衰败、阴冷、凄清的悲凉情境。
2、庭院,叔伯分家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此其可悲之情境。
3、项脊轩,虽“遭火不焚”,后因“妻死,室坏不修”,尽管在我“久卧病无聊”之时,“使人复葺”,但因“余多在外,不常居”,冷落闲置的项脊轩仍是可悲之情境。 (二)“多可喜”之境:
1、项脊轩,修葺后虽小不漏不暗。“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冷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修葺后的项脊轩呈现出一幅明亮、清新、温暖的喜人情境。 2、庭院,叔伯分家前,“庭中通南北为一”。只言片语写出了一个大户人家昔日的团结、和谐、显赫和辉煌,此其可喜之情境。 二、悲喜交替的情事 (一)“多可喜”之事:
1、作者早年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的清幽月景,皆为轩中可喜有趣之事。
2、作者从“老妪”言谈中得知母亲对姐姐的关怀和爱抚,如身享母爱。 3、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看他的天伦乐事。 4、作者长久在轩中闭门苦读,竟“能以足音辨人”的家庭趣事。 5、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温馨夫妻生活。 (二)“多可悲”之事:
1、叔伯分家,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此其可悲者一。 2、悼念亡母,“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起对先母的追念,此其可悲者二。
3、怀念祖母,“瞻顾遗迹”,昔日祖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如在昨日”,此其可悲者三。
4、借树忆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此其可悲者四。 三、悲喜交加的情感 (一)“多可喜”之情:
1、作者早年读书轩中,在这既不宽阔也不完美的世界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互相融合,构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将作者那自得其乐的喜悦,表现得非常真实而又自然。
2、母亲对姐姐的关怀和爱抚,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心肠,作者如身享母爱,切身体会到人间的舐犊情深。祖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抚、教诲和期望,表现了她对孙辈疼爱、喜悦的情感以及对未来寄予的厚望,写尽了轩中的天伦之乐。
3、妻伴夫读的轩中温馨生活,其乐融融,平平淡淡两件事,却情见乎辞,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 (二)“多可悲”之情:
1、叔伯分家,悼念亡母,怀念祖母,三件事都饱含悲情,情感的表达却很有层次。
2、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
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吾妻死,室坏不修”写妻子亡故后生活的百无聊赖和内心的忧伤。借树忆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明人王锡爵评归有光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轩中悲喜皆因情”,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094
无意感人而感人 *)*读+项脊轩志, 轩兴明
河北自学考试!\年第\期 试
悲凉人生中的缕缕温情 ———《项脊轩志》赏读
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这是我品读《项脊轩志》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觉。归有光用平淡如水的文字抒写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弥足珍贵的亲情;是历历在目、活灵活现的亲
情温暖了我的心灵,是多灾多难、无可掌控的悲凉冰冻了我的希望。对于归有光,我除了悲悯还是悲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项脊轩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沧桑变迁和三位女性的悲苦离世反映一种失败的人生与悲凉的生活,让人产生一种寒心透骨的伤感和不能自主的无奈。悲从何来?首先,来自于归氏家族的分崩离析,萧条败落。文中有言:“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处多置小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由通到塞,百年老屋被七分八切,家庭成员心理隔膜加深,鸡、狗东奔西跑,客人穿过厨房赴宴,整个大家庭呈现出它的杂乱无序和破败惨淡。作者是不动声色地叙述这种变化,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悲凉和苦涩的无奈,特别是那种分割而居,离心离德的现象更令作者痛心疾首。《震川先生集》有关归氏家族发展到归有光一代的情况有这样的记载:“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疱下之馂,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归氏家庭之中,贪鄙诈戾者有之,不学无礼者有之,形同陌路者有之,愚顽自私者有之,背祖忘宗者有之??这种人心堕落,家风丧尽的现象正可补证“诸父异爨”的事实。实际上,归有光是一个有很强家族观念的人,他神往祖上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家风正统的时代,只是到了他
这一代归家已是日落西山,光景凄惨。他痛心,他又无奈,他悲凉,他又不甘,这种忧患和悲凉、痛苦和伤心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作品沉郁悲悯的情感氛围。
其次,来自于三位至亲女性的离世。归有光束发读书项脊轩中时,母亲早已谢世,他只能从哺育过他家两代人的老妪之口,了解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以及她对儿女的殷殷深爱,不免悲从中来。生命的转瞬即逝、母爱的荡然不存、命运的聚散离合、死亡的潜在威胁等等,都让归有光敏感忧郁的心痛苦不已,哀哀无告。归有光的祖母,面对归家“读书久不效”、功名久不取的事实,将希望全寄托在长孙身上,她的慈爱、期望与激励之中夹杂丝许酸楚的话语,孙子虽然记忆犹新,但老人却已命归黄泉。妻子来归,暂时驱遣了作者的落寞无依之感,谁知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妻子又去世了,作者再次跌入感情的低谷。七岁丧母,少年时祖母去世,不到而立之年又丧妻,这三个女性,是他一生感情的依托,却一一离去,人在命运面前显得多么无能为力,内心的忧郁痛楚却与日俱增,归有光早已不堪重负,他需要一个地方放松,他需要一种途径来解脱,可是命中注定,他只能活得如此凄凉,如此沉痛!其三,来自于作者自身发展的坎坷曲折。归有光15岁读书轩中,足不出户,“竟日默默”,以求奋发有为,博取功名。初作志文时,连秀才都不是(归有光20岁考中秀才),但从他以曾经昧昧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诸葛孔明自比,则志向可知。他曾自嘲:“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陷井之蛙何异!”自嘲之中包含着高度的自信。补作续文时,归有光已经中举(归有光中秀才后连考六次才于35岁那年中举,此后,又有
八上公车不遇的坎坷经历,一生最大的任职仅是县令而已),但从文中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科场接二连三的落第,仕途聊胜于无的卑微,消磨着他的雄心壮志,他再也无心放言高论了。
其四,来自于百年老屋的衰败零落和作者生活处境的形影相吊。“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写其狭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其破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其窘迫;“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则昏”,写其阴暗。寥寥几笔,于平实介绍中渲染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作者对阁子稍加修葺,弥补了破旧雨漏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冷的缺陷;杂植花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略加整理,面貌稍新,作者便在这既不宽阔也不完美的世界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起来: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啄食,人至不去”的庭阶寂寂;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月色幽幽。这些匠心独运的美化和津津有味的消遣,其实透露出一种寒彻肌骨的冰凉。可以设想,一个人陶醉到昼夜以小鸟为友、以明月为伴、以花木为邻、以诗书为乐的程度,那么,这个人该有多么孤独,多么落寞,他沉浸在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却早已被热闹缤纷的世界所遗忘,他沾沾自喜近乎寒伧的居室环境却早已被阴冷凄清折磨得心力憔悴。表面上的“喜”是为了映衬骨子里的“悲”,环境的幽静是为了烘托内心的悲凉。这些文字,我读不出乐来,相反,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归有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浓重悲凉。以上,我从家道中落、亲人离世、科场失意和老屋破旧四个方面探析了《项脊轩志》情意悲凄、风格沉郁的原因,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项脊轩带给归有光的不仅仅是切肤之痛、忧患之苦,还
有患难中的真情,落魄中的温馨,那就是三位女性(祖母、母亲和妻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意。先说母亲,归有光通过家中老妪的亲口转述来回忆母亲,只写一个动作(以指叩门),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再现慈母关爱儿女、问寒问暖的情状。“某所,而母所立”是老妪常常对我说起的话,颇有物是人非、触物伤怀之感;母亲曾经站在这里,也曾 经站在老妪面前,音容笑貌对老妪来讲是那样真切、清晰,可是现在却成了儿子心中一道感伤的模糊的风景线。母亲是一尊站立在儿子心中的雕像,岁月的沧桑和命运的多舛赋予她灰暗的色彩。文中转述的运用,更好地写出了幼年丧母的作者只能从他人的言谈中增加对 母亲有限的了解,而聆听的同时又让他意识到与母亲相处的短暂、母爱的失落、生命的转瞬即逝以及死亡对每个人的潜在威胁。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再说祖母,作者勾勒祖母形象共有三次语言描写,其中两次是向孙儿讲话,一次是自言自语,每一次言语所包含的情感,所显示的心理动机都不相同。“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体现的主要是欣赏、疼爱、思念和些许玩笑;“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体现的是老祖母内心的期待和渴盼,其中也有几许酸心和悲凉;“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豪和荣耀,信任和激励。寥寥三句话,把一个慈祥和蔼、疼爱孙儿的老祖母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最后说妻子。写一件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凸现夫妻相亲相爱,温馨甜蜜的幸福生活;还写了一句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言虽出自妻子之口,却只是转述娘家诸小妹的好
奇问话,亦可看出归氏夫妇生活的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还写了一棵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时光易逝,情意难忘啊!作者轻描淡写三位生命中的女性,分别突出母爱难忘、遗教难忘、恩爱难忘,这是患难中的亲情,绝望中的希望。是啊,这种至真至切、感人肺腑的情意的确是作者苦难人生中的慰藉和依靠,可是承载这些感情的亲人均已离世,作者还能指望什么呢?一股悲凉冷清之气弥漫在字里行间,几乎掩没了那些温馨,那些温热,读过这些文字,我觉得,有亲情点缀的悲凉比纯粹的悲凉更 其悲凉,有希望活跃的绝望比毫无希望的绝望更为绝
望,归有光,一颗脆弱的心,能承受得住这分家庭、人生和功名的痛苦吗?
[作者通联:湖南长沙雅礼中学]
深情尽在细节中 ○张艳茹
——谈《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本 文以小见大,深入挖掘,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 细节来抒写感情,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尤其是对给了作者 无限关怀和爱心的三位亲人的回忆,可谓一语关情,一事透 爱,每每读及此处,无不为之动容。
悲苦而香甜的母爱。作者幼年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解,心灵深处更多的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苦与孤独。但对慈母的思念之情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多少次一个人静坐轩中勾勒着母亲的形象,多少次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着温馨甜美的母爱,多少次缠着乳母讲母亲的事情,让香甜的母爱来慰藉一颗孤独的心。文中作者正是借在项脊轩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某所,而 母立于兹”,“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儿寒乎?欲食乎?”仅仅六个字,却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最平常亦是最深情的呵护,读来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在眼前浮现、耳边响起,这唤醒的记忆不正是作者多年渴盼的母爱吗?听到此“余泣,妪亦泣”,又有谁不潸然泪下呢?细腻而厚重的祖母之爱。作者少年读书轩中,祖母对其关怀至今记忆犹新。几个细节足以表现出祖母对孙儿的关怀。“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爱怜又夸誉,简短的一句话,其爱怜欢喜之情跃然纸上。接着“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以手阖门,唯恐外面的喧闹惊扰了孙儿读书,一个轻手轻脚的动作,满是细腻的关爱与怜惜。自语之动作,表现出祖母多年忧虑中透出的喜不自禁。归家本也是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可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是鸡犬不宁。今见一小孙儿,一反诸孙的顽皮常态,静如少女,埋头苦读,这怎能不让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欣喜若狂呢!马上踮起小脚,蹒跚回房,翻箱倒柜找出象笏,“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叮咛嘱咐,语气谆谆,情意真诚。读到这里,虽是平常的几句话,极细小的一个动作,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一个饱经风霜的祖母在那且走且喃喃自语的蹒跚步履,乃至飘洒的银丝和忧喜交集的满脸皱纹。透过细节展示了内蕴深厚的感情,读来谁能不泪眼婆娑呢!温馨而清凉的夫妻之爱。对妻子的回忆可谓一语传情,“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抓住妻子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创设了一个美丽而温馨的情境:一边是丈夫吟诗为文,一边是妻子凭几练字,时 而问问答答,时而拥笔矫姿,描绘出夫唱妇随,同学共读,情深似海的恩爱与欢乐,温馨的夫妻之爱溢于言表。可妻子的早逝,使作者心中所有的温馨与柔情都化成了无尽的悲愁与凄凉,作者的情绪也一下子从甜美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苦痛,读来让人悲从中来。通读全文,作者正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挚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试论)项脊轩志*的抒情特色 赵彦卿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我国古代散文到明代出现了流派迭 起%论争激烈的局面&继台阁体之后$先后七子的拟古风气笼罩 文坛&归有光提出’独出于胸臆(的主张$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 窃$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项脊轩志*可视为’不
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代表作&
’项脊轩(是归有光在昆山的书斋名$他的远祖隆道曾在太 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 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 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 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借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抒写喜 悦之情$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
文章以简介项脊轩的旧貌开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反 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又北向$不 能得日($可见它的破败%简陋$同时也渲染了一种清冷%悲凉的 气氛&’余稍为修葺(之后$环境大为改观$呈现一派生意盎然%可 喜可爱的景象&不仅渗漏%阴暗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在院子里栽 种桂%竹%兰$使项脊轩增加了许多的光彩&主人在其中读书更是 怡然自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或长啸 高歌$或独自静坐$倾听窗外的莺歌燕语$虫鸣马嘶$甚至花蕾的 绽放$竹节的升高&一个沉静%孤寂%独立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台 阶前小鸟啄食%人至不去的动态描写$更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作 者的淡泊&在这里$物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人有一种融入大自 然的心旷神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十 五之夜$高悬的明月照亮了半截墙壁$微风吹过$影子来回摇动&
明月%微风%树影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在作者笔下 是那样美丽$那样可爱$仿佛心在摇曳$神在飘荡&作者陶醉其 中$和小轩融为一体&有书相伴%佳景可观%心清气静$再现了读 书生活的美好情景$一股股喜悦从笔端流淌出来& 借项脊轩的变迁$抒写家庭败落$亲人 亡故的悲情愁绪$表现作者的身世之感
归有光十五岁至轩中读书之后$遭遇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 首先是’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凡再变(&大家 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令人痛惜&第三段接下来写到归有光至 亲的三个人$记述他们的往事&
作者也先从居住在项脊轩多年的老妪写起&’老妪&先大母 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作者八岁丧母$对母亲的印象不 深刻$借老妪之口来回忆母亲的往事$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亲切&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造成了触 景伤情的气氛&老妪摹仿当年母亲的口吻说’$儿寒乎+欲食乎+( 并描绘出’娘以指叩门扉(的动作$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母亲对 儿的关切%呵护多么温暖$多么值得眷恋,怎能不让幼年丧母的 作者潸然泪下&第二件事是对祖母的回忆&一天$祖母一见面就 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疼 爱和对孙儿的期待用亲切诙谐的语句表现出来$惟妙惟肖&’吾 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出门时的自言自语犹在 耳边&’顷之$持一象笏至($再三叮咛鼓励&’瞻顾遗迹$如在昨
日($睹物思人$人亡物在&寥寥数语$写出了作者极为悲痛的心 情&从回忆母亲到感念祖母$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联想到自己 的前途命运’$令人长号不自禁(&至此$修葺后项脊轩给作者带 来的喜悦已不复存在$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浓浓的悲情& 归有光三十五岁中举之后$屡试进士八次不第$一生都郁郁 不得志$至爱的家人又接连离他而去$可谓命运多舛&)项脊轩 志*的第五%六段是后记$写对亡妻的怀念&作者深情追忆道’-吾 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尽管只是夫妻生 活的片段$却生动地表现了两情相悦的亲密无间&妻子’归宁( 后$转述诸小妹语柔婉亲切$温馨可人&’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 阁子也+(作者印象之深$妻子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庭有枇杷 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矣&(在经历了亡妻% 卧病%漂泊之后$再看那高高耸立的枇杷树$’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怎不叫人黯然销魂,这样含蓄深沉的情感$真 是回味无穷& 以结构’关(情
纵观全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紧扣项脊轩$抒发或喜或悲 的感情$温婉动人&叙述修葺前后项脊轩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 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喜悦之情$表现他清贫的生活$高洁的 志趣$怡悦的心情&第二段用’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 上启下&写喜却并不在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叙述项 脊轩的变迁$反映家庭的败落$客观揭示悲的表象&对母亲和祖
母的怀念$隐含了时光易逝$有负重望的感喟$情动于中$是悲的 深化&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轩东故尝为厨$人往$ 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关上窗户$刻苦攻 读$久而久之$能听脚步声判断往来的行人$足见作者的安详%勤 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区区处败屋 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这里轩如人$人如轩$几经遭劫&把 自己生不得志的感叹和盘托出$是悲的进一步补充&从’其后二 年$余久卧病无聊(及’复葺南阁子(后作者’多在外$不常居($可 以看出作者不安定的生活境遇和惨淡的心境&最后$补记丧妻前 后的欢乐和悲痛$欲罢不能&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茂盛繁密& 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流逝$情意难忘$真是不言情而情无 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作者从轩落笔$借轩写人$借轩抒情&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娓娓道来$形散而 神不散$做到了以结构’关(情& ,$+,%&’()&’(
浪语\即使是$一双燕子#两行归雁#号角声里\眼儿媚’(的相 思里#记忆的依然是)倚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盈盈秋 水#澹澹春山\眼儿媚’(的情态*这是秦观用情最为单纯的阶 段#他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处于本能及世俗价值的声色感官阶 段#有$腻柳\倾向*这些美艳纯情的女性形象#也正说明了秦观 其时不曾被世务牵累#绝少功利#清狂单纯*从三十岁开始#秦观 的思想产生了变化#开始从事举业#道路颇为坎坷*考试的多次
失败#给颇有才华的秦观心理留下了无法抹掉的阴影*中了进士 后#一面希望仕途平坦#一面又因$乌台诗案\使他意识到宦途 的风险#对于仕途他是充满矛盾的#所以#连字也由原来想功垂 后世的$太虚\改为归老邑里的$少游\他从惶恐中开始做官* 其后#曲曲折折#往来于京+蔡#苦衷良多#先是去蔡州做了教授# 经苏轼+鲜于以$贤良方正\推荐#被召入京师#却是遭忌者中 伤#又称病回蔡州*后又由范纯仁推荐#再次被召入京师*其时# 洛+蜀两党相攻十分激烈#他在夹缝中过活#虽不曾倾向任何一 方$#且其时金陵之学方盛#公未尝附其焰#洛+蜀之党已成#公未 尝扬其波\但仍不免诋毁*元佑六年#因贾易抵其$不俭\而罢 正字*京+蔡十年#虽时有苏门$四学士\诸师友诗酒往来+意气相 投的惬意#但更多的则是遭讥受谤+手脚束缚的压抑及生活的困 窘*$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 书’(#在生活与精神的重压下#在传统儒教观念下#他的精神面 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往昔的豪迈进取转向隐讳退避#仕途之 心也日趋淡薄*女性在他的目光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美艳 亮丽转向黯淡沉着#由天真活泼转向深思多虑#由充满爱情希望 的少女少妇转向失望幽咽的怨妇*正如他自己从豪杰才子转入 正统儒士#这时的女性成了词人的代身#他将自己一腔的无奈用 怨妇的行为表达出来*正如&白雨斋词话’中所言,$少游词寄慨 身世#闲雅有情思#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诽不乱#悄乎得小 雅云遗*\绍圣元年%,\秦观四十六岁#进入他人生的晚期#
正在阅读: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06-18
外贸函电合同确认书11-15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04-19
旅行社包车协议范本102812-18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10-20
中国人造海浪池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目录) - 图文12-04
职工食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09-07
小学英语第一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03-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雕饰
- 风味
- 自有